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34234500000035

第35章 四百下

“出品”法国

“编剧”费朗索瓦·特吕弗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让,皮埃尔,莱奥克莱尔,莫丽瓦

“首映”1959年5月4日

“故事梗概”

这是铅灰色天空下的巴黎。法文老师正在为小学生们讲解课文,他神情严肃地注视着坐得规规矩矩的学生。课堂秩序看来不错,孩子们认真地抄着黑板上的笔记。老师满意地转过身,继续写字。一张泳装照片飞快地在课堂中传来传去。安托万正在给这个妩媚的女人添上胡子时,老师一声断喝。不一会儿,安托万被轰出了教室,老师罚他独自反省。安托万愤愤地在墙上写了一首讽刺诗,老师怒不可遏,全不顾学校的墙上赫然写有“自由、平等、博爱”。

安托万沮丧地回到家,妈妈风韵犹存,打扮得十分漂亮。安托万悄悄溜进妈妈的卧室,好奇地摆弄起妈妈的那些化妆品。这时,妈妈又开始大声叫安托万了。安托万吓得一颤,他知道妈妈又要拿他出气了。相形之下,爸爸的情绪好一些,这一阵儿他正在竞选工会副主席,心情好的时候他会随手塞给安托万几百法郎作零用钱。安托万揣着这些钱,与志趣相投的密友雷内逃课逛街、看电影、玩游戏机去了。在游戏场的“转桶”旁,安托万随着飞速转动的大桶双脚离地,身体紧贴着桶边,他感到世界都转起来了!这一刻是多么自由与轻松,忘了学校生活的刻板严厉,忘了家庭的阴郁压抑。

玩兴正浓时,安托万吃惊地看到妈妈正在林阴下跟一个陌生男人接吻,妈妈也发现了安托万,急忙转过身。顿时,他心里充满了苦涩感,心慌意乱地躲闪到另一条路上去。逃学一天,为蒙混老师的质询,安托万回家后按雷内的主意抄写起请假条来。他模仿母亲的笔体写了好几张,都写不像,只好把这些废纸扔进壁炉烧掉。放荡不羁的母亲深更半夜才回来,她踮着脚迈过睡在地板上的安托万,一进卧室就与父亲大吵起来。

翌日,安托万一进校门就被老师像描抓老鼠似的一把抓住,老师厉声质问他昨天为什么没上学?他支唔了半天,最后没好气地回答:“我妈妈昨天死了。”

安托万的家。有个同学受老师之托到家里询问安托万逃学之事。父母一听十分气恼,妈妈说她从来不对这孩子抱什么希望。他们立即赶往学校。正在授课的老师见到他母亲,大吃一晾,随后把安托万的谎言和盘托出。未等安托万走出教室,爸爸闯进来狠狠地甩了他两个耳光。安托万含泪走回座位,听到爸爸在对刘老师讲:“晚上,我们会跟他算账的。”

老师、家长的粗暴加剧了安托万的逆反心理。这个桀骜不驯的孩子怀着既悲愤又害怕的心情离家出走了。他一人流落街头,晚上便偷偷溜进雷内为他找的印刷厂里,睡在装印刷品的麻袋上。安托万被早班工人的机器声吵醒,赶快溜出去,饥肠辘辘的安托万看到送奶工把牛奶放到别人家门口离去时,瞅准四下无人,偷了两大瓶奶,匆匆躲到一旁大口大口地喝了下去,随手把奶瓶扔进下水道。这一天安托万早早地去学校了。

妈妈看到了同学捎来的安托万的信后,十分内疚,她责骂丈夫下手太狠,并去学校找他。妈妈又搂又抱,给他洗澡,许诺要给他上千法郎的零花钱,又叮嘱他不能告诉爸爸陌生男人的事。

安托万虽然厌恶课堂学习,却酷爱巴尔扎克的小说。晚上,当他倾心阅读《上帝研究》一文时,突然产生一种幻觉:一个临终老头站起来,他的脸上闪烁着火的光芒,微微地笑了……第二天的作文课上,他凭着昨夜读书的灵感,写下《祖父之死》一文。

安托万放学后发现了一张巴尔扎克的肖像,他恭敬地把它别在储物架的帘上,并在像前点上一支蜡烛。不料,这支蜡烛差点引发一场火灾。爸爸劈头盖脸骂了他一通,妈妈这回却很温柔,她没有责备安托万,甚至提议全家去看了一场高蒙公司新出品的电影。这一天三人玩得很痛快,爸爸更是兴高采烈。在回来的路上,他不禁自嘲:“我怎么能这样教育孩子?”

法文老师给安托万的作文批了个“零分”,说他抄袭巴尔扎克。安托万不满的顶撞使老师大为发火,他立刻被逐出教室,连为他辩解的雷内也被赶了出来。在去训导室的路上,安托万逃走了。

安托万不敢回家,他真想去当兵,当个海军,在那碧蓝的地中海上纵横驰骋。雷内把他带回自己家,雷内的家虽阔绰却也没有什么家庭温暖,父亲忙于俱乐部的事,母亲是个酒鬼。雷内偷了母亲的私房钱,分了一些给安托万,还把面包省下来让安托万充饥。但这点干粮远远不够,于是两个孩子先去店里偷闹钟,接着,趁下班之际,又到安托万爸爸的办公大楼去偷打字机。

他们吃力地抱着沉甸甸的打字机在街上寻找买主。因警察的巡视,打字机没有脱手。他们决定把打字机物归原主。安托万戴上帽子,把衣领翻起捂住脸面,循着原路,小心翼翼地再次走进办公楼。然而这次却被看守发现了,马上给他爸爸拨了电话。

安托万的父亲气急败坏,抓住安托万的脖领送往警局。“我们对他毫无办法,”爸爸对警察说,“说服、教育、惩罚没一样管用。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一回家没半天就溜走了。”

安托万被另一个警察带去录“口供”,警察按自己的意思打了一份“口供”便让安托万签了名。然后他被带到了铁笼子般的拘留室。同屋的犯人问安托万犯了什么罪。“我从家里逃出来了。”安托万喃喃答道。

同妓女和其他成人犯一起,安托万坐上带栅栏的囚车,身后的巴黎一如既往——充塞着光怪陆离的橱窗和纸醉金迷的夜景,安托万望着这离他远去的熟悉城市,不禁潸然泪下。

少年管教所里的非人性化教育比学校更变本加厉。看守是个凶神恶煞的壮汉,每天吃饭前,要少年们各自拿起面包祈祷,安托万稍一迟疑,便被猛抽一个耳光;一名逃跑的少年犯被抓回来关进重牢房,而他发誓还会再跑;女管所的心理医生尽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尽管安托万倾吐衷肠,也得不到什么慰藉与帮助;雷内来看安托万,看守却不让他们见面;探监时间,妈妈来了,告诉安托万尽管很想带他回家,却无法忍受邻居的闲话,还要安托万明白,往后的日子要靠他自己,他应懂得怎样去养活自己。

安托万什么都明白了,人世间没有一个温暖的所在,万念俱灰的他决定逃走。

活动时间,少年犯们挤在一起踢球。安托万乘人不备,从铁丝网下一个口子里钻出去了。他在路上狂奔,穿过树林,越过田野,掠过灌木丛,滑下陡坡,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远远地离开这里!直到茫茫的大海出现在他眼前,无边无际的水,咆哮翻滚的浪!他冲入激越的浪花中,却又茫然若失地站住了。回过头来,是一张充满人间辛酸、踌躇不定、满脸稚气的无声的脸!

“电影欣赏”

《四百下》的上映,在观众还没有深入思考“四百下”(TheFour,HundredBlows)的时候,影片中画面的亲切感便率先夺走了观众所有的视线。观众忍不住调大瞳孔:30年代的巴黎街头很朴实悠闲的背景,一个少年边闲逛边踢着小石头,百无聊赖,稚气但帅气的面孔,满凝神韵的大眼睛,让人顿生喜爱之情。

然而,这位少年安托万却始终迈着孤独的脚步,他的快乐也被软禁在人性的孤岛上,任凭潮水漫溢冲刷。

安托万是一个“问题少年”,常常被迫选择流浪,然而我们没有想到此少年正是此影片的导演、编剧人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下》是他灰色童年、悲惨少年时代的真实拷贝。

特吕弗少年时酷爱电影,性格贪玩,曾几度被抓进少年感化院。他对这些挫折始终困感。专横的教育方法激怒他,不断加剧他本有的逆反心理。他从小远离父母,对关系冷漠的父母全无感情。常常逃学的他,十四岁被迫辍学打工谋生。

影片中的安托万正是特吕弗借以讽刺这个混乱虚伪的成人世界的一个人物,揭示了成人游戏规则中骗人的本质。主人公在人性的犹豫地带始终挣扎着。特吕弗最后让他的主人公奔向大海,极度迷茫地徘徊在浩海边。这是一个无奈但很自然的结局。

因此影片明确地告示世人,在虚伪的年代,每个人(包括至亲的人)都在俯视着自己的深渊,蹲伏着舔自己的伤口,无暇也无法用行动真正走入别人的困境,所以人与人之间耸立着可怕的厚墙,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影片外的观众也许没有勇气假设安托万的后来,但却不得不接受生活中已经有很多的安托万悲剧。但愿大人们不再在虚无的人生圈子中兜回,安托万们也不要作践自我以示威。正如现实中的安托万,特吕弗终归找到了归途。他的恩师巴赞点燃了他心中的电影之灯,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成功的电影人。

但愿现实很多的堕落也能如此,挣脱梦魇,拒绝在悲剧中守望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