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34234500000003

第3章 三毛从军记

“出品”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导”张建亚

“主演”贾林、魏宗万、孙飞虎

“首映”1993年

“故事梗概”

这是一部风格特殊的影片,不可能很逻辑地讲述它的故事。它的主要场景、动作、语言是这样的:

一架日本轰炸机飞来,投下无数炸弹,机翼下的中国大地,四处在燃烧。外国军舰炮口下的上海,人流匆匆,一片非常景象。

委员长在发表演讲:“我们要以无数无名的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无名的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

上海街头,三毛挤在人群里。他调笑趾高气扬的日本浪人,扔木拖板无意中砸了胖警察。胖警察追赶三毛,三毛逃跑,撞翻了水果摊,跳上了脚手架,登上了屋顶,又从屋顶掉了下来,被罩在了一张大篷布里……最后被胖警察抓住了。

胖警察拉着三毛,经过征兵站,三毛喊:“老子要当兵!”这样,他就和一个名叫老鬼的人一起当了兵。

三毛在操练,腿抬得不对,被教官打了一棍子。他爬过山梯,吊在半空中,上不上,下不下,狼狈不堪。他练举石锁,举不动,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三毛练打枪,后座力把他震倒,枪弹射向空中,一只野鸭子掉在了他跟前,他喜出望外。三毛练习拼刺刀,向稻草人刺去,用力过猛,连枪带人都穿进了稻草人里。三毛练习扔手榴弹,手榴弹直扔向了他的教官。三毛跟士兵们抢饭吃,结果掉进了空空的大饭桶。

在日本国的一个大厅里,一群文武官员坐在桌子跟前,桌上摆着刀叉。一辆餐车推进来,上面是一块中国地图形状的蛋糕。各路官员拿起刀又切蛋糕,一刀割走了“东三省”。刀叉瓜分“中国”,炸弹飞向中国,坦克在中国土地上“隆隆”轧过。

三毛挖战壕,把土扔到了老鬼脸上。三毛抬木头,却两脚悬空吊在了别人扛着的木头上。三毛抡大锤打木桩,锤头飞出,把一个士兵砸倒在地上。三毛观看“上海名媛名票劳军演出”,满台搔首弄姿,大腿飞舞。一个扮演岳武穆的演员上场,唱“怒发冲冠”,三毛幻觉自己就是岳武穆。三毛在梦幻中与敌人英勇作战,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勋章。

在真正的战场上,敌人的子弹把三毛的钢盔打成了“筛子”,三毛就把它当“莲蓬”,在河里用它打水来洗澡。敌人的炮弹打来,把河里的鱼轰到了岸上,一看,鱼都被烧焦了。三毛参加敢死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将炸药捆在两头水牛身上,放它们向敌军冲去。一团爆炸的浓烟过后,他们看见,日本兵正兴高采烈地用刺刀割下牛肉,在火堆上烤来吃。敌人吃饱了牛肉,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鼾睡,我军从芦苇中冲出袭击敌人,于是我军大捷,押着敌人凯旋。

群众夹道欢迎凯旋的国军战士,童子军给三毛献花。委员长来视察,他慷慨陈词,并摸了摸三毛的三根头发。两个少女送上“智勇双全”的锦旗,委员长就跟三毛在锦旗下合影留念,但三毛太矮,只见锦旗,不见三毛。

来了一份调令:“三毛即日到师部报到,不得有误!”老鬼跟三毛咬耳朵说:“你现在是如日中天,前途无量,大富大贵……”到了师部,三毛趴在地上为师长擦皮鞋;师长太太大呼“三毛”,三毛就跑去接过她扔来的衣服和丝袜;小少爷坐在高脚痰盂上拉屎,他一喊“三毛”,三毛就跑去给他擦屁股。

师长贪恋舞女,玩忽职守,贻误战机,被撤职。于是举枪自杀,以谢国人。三毛给师长送葬以后,又回到了战场。

日寇扫荡我村庄,烧杀抢掠。一个鬼子去掏鸡窝,鸡窝里伸出枪口,打倒了鬼子。鸡窝突然立了起来,原来里面是三毛。一群鬼子来追三毛,三毛逃跑,并不断给自己壮胆:“三毛不怕!三毛不怕!”突然一扇窗户打开,一个少女探出头来向三毛挥手:“过来,快过来!”少女和三毛一起打鬼子,用石头弹弓,用跷跷板,用安有机关的像百叶窗一样的楼梯……把鬼子打得呜呼哀哉!

打完了鬼子,三毛幻觉:自己在耕地,少女则一副农妇打扮,坐在织布机前织布,并朝他莞尔一笑。晚上,少女端上油灯,三毛老太爷似地坐在桌子边,吸着长长的旱烟袋。少女怀里,抱着两个小三毛!

三毛被编入了突击队,要空降到敌后去。三毛和老鬼等登上飞机,升空以后,突然遇到日本飞机截击。三毛他们的飞机被打得摇摇晃晃,颠颠倒倒。驾驶员喊:“快跳伞,逃命吧!”三毛从来没跳过伞,很害怕,飞机一斜,把他从舱门“倒”了出去!三毛急速下坠,在空中乱蹬乱抓,突然,伞却打开了。三毛觉得有点悠闲了,正好有几只小鸟从他面前飞过,他一伸手,就抓住了一只小鸟儿。

三毛和老鬼掉到了树林里,被挂在了大树上。树下有两只狼在等待三毛。三毛挣扎着喊:“不要不要,中国狼不咬中国人,有种去咬日本鬼子啊!”一声枪响,一只狼倒地,走出一个日本鬼子。鬼子向三毛射击,打断了吊住三毛的伞绳,三毛从树上掉下来,砸倒了这个鬼子。

三毛和老鬼互相用“咕咕,咕咕”的暗号联系。一队鬼子兵来了,三毛和老鬼就学公鸡叫,学鹅叫,学狗叫、马叫、驴叫……鬼子兵被搞糊涂了,也不甘示弱地学起公鸡叫来:叫了一阵子,三毛和鬼子兵们排起了长队,玩起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一个小胡子鬼子兵当老鹰,三毛当母鸡,护卫着一队小鬼子兵。玩累了,三毛从鬼子兵身上取过两颗手榴弹,夹在屁股下面学母鸡下蛋。鬼子兵乐疯了。三毛拉响了手榴弹,一声巨响,鬼子兵被炸飞了。

三毛和老鬼依然在树林里叫着“咕咕,咕咕”,以联系后援部队,但此时他们已是破衣烂衫,老鬼已变成电影《白毛女》中那样的“白毛女”了。

银幕上打出字幕:“八年了,别提它了!”

满天礼花,灯泡组成了巨大的“V”字,委员长发表演讲,神采飞扬。三毛光荣复员了,他茫然地,不知该向哪里去。

“电影欣赏”

在许多同龄人的记忆中,一定会有这么一个小孩子的形象:光光的大脑勺上插着三根短毛,或趴、或蜷、或翘,还配一个圆鼻头,大而亮的眼睛骨碌碌地转,整天制造麻烦却总能转危为安。这便是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三毛从军记》拍摄成了电影,该片赢得国内外多项大奖。甚至在公映后的十多年里,仍然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导演张建亚把初出茅庐的理想寄托在了一个动画人物身上,还是少有的。对电影的理想最早也是通过三毛来实现的,22个非常规的技术处理使得整部片子充满了黑白片时期人物行动稍稍快于常人的风味,对某些人物戏谑式的模仿等等,都是很专业的表达。而最值得感激张建亚的是,很多人还是由这部片子开始重新提起三毛,特别是对于孩子们。张建亚这样形容:“孩子们是憋着尿也要在电影院里把我的这部电影看完的。”

在《三毛从军记》中,贾林把三毛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家喻户晓。影片描述了三毛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过程,以及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的经历。首先以儿童观众的视角和心灵去观察影片,感受它,它具有热闹、好玩、情趣盎然等特色。这是儿童电影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难做好的一个要求。影片应使孩子们感受到某些具有认识和教育价值的内涵。影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生动体现,让观众感受到日寇野蛮侵略中国的情景以及旧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腐朽侧面。

许多人都说:“我是看着三毛长大的。”的确,三毛从1935年问世以来足足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因为他正直善良,自强不息,聪明机智,富有童趣,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社会内涵。他给人以心灵上的震动,精神上的鼓舞,在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乐观坚强,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是值得颂扬的。在中国人心中,三毛不仅仅是那个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形象,更是一种民族形象。他如同阿甘,如同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伴随着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发展,见证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引得无数人与其一起品味世态炎凉,共同寻找和创造新的生活。小三毛,将伴随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她捡起地上的碎片还没有完全站起来,泪水却慢慢流下来:“你受了欺负找妈妈发脾气,那妈妈受了欺负找谁去?”这一幕成为了感动观众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