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上)
34233800000031

第31章 青春之歌

“出品”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莫言

“导演”崔嵬、陈怀皑

“主演”谢芳、于洋、于是之

“首映”1959年

“故事梗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青春究竟应该怎样渡过,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答案。

在抗战时期,年轻的女学生林道静为了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壮丽的青春,而反抗地主家的逼婚,只身一人逃到了北戴河去寻找表哥,寻找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和出路。

不料表哥已经离去,周围残酷的现实又使她绝望,她无路可走了,没有一个人来安慰她,给她温暖,给她力量。当她来到海边欲投海自尽的时候,一个大学生救了她,在她人生这么关键的时刻,终于出现了一个男人,一个有力的臂膀。他不亚于上帝的出现,给了道静以希望的光芒。他叫余永泽。余永泽在这个时刻的出现,使他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赢得姑娘的芳心。他俩很快相爱了,结了婚。

新婚的甜蜜生活,带给林道静短暂的安慰,使她得以休养生息。可是曾经的四处碰壁与现实的情况没有工作,整天刷锅洗碗,又很快令她烦恼起来。渐渐地,她又发现丈夫热衷于追名逐利。结识上层名流,而对国家兴亡置若罔闻,默不关心,对周围艰难困苦中的贫苦百姓更无一点同情心,她对他的感情产生了裂痕。当她把一包馒头和十块钱给佃户魏老三做盘缠时,竟遭到余永泽的责骂,道静终于忍受不住了。除夕之夜,同院的莉萍家挤满了一群爱国学生,他们在关心国家大事。强烈抗议南京政府葬送了东北三省,让张学良不抵抗,让日本鬼子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北。林道静在这里结识了年轻的共产党员卢嘉川。在他的启发下,她懂得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只有和祖国的前途结合在一起,才会有个人真正的出路。

卢嘉川借给道静一些介绍革命的书籍,她如饥似渴地读着,品味着人生和社会的道理,这又引起了丈夫余永泽的强烈不满。他要娶的是能过日子的媳妇,而不是想要闹革命的激进分子。学生们开始行动了,他们对政府进行了抗议和示威大游行,反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小抵抗主义。道静也要投身到学生运动的洪流中去,却遭到了余永泽的百般阻挠。

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之下,卢嘉川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要在她家里躲几个小时。当道静出去为人送信时,余永泽回家了。发现卢嘉川在家中,出于嫉妒和反感。他将敌人正在追捕中的卢嘉川赶出了家门。卢嘉川不幸被捕了,道静心头仿佛被利刀划伤了,横亘在夫妇间的思想上的巨大鸿沟,再也无法填补了。林道静毅然离开了这个曾经是那么温暖而又温馨的家,离开了那位曾经是那么的欣赏、那么的可靠、那么的钟情的丈夫余永泽。

虽然没有了家,虽然尚未与党组织联系上,但她并没有退缩。深夜,她化装成一个俏丽的女人,把卢嘉川留下的党的传单,一张一张地在黑漆漆的小胡同墙上沾贴,往一家家的门缝里塞。

某天傍晚,当林道静提着书包正走在马路边时,从一辆车里跳出了两个大汉,蒙住了她的眼睛,把她绑架而去。不久又把她放了出来,在好朋友王晓燕等人的巧妙帮助下,林道静女扮男装逃出了虎口,她来到了一个农村小学里教书。

在农村小学教书是寂寞的,道静难以忍受这种寂寞。她渴望早日找到党,为党做事,为国效力。有一天,有一位叫江华的人来找她,原来他是卢嘉川的好朋友,南下示威游行的总指挥李孟瑜。她掩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像鱼儿找到了水,葵花找到了太阳,她决定跟随江华一起去干革命。在江华的帮助和启发下,道静团结同校的赵毓青一起访贫问苦,启发周边农民的阶级觉悟,参加了反抗地主剥削的麦收斗争。由于又被敌人发觉了,她不得不离开农村,回到了北平。临行之前,她向江华正式提出了参加共产党的要求。

来到北平,林道静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为党工作。由于叛徒出卖,她被捕入狱,受尽了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她坚强不屈,对党组织和革命同志的事守口如瓶,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来。

在狱中,一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含笑赴刑场光荣牺牲了,她的英勇行为更加激励了道静的革命斗志,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她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在王晓燕父亲的保释下,林道静才得以出狱。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三五年,当华北形势处于十分危急之际,日本鬼子全面对华侵略开始了。林道静勇敢地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一二几”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她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她并不想得到什么,也不想在将来得到什么,只希望为国为民尽一份力量,不辜负青春时期的灿烂与美丽。

一曲青春之歌被走上革命道路的林道静唱响,同时,也唤醒了一代人的思想觉悟,许许多多有志向、有理想、有作为的年轻人纷纷抛弃了小我,投入了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他们选择了一条能够让自己的青春放射出迷人光彩的路。

“电影欣赏”

我们在影片开头所看到的林道静,她从黑暗的家庭牢笼里逃脱,可在人世间没有立锥之地,她感到惟一的出路就是跳海;可是在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的林道静已经是革命的大海上的一只矫健的海燕了,她大无畏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为了民族的解放不屈不挠地战斗着,这种命运的巨大变化反映了影片的主人公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人们常常把这段历程称之为“林道静的道路”。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改造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这个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她投海自杀遇救与余永泽同居;第二阶段是她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和余永泽从思想分歧发展到政治分歧而终于决裂,第三阶段是她找到革命道路后,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严酷的考验,开始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影片对这三个阶段的表现是十分清晰、令人信服。影片的编导始终让主人公在尖锐的矛盾中逐步展现她的全部性格,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后妈的残忍把她逼上了绝路,余校长以打破饭碗威胁她不准宣传抗日救国,她与余永泽结婚及她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和进步思想与余格格不入,佃农魏老三的来访更加加剧了他们的矛盾。余永泽的冷酷和林道静的热情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有关“3.18”的争论使他们又引发了一场新的危机,余永泽赶走了暂时在他家里避难的卢嘉川,卢嘉川的英勇就义和林道静的满街贴标语使他们终于最后破裂了。影片后半部,从农民运动到学生运动,从监狱斗争到街头示威,相当生动地反映了30年代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由于这一系列冲突的设置,再加上演员谢芳同志纯朴、自然的表演(特别是她那双极为传神的眼睛所展示的视觉语言),使林道静这个形象在观众中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当然,林道静的形象的成功也离不开周围人物的塑造。围绕着林道静,她有三个正面教员(卢嘉川、林红、江华)和四个反面教员(余永泽、胡梦安、戴瑜、白莉萍),这些人物中,康泰所扮演的卢嘉川,秦怡扮演的林红,于是之扮演的余永泽,赵联扮演的戴瑜都很有特色,他们的出色表演对于推动林道静性格的发展和演化影片的主旨起了极大的作用。

影片《青春之歌》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整个影片像一首优美而又激昂的长诗,在这儿,雄浑与细腻,叙事与写意,战斗与抒情,严酷与乐观融合得极其和谐。我们从“南下示威请愿”的卧轨、“3·18”纪念大会和军警的冲突、“12·9”大游行的殊死搏斗,在这些气势恢宏的群众场面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崔嵬导演的巨大气魄,然而影片开头那海滨的景色,除夕晚上白莉萍公寓里那如歌如泣的悲壮场面,林道静和王晓燕在北海两段浓郁的抒情,还有监狱窗外盛开的桃花,林红就义前那催人泪下的告别,又显示出影片导演在抒情与写意上的巨大功力。紧张的冲突中穿插一些抒情的场面,可以使影片有张有弛、疾徐相间和富于节奏变化,既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又衬托出那些重场戏的紧张热烈,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