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人的问题上,只有错用人才的人,而没有被错用的人。用人之忌,忌在用者,而不在被用者。当用人者沾沾自喜而夸夸其谈时,也许大错已经铸成,用人者切记,用人不可至极,不可至察,不可偏听,不可偏信,以防患于未然。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长袖善舞者,只不过能借助他人之力为我所用。对经营管理者来说,所谓的“借力作用”,主要指外部之力通过结合随从的优点,借助被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出于一时的气愤对自己的母亲喊道他恨她。然后也许是害怕惩罚,他就跑出房屋,来到山边,并对山谷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接着从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这个小孩有点吃惊,他跑回屋里对他母亲说,山谷里有个奇怪的男孩说他恨他。他母亲把他带回山边,并要他喊“我爱你。”这个小孩照他母亲说的做了,而这次他却发现,有一个很好的小孩在山谷里说:“我爱你,我爱你。”
生命就像这种回音,你送出去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如果你努力寻找最佳的方式,以便在人生各方面取得最好的收获,那么你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时候,就该学会发现其美好的一面,并把它做为金科玉律,奉行不悖。
特别是做为一个企业的经理,对于你的被管理者和对于你被管理者的工作,一定要有能力努力去发现、去挖掘其优秀的一面。如果你把你的被管理者看得一团糟,往往就是因为你的眼光问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善于发现美,善于发现你被管理者的长处,不要苛求人才。现代化管理学主张对人实行功能分析,这里所说的“能”,是指一个人能力的强弱,长短处的综合;这里所说的“功”,就是看这些能力是否可转化为工作成果。
结论表明,宁肯使用有缺点的能人,也不用“没有”缺点的平庸的“完人”。用人不同于治病,医师治病时专挑人的病症,专挑人的缺点,用人则应该首先找他的长处,看他适宜于什么。
精明的管理者不仅有知人善任的能力,还要具备一种驾驭人心的能力。古代思想家孟轲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是一个管理者成就自己事业的根本。明智的人都知道,要想成就自己,就必须获得与此相关人士的认同,获得众人的支持。
“你就是公司”,这是美国惠普公司经营哲学的最动人、最成功之处。公司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设计师正在设计的东西,公司被管理者可以对其“百般挑剔”,以尽量采纳众多的高见。每个人都存在着渴望表现的心态,尤其希望通过施展才干而得到管理者的重视。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能不明白你被管理者的这点心理需求,惠普公司正是把握了被管理者的这个心理特点,才把被管理者的能动性很好地提高到了“你就是公司”这样的一个高度,调动被管理者做出超出其职责的成就。事实上,惠普公司许多“拳头”产品,都凝聚了每一位被管理者的辛勤汗水。
人才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此管理者用人不能因为人才一点的缺陷而将其忽略,或将其打人冷宫,或拒之门外。是金子就让它发光,是人才就让它发挥作用,这是一条起码的用人原则。
南宋时,兵马大元帅张俊无意走到后花园,看见一个老兵在太阳底下呼呼睡大觉,张俊心想,眼下国泰民安,部队枪支入库,马放南山,士兵也无所事事,怎样才能让他们有点活干,不致浪费人力资源呢?
张俊用手碰醒了老兵,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睡觉?”老兵一见是元帅大人,赶紧站起来回答道:“不是我喜欢睡觉,而是眼下无事可做。”张俊问道:“你会做什么事呢?”老兵回答:“各种事都会做一点,最在行的当是经商。”对于经商,张俊是门外汉,他只知道经商需要投资资金,便问老兵说,如果做一次生意,需要多大投资?老兵说:“无本难求利,小本求小利,大本求大利。元帅,如果经商是为了您一家花销,一万钱足够,倘是为了补充军饷,钱越多越好。”
张俊寻思,太平年间军队无事,军饷也是一笔大花销,眼下有这样的人才会经商,何不让他才尽其用呢?于是他让老兵带几个人去经商,果然,这名老兵为筹备军饷立下了大功。
人才的成绩和干劲、斗志是成正比的。充满昂扬斗志和士气的单位,具有化不可能为可能的神奇力量。这其中自然能看出干部的作用,一个好干部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最终就会把手下的一帮人改变过来。好的业绩不但能使人增强信心,向越来越高的目标发起挑战,而且为了保持曾经达到的水平,也会愈发努力,激发出潜力。这等于是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被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然而,在一个没有干劲的单位里,则会出现与上述局面相反的情形。那里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把失败归罪于他人,根本谈不上配合。无论什么样的批评,即使是极其善意的,也不会被虚心接受,更没有人会对此进行认真思考。在这种氛围之下,人才怎么可能得到成长呢?只会陷入业绩日趋跌落、信心丧失、推卸责任的恶性循环之中。
要想管好人、带好人,建设一支活力充沛的队伍,就必须卓有成效地激发被管理者的潜能和干劲,使之形成一种协调有序竞相发展的整体氛围。
人的干劲和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环境条件适宜,被管理者的才能自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取得更大的成绩,促进自身改变,变成更加理想的人才。要使管理工作进入“自动化”快车道,只有一个办法——“领”与“导”,这将完全取决于管理者如何将被管理者渴望成功的动机诱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