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鉴别,以心性最难。一个人心性浑厚,既得自于先天的生成,更得自于后天的培养。心性端正,则一切都端正。识人用人,应以正直浑厚、本性质朴为指导原则。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取舍进退看气宇,日用常行看胸怀,利害得失看操守,死生灾变看志节。这都是以本心本性为主体,绝非妄言。
如何彻底识别一个人,以致不发生错误,里面大有学问。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向他隐晦模糊地突然提出某些问题;连连追问,直到对方无言以对,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与人暗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诚实;直来直去地提问,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让人外出办理有关钱财的事,就能考察出是否廉洁;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节操;要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勇气,可以把事情的艰难告诉他,看他有何表示;让一个人喝醉了酒,能看出他的定力。
总括人才的美德,应该具备“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六个特征。
所谓“心小”,是说性格要谨慎周密,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能考虑到预防的措施,灾祸刚刚显露出征兆的时候,就能提高警惕,有所防备,最根本的对策是不放纵内心的欲望;所谓“志大”,是说立志要宏大,以实现天下大同、全人类共同富裕为己任,在错综复杂的是非风云面前,坚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原则;所谓“智圆”,是说智慧要圆融无隙,像圆形球体一样,处处融洽,找不到起点和终点,但是能够包容四方,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又像地底深处的泉水,永远不会枯竭;所谓“行方”,是说行为要正直端方,不屈不挠,纯洁清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贫穷的煎熬下,决不改变节操,飞黄腾达了,又不被冲昏头脑;所谓“能多”,是说才能要达到文武兼备,不论是在有所作为还是静默孤独的时候,都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所谓“事少”,是说善于把握事物的要领和关键,做到牵一发动全身,以一机治全局,以静制动,以静待躁。
物极必反,盈满则亏。想保持大聪明、大智慧的优势的人,他总是让自己永远处于虚灵昏蒙的心理状态;想保持多闻广见、博学明辩的优势的人,他总是让自己觉得永远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想保持武勇刚毅的优势的人,他总是让自己明白天外有天的道理,永远处在有所敬畏的状态;想保持富贵显赫,广有天下的优势的人,他总是让自己享有的物质永远有所节制,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想兼济天下,恩泽苍生的人,他总是让自己保持谦让恭顺的美德。这5条原则,也是从前贤明的所以成功的法宝。
《左传》中有言:“不首先制造动乱,不因富贵荣耀侮辱人,不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不违背已经达成共识的协议,不傲慢无礼、目中无人,不恃才自傲,逞能欺人,不报复恼恨自己的人,不道德的不去谋取,不仁义的不去接触。”这9句话,是人赖以立身的准则。
在认识人心这一步棋上如果有所失误,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仅个人的名声被玷污,就是事业也将功败垂成。不可不慎啊!
观诚识人心
派人到遥远的地方办事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忠实,而在跟前办事则能观察他是否尽职;一直让人做冗杂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没有临烦不乱的才能;突然向一个人提问可以观察其机智。可以用仓促间和一个人约定的方法来观察他是否守信,使一群人杂然而处,看某个人的神色变化,就能发现其人的种种隐私。仕途通达时看他所尊敬的人是谁;显贵的时候着他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富有的时候要看他所抚养的对象。听其言,观其行,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仁义;看一个人经常接触些什么东西就能知道他的爱好;经常接近一个人要体味他说话的涵义;一个人穷困时要看他憎恶什么东西,贫贱时要看他不爱做什么事,这样就能看出他有没有骨气;在一个人高兴时能检验出他是否有自制力或者是否轻浮;快乐时能检验出他的嗜好是什么或是否俭朴;让人愤怒可以考验他的本性优劣;让人悲伤能知道一个人是否仁爱,因为居心仁厚的人见别人悲哀也会与之同哀;艰难困苦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志气或是否有随遇而安的涵养。受重用、宠信的人,要看他会不会骄奢淫逸;被当权者疏远、贬斥的人,要看他会不会背逆或有什么越轨行为;荣贵显达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见人就炫耀自己,显得了不起;默默无闻的人,看他是不是有所畏俱。青少年要看他能不能恭敬好学又能与兄弟和平相处;壮年人要看他是否清廉实干,勤恳敬业,大公无私;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虑慎重,各方面都衰退了,身体精力都不济了,是否还要拼命挣扎。父子之间,看他们是否慈爱、孝顺;兄弟之间,看他们是否和睦友爱;邻里之间,看他们是否讲信用;君臣之间,看君主是否仁善,大臣是否忠诚。这些用以识别人的方法叫“观诚”。
考志识人心
“考志”的办法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察他的心志。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和温柔,神色恭敬而不奉承,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流露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伤害别人。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傲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坏处,不防备自己的过错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奉承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谄媚,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洋洋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假如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烦意乱,但心志不被蒙蔽;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屈服,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如果由外在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琐而心生烦乱,不能安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胁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骨气的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果断地处理事情,以无穷的应变能力面对突然的惊扰,不用文采就能表现出灵秀,这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假如一个人不能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又不听人劝告,执守一种观念而不懂得变通,固执己见而不懂得改正,这是愚鲁刚愎的人。如果别人说什么也不听从,自私自利,毫不掩饰,强词夺理,颠倒是非,这种人是好诬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以上知人的方法,就叫做“考志”。
观色识人心
观色所以能知人,是因为人的心气虽然涵藏在内心深处,但可以通过人的脸色去把握它。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会表现出难以言说、无法穷尽的神色;真正宽厚的人一定具有值得尊敬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不可震慑的神色;真正忠诚的人一定具有耐人寻味的神色;真正纯洁的人一定具有难以玷污的神色;真正有气节的人一定具有值得信任的神色。质朴的神色正气凛然,坚强而沉稳;虚伪的神色游移不定,让人烦躁不安。这就叫做“观色”。
测隐识人心
所谓测隐,是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老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谨慎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考核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仔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问,打着传播真理的招牌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这是借学识理论来隐匿其良苦用心的人。观察人时,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相,内心怯懦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傲,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洁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若服侍或双亲时,喜欢向人夸耀他怎样忠诚、孝顺,好做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忠孝的诚心,真实目的是为获取美名,这就是用忠孝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以上就是所谓的“测隐”之法。
揆德识人心
所谓“揆德”,就是用估摸一个人的品德的办法来评断人。如果一个人言语忠诚,行为庄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妥,这是居心仁厚的人。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进身立功能够如意,这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傲,这是有福德的人。有的人处在简陋贫寒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贵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背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制,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恭恭敬敬地工作,恩恩爱爱地孝敬父母,与人感情不睦但决不背叛,竭尽全力而不违逆,这是忠孝的人。这就叫做“揆德”。
人们最欣赏的是聪明,最重视的是知人。能知人识智,各种人才就会都有合适的位置,小事大事都能办妥。所以孔子在教诲弟子们时提出“六蔽”的说法,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偏才的错误。指出狂傲与耿介的偏失,以疏导有偏执拘谨或高傲刚直之缺陷的人才;痛责空乏而无信的弊端,向人们提醒那些似是而非的人是无法信任的人;明察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考察他所作所为的动机,籍以了解他的日常行为。按照这样的原则和办法去考察人,无论他是怎样的人,又怎么能伪装、隐藏得住呢?
康熙(1654—1722),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他是清朝很有作为的皇帝,非常懂得治国安邦必须善于举贤用人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始终坚持在考察之中擢用人才。
康熙在位期间,噶尔丹叛乱,他三次率军亲征。在三次亲征噶尔丹的战争中,他对随军将领和官吏的实际能力亲自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察。他从西路军主将弗杨古巧设伏军大败噶尔丹,取得重大胜利的过程中,发现弗扬古有勇有谋,具有统帅三军,领兵作战的指挥才能。回来后,便给弗杨古晋升一等公(即封爵名称)。在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时,发现绿旗总兵官王化行,队伍整齐,战功卓著。因此,在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时,便破格提拔王化行为军中总参。同时,对于那些无能的官吏如户部侍郎思格色等实施罢免。有一次,康熙命思格色去塞外负责挖井供水。康熙问思格色一口水井大约能够供多少人马饮用,思格色迟迟回答不出来。于是康熙立即革去他的官职,并当众指出:“思格色为官昏聩无能,心中无数,令其居官何用?”
康熙在位期间,曾多次巡行外地,查访吏治,体察民情。他在巡行江南时,路经河南某城,当地官吏为了迎接圣驾,整顿交通,作出临时规定,凡是皇帝经过的道路,以划线为界,分左右三路通行。左右两路,官商百姓可以自由往来行走,中路作为御道,只供皇帝专行,任何人不准走动,并贴出布告,命令官民皆知,家喻户晓,不得违犯,否则依法严惩,同时还派出典史沿路巡视警戒。布告贴出的当天中午,一个官员冒犯规定,骑马沿中路行走。典吏对其进行劝阻,他非但不听,反而鞭打典吏,并声称他是当今皇帝的太监。这位典吏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立即喝令左右将这位太监拉下马来,狠打50大板。府台大人听说此事后,认为一定大祸临头,忙个左右给典支带上别具,等候皇帝处置。康熙进城得知此事后,马上召来典吏,亲自为其*5*9下刑枷,并备加赞扬。当即宣布,破格提拔典史为四品巡抚。
康熙二十四年(1686),张伯行考中进士,经康熙面试后,授予内阁中书职务,不久又调中书科任中书。康熙四十二年(1704),被任命为山东济宁道行政长官,张伯行上任时,正值当年闲饥荒,百姓穷困潦倒,无法生计。张伯行立即把自己家里的钱粮运到灾区,并赶制许多棉衣,救济灾民。康熙皇帝下了分道救灾的命令,张伯行分管汶上,阳谷两县。他给灾民发放了22600多石救济粮。为此,布政使责备张伯行擅自作主,并提出罢免张伯行职务的弹劾奏章。张伯行对布政使的错误行径进行了严厉驳斥,使弹劾风波得以平息。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下巡视,赐给张伯行“布泽安流”的金榜,不久,提升张伯行为按察使。1708年,康熙皇帝再次南下到苏州巡视,他对随从大臣们说:“我听说张伯行为官十分清正廉洁,这样的人才十分难得啊!”当时就命令苏州所在地的督抚举荐贤能的官员,但是这位督抚却没有推荐张伯行。康熙帝于是召张伯行说:“我早就了解你,他们不举荐,我自己来举荐。以后,你居官而善,天下的人就会明白我是知人善任的。”于是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赐给他“廉惠宣猷”的金榜。
张伯行德才兼备,为官清正廉明。他在救灾中,能够为灾民着想,独自作主发放了大量救济粮,这本是件大好事,却遭到布政使的弹劾。他刚正不阿,毫不畏惧,可谓有胆有识。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贤能之才,却得不到他的管理者苏州督抚的举荐。如果不是康熙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慧眼,那么,张伯行这个人才也就只好被埋没了。
康熙皇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明君。他深知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非常善于从考察中发现人才,并能大胆起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为加强、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