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管理
34231000000022

第22章 从性格品人

许多管理人花费太多时间在处理因被管理者性格所引发的问题上,而不是导引人才发挥其性格魅力。但这时必须明白,管理者的目标是为达到生产绩效,而不是人格的改变。

在每个人的性格成分中,都有其优、缺点,但人们都把焦点放在缺点上,而不去强调其优点和特殊性。根据行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狂热型性格的人能鼓舞他人;控制型性格的人富有冲劲;理智型性格的人精于分析;维持型性格的人可靠忠实。

管理人应该懂得如何使用不同性格的人,让他们来完成特定的工作。当然,也要做好接纳不同性格的人所有的不足的准备。

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妻子吕雉(即吕后、高后)辅佐他夺取天下,巩固政权,在秦汉之际的历史大变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刘邦和吕雉的婚姻,完全出之于吕雉之父吕公的撮合。

吕公是单父(今山东单县)人,与沛县县令是朋友。他因为躲避仇人的寻衅,就到沛县投靠县令。一次,沛令宴请贵客,当地官吏与豪富纷纷祝贺。沛县主支椽萧何担任宴会的司仪。他依据客人送礼的厚薄安排座次。贺礼千钱以上的坐堂上,不满千钱的坐堂下,当时,刘邦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身无分文,进门后却高喊“贺礼万钱”。众人大吃一惊,吕公却深以为奇。他仔细端详刘邦的相貌和气度,颇有出众之处,对他十分敬重,不顾众人猜忌的目光,径自将刘邦引入上座。萧何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刘邦好说大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刘邦却谈笑自若,不时对那些贵客流露出轻蔑的神色。

酒宴快要结束时,吕公特意挽留刘邦,他对刘邦说:“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刘邦字季),愿季自爱。里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意思是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为妻。吕公的夫人得知此事后,直埋怨吕公说,你经常说我们的女儿器质不凡,将来一定会成为贵人,沛令向你求婚,你都没有答应,怎么会许给刘季这样一个人呢?吕公不予理睬,终于将吕雉许配给刘邦。

在吕公看来,刘邦除了相貌和气度不凡外,他的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表现了藐视利法传统、官吏豪富的大家风度,认定刘邦将来一定大有作为。知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识人的一种独特的眼力与远见。后来,刘邦果然率众反秦,夺取天下。而当年在刘邦之上的萧何等人则成了他的辅佐大臣。吕公慧眼识英才,确有知人之明。

“人要生存就要有几副人格面具。”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有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人格面具与演员戴的面具作用类似,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的角色,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一个人如果热衷和沉湎于受人格面具支配,就会逐渐腐蚀了自己的天性。

显然,“人格面具”有抑制自我的作用。

对于管理者,辨别被管理者真假忠心是个难题;对于被管理者,辨别谁是值得你忠诚的人也是难题。比如,介子推认识到重耳是个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人,毅然地离开他,实属聪明之举。宁愿被他烧死,也比万一有一天因政见不合,找借口给你扣顶帽子要好。所以聪明人也不是见谁都忠诚,那种不值得你忠诚的人就不可久留,赶快走人,找个安全的角落干点自己的事,远比陪伴那些官僚要自由安全。

我国宋代的名相王安石就曾为我们做出过表率。

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屡受非议,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小人乘机写了篇长长的《巷议》,说街头巷尾都在说新法好,宰相好,为王安石变法提供雪中送炭般的舆论支持。但王安石一眼就看出了《巷议》中的伪诈成分,于是开始提防这个姓李的小人。

生活中往往有两面三刀者,就是采取各种欺骗方法,迷惑对方,使其落入陷阶,达到自己的企图。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他陷害人时并不是一脸凶相,咄咄逼人,而是吹捧。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在当代,也不乏口蜜腹剑者,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有时,他们看到你直上青云就会逢迎拍马、专捡好听的话讲;有时,他们看到你事事顺心、进展神速而在背后造谣生事向你的管理者进谗言,陷你于不利;有时欺骗、谎言、圈套从他们头脑中酝酿成“捆精绳”套在你身上,使你翻身落马;有时,他们看到你堕入困境则幸灾乐祸趁机打劫。所有的这一切,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当一句话脱口而出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底牌亮给了对方,如果你是一个识人老手,你不难从中发觉他的底牌。

有一种人,夸夸其谈。这种人侃侃而谈,广阔高远却又粗枝大叶,不大理会细节问题,琐屑小事从不挂在心上。优点是考虑问题宏博广远,善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事物,大局观良好,往往在侃侃而谈中产生奇思妙想,发前人之所未发,富于创见和启迪性。缺点是理论缺乏系统和条理性,论述问题不能细致深入,由于不拘小节而可能会错过重要的细节,给后来的灾祸埋下隐患。这种人也不太谦虚,知识、阅历。经验都广博,但都不深厚,属博而不精一类的人。

这种人宜作谋土,不宜独当一面。诸葛亮不听刘备的忠告,对“言过其实”的马谡委于重任,于是有街亭之失,这是要引起管理者注意的。

有一种人,抓住弱点就攻击对方。这种人言辞锋利,抓住对方弱点就严厉反击,不给对方回旋的机会。他们分析问题透彻,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甚至有些尖刻。由于致力于寻找、攻击对方弱点,有可能忽略了从总体、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实质与关键,甚至舍本逐末,陷入偏执与死胡同中而不能自拔。在识人时,应考虑他在“大事不糊涂”方面有几成火候,如大局观良好,就是难得的精中有细的优秀人才。

这种人宜做外交工作,他们精明强干,智力过人,但有时流于轻浮。如能引以正道,自有宋人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成绩。

有一种人,似乎什么都懂。这种人知识面宽,随意漫谈也能旁征博引,各门各类都可指点一二,显得知识渊博,学问高深。缺点是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多,系统性差,思想性不够,一旦面对问题可能抓不住要领。这种人做事,往往能生出几十条主意,但都打不到点子上去。

这种人是杂家,宜做管理者,只是要加强培养系统性、条理性,不然只是一位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

有一种人,说话平缓宽恕。这种人性格宏度优雅,为人宽厚仁慈。缺点是反应不够敏捷果断,转念不快,属于细心思考、有格守传统、思想保守的倾向。如能加强果敢之气,对新生事物持公正而非排斥态度,会变得从容平和,有长者风范。

这种人宜做学问,只是不免流于守旧,宋代的司马光极力反对新法,但却是位谦谦君子,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

有一种人,华而不实。这种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乍一接触,很容易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并当做一个知识丰富、又善表达的人才看待。但是,须要分辨他是不是华而不实。华而不实的,善于说谈,而且能将许多时髦理论挂在嘴上,迷惑许多识辨力差。知识不丰富的人。

这种人宜做演员。天生具有表演才能,忌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