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健康100问
34224700000008

第8章 儿童期

1.什么是色盲?

色盲就是不能用眼睛分辨出物体的颜色。这里应分清是辨色能力丧失还是辨色能力差。根据三原色学说,不能识别红颜色的叫红色盲;不能识别绿颜色的叫绿色盲;不能分辨蓝颜色的叫蓝色盲。如果这3种颜色都分辨不出,那就叫全色盲。

有一部分人辨认颜色比较困难,需要多看一会,才能分辨出来。这种辩色能力比较迟钝的人,被称为色弱者。

色盲和色弱都是由一种先天遗传因素造成的。世界发展到今天,还没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据多方面资料统计,男性色盲发生率为5%,女性为0.8%,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2.造成夜盲的原因有哪些?

夜盲指在夜里及黑暗的环境中看不清事物,是由于在人们的视网膜中有一种叫杆状细胞的在合成视紫红质中缺乏其原料而无法形成或是由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而引起的。

造成夜盲的病因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

(1)父母的遗传基因造成的,称为先天性夜盲。遗传造成视网膜色素变性、杆状细胞发育不良,以致丧失了合成视紫红质的能力,而产生夜盲症。

(2)由于全身病变继发引起的眼部病变,也叫获得性夜盲。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脐络膜缺血萎缩等,引起这种夜盲,可随疾病的痊愈而好转。

(3)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维生素A缺乏引起,此种夜盲者为暂时现象,只要不缺维生素A就可以避免此种夜盲症的发生。

3.如何对待异食癖患儿?

异食癖是指小儿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宜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发病年龄以幼儿为多,但学龄儿童亦可见到。

本症患儿常喜食煤渣、土块、墙泥、砂石、肥皂、纸张、火柴、钮扣、毛发、毛线以及金属玩具或床栏上的油漆。对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较大的物品则舔吮或放在口里咀嚼。他们不听从家长劝阻,常躲着家长暗暗吞食。一般临床症状为食欲减退、疲乏、腹痛、呕吐、面黄肌瘦、便秘和营养不良等。

小儿异食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不良习惯;缺乏铁锌等;肠内寄生虫病。

对心理异常引起的异食癖,不能责罚和捆绑患儿手足,因其不但不能解除异食习惯,反而使他们暗中偷吃此类不洁食物。对于铁锌缺乏者或肠道寄生虫病,可到医院去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锌剂或驱虫治疗。

4.外耳道有异物怎么办?

有些小孩在玩耍时常将石块、玻璃球、粉笔头、纸团、塑料玩具、植物种子如豆类等塞入外耳道,偶尔也有昆虫如蚊、蛾等进入外耳道。这些通称为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有异物时,患儿会有多种不适之感。如异物移动触及鼓膜可有耳鸣、耳痛或反射性咳嗽;昆虫爬动可产生耳鸣及痒痛;植物种子遇水胀大,压迫外耳道可引起堵塞及疼痛,挖伤外耳道可引起感染等。

异物进入外耳道危害极大。这是由于外耳道是弯曲的,外口较大,易进难出。另外,异物进入后孩子可能试图用手挖出,结果导致异物进入更深,极有可能损害鼓膜。还有一些异物如有棱角会划伤外耳道引起炎症,致使局部发炎。

针对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较小异物可用双氧水洗出,一般异物可用小钩取出。球形异物禁用摄子夹取,以免误将异物推向深处。铁质异物可用强力磁铁吸出。植物性异物禁用水冲洗,应先用95%酒精滴入,或用1%酚甘油滴入后取出。动物昆虫异物应先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取出,也可用食用油杀死后取出。

应该注意的是,取异物时一定要将患儿的头部固定,否则损伤耳膜,后果不堪设想。当然有条件的最好送医院救治。

5.呆小病可以分为哪几种?

所谓“呆小”,包括小儿长得既傻又小。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不足,甲状腺激素缺乏而导致体格、智能发育障碍,医学又称“克汀病”。因此,当父母发现小儿无论在体格和智能发育上与同年儿童相差甚远时,应想到此病。

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机体代谢过程中,尤其是对小儿的生长发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促进骨的生长,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因此,在胚胎发育期及婴儿早期出现甲状腺激素缺乏,不仅使脑组织受到严重损害,影响小儿智力,而且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小儿明显矮小。由于引起呆小的原因及发病年龄和临床特征的表现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1)散发性呆小病。主要原因是甲状腺先天性缺陷或发育不全使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发生障碍。一般散发性呆小病多见女孩,约为男孩的3倍。大多数小儿因在胎内受孕妇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所以出生时多无症状。但此病症状出现的早晚及轻重程度与小儿甲状腺组织的多少及功能低下的程度有关。如果先天无甲状腺组织的小儿,大多数在出生后1~3个月就出现症状。有少量腺体者,多在6个月后,偶可至4~5岁才渐显症状。

患儿的主要表现是身材矮小,身体比例不匀称,显得四肢短小,上身比下身长,同时精神呆滞,反应迟钝,有的认为特别“乖”,因为多睡很少哭吵,即使哭吵,声音也低哑,吞咽缓慢,体温较低,怕冷,出汗少(夏天也很少出汗),皮肤粗糙,尤其是手足部更明显。面无血色,头发稀少而干枯,发际较低,眼裂小,眼睑浮肿,两眼分开较大,鼻梁宽而平,鼻翼肥大,舌大而宽厚,经常伸出口外,额部有皱纹,外表看上去像“小老头”。总之,呈“不聪明”的表现。这种面容又称克汀病特殊面容。

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小儿突出表现“五迟”,即立迟、行退、齿迟、发迟及话迟。对症状典型的呆小病诊断并不困难,如症状不典型,通过X线检查可发现小儿的骨龄明显落后于正常小儿,严重者要延迟3年以上。T3、T4明显减低,甲状腺131Ⅰ吸收率测定也可降低。血糖、血清碱性磷酸酶等均有变化。此病宜及早诊治,越早越好。因早期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否则将会带来不良后果。

(2)地方性呆小病。主要发生于甲状腺肿流行地区。是由于地区中的水、土、食物中含碘量不足,或因当地水和食物中含钙或氟过高,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饮食中缺碘,或饮水受细菌污染以致影响碘的吸收和利用。

地方性呆小病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往往出生后不久即表现智能显著低下、听力障碍、肢体强直、不会坐立、运动障碍,而如上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其他表现可较轻或不明显。另一种是以虚肿表现为主,看上去皮肤粗厚,纹理增多,为非凹陷性浮肿,称为粘液性水肿。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落后,四肢短粗,同样有以上所述的特殊面容,膝外翻,扁平足,骨龄检查较同年龄落后,青春发育期性成熟延迟,然而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以上两种情况在不同的流行地区发病比例不一样,它与散发性呆小病的主要区别是甲状腺发育正常,有些甚至代偿性肿大。甲状腺本身功能可正常或稍偏低。

散发性呆小病要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在新生儿期),智力和体格发育可以接近正常健康人的水平。一般认为生后3个月以后治疗效果就明显减低。所以治疗本病需要耐心长期服药。甲状腺素片是治疗本病惟一有效药物,但必须遵照医嘱,一般开始剂量为足量的1/3左右,逐步增加,以免产生甲状腺危象。还应加强学习辅导,重视教育促进智力的发育,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应得到家长的配合,使病人树立信心,坚持终身不间断服药。

地方性呆小病则需对于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以便及时治疗。尤其在孕妇妊娠末3~4个月,应每日加服碘化钾20~30毫克,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流行地区孕妇应加服碘制剂。

6.儿童尿时哭闹有哪些原因?

正常排尿功能受意识和神经支配,当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内压上升,发出冲动,传到大脑而产生尿意。

儿童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语言能力较弱,往往不能正常表达排尿出现的种种情况,排尿时哭闹,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尿流异常。若尿时尿液迟迟不能排出(超过2秒钟),或射尿无力、尿线不匀分叉状、尿流中断等均称尿流异常。常见于包皮和包茎炎症、尿道口病变、尿道狭窄,如外伤、炎症、异物及肿瘤等。成人则多半与前列腺增生有关。

(2)尿痛。正常人排尿自如,无痛感。尿痛见于炎症、异物刺激膀胱或尿液刺激受损的尿黏膜而引起。

尿痛伴有尿频、尿急或耻骨上区不适者,多由膀胱病变引起。尿痛在排尿时加剧,小儿不敢排尿,出现哭闹不安,往往提示病变在尿道。

(3)尿潴留。尿停留于膀胱不能排出称尿潴留。见于各种原因的尿道梗阻、膀胱本身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若排尿后立即导尿,能导出多于20毫升的尿液,称部分性尿潴留。膀胱区超声检查有助于确诊。对尿潴留者做尿道检查,包括尿路造影、膀胱镜、尿道镜等,可帮助确诊尿道梗阻的原因。如有全身性疾病,则应治疗原发病。

(4)尿急。指尿意一来,即迫不及待立即排尿。严重者刚排完尿又要排尿,多数伴尿痛。病变多在膀胱三角区、后尿道。前列腺炎症、异物刺激等也可发生。

7.怎样治疗弱视?

(1)遮盖法。把视力好的一只眼睛遮盖住,强迫用弱视的那只眼睛看事物。经一段时间的强迫刺激,弱视眼的视力可有提高。也可用交替遮盖法(健眼与弱视眼交替遮盖),此法简便易行。如每周遮盖健眼5~6天,遮盖弱视眼1~2天,效果是较好的。

(2)后像疗法。在强光刺激下视物10秒钟后,闭上眼睛仍感觉该物呈现在眼前,这个影像医学上叫后像。医学上利用这种后像的原理,用后像镜的强光刺激(一般照射20秒至1分钟),使视网膜产生后像,从而提高黄斑中心凹的视功能,起到治疗弱视的目的。

(3)红色滤光镜治疗。用600~640毫微米波长光线的红镜戴在弱视眼前,同时完全遮住健眼,练习写字、画图等作业,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逐渐延长时间至数小时,能够达到治疗弱视的目的。

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到底哪种最好,这要根据每个孩子弱视的性质、程度、年龄及视力屈光度来选择,并注意在7岁前抓紧时间治疗。

8.肥胖症有什么危害?

男孩超过同龄儿童正常体重的20%,女孩超过30%,均称为肥胖儿童。儿童肥胖绝大多数(约95%)属单纯性肥胖,仅3%~5%是由内分泌失调和某些疾病引起的。

肥胖儿童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制,脂肪和蛋白质摄取过量和运动不足。婴幼儿营养过度的饮食习惯可能是日后肥胖的根源。

肥胖对少儿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概括有以下几点:

(1)肥胖儿童行动笨拙,活动能力差。不少肥胖儿童有平足、膝内翻、下肢弯曲、脊椎和椎间骨损害等。

(2)肥胖儿童常存在性发育障碍。例如,男孩有性发育移后,女孩性早熟、初潮早,多伴有月经紊乱。

(3)肥胖可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使智商低于同龄人。有些肥胖儿童容易疲劳、嗜睡、精神不集中而影响学习。

(4)肥胖儿童常有心理和精神损伤。如自卑感强、孤僻、害羞、不愿外出活动等。

(5)引发缺钙症,特别是2岁以下肥胖儿最易患此症。

(6)易患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某些成人易患的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等。另外,儿童期肥胖会给成年后的健康带来潜在危险。据研究发现,10~13岁肥胖者到30岁时,男性中的86%和女性中的88%依然保持肥胖状态。

9.如何预防小儿肥胖?

小儿肥胖重在预防,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对家长宣传肥胖对儿童的危害,还要使家长懂得一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喂养知识。此外,要从婴幼儿开始就注意运动,要少抱在怀中,多让孩子独自玩耍,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另外,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如果父母本人是肥胖者,就要与孩子共同努力,避免孩子成肥胖儿。

(2)少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保证足够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吃,应做到膳食平衡。1日3餐的3大营养物质热能比例是,蛋白质占10%~20%,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占50%~70%,并要补充足够的矿物质(钙、磷、钾等)和维生素。

进餐食物种类和数量应呈金字塔形状,即油、盐、糖的量最少;鱼、肉、蛋和豆制品的摄入适量;而蔬菜、水果和粮食等天然食品用量最多。要求小儿尽量少吃零食,少吃含高脂肪、高糖的食品,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

(3)选择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项目。如游泳、步行、慢跑等。运动强度以50%~60%的最大心率为宜(最大心率是220-年龄)。运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周3~4次。随着适应能力提高,应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次数。

减肥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小儿减肥以每周体重下降0.25千克为宜,不宜超过0.4千克。每天热量不变,每天运动超额消耗1254千焦(300千卡),每年可减少5~10千克脂肪。

(4)注意肥胖孩子的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家长应避免干涉性说教,如反复申斥“你太胖了,应该少吃”,以免引起厌食症和产生逆反心理。

(5)送到医疗机构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治疗。如果孩子很胖,家长应认真对待,要将孩子送到医院,根据医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给予治疗。家长一定要配合医生,不能觉得这样做太“残酷”了,就违反医生的嘱咐。

10.怎样预防假性近视?

现在孩子们都懂得多读书、读好书,但往往忽视了在用功学习过程中的眼卫生问题。如学习时间过长、姿势不端正,有的孩子玩游戏机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这些都是造成假性近视的因素。要有效地预防假性近视并不困难,只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注意就可以达到目的。

(1)无论是阅读还是写字都要注意保持30厘米的距离和正确的姿势。

(2)光线要适当,不论是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对眼睛都不利。

(3)学习时间一次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1小时就要休息10分钟左右,休息时最好到户外活动一会。

(4)不要在躺着、乘车、走路时看书。

11.如何治疗“对眼”?

孩子患有“对眼”会影响到形象和学习。从生活和美观出发要说服和鼓励孩子积极治疗。治疗方法有几种:

(1)验光配镜子。这样可以为远视和散光找到准确的度数。配眼镜矫正视力的同时,斜视得到了治疗。要坚持戴眼镜不能间断,无论看远处或近处都要戴着眼镜,一般坚持半年左右就可见到疗效了。以后每年要到医院检查一次,以观察视力变化,调整眼镜的度数。

(2)遮盖健眼法。这是治疗“对眼”弱视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由于双眼屈光参差太大,如将好眼睛遮住,让斜视的眼睛看东西,让其多受一些光刺激,促使视网膜发育。如经遮盖健眼治疗后斜眼视力有所提高,需戴镜检查斜视度数,如有所减少,则需要坚持遮盖,每月查一次视力和斜视度。

(3)用同视机训练。斜视儿童可到医院做立体镜和同视机训练,这些训练对斜视的眼位矫正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和立体知觉的建立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4)手术治疗。经上述方法治疗1~2年后,仍有斜视的儿童或斜视治疗过晚者,在戴眼镜的基础上仍不能纠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2.造成眼外伤的原因有哪些?

眼外伤在儿童致盲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机械性、物理性和化学性等因素均可引起眼部结构和功能损害。

(1)眼部挫伤。主要是因钝器损伤眼睛,一般6~10岁的孩子最多见,因这年龄段的儿童活动能力强,户外活动多,常常在玩耍打闹中损伤眼睛,直接或间接对眼部的冲击而造成眼部组织的损伤。如外力大,损伤更严重,甚至还可发生组织的撕裂和断离。

(2)角膜挫伤。轻者仅上皮擦伤,重者发生实质层水肿或纤维撕裂。因角膜感觉神经末梢暴露,故有剧烈眼痛,以及流泪、畏光等症状。在小儿中最多是因为弹弓打中眼睛,小小的眼球,受到钝挫伤的暴力打击之后,可发生眼内出血,瞳孔散大,视网膜震荡,甚至后部眼球破裂。

(3)眼异物。发病原因是一些细小异物如灰沙、金属碎屑、谷壳或昆虫等飞入结膜囊,附着或嵌入结膜和角膜表面引起角膜、结膜异物。一般常为单个异物存留,但有时也可多个存留,特别是当小儿放鞭炮爆炸引起受伤时,可有很多的细小异物,存留于角膜、结膜上,这种情况称多发性角、结膜异物,临床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刺激症状。如流泪、眼痛和有异物感,甚至可引起角膜溃疡。

(4)眼睑挫伤。主要是引起水肿和出血。眼睑皮肤比较松弛,血管十分丰富,受伤后易产生水肿和出血。如仅小血管破裂,则形成皮下青紫色瘀斑。较大血管破裂,可形成血肿,导致睁眼困难与疼痛症状。

(5)结膜挫伤。主要是充血和结膜下出血,一般都能自行吸收。

(6)眼眶挫伤。多见于眶骨骨折及眶内软组织的挫伤,临床上常与眼睑、眼球的挫伤以及颅骨骨折、脑震荡同时发生。眶内出血造成血管破裂,使眶内容物增加,导致眼球突出和血液向前渗透,产生继发性结膜下出血和眼睑瘀血。

13.如何治疗眼外伤?

一旦发生眼外伤,应及时到附近医院治疗,不可耽误。现场可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这对挽救伤眼及避免严重视功能损害极为重要。如是眼皮、眉弓的皮肤划开了口子,出血不止,可用干净的手帕或布块压住伤口,制止出血。如被重物打击眼部引起眼睑伤时,患儿眼睑皮下、结膜下有瘀血、发青,严重时眼睑光亮发肿,眶骨骨折,甚至眼球破裂,应立即去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导致视觉功能丧失。对仅有局部瘀血发青者可先用湿毛巾冷敷,以制止出血,以后改用热敷,促进出血的吸收,眼角发生气肿者,严禁擤鼻涕以免气肿扩展。

眼外伤患儿应将双眼轻轻闭合安静休息,不要再走来走去或剧烈运动,以免增加出血。若眼球出血,休息时应取半卧位,头高些,使血液沉积于眼球下半部,有利于吸收和视力恢复。

如有角膜异物存留时,可滴入0.5%地卡因药水2~3滴,实行眼球表面麻醉,然后用温消毒棉棒揩去。若并发化脓性角膜溃疡,需作角膜清创术和频繁滴入高浓度庆大霉素等眼药水,凡是能尽早积极治疗者,多数均能治愈。

眼外伤是可以避免的。应加强宣传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章制度,完善防护措施,教育孩子不要做危险的游戏,在逢年过节放鞭炮时,年幼孩子不要燃放鞭炮,以免躲闪不及。家长给孩子买玩具时,要考虑与孩子年龄是否适合,是否安全。总之,预防工作是很重要的,父母们应引起重视,防患于未然。

14.小儿“绊舌”如何治疗?

“绊舌”就是“舌系带短”。小儿舌下面有一条位于舌底、舌尖正中的黏膜皱壁叫做舌系带。正常人的舌系带位于口腔底部,不影响舌的活动及发音,如果舌系带发育差,就会形成“舌系带过短”,即舌系带的着点向前移,紧附于舌底下的牙槽嵴顶部,将舌头紧紧牵住,使舌尖不能向外伸出,如用力伸舌,舌尖则成“W”形,外观似两个舌头,同时舌尖也不能向上卷曲,不能触碰上腭部。哺乳舌系带过短的婴儿时,由于舌的前伸活动而使舌系带与新生长出的下切牙边缘经常磨擦,可发生溃疡,引起小儿疼痛、哭闹、流涎;小儿学说话时,由于舌活动受到限制,不能正确发出卷舌声和舌腭音,如“儿”、“乙”等单音吐词不清,发音也不准确,出现这种病例,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因小儿发音不准就判断为舌系带过短,必须全面考虑其他因素,如地方习惯发音、牙齿畸形影响到发音、咽腔过大等。此外,小儿脑发育不良亦可导致口齿不清,这些都不需要延长舌系带。

“绊舌”的孩子一般5~6岁可做舌系带延长手术,手术方法较简单,效果也明显,4~5天就可拆线。手术后不久,孩子就能恢复正常。

15.个子矮小的原因有哪些?

个子偏矮一般是由于慢性营养不良(又称“远期营养不良”)引起的。个子偏矮的孩子可以长得较匀称,如果个子偏矮不很严重,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但可以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疾病因素存在;如果同时伴有消瘦,这时既要尽快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又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导致孩子个子偏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遗传因素。父母身材较矮,一般孩子的身材也较矮,这是比较多见的一种。

(2)躯体疾病因素。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的垂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疾病、粘多糖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等遗传性染色体疾病,慢性营养不良、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严重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低出生体重等,均可影响孩子身高的增长而导致个子偏矮。

(3)精神因素。如家庭破裂或不和睦、被遗弃、遭受虐待等均可影响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而导致个子偏矮。

一旦发现孩子个子偏矮,应带孩子去做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及时的处理。

16.导致孩子过于消瘦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的体重低于同身高、同性别的正常体重均值减1个标准差的称为消瘦。根据消瘦的程度不同,消瘦又可分为轻度消瘦(小儿体重在同身高正常体重的均值减1个标准差至均值减2个标准差之间)、中度消瘦(小儿体重在同身高正常体重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至均值减3个标准差之间)、重度消瘦(小儿体重在同身高正常体重的均值减3个标准差以下)。但有时仅将中、重度消瘦称为“消瘦”。

引起孩子消瘦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营养因素。这是引起消瘦的常见原因,主要因孩子吃得太少或偏食、挑食引起。

(2)疾病因素。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肝炎、寄生虫病等)都易导致孩子消瘦。

(3)体质因素。孩子没有明显营养因素和疾病因素存在,仅看上去较瘦,生长速度基本正常,也无其他方面异常。这类小儿多数也活泼好动,多有家族、遗传史。

孩子出现消瘦,意味着孩子目前营养状况不好,存在急性营养不良,需要尽快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处理。针对营养因素,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增加营养、合理喂养,必要时要给予蛋白同化激素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针对疾病因素,主要是通过治疗原发疾病,辅以调整饮食和补充营养;针对体质因素,可适当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活动多者适当减少活动量,此外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17.导致腿痛的原因有哪些?

幼儿腿痛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因疾病引起的。

(1)生长痛。这是发生在生长发育期儿童身上很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幼儿生长发育快,腿部负担过重,下肢骨端充血,从而引起腿痛。其特点是下脚轻度胀痛或酸痛,午后或傍晚较重,一般很少同时双腿疼痛,局部无红肿,可随幼儿的生长会自然消失。

(2)急性良性肌炎。有些幼儿患流行感冒1~3天后会出现剧裂的小腿肌肉疼痛,还有厌食和头痛等症状。睡眠初醒时双侧小腿部突然疼痛,局部不红、不肿,足呈跖屈状,但恢复极快,一般1~5天内迅速消失,不需特殊治疗。

(3)佝偻病。佝偻病后遗症之一是下肢畸形。幼儿走路时关节左右摇摆不稳,关节周围的肌肉容易疲劳,因而发生腿痛。这种腿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也会逐渐消失。

(4)维生素A中毒性关节病。患儿长期(3个月以上)摄入过量的鱼肝油而导致慢性中毒症状。病症除下脚胀痛和触痛外,常有激怒、烦躁、全身瘙痒等症状。血液检查可辅助诊断。

总之,幼儿的腿痛有不同的情况,3~4岁的幼儿以生长痛为多见。

18.引起牙颌畸形的原因有哪些?

患了牙颌畸形的儿童牙齿和颌骨发育不正常,有碍口腔、颌及脸部的正常发育和咀嚼,严重的还会引起消化和营养不良。牙颌畸形常见的有:牙齿错位和排列拥挤;上颌或下颌前突;上下牙弓咬合时,一部分上下牙齿不能接触,咬不拢,而形成较大开口距离。

引起这些畸形的原因有几下几种:

(1)吮手指。如果幼儿吸吮手指的力量对门牙的推动力长期大于嘴唇肌肉的力量,就会影响牙颌的正常发育,使整个牙齿向外翘起,形成开唇露齿。

(2)啃笔头、咬唇。牙齿受到外来阻力,使牙齿不能正常地往外生长,而容易造成上颌突出,下颌收缩。

(3)偏用一侧吃东西。这会使两侧颊肌、颌骨发育不正常,脸型变歪。

(4)睡眠姿势不当。有的幼儿喜欢趴着睡,枕头顶着上下颌嘴,造成颌头发育异常,这些幼儿往往面孔扁平,上下牙咬合时,不是上前牙在下前牙的外处,就是上前牙在下前牙的里处。

以上几种行为均会导致牙颌畸形。为了幼儿的健康,父母应教育幼儿注意口腔卫生,不要养成上述几种坏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9.猩红热有什么症状?如何防治?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多见于2~8岁儿童。冬春季发病较多。由于这种细菌含有红疹毒素,所以得病后皮肤出现红疹。

感染后2~3天出现,发烧,数小时后全身皮肤猩红,布满细小红疹,有时如鸡皮样。在皮肤皱折处皮疹密集,同时有咽痛、头痛、呕吐,也可能伴有腹痛,并有全身不适。检查可见患儿咽部红,扁桃腺肿大,有脓性渗出物。舌质鲜红,舌乳头肥大突出如杨梅状,称为杨梅舌。持续2~3天体温下降,皮疹逐渐消退。疹退后皮肤无色素沉着。2周左右可有脱皮。一般多为细屑样,严重病例可有大片脱皮。

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并发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的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往往发生在猩红热2周以后。轻症只在尿常规化验发现有少量蛋白和红、白血球。重症可有水肿、少尿和血尿,也可有血压升高。因此对猩红热患儿在发病2周时,应作尿常规化验,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此外也可并发化脓性损害,多见于体弱儿和幼儿。常见如颈部淋巴腺炎,表现为发烧、颈部淋巴腺肿大疼痛、全身不适等。还可发生化脓性中耳炎。

患儿要隔离以防止传染别人,同时也减少再感染其他疾病,应卧床休息。在发热期间宜给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烧退后可恢复正常饮食。一般患儿不必住院治疗。可用青霉素注射、红霉素口服或其他抗生素治疗。用药后1~2天体温可下降,皮疹消退。这时不可停药,因体内细菌未完全杀灭。一般应治疗5~7天,症状完全消失,咽部红肿消退才可停药。经过正规足量抗生素治疗7天,无症状体征者可解除隔离。

集体儿童发生猩红热时,部分小儿可能只表现化脓性扁桃腺炎而没有皮疹,其传染性相同,同样应隔离治疗。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触者应服预防药,常用复方新诺明,每天0.25~0.5克,连服3天。

20.扁桃体炎有哪些症状?

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冬春季。

扁桃体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在患感冒等时,腭扁桃体肿胀,并有白膜和高烧。多由链球菌引起,也有由猩红热、风湿病、肾炎引起的,故应注意。

慢性是急性扁桃体炎所遗留下来的炎症,容易复发。因此在急性时一定要治愈,以免延误成慢性。

21.急性支气管炎有什么症状?

急性支气管炎多由咽部的上呼吸道炎症继发。该症是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但也有由灰尘和刺激性气体所引起的。主要症状有咯痰和咳嗽。婴儿不精神,没有食欲,影响睡眠,有的也可引起呕吐和腹泻。一般在1~2周期间便可痊愈。婴儿中,也有导致毛细支气管炎的。患病时,要尽量使婴儿呼吸新鲜空气,用药遵医嘱。

22.导致哮端的原因有哪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998年,全世界有1.5亿哮喘患者,其中35%是儿童。

据国内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哮喘病患者约2500万,总发病率约为2%,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从地域上讲,我国的西藏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植物动物少,过敏原也较少,哮喘病发病率在全国最低,仅为0.1%,东南沿海地区发病率达5%左右。

在经济发达的深圳、香港哮喘发病率也达5%左右,香港目前有哮喘病人30万,儿童占15%~20%,并有5%~15%的成人曾出现过哮喘症状。

导致哮喘病骤增的原因如下:

(1)气温升高。由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废气增多,取暖设备放出的热量增大,致使自然气温升高。人的气管黏膜组织娇嫩,耐受不了高温的刺激,久而久之便诱发了哮喘。

(2)环境污染严重。在全球环境日趋恶化的前提下,人们所接触的空气、水源、食物都受到污染,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削弱了人体抵抗力,特别是空气中的飘尘、化学微粒、微生物等损伤了呼吸系统功能而诱发哮喘。

(3)致敏性食物增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虾、蟹、贝壳类海产品得到普及,这些食物中的特异性蛋白质有较强的致敏性,很容易诱发哮喘等过敏反应。各种水果、蔬菜反季节上市,南北互运以及洋水果大量入境,食用这些食品也增加了诱发哮喘的机会。

(4)养花玩宠物。许多花草也有致敏作用,如夜来香、茉莉花、木兰、洋绣球等。鸽子、鹦鹉、金丝鸟、火鸡、猫、狗等动物能传播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污染空气后,可使人罹患支气管哮喘、肺脓肿、肺肉芽肿等过敏性疾病。

(5)滥用药物。滥用药物是导致包括哮喘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许多药物本身就可以引起哮喘、皮疹、休克等过敏反应,滥用抗生素、激素还可以显著削弱人体抵抗力而诱发疾病,特别是儿童哮喘滥用激素后,会对激素产生依赖性而难以治愈。

(6)体质下降。当今人们以车代步,以电梯代替登高,以家电代替做家务,缺乏锻炼,使心肺功能普遍下降,也是导致哮喘等疾病上升的因素之一。

(7)化妆美容。化妆品中的色素、香料、避光剂、漂白剂、防腐剂等,都是诱发哮喘的隐形杀手。

另外,芬兰学者发现,使用隐形眼镜的人如为过敏性体质者,可因使用隐形眼镜药水发生哮喘。我国医学研究表明,经常睡电热毯的人,由于机体水分被蒸发,也可诱发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香港专家发现,吃快餐也是导致哮喘病发生的因素之一。因快餐以肉类食物为主,水果、蔬菜、鱼类很少,使机体水分缺乏,维生素减少,常吃快餐易导致哮喘病发生。

我国是在1993年制定了儿童哮喘诊断、治疗规范,同时陆续在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开展医生培训、科研协作、自我管理教育等活动,使哮喘儿童得到规范化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为有效遏制哮喘病,特别是儿童哮喘的发生和流行,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防治措施。广大群众和家长,应当为自己和孩子创造一个没有过敏原的生活环境,而且要从细微之处做起,如不养宠物、不在室内养花、不乱尝海鲜和洋水果,避免接触浓重的化学气味,使用化妆品不宜求新求洋,不滥用药物等。

23.包皮过长该怎么办?

男性阴茎头及外尿道完全被包皮覆盖,阴茎头不能外露,即为包皮过长。这种现象在婴幼儿属于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是病态。出生数月后,包皮即可向后方退缩,翻转包皮时可显露出阴茎头。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小儿在2个月~3岁左右,阴茎头外露,上述包皮过长现象随即消失。

少数小儿包皮过长过紧现象延续时间较长,个别人甚至到成年以后。在这种情况下,若个人卫生较差,外生殖器较少清洗,包皮内的分泌物和脱落细胞就可以形成包皮垢,引起局部炎症。长期炎症还可使包皮与阴茎头粘连,导致尿道外口缩小,影响正常排尿。因包皮过长继发局部炎症而影响排尿时需医生诊治。处于发炎状态时可应用药物消除炎症,常用4%硼酸溶液或1:4000呋喃西林药液多次冲洗,去除包皮垢。炎症完全消失后可考虑进行包皮环切术或做包皮龟头分离粘连术,将过长的包皮切除。

小儿手术一般在2~8岁时进行,因某种原因不能手术者,应防止局部发炎,待条件适宜再行手术。24.流行性腮腺炎如何防治?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特征,一般情况下,学龄前或小学低年级多见,冬春季常在幼儿园及小学流行。近年来由于腮腺炎疫苗的接种,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减少。

感染腮腺炎后14~24天出现低热、头痛、疲倦,然后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腮腺肿大,痛感,张口困难,进食时痛,尤以吃酸性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时疼痛加重。颌下腺和舌下腺也会肿大。附近淋巴腺也相继肿大。腮腺肿胀4~5天渐消退,1~2周痊愈。

腮腺炎可合并脑炎、胰腺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脑炎可出现高烧头痛、呕吐、嗜唾,也可出现抽风和昏迷症状;胰腺炎可引起上腹剧痛及呕吐;睾丸炎可见一侧睾丸肿痛,痊愈后会使该侧睾丸萎缩,幸而多发生于一侧,不致影响生育。

治疗本症主要以中药为主,如服用清热解毒药,外敷如意金黄散,用凉茶调敷,保持湿润才能有效。用半流及软食以减少张口和咀嚼,避免酸性及刺激唾液的食物及饮料。

患儿需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能进普通饮食之后才可入园或上学。

25.脊髓灰质炎有什么症状?

持续几天38~39度的发烧之后,与退烧的同时,上下肢发生瘫痪(弛缓性麻痹),即为脊髓灰质炎。可留下后遗症,有时胸肌麻痹可引起呼吸麻痹。近些年,通过服用减毒活疫苗,该病已经基本消失。

2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如何防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冬、春两季为高发期。

脑膜炎双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干燥、湿热、寒冷及一般消毒剂均极敏感。通常自上呼吸道侵入人体,可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或上呼吸道炎症,少部分感染者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发生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可呈流行性或散发性。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由空气传播,故人口稠密、居室拥挤、空气不新鲜、日光缺乏等均为本病传播的有利条件。流行季节为冬、春季。

大多数患儿小于5岁,发病年龄高峰为6~12个月。大城市2岁以下患病率高,多散发。中小城市15岁以下儿童较多。偏僻地区人群免疫力低,一旦传染源进入,可引起暴发流行。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本病临床可分为4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患儿中止于此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

(2)败血症期。突然高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年幼儿易惊厥。起病数小时后皮肤出现皮疹或出血点,分布不均,大小不等,指压不褪色,急剧增多,扩大融合,常见于肩、肘、臂等皮肤受压部位。1~2日内进展为脑膜炎,菌血症期不超过48小时。

(3)脑膜炎期。因颅压增高致头痛、呕吐、烦躁、嗜睡,重者昏迷。检查有脑膜刺激征。

(4)免疫反应期。起病后7~14天不等。关节炎明显,可有心包炎,关节及心包积液为无菌性,呈良性、自限性经过。

临床分型可为3型:

(1)普通型。占发病者的90%,突然起病、高热,有淤点及脑膜刺激征。

(2)暴发型。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①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婴儿。休克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短期内出现遍及全身的淤点,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淤斑,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可危及生命。

②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发病急,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发热及淤斑,患儿反复呕吐、频繁惊厥、肌张力增高、四肢强直、嗜睡乃至昏迷,严重者发展成脑疝。

③混合型:同时具有休克、脑型症状,可先后或同时出现。

(3)慢性型。此型较少见。慢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发热、寒战、淤点、四肢强直及惊厥等。血培养阳性。病程6~8周。可发生脑积水等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显著增高。淤点涂片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有典型皮肤淤点即可作出诊断,不必做腰椎穿刺。

婴儿可合并脑室膜炎、硬膜下积液、脑积水,也可有神经麻痹。后遗症较多者为耳聋、偏瘫或截瘫等。

依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不难诊断本病,但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鉴别。

感染流脑后,可获终生免疫,极少复发。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年龄;反复惊厥、昏迷;体温40度或不升;伴休克;合并DIC(血管弥漫性凝血);治疗较晚或免疫机能低下者。本病除暴发型外极少死亡。

此病药物预防效果不肯定。目前我国已制成流脑A群菌苗,免疫效果较好。依病情轻重、分型而治。

可肌注或静点青霉素。注意做药敏试验。可肌注或静点氯霉素3~5日,但此药毒副作用大,对造血系统有影响,注意定期检查白细胞。用氨苄青霉素时应以青霉素做皮试。头孢菌素类药物中以头孢三嗪效果好。暴发型应住院抢救、治疗。

患儿病室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新鲜,患儿要多饮水,观察尿量。另外,要密切观察患儿神态、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变化及淤点。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对高热、躁动者采取对症处理。

27.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如何分期?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病型,现在发病率已有所降低。

此病主要见于1~5岁小儿,春、冬发病较多。病程多为3~4周。其他疾病常为结脑发病的诱因。临床常分为3期:

(1)前驱期(早期)。约1~2周,有烦躁、精神呆滞、低热、无原因的呕吐、便秘等表现,年长儿可述头痛。

(2)脑膜刺激期(中期)。约1~2周,可表现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多有惊厥。检查有脑征、颅神经障碍、膝反射亢进等。最后可有颅缝裂开、偏瘫、角弓反张等。

(3)昏迷期(晚期)。约1~3周,症状较早、中期严重,半昏迷进而昏迷,颅压高及脑积水更明显,最后四肢松软、瘫痪,直至死亡。

腰穿时脑溶液压力高,外观清或呈磨砂玻璃样,偶呈黄色。脑溶液检查,细胞数常在(200~300)×106/升,蛋白在0.4克/升以上,糖在0.3克/升以下,氯化物经常低于102毫摩尔/升(600毫克/升)以下。

28.如何防治结核性脑膜炎?

预防本病必须做好卡介苗初种及复种工作,结核病患儿多未接种卡介苗。同时应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与小儿密切接触的成人结核病患者,加强对结核病人的管理和治疗,普遍提高小儿抵抗力,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尤其早期发现和彻底治疗小儿原发性结核病,对防止结脑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上,要切断与开放性结核病人的接触,严格卧床休息,营养应丰富,细心护理眼、黏膜及皮肤,防止褥疮,昏迷病人应用鼻饲。

可应用抗结核药物链霉素,每日肌注1次,总疗程3个月。常用药物为异烟肼,一次顿服,疗程1~1.5年。利福平,疗程6~9个月,必要时1年。吡嗪酰胺口服,疗程3~6个月。乙硫异烟胺,疗程6个月。目前,多采用链霉肼、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4联药物治疗,其中以异烟肼为主要药物,整个疗程自始至终应用,疗程1~1.5年,或一直用至脑脊液正常后不少于半年。

在结脑极期可应用激素、侧脑室引流、降低颅内压、防止合并症等综合治疗,并要采用对症治疗及中医治疗。

凡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疗程结束2年无复发者可认为痊愈,但由于本病于愈后4年内易复发,所以仍应继续观察到停止治疗5年。

本病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脑炎、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脑脓肿及脑肿瘤有类似症状,须加以区别。常见并发症为脑积水、脑实质损害、脑出血及颅神经障碍等。后遗症常见斜视、面瘫、肢体瘫痪、失明、智力低下及癫痫等。

预后效果与年龄、病程、治疗早晚、有无合并脑积水、是否耐药及治疗方法有关。治愈后复发率为5%~10%,复发病人疗效不如首次治疗好。随访病人应检查脑电图,如脑电图正常则智能较正常。

29.病毒性肝炎分哪些类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流行较广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我国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已确知至少存在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己型、庚型7种肝炎病,但也有学者认为主要为前5型。各型病毒没有共同抗原,互相间不产生交叉免疫。

(1)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30天。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低温零下20度可长期存活,极适宜在海水、污水、土壤及粪便中生存。加热至100度5分钟全部灭活。

急性期甲肝患者及亚临床型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甲肝病毒没有带毒者及慢性非病毒现象,一般不转成慢性。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下列方式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水源污染;食物传播。

人对甲肝普遍易感,但常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

(2)乙型肝炎。若在人体体液中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单独存在时无传染性,只表示有乙肝病毒感染。各型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者,作为传染源有较大意义。主要通过注射、输血或血制品及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儿科还要注意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细胞核内,一般血清中不能测出。

抗乙型肝炎核心核体(Anti~HBc,抗HBc)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之一,抗-HBclgM阳性表示为现症感染,可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急性感染的早期标志,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血清中HBsAg、HBcAg及抗-HBc3项同时阳性持续存在者,较成人多见。

人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3)丙型肝炎,又称非甲非乙型肝炎。该病病毒潜伏期长,感染后可长期带毒或导致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更易发展成慢性肝炎。

急、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及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丙肝病毒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常见为输血和血制品、血透析、注射器材污染、器官移植及滥用毒品等方式,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也可传播。主要见于输血后肝炎。

(4)丁型肝炎。本病病毒自身不致病,HBsAg阳性者才能感染。传染源是急、慢性丁型肝炎感染者。同时感染丁肝病毒及乙肝病毒者称联合感染。若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丁肝病毒,则为重叠感染。

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

丁型肝炎在世界各地均存在,但阿拉伯国家感染率最高,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较高。

(5)戊型肝炎。该病病毒所致肝炎称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传染源主要是潜伏期后期和急性期病人。潜伏期平均36天。

传播途径与甲肝相似,经粪-口途径传播,暴发流行常是由水污染所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者有较持久的免疫力。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一次流行后隔数年可再次流行。

病毒性肝炎所表现出的症状轻、重差距较大。轻者无任何自觉症状;重者发病很急、进展快,表现为暴发型肝炎。现将临床分型分述如下:

(1)急性肝炎。又分黄疸型及无黄疸型。无黄疸型症状轻,往往在化验检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恢复快。黄疸型以甲型或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多见,其临床经过多为良性、自限性。

①潜伏期:甲型为2~6周,平均30天。戊型为2~10周,平均35天。

②黄疸前期:可持续2~8天,表现急性起病,中度以上发热,全身不适,厌油,恶心及呕吐,此期终了时尿呈深黄色。

③黄疸期:可持续1~2周,较重者延至1个月以上。此期体温正常,皮肤、巩膜黄染,大便灰白,肝脏略增大。

④恢复期:皮肤、巩膜黄染逐渐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即表明进入恢复期,但肝脏病理变化需几个月才能恢复。

(2)慢性肝炎。多为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所致,又分成两型: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患乙型或丙型肝炎半年以上未愈,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肝脏稍大,化验报告持续或间断血转氨酶轻度升高。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病史超过半年,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反复出现黄疸,肝大、质硬,脾脏进行性增大,肝功能化验多项表现异常,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增高,蛋白电泳可见白蛋白下降或丙种球蛋白增高,或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异常,血清胆红素可长期或反复增高。

(3)重型肝炎。分急性、亚急性和重性3种。

①急性重型肝炎:即暴发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指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8周以内症状加重,并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③慢性重型肝炎:指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者病情加重,常见于乙型、丙型或丁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黄疸较重,持续较久。常见于甲型肝炎,病程可达数日。

(5)肝炎后肝硬化。与乙型肝炎密切相关,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而致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并发症主要有胆道系感染、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炎及维生素A缺乏症等。

诊断时应排除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还应除外中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及溶血性疾病。

甲肝预后好,未见慢性病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常迁延不愈,易转为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均可能发生肝细胞癌。

30.如何防治病毒性肝炎?

预防本病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甲肝患者自发病起隔离3周,乙肝及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者、丙肝和丁肝病儿均不宜入托幼园所。

(2)注意个人卫生,切断医源性感染途径,加强饮水及环境的卫生管理。对献血源应严格筛查。

(3)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甲肝疫苗尚在部分人群试用中。

目前病毒性肝炎还缺乏特效治疗。急性肝炎患者早期强调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后再休息1个月,半年内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或劳动。HBsAg携带者若转氨酶正常者不需休息。营养以病儿食欲及耐受程度为准。

除一般维生素药物外,免疫调节药物及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31.伤寒有什么症状?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典型症状为持续高热、肝脾肿大、相对缓脉、玫瑰疹和白细胞减少。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自然界生存能力较强,耐低温,干燥后多在数小时死亡,易被5%石炭酸或0.5%~1%漂白粉杀灭。

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除在急性期通过大小便排菌外,恢复期仍可排菌2~6周,个别病人可终生排菌。

病菌污染水和饮食可引起传播。被污染的手和苍蝇也是传播媒介。大多见于夏秋两季。人类对伤寒杆菌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本病潜伏期为7~14日。急性发病,除高热外,可有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成人可见相对缓脉,年龄越小,相对缓脉越少见。小儿少见玫瑰疹,多见咳嗽、咽充血。婴儿常在全病程中存在腹泻,常有轻微贫血、白细胞减少。总病程约2~4周,发热1~3日不等,个别达5~6日。停用抗菌药物2周左右可复发。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伤寒后肝炎、肾损害、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及胆道感染等。

在流行区、流行季节,有伤寒病接触史者如出现持续高热、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应考虑本病。

此病要注意与败血症、风湿热及其他沙门氏菌感染鉴别。

本病预后较佳,但营养不良小儿预后较差,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而危及生命。

32.如何防治伤寒?

对伤寒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在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的同时,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个人也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管理好病人及带菌者。儿童从1岁开始应接种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3联疫苗,注射后免疫力可维持2~3年,每年再加强注射1次。

病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高热者物理降温,慎用降温药物;注意皮肤及口腔卫生;严格隔离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饮食以半流食为主,少量、多餐、无渣。腹胀病儿减少牛乳和糖类。如发生剧烈腹痛、腹胀,应怀疑肠穿孔,禁食。注意维持营养,供给足量的维生素及水分。

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氯霉素,因毒副作用大,特别可发生白细胞减少,目前已较少应用。复方新诺明,易出现皮疹及血尿,近年也较少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用头孢三嗪和头孢哌酮。

热退后要继续卧床至少2周,合并心肌炎者更应延长。出院条件为临床症状消失后,间隔5天,粪便培养至少2次阴性。

33.细菌性痢疾如何防治?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发病率最高,主要是通过进食被病人大便直接污染或经苍蝇间接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接触了病人污染的生活用具或玩具等感染。感染病菌后,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轻重不同,轻者可不治而自愈,重者可伴有抽搐、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积极预防。

预防本病,必须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管好口和手,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清洁食物。

对一般菌痢病儿,可应用小檗碱(黄连素)及呋喃唑酮(痢特灵)等药物,2~3天后腹泻症状就会好转,但不能因症状减轻而停药,因为症状好转,不一定已将细菌杀死,残存的细菌不但经大便可传染其他人,而且患儿抵抗力降低时还可能复发,甚至可迁延不愈。因此,在病情好转后必须继续用药3~4天才能彻底治愈。如有条件应做大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治疗后复查大便培养为阴性后方能停药。

34.绦虫病有哪些类型?

绦虫种类较多,我国常见有4大类,如带绦虫、棘球绦虫、短膜壳绦虫和裂头绦虫。猪绦虫是带绦虫之一,猪绦虫病也是最常见的绦虫病。这里所要谈论的就是绦虫病就是指猪绦病。

猪绦虫全长2~4米,头节顶突有大小相间的一圈小钩,体节有700~1000个,每个节片内有虫卵3万~5万个。

虫卵与体节随烘便定期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猪吞食后,在猪肌肉内经2~3个月发育成囊尾蚴,人若食用此猪肉,侵入肠内即可发育为成虫。

成虫引起的症状,在愚者大便中常发现虫体节片,单节片脱落后可自动由肛门爬出。患儿可诉中上腹部或脐部隐痛,进餐后腹痛缓解。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血象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中度增加。

囊尾蚴寄生引起的症状,因囊虫数目多少及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1)脑囊虫病。是最严重的一型,可引起颅压增高、失明、精神失常、癫痫。脑脊液化验多正常。

(2)肌肉与皮下组织囊虫病。囊虫数目1~2个至数个不等,头、躯干较多,四肢较少;结节不痛不痒,无炎症反应,最后钙化。

(3)眼囊虫病。见于眼的任何部位,以玻璃体最为多见,可致失明。

35.如何治疗绦虫病?

对于猪绦虫病可采用驱虫疗法进行治疗。

(1)灭绦灵。首选药物,分2次空腹服,2次间隔1小时,服用2小时后给泻药。

(2)槟榔和南瓜子。为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空腹口服南瓜子仁粉50~90克,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或服生槟榔子每次2~3克,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50克,加水10倍煎成40~60毫升,半小时后服泻药。

(3)甲苯咪唑。每天2次,连服3天。

不论用何种驱虫剂驱虫,在排便时应在坐盆中先放水温与体温相同的生理盐水,以免虫体收缩不能完整排出。另外,应仔细检查24小时全部粪便,以寻找头节。2~3个月后烘便中不再发现节片或虫卵,可视为治愈。

如确诊为囊虫病,也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疗。

(1)丙硫咪唑。为治疗脑囊虫的首选药物,就餐前半小时服,连服10日为一疗程。同时可用甘露醇、激素,以降低颅压。

(2)吡喹酮。治疗皮下、肌肉型囊虫病,每天量为3次口服,连用4日为一疗程。治疗脑囊虫型,每天量分3次口服,连用9日为一疗程。

(3)眼囊虫应先手术摘除,而后化学治疗。脑囊虫发生脑室梗阻者,药物治疗前应先手术治疗。

36.如何治愈内翻足?

内翻足即整个脚向内侧扭劲,脚心面向内侧。此症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后天性的内翻足在患足关节结核、骨髓炎、肌炎、蜂窝织炎和脊髓灰质炎等之后容易发生。儿童患症后当发现异常要通过按摩和用石膏矫正。如果尚不能痊愈时,就要进行手术矫正。

37.“O”型腿和“X”型腿有什么特征?

“O”型腿和“X”型腿在幼儿期较多见。

在拼拢双腿时,膝盖之间的距离达3厘米以上时,叫“O”型腿。

当膝盖部能很好地拼拢,但踝子骨之间的距离达3厘米以上时,叫“X”型腿。

从出生到2周岁左右为生理性O型腿,从3岁到中学生时代一般为X型腿。许多儿童都有轻度的“O”型腿和“X”型腿。程度较轻的“O”型腿和“X”型腿,随着发育会自然痊愈,故用不着治疗。较为严重的,可在夜间使用矫正用的器械。因疾病而发生严重变形的,则应接受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