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健康100问
34224700000006

第6章 婴儿期

1.脱水热是怎样引起的?

如果孩子生后2~4天时,出现温度升高,体温达38~40度,并伴有无原因烦躁、啼哭不止、体重降低、尿量减少的情况,但其他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症状,就要注意新生儿脱水热的问题。

新生儿脱水热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产妇坐月子中怕受凉,门窗关得很严,使环境气温过高;二是给孩子穿盖过多,使小儿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增多,从而加重脱水。另外,母亲产后3~4天内,乳汁分泌量较少,不能满足新生儿生理需要。这些都可造成新生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使小儿发热。

出现这种情况时主要是注意给新生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可喂些温开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时1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体困难时,也可静脉输液补充5%葡萄糖液,加入总量1/5的生理盐水。经过上述处埋,热度会随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预防上只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并给孩子以适当的保暖,不要给孩子造成一个高温的环境就可以了。

2.眼屎较多怎么办?

新生儿在出生时或生后2~3天出现黄色眼屎较多和两侧眼睑红肿,严重时可导致婴儿睁眼困难,这是结膜炎的表现。

引起结膜炎的主要原因是:婴儿从母体内被娩出时,母亲产道内的病菌侵入孩子的眼中,或婴儿出生前发生胎膜早破在宫内受到感染,但婴儿与幼儿或成人所不同的是引起结膜炎的病原体大多不是病毒而是细菌。

在治疗时,首先不要用手或不洁的毛巾等给孩子擦拭眼睛,可用消毒纱布或棉签蘸上微湿的冷开水或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眼周,然后用0.25%氯霉素或0.5%卡那霉素药水点眼,每2~3小时1次,每次各在一侧眼中滴药液1~2滴,一般治疗1周左右即可痊愈。

3.鼻塞该怎么办?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和小婴儿,经常会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塞现象,并因此而产生哭闹不安、拒食、张口呼吸,甚至呼吸困难等情况。这是由于孩子面部的颅骨发育尚不健全,其鼻腔相对较为狭小。如年龄越小该特征就显得越明显,新生儿和小婴儿几乎没有下鼻道且鼻腔中没有鼻毛,鼻黏膜脆弱并富于血管,所以很容易在受到轻微的感染、冷空气或异味气体等因素影响时,发生鼻黏膜的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多,从而出现鼻塞和流涕。此外鼻腔中鼻垢积聚过多,是新生儿和小婴儿鼻塞的常见原因。

如果新生儿或小婴儿出现鼻塞,父母应首先检查一下其鼻腔内有无鼻垢存在,如有则用干净的小棉签蘸些温水,将鼻垢轻轻拨出。而不应用尖锐的指甲、摄子等物去抠挖,以免引起鼻腔黏膜的损伤。如没有鼻垢堵塞鼻腔可用水温热的湿毛巾外敷鼻部,同时应注意室内空气的清洁和流通,鼻塞严重者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4.排尿困难该怎么办?

新生儿排尿困难多见于男婴,因尿道口狭窄细如针尖所致。常见尿道口为上皮所阻塞,常伴有包茎、包皮与阴茎头粘连,因而尿道口狭窄,引起排尿困难、尿少、尿频,常有局部溃疡及出血等症状。新生儿因尿道口狭窄、排尿困难,可引起呕吐、嗜睡、浮肿,发现此类现象需赴医院就诊,查清原因进行必要治疗。

排尿困难偶有因先天性尿道膜部或阴囊连接处狭窄所致。对于尿道狭窄可先用尿道扩张术,必要时行尿道口切开手术,以便使尿道通畅。若狭窄部位不在尿道口,须在狭窄部位施行尿道外切开术或内切开术。

5.便秘该怎么办?

一直每天大便二、三次的新生儿从生后半个月开始,如果每天只便一次,那么快1个月的时候就不会一天便一次了。而当2天或者3天便一次时,就应该怀疑新生儿便秘而带着新生儿去看医生。

用母乳喂养时,新生儿每次吃母乳的量无法弄清,所以要综合考虑是否是由于母乳不足而引起便秘的。这只要量一下新生儿的体重就很容易弄清。在发生便秘之后,如果以前是每天体重增加150克,而现在却不到100克左右,就可以断定是母乳不足了。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好在洗完澡后先喂点白糖水,白糖水没有效果时,可将2~3克的麦芽精溶在20毫升的开水中喂新生儿。如果还不行,可将果汁加水一倍喂20毫升。在喂牛奶时可加2~3克的麦芽精试试看。开始一天加一次,没有效果可一天加2次。还没有效果,就可一天加3次果汁试试看。

如果上述办法还不见效果的话,可以换用刺激肛门的办法。最安全的是灌肠。可用小儿用的无花果灌肠器。没有小儿用的,成人用的也可以。

灌肠时,注意不要把新生儿的肛门弄破。使用玻璃制品灌肠器时,要在尖端安上硬胶皮管。无花果灌肠器的尖端较短,可直接使用。插入肛门里的部分无论是用硬胶皮管,还是用无花果灌肠器,都要涂上油质雪花膏使之滑润。

具体做法是:打开新生儿尿布,露出下半身,再用左手握住新生儿的双脚提到最高处,把灌肠器从肛门向着肚脐的方向插入。插进2厘米左右时注入液体(一半甘油一半清水)。注完后拔出灌肠器,同时把药棉塞入肛门。然后放下脚,盖上尿布,待2~3分钟后大便就排出来了。如果过了10分钟仍排不出来时可再灌一次。

只是做为个性而两天排一次便的这种类型的人,不管想不想灌肠,这一个性有的会延续终生。实际上,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的便秘一般到3~4个月时就会自然痊愈。等到能吃蔬菜和水果之后就会有更大的好转。

不要给新生儿用泄药,因为泄药可能导致新生儿肠的异常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6.为什么会呕吐?

新生儿由于呕吐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贲门)处括约肌较松,所以,容易发生呕吐。

有些新生儿刚生下不久,还未开奶就开始呕吐,吐出物像泡沫样或含少许咖啡样物,但全身情况尚好,胎粪排出正常,无腹胀,分娩时有产程过长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过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尽后呕吐自然停止。少数呕吐严重者可用导管抽出胃内容物,并用生理盐水洗胃,症状便可缓解。对于因难产、高位产钳、吸引助产等引起分娩损伤的和有窒息的小儿发生呕吐,需注意颅内出血,这时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痉、前囟饱满等神经系统症状,全身情况亦较差。

出生不久,或刚开奶,一吃即呕吐,无胎粪排出或排出量极少时,常常有可能为胎粪粘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粪粘稠引起的,灌肠后大便通畅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闭锁、十二指肠闭锁、肠旋转不良、无肛等,除呕吐和无胎粪(或极少)排出等共有症状外,如梗阻位置较高,则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或上腹胀而下腹空虚;梗阻在十二指肠以下的,呕吐物含胆汁;梗阻位置低的,呕吐发生较晚,呕吐物中可有粪便,腹胀明显。对这类畸形的患者,尽量争取早日手术治疗。

出生1~2周后发生呕吐,全身情况很好的常常是因喂养不当所致。当小儿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过稀,小儿饥饿,吸奶时咽下大量空气,或人工喂养时奶头开孔过小、过大,牛奶不充满奶头,都可以让小儿吞入空气,当咽入的大量空气从胃内排出时便发生呕吐。此外,牛奶过热、过冷、量过多或吸奶后翻动小儿等也会引起呕吐,有时呕吐可呈喷射状。只要注意喂养方法,吸奶后竖抱起小儿轻拍背部,待至嗳出吞入的空气后再半卧,就不会发生呕吐。如果胃出口(幽门)处肌肉痉挛,乳汁不易通过,也会发生呕吐,吸奶前给予解痉药物能有效。因新生儿的胃游离度和活动度大,进食后会因发生胃扭转而呕吐,可于吸奶后取身体稍抬高右侧卧位以预防。对于小儿喂饱后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吐后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状和体征的,通俗称为“溢奶”,这是属于正常现象。

如出生2~3周后开始呕吐,每天数次,逐渐频繁并发展为喷射性,每次进食后半小时左右就发生剧烈呕吐,吐出量有时比进入量还要多,吐出物无胆汁,吐后食欲仍正常,并因长期持续呕吐而逐渐消瘦的,可能为先天性幽门肥大性狭窄,本病在男婴多见,进食时在腹部可见到胃蠕动波,有时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榄大的硬块是肥大的幽门,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新生儿在胎内、出生时、出生后都很容易感染生病,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呕吐可以为这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新生儿任何时期出现呕吐,伴有这些疾病的相应症状,或全身情况差时,应及时就诊治疗。

7.出血症有什么表现?

本病又称为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显著缺乏所致的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早产儿可晚至生后2周发病。如母亲服用药物(双香豆素、苯妥英钠等)则多在生后第1天发病。

新生儿初生时肠道无菌,奶量不足,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肝酶系统不成熟;母亲缺乏维生素K及胎儿肝内维生素K贮存不足;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胆汁中胆酸的含量较低,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本病出血可急可缓,或自然出现或经轻伤引起。程度可不同,轻微渗血常被忽略而自愈,严重者较少见,但也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见的出血是胃肠道处。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轻者只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鲜血便,甚至可导致贫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肤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轻度的外伤及术后伤口等处渗血不止。脐部出血与脐带结扎无关,轻者为渗血,重者则出血不止。

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喂牛奶对本病有预防作用。

如遇出血过多时,应输血10~30毫升/千克/次,轻者可输库存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早产儿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输新鲜血或库存血浆。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不再复发。

8.如何预防和治疗败血症?

本症是严重的全身性的细菌感染。由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不断繁殖及产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时停留在某些脏器上,发生转移病灶。

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未成熟儿表现为厌食、拒奶、溢奶、虚弱、面色苍白、口周发青、体重不增长,体温不恒定,可以发热、正常或不升高。足月儿(生后2~4周)多表现发热、精神反应差、吃奶不好、烦躁不安、皮肤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的体温,甚至高热,有明显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发青或发灰。安静时出现心律增快、黄疸加重、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常并发肺炎,当局部症状不重,难以解释全身中毒症状时,应考虑败血症。

虽然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但了解了细菌入侵途径后,还是可以预防的。

孕母要做好产前检查,保证孕期健康和接生时无菌操作。对出生婴儿应每日清洁全身皮肤,大小便后清洁臀部,脐带未脱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污染,包脐带的纱布应消毒,脐部如有少许渗出或脓性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洁脐部后涂1%龙胆紫,如处理无效应到医院就诊。避免用布擦口而损伤口腔粘膜。室内需保持空气新鲜。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时须带口罩。婴儿如有皮肤感染、感冒、腹泻等,须及时治疗。

治疗败血症,需要及时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必要时尚需少量多次的输鲜血和血浆,以增加患儿抵抗力,对于体温不升的患儿采取保暖措施,体温高者可用物理降温。脐部、皮肤局部感染者,可涂70%酒精,或2%龙胆紫,也可用呋喃西林湿敷。应供给足够的营养与水分。9.如何预防脓疱病?

对患儿的处理应做好隔离,立即进行脓液培养,鉴别菌种,做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可涂0.5%新霉素软膏或1%龙胆紫溶液,并在患处向四周正常皮肤每隔2~3小时涂50%酒精,以减少自然接触传染的机会。为预防脓疱病,对新生儿的胎脂不应于生后立即擦去,因为胎脂能补偿角质层不足,对皮肤有保护作用。生后1周内新生儿应用无菌的矿物油或棉籽油轻轻将会阴、皮肤皱折处(颌下、腋窝、腹股沟等)的胎脂擦掉。身体其他部位的胎脂应全部保留,直至脱脐前。新生儿皮肤皱折处应保持干燥,防止擦烂。生后洗澡宜用柔和、无刺激的香皂,每次洗澡后应将香皂用水冲洗净,并用柔软毛巾擦干。新生儿皮脂腺不发达,皮肤油脂较少,但也不必涂擦油脂以求滋润,因油脂会堵塞皮脂腺毛孔和汗孔,不利排泄,易生痱子,易于积菌感染脓疱病,同时也妨碍皮肤的呼吸作用。小儿穿用的内衣、被单、尿布应以细软的棉布为宜,若用旧布制成内衣,既节约又适用。羊毛内衣容易致敏而引起皮炎,最不适用。丝和人造纤维物质亦偶有致敏作用。要注意居室通气换气,加强消毒隔离,保持一定室温,不要将小儿包扎过紧,尽量使其舒适少哭,经常保持皮肤干洁。

10.结肠炎有什么特征?

本病一般发生在体重低于2500克的早产儿,于出生时曾发生过窒息,或出生后曾患过呼吸困难、败血症或腹泻等疾病的早产儿更易引发本病。

本症的发病原因,可能和肠壁缺氧及肠道细菌感染关系密切,因缺氧时机体调整血流分布,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较多氧气,肠壁缺氧显得更重,再因肠壁受损,肠道细菌乘机侵入,可引起肠黏膜坏死,重者肠壁各层都可能坏死,甚至并发肠穿孔。

本症无明显季节性,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换血等诱因者,发病多在生后2周内,以2~10天为高峰。因腹泻、败血症或无诱因而发病的婴儿则起病时期较晚,在出生后3~4周或7~8周发病。

本病症状以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为主,可分轻症和重症2种。轻症仅有轻度和中度腹胀,以腹泻和呕吐、便血为主,腹泻和呕吐次数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时大便颜色深,呈血阳性。重症者腹胀明显,甚至腹壁发亮,可看到肠型,腹泻和呕吐次数可多可少,便血量多,为果酱样便或黑粪。呕吐物呈咖啡状或吐鲜血。严重者腹壁红肿并伴有肌紧张。全身症状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出现神志萎靡、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有的病例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有的并发败血症。

治疗期间应严格禁食,停止一切喂哺5~10天,禁食期间从静脉滴入葡萄糖液、生理盐水和营养液,有时需输血或血浆,待症状消失后开始喂糖水和喂奶,均从少量到多量,逐渐增加。为控制肠道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疗,如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

11.什么是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以持续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增兵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总称。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胎儿的肝脏致病,并连累其他脏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种细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肝内外的胆道闭锁及胆汁粘稠综合征所致的肝脏损害等,均属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范围。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发病的初期表现为黄疸显现,起病缓慢,一般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病情较重,伴有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大便浅黄或灰白色、肝脾肿大等。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很快恢复健康。

12.如何治疗斜颈?

小儿斜颈是头向一侧偏斜的病症,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颈,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引起挛缩与变短。

小儿斜颈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第2~3周出现,症状为头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触诊时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可达到成人拇指末节那么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

发现小儿斜颈后,如不及时纠正,患侧面部软组织可随体格生长而进一步变短,颈深筋膜挛缩变厚,斜角肌变短,颈动脉鞘与血管挛缩,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应在小儿斜颈确诊之后即采取措施。早期可对肿胀部位作手法轻柔按摩,伸展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时间维持2~3秒。这种伸展动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应教给父母来完成。另外,喂奶时,睡眠的枕垫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儿注意时,都应重视姿势的纠正。

如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后未见症状好转或被误诊的1岁以上病儿,则需手术治疗,切断或部分切除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

13.新生儿患破伤风有什么表现?

新生儿破伤风俗称锁口风、脐风、七日风、四六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多由接生时未严格消毒或脐部护理不当所引起。旧法接生的婴儿患病率较高。其潜伏期一般为4~14天,以4~6天为多见,俗称“四六风”,最短仅24小时发病。潜伏期愈短,死亡率愈高。病情越重,则预后越差。

按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

(1)早期。小儿拒食、好哭、不安,哭声低弱,有蹙眉、口角上提、口唇厥起等苦笑面容,下颌强直,不能张口或牙关紧闭,吸乳困难。

(2)痉挛期。一般为1~4周,阵发性抽搐,四肢、躯干均强直,头后仰,腹肌紧张,躯干向后弯,两下肢伸直,足后屈,形成角弓反张。有时喉肌、呼吸肌也出现痉挛,引起青紫窒息、呼吸停止和心力衰竭而死亡,此期容易合并肺炎,败血症等。

(3)恢复期。肌肉张力逐渐减轻,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四肢强直等症状均有减轻,发作时不再引起窒息,口能轻轻张开,不影响吸吮,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肌张力恢复需2~3个月。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断脐及污染的绳线结扎脐带,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所致。故预防应做到:强调新法接生;若遇急产、脐带未适当处理后,宜重新处理,可用无菌操作剪剪去一段,另行结扎。也可肌内注射青霉素及破伤风抗毒素1500单位预防。

14.为什么会发生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临床上以血清胆红素≥205微摩尔/升(≥12毫克/分升)作为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种族、地区、胎龄及喂养方式等有关,如东方人高于西方人,我国南方高于北方,早产儿多于足月儿,母乳喂养儿多于人工喂养儿。

成人血清胆红素超过34微摩尔/升(2毫克/分升)时出现黄疸,而新生儿由于血管丰富,要超过85微摩尔/升(5毫克/分升)时才显黄疸。新生儿出生时脐血胆红素浓度在19~51微摩尔/升(1~3毫克/分升),出生后2~4天胆红素明显上升,以后逐渐下降。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病因如下:

(1)生理性黄疸。大部分在出生后第3日出现,最早为第2日,迟者可第5日方出现。轻者黄疸呈浅黄色,局限于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肤恢复正常。超过2周称迁延性黄疸,并要考虑是否有母乳黄疸等其他原因。

生理性黄疸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疗。重者应予光疗,并进一步检查,以除外病理性黄疸。

(2)新生儿溶血病。主要因母婴间血型不合而产生同族血型免疫反应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多见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两者溶血症状基本相同,只是前者轻,病情进展较慢;后者重,病情进展快。轻型者出生时与正常新生儿无异,1~2天后逐渐出现黄疸或贫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往往误诊为生理性黄疸。重型者出现贫血、全身水肿、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而死亡。此病必须住院治疗。

(3)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包括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等引起的肝炎。主要表现为黄疸。往往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前来就诊。体检有肝、脾肿大。大便可能呈白色。多数在3~4月内黄疸缓慢消退。可并发低钙性抽搐、干眼病、出血及腹泻。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一般低于171微摩尔/升(10毫克/分升),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以前者为主。谷丙转氨酶升高或正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病因诊断,需做多种病毒抗原、抗体检查。本病预后较佳,60%~70%可自愈。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保肝治疗。

(4)胆管闭锁。病因不明,有人认为肝内、肝外之胆管闭锁均可由肝炎病毒引起。这些新生儿出生后无黄疸,胎粪色泽正常。在出生后1~2周内皮肤微黄,且逐渐加重,略带棕绿色,肝脏增大,晚期脾脏增大伴有腹水。营养状况大多良好,大便呈灰白色,血清总胆红素往往超过171微摩尔/升(10毫克/分升)。

由于本病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故诊断明确后应在2个月内进行手术,不主张用激素治疗。肝外胆管闭锁者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常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15.脑炎有什么特点?

脑炎是脑部炎症疾病的总称。既有像乙型脑炎那样的由病毒直接引起的脑炎,也有由麻疹和水痘等所继发的。特点是突然发病,可突然出现发烧、痉挛、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丧失意志,甚至有生命危险,脑炎治愈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6.脑积水可以治愈吗?

脑积水是充满脑腔空间的脑脊髓液产生过多或者流通道路堵塞而大量积存于脑室内,由于从内侧压迫脑,颅骨尚未变得坚固的婴儿的头部就会变得很大。据说造成这种病例是胎儿在母体内时,由于感染了病毒和弓形体等侵犯大脑所引起,但目前原因尚不十分明确。脑积水在末期会表现出智能和运动机能障碍。通过手术,可使液体流出,但彻底痊愈却较难。

17.脑肿瘤征与脑积水症状有相同点吗?

脑肿瘤就是在脑中长出肿瘤的疾病。原因不明,有1/3的患者是15岁以下的儿童。症状因发生肿瘤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特征是有持续性呕吐和头痛,并且会逐渐加强。也有表现出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糊里糊涂之类症状的,最终会导致意识朦胧和引起痉挛。在治疗上,要早期手术摘除肿瘤。如果发生肿瘤的部位不能进行手术时,可进行放射线以及药物疗法。

脑肿瘤与脑积水一样,都是恶性疾病,能够治愈的几率极小。

18.兔唇该如何治疗?

兔唇是上唇先天裂开的疾病。兔唇的手术大都在生后3个月进行。在第1次手术之后,若需要对鼻和嘴唇进行整形的话,可等到成人以后进行。

19.腭裂的最佳治疗时间是什么时候?

腭裂大都与兔唇同时出现。当婴儿吸奶的力量很弱时,需要使用奶瓶。此病最好在1~3岁期间进行手术。

20.特发性皮炎有何症状?

特发性皮炎是由先天性过敏体质引起的,常常可见本人和家族中有哮喘、荨麻疹、药疹、变态反应性鼻炎之类的疾病。在婴儿期,皮肤发红,湿漉漉的,会结疮痂,瘙痒严重。在幼儿期,口的周围、眼睑、颈部、肘的凹陷处、膝盖的里侧等部位会长出小疙瘩。小疙瘩也很痒,整个皮肤干巴巴,不湿润。到儿童期结束时基本上都可痊愈。治疗需遵医嘱。

21.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能治愈吗?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先天骨盆骨形成不良以及关节囊松弛而引起髋关节脱位的疾病。此病虽说是先天性的,但在出生之际并未发现脱位,只是有容易引起脱位的因素,在出生之后逐渐出现脱位的倾向,不久就导致彻底脱位。

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者中,女孩占大多数,男女孩之比为1:6.既有一侧脱位的,也有两侧脱位的。此病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就可彻底治愈。当能够走路了再进行治疗,治愈的希望很渺茫。

22.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是什么原因?

胆汁由肝脏流进消化管,由于胆总管的远端发生囊状异常而变大就会影响胆汁的流动,从而引起各种症状。诱因尚未确定,但一般认为是由于胆总管先天性衰弱,以及总胆管的下部闭塞等引起的。该病多见于女孩。黄疸、腹痛和腹部肿瘤是该病的大症状,也有主诉有发烧和呕吐的。由于大多数患儿会复发,所以需用手术根除。

23.哪些原因可导致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或排出困难,也指粪便坚硬或有排便不尽的感觉。一般来说,如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并超过48小时以上者,即可认为便秘。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将便秘分为习惯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种。

(1)习惯性便秘。满月后人工喂养的小儿,或断母奶后的小儿出现便秘,大多为习惯性便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或缺乏让小儿按时大便的训练。经常高蛋白饮食、很少吃蔬菜的小儿,因缺少纤维素,会使肠蠕动减慢,大便就干燥,次数也少。另外,生活无规律或缺少按时大便的训练,以致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也会产生便秘。如当小儿有便意时,因为贪玩或条件不允许(如正在上课等)未能及时排便,等便意过去后,就不想排便了。大便存积在肠内,水分不断被吸收,越来越干,排便更困难了。有的小儿因大便秘结,排便时肛门裂开,出血,疼痛,因怕痛而不愿排便,就形成恶性循环。上述情况,医学上称为习惯性便秘或功能性便秘。

(2)器质性便秘。可由多种器质性病变引起,如结肠、直肠及肛门等病变。

①先天性巨结肠:是某一段结肠先天有病变,只有收缩,不能正常蠕动,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形成功能性肠梗阻,使粪便通过困难。而上段肠管出现扩张,形成巨结肠。临床表现视病变肠管长度不同而轻重不一(病变肠管越长,症状出现越早越严重)。出生后无胎粪排出或仅有少量胎粪排出,随后出现便秘、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的表现。这需要及时去医院诊治,明确诊断后需手术治疗,方能根治。若病变肠管较短,症状就较轻,便秘常用肥皂头或开塞露塞肛门促使大便排出,但不加刺激就不能自行排便。这也需要到医院明确诊断。如X线拍片显示病变肠段较短,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保守治疗。

②先天性无肛和肛门狭窄:新生儿出生24小时无胎粪排出,首先要检查会阴处有无肛门,有时虽看到肛门,但肛门上段肠子闭锁不通,也无胎粪排出。先天性无肛常常并发尿道瘘、会阴瘘、阴道瘘等。大便常与小便一起排出,本病容易被忽视。至小儿稍长,即出现便秘。先天性肛门狭窄的患儿,常至几个月或1~2岁才出现便秘。同时出现腹胀,腹痛,甚至呕吐。由于经常排便困难,粪便积聚在结肠内,可形成坚硬的粪石,时间长了,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③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如小儿出生后就大便较干,至几个月后,3天左右一次大便,能自行排便,腹部稍胀,皮肤较粗糙,出汗少,胃口较小,很少哭吵,对外界反应淡漠,表情不活泼,就要警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这是由于先天因素使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使机体代谢减慢,导致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这种病虽不多见,但要引起重视。本病越早诊断和治疗,对患儿体格、智力发育的影响就越小。

24.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本病是因化脓病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侵入中耳而发生,为婴幼儿多见的耳病。因婴幼儿抵抗力弱,较易患上呼吸道炎及各种疹热病;咽鼓管短,位置低而平,平卧吃乳,易反胃呛咳,带菌分泌物可侵入咽鼓管;婴幼儿中耳常遗有胚胎期的结缔组织,容易发生感染。这些因素均易招致鼓室发炎。

发生本症一般体温在38.5~40度或以上,鼓膜穿孔流脓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年长儿可诉耳痛,可放射至头部及齿部。鼓膜穿破流脓后疼痛减轻。婴幼儿不会诉说耳痛,则哭闹烦躁不安,常用手抓耳。有明显的胃肠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极似胃肠道疾病。间有惊厥及颈部强直。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并发急性乳突炎、急性化脓性脑炎及重症婴儿腹泻。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若能及时治疗,多能控制流脓并使穿孔愈合,恢复听力。治疗若不及时可迁延成慢性。

可立即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及磺胺药消炎,治疗全身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平时应保持耳部清洁,清洗外耳道脓液,用各种消炎药水滴入耳内。如用3%过氧化氢液洗耳:将药滴入耳内,2~3分钟后,使患耳朝下倒出药水,反复2~3次,然后用棉签清拭干净。

需清除耳周围病灶,治疗鼻炎、鼻窦炎、增殖体炎或扁桃体炎。

25.接触性皮炎发病原因有哪些?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外界物质接触皮肤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

小儿某个部位的皮肤瘙痒,局部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或者患处明显肿胀,严重的可能发生水疮,如果皮肤的界限清楚,这就很可能患上了接触性皮炎了。

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理有2种:一是原发性刺激,即接触物本身的皮肤的刺激引起皮肤炎症。一是过敏性反应,也就是少数人对某些物质过敏所引起的皮肤炎症。有些过敏反应的皮炎不马上发病,可以有几天的潜伏期,而再次接触时多在24小时以内发病。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可以简单地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化学性3大类,植物类中生漆是常见的致敏原。动物类中如一些家禽的羽毛或羽毛饰物往往引起过敏。化学类中如纤织物、肥皂、玩具等物可引起过敏。

根据突然出现皮疹、皮疹的界限清楚、有接触史,一般比较容易做出诊断。当然,有些患儿接触史不明确,给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仔细地观察小儿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再次接触发生皮疹时,则可以明确过敏原。

对于接触性皮炎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如已明确致敏原,就应该避免再次接触。对于皮炎的局部治疗,可以到医院开一些对症治疗的外用药,如果病情较重,医生还会给孩子开一些内服药。应该注意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皮炎要避免搔抓、洗烫,不要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的液体涂抹局部,已经发生糜烂的皮炎要防止感染。

26.淋巴结肿大是怎么回事?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孩子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小儿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母亲很容易注意到小儿的这一部位。以大多数人来说,咽喉痛、感冒、牙齿发炎(脓肿)、耳朵感染或昆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不过假如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前面正中间或是正好在锁骨上方,你就必须考虑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大多数母亲一看到孩子颈部淋巴结肿大,首先想到的是肿瘤,这是自然反应,肿瘤的确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结肿大的一个原因,不过感染是更为多见的原因。对此,进行血和尿的化验、X线检查、皮试以及活体切片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27.风疹有什么症状?

风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它和麻疹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得了麻疹仍会得风疹,反过来也一样。风疹的特点为全身症状轻,有特殊的皮疹,并伴有耳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所致。病毒存在于患儿出疹前5~7天的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容易再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所以传染性较麻疹小。一般可通过咳嗽、谈话、喷嚏时的飞沫传染他人。风疹多见于1~5岁小儿,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获得抵抗力,所以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后,大多不再第二次感染。本病多见于冬春季节。

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开始,一般要经过14~21日。初起1~2日症状很轻,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眼发红等轻微感冒现象。病人口腔颊黏膜光滑,无充血及黏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1~2日后即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在24小时内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的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于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的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小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年长儿童患风疹后,个别并发关节炎。当皮疹隐退2~3天后,患儿又出现发热、暂时性关节疼痛,但无关节红肿,膝、踝、肘关节均可受累,一般在5~10天内自行缓解。

患风疹小儿应予隔离,直到出疹后第5天,并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麦乳精、菜末、肉末、米粥等。皮肤瘙痒时可用1%氧化锌溶液涂擦,同时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风疹的合并症很少,但少数病人可有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脑膜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关节炎和出血等倾向。

28.患荨麻疹该怎么办?

遇冷起的风疙瘩叫做“寒冷性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病。这种病可由许多因素引起,当孩子接触凉水、冰块,在游泳或寒冷时,暴露在外的地方或在注射疫苗、血清等之后,在食用了鸡蛋、牛奶、鱼类之后,以及在虫咬、吸入花粉或化学粉尘后可发生瘙痒、水肿、风团块,严重的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心慌等症状。有的小儿突然发生皮肤瘙痒,在搔抓部位很快出现了红斑和淡红色的风团,并且迅速增大,融合成片,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荨麻疹。荨麻疹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持续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一般的持续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也有的荨麻疹一天发作好几次。

发生了荨麻疹不要紧张,一般来说,首先应该明确为什么会发生荨麻疹,也就是应该找出引起荨麻疹的原因。有些情况需要自己回忆,如果能查出引起过敏的物质,就可以避免再次接触。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荨麻疹,则首选抗生素治疗。对于局部皮肤的瘙痒,尽量不要抓破,以免继发感染,可以用一些抗组织胺药物减轻瘙痒,保证必要的休息。当然,这些药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荨麻疹消退后皮肤上是不留痕迹的,因此不会影响皮肤的美容。

29.急疹有什么症状?

本病又称婴儿玫瑰疹,为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发热病。其发病特点是突然高热3~5天,全身症状轻微,体温下降,同时,全身出现皮疹,并在短时期内迅速消退。小儿急疹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可通过唾液飞沫而传播,但不如麻疹传染力强。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大多数为6个月~2岁的婴儿。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二次。

小儿急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大约需10日。其临床症状为起病急,小儿突然高热39~41度,伴有烦躁、嗜睡、咳嗽、流涕、眼发红、咽部充血、恶心、呕吐、腹泻等类似伤风的症状。少数患儿,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但惊厥后神志清晰,精神食欲仍好,从外表看来毫无病容,这是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的不同之处。发热第2~3日,患儿的枕部、耳后、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但无压痛。高热持续3~5天后很快下降,退热后或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皮疹。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最先出现在躯干和颈部,以腰臀部较多,面部及四肢较少,一日内出齐。皮疹多在1~2日消失,且不留色素沉着。因此无疤痕脱屑。小儿急疹预后良好,皮疹退去后能顺利康复,极少有合并症。

患儿宜卧床休息,给予充足饮水、容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等。高热可用冷毛巾敷前额或服退热片。烦躁或抽搐时可给予镇静剂。个别患儿可并发呼吸道继发感染、中耳炎、脑病,此时必须送医院治疗,多数能完全康复。极个别患儿留有癫痫、轻度瘫痪、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30.如何防止痱毒的发生?

在炎热的夏天,气温高、湿度大,如果汗不能及时蒸发,就容易使汗腺堵塞,汗液排泄不通畅,引起汗管破裂,造成皮肤轻度发炎,产生痱子。痱子好发于颈、肘弯、腿窝、胸背和头面部,密集排列,互不融合。痱子周围稍红,有痒和灼热的感觉。如果搔抓,容易感染,引起汗管及汗腺发炎、化脓,形成痱疖,俗称痱毒,痱毒有豆子大小,大的可有葡萄大小,表面红紫色,疼痛、发烧,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的可引起败血症。

在夏季,要预防痱子和痱毒的发生,关键是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用温水洗澡,不要用冷水。温水不会刺激汗腺,不引起血管收缩,洗后容易干爽。在炎热时,不要让小儿赤裸,皮肤没有衣服的保护,更容易生痱子并发生感染。小儿夏季的衣服要宽大,室内要通风,多喝水,特别是绿豆汤、红豆汤等。如发生痱毒,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并外涂10%鱼石脂软膏或如意金黄散,成熟后,切开排脓。

31.怎样预防水痘?

水痘和带状疮疹是两种特殊的感染形式,几乎遍及全球,都是由水痘—带状疮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疮疹病毒即为水痘,而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后则为带状疮疹,后者多见于成人。水痘是最容易传播的疾病之一,在儿童中的传播占90%以上。水痘患者全身可见水疮疹。平均数量为200~300个,还伴有发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感染、水痘病毒性肺炎和脑炎,水痘患儿不能入托、上学,须等全身疮疹完全干燥结痂后才能解除隔离,一般在10天左右。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可以预防水痘。接种对象:12月龄以上的健康个体、高危及其健康密切接触者。接种反应是轻微和暂时的。健康儿童接种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98%以上。

3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有什么症状?

本症又称婴儿性手足搐搦症,多数见于婴儿时期,主要是因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血清钙低落,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出现惊厥和手足搐搦等症状。

本病常发于初春季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佝偻病症状。1岁以内患儿,常表现突然四肢抽动,面部肌肉颤动,两眼上翻,可暂时失去知觉,一般不发热。每次发作可数秒钟、数分钟或更长,发作次数也多少不定,可数日发作1次,或1日多次。发作缓解后多入睡,醒后神志、吃奶皆正常。

少数婴儿表现为喉痉挛,吸气困难,吸气时可有喉鸣,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幼儿及儿童发作时神志清楚,仅表现为手足痉挛,手痉挛时大拇指贴近掌心,其他四指向掌心方向伸直,腕关节稍屈,足痉挛时踝关节伸直,足趾下屈,足底略弯,发作时神志清楚。

发作时如有惊厥及喉痉挛症状则兆示病情危急,必须急救处理,可以针刺人中、印堂。喉痉挛较重者,应立即将患儿舌拉出,进行人工呼吸,即刻将患儿送往医院,迅速控制惊厥或解除喉痉挛。

本病主要原因是血钙过低,因此,治疗首先是用钙剂而不是用维生素D,一般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缓慢注射。惊厥、喉痉挛控制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钙剂,钙剂勿混在牛奶中或喂乳前后服用,因会产生奶块,影响钙的吸收。经钙剂治疗,低血钙症状控制一周后,即可加用维生素D治疗。

33.小儿为什么会长癣?

癣病是由致病真菌传染的皮肤病。有些动物感染的真菌,也能感染人,使人患癣病。

猫狗长了癣的地方,毛稀疏脱落,并常用爪子搔抓。人们常说猫、狗长癞了,其实就是长癣了。被动物传染的癣,多发生在手、前臂和躯干上,患处为圆形或椭圆形脱屑斑片,癣的边缘由小红疙瘩或小水疱组成圆圈,所以又叫钱癣。癣再发展,圆圈皮疹融合成片,如同地图。如果长在头发里,往往到头发脱落时才被大人发现。

小儿患钱癣,因皮肤娇嫩,不要随便使用大人的外用药,应到医院请医生诊治。

为了预防小儿长癣,最好不要让孩子饲养猫狗,更不要随便收留被人遗弃的病猫病狗。家里的宠物患病,要及时治疗,不要把患病的动物送给他人。

34.如何防治过敏性疾病?

随着医学的进步,传染病不再是小儿的主要死亡原因,越来越多的小儿却为过敏这一慢性病所苦。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30%的人口患有过敏性疾病,以气喘、过敏性鼻炎和异位性皮肤炎最常见。过敏已成为现代幼儿5大健康威胁之一。

过敏性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呢?即有异位性体质的人,接触到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后,会制造大量的免疫球蛋白E,产生不当的免疫反应所致。这种炎症反应若发生在支气管时造成气喘;发生在鼻腔造成过敏性鼻炎;发生在眼结膜称过敏性结膜炎;发生在皮肤造成异位性皮肤炎;发生在胃肠道时则称为过敏性肠胃炎。异位性体质是指易患气喘、干草热和湿疹性皮肤炎的体质,常出现在同一家族内,具遗传倾向,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

气喘是最常见的小儿过敏性疾病,它的发生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暴露在过敏原及污染源的环境,罹患气喘的机会增加,据调查显示,多达10%~15%的男孩及7%~10%的女孩曾在儿童时期罹患气喘。1974年气喘罹病率为1.3%,1985年为5.08%,1994年为8.0%,20年间增加6倍以上,现患儿人数仍在增加中。

气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30%的病人在1岁前即有症状,80%~90%的病人在4~5岁前发病。从遗传因素来看,父母一方有气喘,其子女约有1/4的机会发生气喘;而父母两者皆有气喘,其子女发生气喘的机会约为1/2.

导致气喘的致病因子有室内过敏原(尘螨、动物过敏原、蟑螂、霉菌)、室外过敏原(花粉、霉菌)、阿司匹林和工作场所的致敏物。促成因子有呼吸道感染、出生体重过轻、饮食(大豆、螃蟹、牛奶、蛋白等)、空气污染、抽烟及吸二手烟。而使气喘恶化的诱发因素有过敏原、呼吸道感染、运动,及过度换气、气候变化、二氧化硫、食物、防腐剂和药物。

气喘病人常有间歇性的呼吸困难、喘鸣、胸闷以及咳嗽,尤其是在夜晚或凌晨时发作。其临床特征为:症状可自然缓解;可由支气管扩张剂和抗发炎治疗来缓解;会随季节变换的症状;有气喘和异位性体质的家族史。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经常反复咳嗽,特别是在夜间、运动后或在病毒感染时反复咳嗽。

不满2岁的小儿因为呼吸道发育尚不完善,常会产生下呼吸道阻塞,类似气喘发作的症状,较难确诊。不过,小儿如有反复喘鸣发作,有异位性体质(如异位性皮肤炎),加上过敏的家族史,日后患有气喘的机会很高。

治疗气喘的药物可分为两类:一是控制药物,可降低支气管黏膜炎症反应,包括类固醇(有口服型和吸入型)、咽达永乐和新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二是缓解药物,包括乙二型交感神经兴奋剂、抗乙毓胆碱和茶碱制剂。除药物外,还需要注意避免过敏原和环境控制。此外,免疫疗法,又称减敏疗法,也是治疗佳选。有下列情形可考虑选择免疫疗法:

过敏原无法避免,尤其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和花粉等,虽然努力控制环境,也使用了适当的药物仍无法改善症状者。

异位性皮肤炎也属于一种过敏性病,是一种以红、肿、瘙痒、渗出液、结痂和脱屑为特征的发炎性皮肤疾患。患者血液内免疫球蛋白E的浓度增高,但很难找出真正的过敏原。大部分在出生后2~3个月开始发病,通常在3~5岁时缓解。婴儿期的症状有两颊皮肤干燥、发红和脱皮再延伸到脸部、颈部、手腕、手、腹部和四肢的伸侧。瘙痒导致患儿焦躁不安,患儿常因瘙痒而烦躁不安,难以入睡。搔抓常导致续发性的细菌或病毒感染。

因此,治疗本病的重要一点就是防止痒-抓-痒的恶性循环。此外,还要维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流汗;剪短指甲,避免羊毛、兔毛制品,使用柔软的棉纤品;减少过度洗澡和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沐浴后立刻使用保湿剂;避免食用会导致患儿皮肤过敏的食物,如花生、大豆、蛋和牛奶(可由食物激发试验或病史得知)。

喂母奶和6个月后再添加辅食可以减少食物过敏的机会,喂母奶的母亲也要尽量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的食物。局部治疗可使用类固醇软膏,合并细菌感染时可使用局部抗生素制剂或口服抗生素。严重急性发作期间,可能需要使用短期的口服类固醇。口服抗组织胺可以缓解瘙痒症状,帮助患儿入睡。

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有家尘、尘螨、蟑螂、猫狗皮屑、霉菌和花粉等。常见的食物性过敏原有牛奶、蛋白、鱼、有壳海鲜、坚果类等。

尘螨是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主要见于动物脱落的皮屑、指甲和毛发,适宜在常温25度,湿度80%的环境中生存。小儿有很多时间待在卧室里,因此卧室的环境控制非常重要。床垫、枕头和被子应以防螨套子包裹;每周以70度以上的热水清洗寝具外套;不要使用地毯和填充式家具,移除填充式玩具;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以控制尘螨和霉菌的生长。

另外,家中要避免饲养有毛宠物,如猫、狗等,因为动物皮屑和排泄物容易引起过敏。要保持居家环境清洁,减少蟑螂繁殖。

霉菌易生长于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如浴室和地下室,使用除湿机和空气滤器,并定期更换滤网,可减少暴露在霉菌和花粉的机会。冷气机滤网也需常清洗。

在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小儿出入公共场所,因为呼吸道感染常会加重过敏症状;天气变化较大的季节,应注意保暖,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避免在小儿房间吸烟;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症状的食物。

有强烈过敏家族史(干草热、气喘或异位性皮肤炎)的孕妇,从怀孕的第4个月起就要避免接触引起家族内过敏的过敏原,小儿出生后要喂食母奶,母亲禁吃被证实会造成过敏的食物,延迟到6个月以后再添加固体食物(特别是蛋、牛奶、麦、鱼、柑橘等水果和花生酱等具高度过敏倾向的食物)。如无法喂母乳,可使用水解蛋白婴儿奶粉,这样可以预防或减少高危险群过敏儿过敏病的发生。

35.阳光过敏有什么症状?

有的小儿在春末夏初,经过日晒以后,被晒处皮肤出现红斑片,又痒又疼。有的小儿是在吃了某种蔬菜或某种药物后,晒太阳时会出现红斑、水疱。这种情况叫日光性皮炎。

患日光性皮炎多是在太阳下暴露皮肤2~6小时以上,皮肤发红,出现红斑、水疱、豆疹,并有痒痛感,经过3~4日后,红斑逐渐变为暗红色,逐渐消退。水疱破裂后干燥结痂,表皮脱屑,留有色素沉着。

患日光性皮炎的小儿应注意以下问题:经常户外活动,增强皮肤耐受力;严重者避免日晒,外出时注意遮阳,穿长袖浅色衣裤;在外露的皮肤上涂防晒护肤品;日晒出现红斑后,立即用冷水湿敷局部,以减轻反应。

36.为什么会腹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其病因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腹痛,多由单纯性胃、肠痉挛引起;另一类为腹部器质性病变,如炎症、肿胀、梗阻、损伤、缺血等。在器质性病变中尤其要注意外科急腹症,因这类疾病常需紧急处理,有些要手术治疗,如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胃肠痉挛常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大量吃冷饮、甜食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受凉。

一些过敏症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或上呼吸道感染、发烧时也可常发生腹痛。当然一些器质性病变也可诱发肠痉挛如痢疾、肠炎等。

腹痛虽然多由腹腔内脏器病变引起,但其他系统、器官疾病也可影响到腹部而引起腹痛,例如腹壁、胸壁带状疱疹和大叶肺炎等。此外,腹部邻近器官如肛门、尿道、腰、背等部位的疼痛,对年龄小体检时不会合作的小儿的腹痛有时易混淆。

小儿常见引起腹痛的疾病有:

(1)急性阑尾炎。起初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约6~12小时后转到右下腹,为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常有发热,可伴有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右下腹有明显固定的压痛伴肌紧张。小儿阑尾炎的症状有时不如成人典型,所以更需要仔细观察。

(2)肠套叠。可见阵发性哭吵,面色苍白,伴呕吐,直肠样检可见果酱样血便。仔细按摸小儿腹部,常可摸到一个似“香肠样”块物,发现上述情况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早期通过空气灌肠可将套叠肠复位,时间太晚则需手术治疗且套叠处肠壁可因缺血而坏死。

(3)腹股沟症。即“小肠气”,在腹股沟(大腿与躯干交界处)部出现一椭圆形隆起,大多进入阴囊。当小儿站立、咳嗽或啼哭时,肿块出现或增大;安静躺下时,肿块缩小或消失。这种能复位的疝,可等小儿稍大后再行手术。如不能复位即称嵌顿疝。有小肠气的小儿,如有阵发性哭吵应仔细检查腹股沟,有无疝的肿块突然增大及压痛,以便及时发现嵌顿疝,立即去医院就诊。

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诊断没有明确之前,不可乱用止痛药,以免遮盖了症状,增加诊断的困难,也不要在腹痛时自己服驱虫药或乱吃泻药等,以免使病情加重。

37.癫痫症小儿应注意什么?

癫痫是阵发性、暂时性的脑功能失调,既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也与脑部疾患、代谢紊乱及中毒有关。

癫痫种类很多,主要有:大发作型:最为常见的特点是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伴有呼吸暂停、青紫、咬破舌头、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发作后入睡,经数小时后神志清醒。小发作型:症状为短暂意识丧失,语言暂时中断,活动停止于某一体位,不跌倒,两眼凝视,持续2~10秒钟,不超过30秒。多在3~10岁间发作,青春期减少,智力正常。运动型:发作起病较早,常伴有器质性脑病变且智力落后;婴儿痉挛症。多在3~7个月发病,2岁后少见,发作时短暂意识丧失,头及躯干前屈,发作往往频繁,影响发育,智力明显落后。此外还有局限性发作等。

一旦确诊后,必须选用有效抗癫痫药,坚持长期规则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频繁发作而控制不住的部分性发作癫痫,必要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儿的生活、学习,尽量减少患儿精神负担及不良的心理影响,防止因癫痫发作而造成的意外。

小儿癫痫症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癫痫不是“不治之症”,可以算是难治之症,如坚持施以正确的治疗,约有一半患儿可完全治愈,37%可发作减少一半以上。所以对癫痫患儿必须坚持服用药物,不能随意停药,药物的用量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应注意药物的毒性作用,长期服用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乙琥胺等应定期检查肝功、血象等。

(3)应避免过度紧张、精神刺激及激烈运动,不要在高处或水边玩耍,以免突然发病发生意外。

38.耳聋的原因有哪些?

耳聋是指耳朵的听力不好,有轻症耳聋和重症耳聋之分。聋是指彻底听不见,在婴幼儿期,若发生聋的情况后,就不能学习语言而成为哑巴。如小儿说话较晚,就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原因既有先天性,也有由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的副作用所引起,还有由高热、流脑、麻疹、中耳炎或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所继发的。

39.耳痛的原因有哪些?

小儿没来由地哭闹发热,不愿将头偏向某一侧躺卧,偶尔碰到某侧耳部即哭闹不止,当发现上述耳痛现象时应提起注意,及时带小儿去医院检查一下,看小儿的耳痛属于哪一种。

通常情况下,耳痛的原因可分为以下5种:

(1)外耳道疖。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为软骨部皮肤的皮囊或皮脂腺因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的结果,挖伤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临床以剧烈耳痛为主,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在张口咀嚼、打呵欠时疼痛加重,主要因为下颌关节运动时,外耳软骨部受压所致。检查外耳道时,可看到耳朵内有突起的小疖,初起红肿,触之较硬,触痛明显,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有时可引起耳前或耳后淋巴结肿胀。

(2)外耳道耵聍栓塞。主要是外耳道内充满耵聍,可使听力减退,压迫鼓膜可引起耳鸣、眩晕,刺激外耳道后壁的迷走神经耳支,可引起反射性咳嗽。耵聍遇水膨胀时可致突聋,刺激外耳道皮肤并可诱发炎症,从而引起外耳道糜烂、疼痛,甚至流脓。

(3)急性中耳炎。由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及咽部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等,皆可引起耳咽管口及软骨段黏膜发生充血、肿胀而致阻塞,炎症甚至可延及骨段或鼓室黏膜。主要症状是发热、耳痛、听力减退等。凡是发现小儿哭吵不止、抓耳挠腮的,就应该想到本病。

(4)弥漫性外耳道炎。原因是耳内水液未清除干净,使皮肤受浸渍,肿胀,破裂,而导致感染。如炎症累及鼓膜,则听力下降,并有耳鸣、耳道红肿,有粘稠渗出物,耳周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

(5)急性鼓膜炎。多为外耳道急性感染蔓延波及鼓膜,或因异物、腐蚀性物质或强烈药物损伤刺激鼓膜所引起。其临床表现有耳部剧痛,有时体温微升,有轻度听力障碍,并伴有耳鸣。检查时鼓膜边缘及锤骨柄充血,呈红色或淡红色,一般以鼓膜上部为明显。继而可见上皮增生、脱落。

发生外耳道疖,可用拧干的热毛巾热敷,每天4~5次。疖肿未熟,可用鲜紫地丁30克,捣烂外敷,或金黄散粉用麻油调后敷患处。疖子成熟时,可用消毒的小刀将它挑破放脓。疖子破溃流脓时,应用生理盐水洗掉脓液,并用1%石炭酸甘油滴耳。重者可肌注青霉素(需做皮试),或服磺胺药物。

耵聍栓塞千万不要自行挖耳,因为坚硬的耵聍栓塞一触即痛,往往不但挖不出来,反而事与愿违。一旦挖破耳道皮肤,便引起继发感染。因此,遇有耵聍栓塞时,必须请医生用软化剂滴耳,待其变软后,可用特制耵聍钩轻轻取出耵聍。

预防外耳道疖,最重要的是不要挖耳朵,不让污水流入耳朵里。防止小儿啼哭,以免在吃奶时将眼泪和奶水流入耳内。小儿洗澡、洗头时,可用干净的棉花,涂上凡士林,将外耳道口塞住。游泳后要及时将外耳内积水排出。

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鼻和咽部的疾病是预防中耳炎的有力措施。平时注意擤鼻方法,不要两侧鼻孔一起擤,要揿住一侧鼻孔,将另一侧鼻涕擤出。喂奶时也要防止婴儿呛咳,避免鼻涕、乳汁等进入耳咽管。一旦发生了急性中耳炎,鼻部也需滴药。

40.引发外耳炎的原因有哪些?

(1)外耳道湿疹。耳朵眼发痒,严重时会糜烂并排出分泌物。儿童的外耳湿疹大都是由面部和头部的湿疹所扩散的。由于非常痒,容易挠破了而不易痊愈。患此症后家长应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不使幼儿挠破耳朵。

(2)外耳道疖肿。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长出小疙瘩,外耳道因肿胀而堵塞,抚摸或按压耳朵时有剧痛,严重时会痛得夜里睡不着觉,张口也感疼痛而不能进食。诊治可用湿布冷敷耳朵周围,并服用抗生素,严重者需要切开引流。

41.如何预防和治疗耳流液?

耳流液不易察觉,家长常在给小儿洗脸时无意中发现。流出的液体常为浆液性、粘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正常的外耳道大都干燥,含有鳞屑状的耵聍,少数人由于分泌过多而形成黄褐色的油状耵聆,但并无分泌物自耳道口流出。对此家长应注意区分。

造成小儿耳流液的原因大致有以下3种:

(1)耳部外伤。包括一切外耳道和中耳外伤,耳流液多为血性分泌物。若损伤中耳者,可引起短暂的眩晕和耳鸣,伴有传导性耳聋。检查可见外耳道有血液,外耳道创伤病变,用耳镜有时可看到鼓膜破裂孔。其撕裂孔呈不正常的裂缝,边缘有时外翻,鼓膜表面有出血点及瘀斑。

(2)外耳道湿疹。由于耳内刺痒,小儿常用手指掏耳,或用手拍打头部有些小儿常在大人的怀中摩擦,喜欢大人用手指替他揉耳。有些小儿则因耳内刺痒而哭闹不安。

初起时局部皮肤发红、微肿,表面可见散在小水泡,待水泡破溃后流出少许浆液性分泌物,浆液干燥后在皮肤上附着一层薄痂,久之,痂下皮肤常常糜烂,这些表现时轻时重,久久不愈。

(3)化脓性中耳炎。当化脓性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通过耳膜和耳咽管侵入中耳时,就会引起化脓性中耳炎。通常在身体抵抗力降低时较易得病。如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炎等,或因擤鼻涕不当,鼻涕由耳咽管侵入中耳,引起发炎。或哺乳位置不当,如横抱哺乳,或婴幼儿平卧吸吮母乳或奶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或洗澡时将脏水灌入耳道内,均能引起中耳炎。

耳痛剧烈为其典型症状,有时还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和腹泻,听力也会减退。当耳膜穿孔时,中耳内的脓液便会向外耳道流出,耳痛也就逐渐减轻。

干燥疗法适用于耳部外伤造成的耳流液。由医生用酒精消毒外耳道后,取出外耳道内的耵聍或异物(附于鼓膜上的未感染的血块,可暂不去除),以酒精再次消毒外耳道,用消毒棉球轻塞耳道口。外耳道内禁止冲洗及滴药,以免引起中耳继发感染。同时可应用磺胺类或抗生素药物治疗。

外耳道湿疹致使耳流液较多时,可先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湿敷1~2天,待渗出液减少后,局部外用氧化锌软膏合抗生素,或可的松软膏等,同时可服用扑尔敏、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也可用中药地肤子10克、豨莶草20克、银花10克,适量煎水清洗或湿敷。

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首先应去医院遵医嘱进行彻底治疗,使用抗生素用量要足,一般常用青霉素肌注(需做皮试,阴性后应用),待脓液停止流出后应继续用抗生素数天,以巩固疗效。局部清洗和用药也非常重要。鼓膜未穿孔时,滴入1%酚甘油液,已穿孔者,可先用消毒棉签清洗外耳道脓液,清洗干净后,再滴入2.5%氯霉素或洁霉素,每日4~6次,直至痊愈为止。在滴入药水后,应将患耳向上,侧卧15分钟左右,药液在耳内存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如治疗不及时或不正确,持续流脓超过3周,则有可能转化为慢性中耳炎。因此,及早正确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本病除治疗外,预防更加重要。保持小儿耳朵干燥清洁是预防外耳道湿疹的关键。对患有化脓性中耳炎的患儿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以防脓液刺激而引起湿疹。小儿如经常以手揉耳,不妨将其双手略加约束。已患湿疹的小儿,应给以清淡、少盐饮食以减少患处渗出液,同时还应多给富有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菜汁、果汁等,可减少过敏反应。对有过敏体质的小儿,适当减少容易致过敏的食物,如鱼、虾等,同时可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要讲究个人卫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伤风感冒。给小儿喂奶的时候,最好抱起来喂,以免溢奶后奶液进入耳咽管,引起中耳炎。在洗澡和洗头的时候,不要把水弄到耳朵里,如耳朵已进了水,就要把进水的那侧耳朵朝下,把头轻轻地晃几下,让水流出来为止,然后将干棉签轻轻在外耳道卷几下即可,千万不要挖耳,以免损伤耳膜。

日常应多注意小儿的耳部,如观察是否有脓,不要等脓液溢出耳道口才被发现,必要时可用干棉签试探性卷一下。持续流脓的患儿要去医院检查,有耳内息肉或胆脂瘤者可行手术治疗。患耳若数月不流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作鼓膜修补等手术,痊愈后小儿听力将有所提高。

42.脓疱疹有什么症状?

脓疱疹是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在皮肤上感染而引起化脓的疾病。因细菌种类不同,症状和经过也有所不同。

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脓疱疹,婴幼儿在夏季容易发病。面部和全身皮肤会不断出现豌豆大小的水泡,水泡的分泌物有传染性。水泡发痒,容易破裂和糜烂。由链球菌引起的脓疱疹与季节无关,而且在大人中也会发生。在面部手脚等裸露于衣服外面的部位会长出中心有脓的小红斑和丘疹,形成黄色的疮痂。瘙痒和炎症都很厉害,沾上脓后就传染。此病的危害是可引发肾炎,因此不可等闲视之。

可涂抹含有抗生素的软膏,或者内服抗生素治疗此病。

43.出血性皮疹包括哪些方面?

出血性皮疹,也称紫癜。可见在皮肤或黏膜出现斑点,呈红色、鲜红色、暗红色,后变成棕褐色、深蓝色,压之不褪。根据出血点大小和形式不同又分为:只有针头针帽至米粒大小的浅表点状出血疹,称为瘀点或紫癜。比瘀点大些而出血较深的出血疹称为瘀斑或紫癜;若皮下出血,高出皮面有压痛的肿块称为血肿。可引起皮肤或黏膜有出血点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因子异常的遗传性疾病。男孩发病,外伤后出血不止,可在皮肤、黏膜、关节、肌肉处形成瘀斑或血肿。根据家族出血病史和临床出血情况,诊断并不难,要及时就医。

(2)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坏血病。一旦维生素C缺乏时,患儿全身皮肤可反复出现紫癜或出血点,常有牙龈出血、红肿、溃烂,甚至可有鼻血、血尿、便血等。如有骨膜下出血,可使小腿肿痛,不肯动,若换尿布移动肢体时,患儿因剧烈疼痛而哭吵。特别多见于人工喂养小儿或长期腹泻而吸收障碍者。下肢小腿拍长骨X线拍片,具有诊断的特征性。

(3)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由风疹、粟粒性结核病、伤寒等传染病引起。也可由磺胺类、氯霉素、巴比妥类、抗癫痫药(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退热镇痛药等药物引发。

(4)过敏性紫癜。本病是以毛细血管和小动静脉炎为主的过敏性疾患,多见于5岁以上小儿,由于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而形成出血点、紫癜。大都见于四肢伸侧,两侧对称,尤多见于两下肢、小腿部及臀部。出血疹、紫癜略高出皮面,数日后变成紫色、棕色而消退,一批消退后又可出现新的一批,也可同时伴有关节肿痛、腹痛,甚至血尿等症状。出血疹、紫癜消退后留有色素斑,以后完全消失。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癜。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起病较急。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皮肤、黏膜广泛性出血,多为散在针头大小的皮下、黏膜出血点,四肢较多,也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鼻血,呕血、黑粪、血尿亦属常见,到医院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多在5~6万以下/升。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系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病初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之呕吐、头痛,迅速在皮肤出现出血性皮疹,即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匀,可散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躯干、四肢多见。大小不等,自针头、针帽至1~2厘米,初为淡红,后呈鲜红、紫红或紫风瘀斑,大片瘀斑中央可变为黑色坏死,自瘀点、瘀斑取血作涂片染色,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此瘀点、瘀斑系由该菌栓塞毛细血管及细菌毒素损坏血管壁所致。体检发现颈部有阻力。根据流行季节,患儿突然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身上有出血性皮疹,即可初步诊断本病。

一般患儿身上有出血性皮疹,应及时就医,请医生明确诊断,进一步处理。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避免与可疑的药物或食品等过敏原接触,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发热、关节痛可对症治疗,也可口服中药缓解症状。若有紫癜性肾炎,则应住院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检查血小板计数,若低于1~2万/升,应住院治疗,否则在家需安静休息,给予宁血糖浆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流脑患儿应住院治疗,应用青霉素(需做皮试)、头孢菌素静脉滴注,若有面色发灰、四肢冷、出冷汗时,则应立即进行抢救,及时纠正休克。

44.流口水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流口水又称流涎,小儿出牙时出现的流口水,为生理现象,不必担心。但由口腔发炎、咽峡炎症、扁桃体发炎肿大或化脓、面瘫、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等疾病引起的流口水,即为病态应引起重视。

(1)咽部疾病。常见有扁桃体肿大、咽峡发炎,由于吞咽可引起疼痛,所以可出现流口水。

(2)面瘫。可为单纯性面瘫,也可由病毒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或颅内感染等引起。患儿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对侧歪斜,病侧眼皮不能闭合,同时口角流唾液。

(3)口腔溃疡。一般由病毒或细菌引起,使口腔黏膜红肿,甚至溃疡。主要表现为突然流口水,年长儿可诉口腔疼痛,婴儿表现烦躁不安、拒绝吃奶等,甚至伴发热。

(4)脑部疾病。脑发育不全或脑炎后遗症时患儿伴有表情呆板,智力落后。由于智力受到影响,吞咽功能减弱,不能把分泌的唾液往下咽,此时可引起唾液外流。

流口水虽然对小儿没有直接危害,但经常流口水,不仅影响清洁,而且经常刺激可引起局部皮肤炎症。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一部分,长期地流口水亦可耗损小儿的“元气”,使小孩体质受影响。发生流口水,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对口腔炎或咽峡炎,应积极治疗其局部炎症。一旦溃疡或炎症愈合,流口水亦不治而愈。至于由脑部疾病所致的流口水,治疗效果差,可采取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

目前治疗流口水尚无特效药物,可用单味中药生白术30克,隔水炖服,每日1次,连服7~10天。此法对中医辨证属于脾虚引起的流口水效果较明显。

日常应给小儿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及口腔清洁。每次喂食前,注意洗手,以防将手上的病菌带入小儿口腔引起感染。并要注意用具消毒,尤其是奶头、奶瓶、奶锅、杯、匙等器具应煮沸20分钟消毒。

要多吃水果,禁止过热饮食,更要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45.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哪些?

消化不良又可称婴幼儿腹泻病,常指非感染性,重者也可引起脱水、酸中毒。

引起婴幼儿消化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婴幼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酶的活性低,而婴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消化道负担较重。

(2)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完善。

(3)体液分布与成人不同,细胞外液较高,调节功能差,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

(4)婴幼儿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差。

(5)常见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的病因,如喂养不当、食物过量、食物过敏(如牛奶)、药物副作用、过早喂养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外界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腹泻。

婴幼儿消化不良一般有下列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10余次;便稀,有少量水,黄色或黄绿色,无明显腥臭味。偶有呕吐、低热,脱水症状不明显。病程3~7日。

(2)重症腹泻。每日大便10余次至30~40次,便中水分量多,有腥臭味。患儿有呕吐、低热,若不及时补液可引起脱水、酸中毒。

(3)腹泻脱水。由于腹泻丢失大量肠液(即水分),患儿体内脱水表现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前囟和眼窝下陷、腹部凹陷,重者血压下降和尿量减少。脱水可分轻、中、重三度。

(4)酸中毒。由于肠液是碱性液,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盐而引起酸碱失衡,表现酸中毒。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深长甚至昏迷。

(5)电解质丢失。腹泻引起多种电解质丢失而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及低镁血症。

发生本病时应注意寻找病因,排除消化道外感染引起的腹泻。了解喂养情况,以及是否有不洁食物史、疾病接触史、食物和餐具消毒情况,以区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预防本病应鼓励母乳喂养婴儿,尤其在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避免夏季断奶。人工喂养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按时加辅食,但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儿童在身体不适时应减少食物量与种类,腹泻中应及时补充水或口服补液盐(又称ORS)代替。避免与感染性腹泻者接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注意洗手。

出现腹泻后,要给消化道以适当休息,控制肠道内、外感染,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给予良好的护理。

急性期应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及时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继发感染。臀部皮肤若糜烂应暴露在空气中使之保持干燥,并涂以20%鞣酸软膏或凡士林膏。病室中空气应清新,防止交叉感染和继发感染。加强口腔及眼部护理。医护人员在检查患儿前后,都应该用流动水洗手。

轻、中型患儿减食至平时半量左右持续4~6小时,并给以口服补液盐,其配制方法为1升ORS饮料需NaCI3.4克、NaHCO32.5克、KCI1.5克、葡萄糖20克。轻度脱水第一日给50~60毫克/千克,在4小时内服完;中度脱水70~100毫升/千克,在4~6小时服完。重型者要去医院并给予肠外补液即静脉输液。对有肠道感染者应使用抗生素,常口服多粘菌素E、庆大霉素,还可服用中药。

46.风湿性心脏病有哪些危害?

风湿热是儿科常见的危害幼儿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患急性风湿热时心脏病变尤为突出,心肌、心内膜及心包均可受累,往往同时存在,故又统称风湿性心脏炎或全心炎。心脏炎中70%在发病初2周内发生,少数可延至6个月发生。严重者可引起心脏扩大,伴心力衰竭,多遗留慢性心脏瓣膜病。

(1)急性风湿性心脏炎。

①心肌炎: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炎,轻者症状不多,重者常可并发心力衰竭。常见表现有:心率加快,110~120次/分以上,与体温不成比例;心音减弱,第一心音低钝,有时呈奔马律;心律异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各型早搏、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心脏扩大。

②心内膜炎:以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动脉瓣次之。心尖闻及Ⅱ至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型心脏炎病儿杂音的产生与瓣膜的炎症、水肿及血小板赘生物生成有关。急性期过后,杂音可消失。若急性期已过,杂音仍不消失,发生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的可能性极大。

③心包炎:重症患儿的心包炎多与心肌炎及心内膜炎同时存在,患儿有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大量心包积液时听诊心音遥远;胸部X线透视心影搏动减弱或消失,心影向两侧扩大;心电图可见低电压。

(2)慢性心脏瓣膜病。风湿热反复发作且病程持久者(1/2~2年),可因在瓣膜或腱索的炎症引起疤痕挛缩造成器质性瓣膜损害,成为非活动性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即风湿性心脏病。其中以二尖瓣受损机会最多,约占瓣膜病的3/4;主动脉瓣次之,占1/4;三尖瓣受损较少。受累二尖瓣少部分可恢复正常,而主动脉瓣受损时恢复正常者很少。

①二尖瓣关闭不全: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感乏力、易倦、心跳。在心尖部可闻Ⅲ级以上杂音,当心室扩大时,可引起功能性舒张期杂音,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及二尖瓣型F波。

②二尖瓣狭窄:形成二尖瓣狭窄所需病程至少2年,大多数需10年左右。当二尖瓣口面积狭窄程度达到正常一半时,才出现临床症状,患儿表现疲倦、心悸、气促,常因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上感等诱因引起。两颊及口唇部呈紫红色(二尖瓣面容)。严重病人有咯血、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的表现。伴右心衰竭时,肝脏肿大,出现腹水。还可发生心房颤动、全身性栓塞症。体检中可在心尖部听到隆隆样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心电图可见右心肥厚,P波增宽。心房颤动多提示有活动性风湿病变存在。

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症病人可无症状。重症病人表现心悸,颈动脉搏动明显,左侧卧位时出汗、左胸不适。体检时在左胸骨左缘3、4肋间可听到吹风样舒张期杂音,吸气和前倾时明显。还有末梢血管征,如脉压增高、水冲脉及毛细血管搏动、动脉枪击音等,X线可见左室扩大向下延伸呈靴形心脏。心电图示左室肥厚或正常。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常单独存在,而单独主动脉瓣狭窄则不存在,偶尔有狭窄和关闭不全同时存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47.热性痉挛有什么症状?

6个月至4岁左右的婴幼儿,在出现发烧后,常可引起全身痉挛。手足肌肉突然出现疼痛而变硬,并可引起抽搐发作。也有丧失意识,眼睛上翻,呼吸停止,脸色紫绀。通常持续2~3分钟后,症状得到缓解且恢复意识。

热性痉挛与体质有关,当父母中的一方在儿童时期患过该病后,所生的孩子也容易患该病。在治疗上可使用解热剂和抗痉挛剂。

热性痉挛与癫痫有所区别,但也有一部分小儿到学龄期后转变成癫痫症。如热性痉挛的次数多,每次发烧会引起多次痉挛时,应检查脑电图,积极配合医生诊治。

48.核黄素缺乏病有什么症状?

核黄素(即维生素B2)缺乏病又名燕口疮或口吻疮,是由于缺乏核黄素所致。

核黄素存在于食物中,大多与蛋白质相结合存在。长期以大量淀粉类膳食为主食,而又少食动物性蛋白及新鲜蔬菜者易患本病。另外,谷物加工亦可失去大量核黄素。营养不良、慢性胃肠疾病致核黄素摄入量减少,或因影响其吸收,皆易显现核黄素不足。

症状主要表现在唇、舌、眼和皮肤方面。

(1)唇舌症状。多见于年长儿。

①口角炎:又称口角疮。初起时口角湿润、发白、糜烂、渐发生裂缝。裂缝由口角向外侧延伸可达1厘米,见于一侧或两侧,裂隙表皮剥脱,形成溃疡,张口时易出血。口疮易变慢性,与皮肤连接处常见深棕色色素沉着。

②唇炎:上下唇缘的全部黏膜可呈鲜艳绯红色,唇部纵裂增多,张大口时裂缝出血。

③舌炎:舌面光滑、鲜艳,早期乳头肥厚,以后萎缩、消失。自感疼痛,味觉消失。

(2)眼部症状。不如唇舌症状多见。可见畏光、流泪及痒感,检查可见毛细血管侵入角膜,以致角膜混浊,发生溃疡。眼睑可红肿,并有分泌物。

(3)皮肤症状。在唇鼻交界处及鼻翼、耳后、额部眉间可有脂溢性皮炎。

检查本病除依靠典型症状、详细询问饮食史外,测红细胞或全血中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AC)也是主要检测方法之一,正常AC值为0.2~1.2,若大于1.3则诊断为核黄素缺乏症。

正常儿童核黄素日需量,婴儿为0.6毫克,儿童及成人为1~2毫克。作为核黄素的天然来源,主要存在于肝脏中,每100克肝所含核黄素3.5毫克,每100克蛋含0.3毫克,每100克猪肉含0.27毫克。核黄素在体内不能贮存,摄入大量后尿中排出显著增高,故应每日有一定量的核黄素摄入,以免缺乏。

口服核黄素每次5毫克,每日2~3次,2~3周后症状可消失。疗效不显著者,可改肌注,每日5~10毫克。同时改善伙食,给含核黄素的食品。

49.怎样预防与治疗维生素A缺乏症?

本症一般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多由于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所引起。可影响全身皮肤,以眼部表现最为显著。

引起维生素A缺乏的原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喂养不当,较长期缺乏富含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食物。另一种原因是某些疾病的影响,如慢性腹泻,使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吸收不良,肝或胆道的一些病也会影响维生素A吸收、贮存及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

眼部症状出现最早,症状可有夜盲、眼干燥、畏光,接近角膜的眼球上可有灰白色皱斑(结膜干燥斑)。角膜混浊,继之可有角膜软化、溃疡、穿孔以致失明。皮肤症状可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角化增生,摸上去如鸡皮疙瘩。皮肤症状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小儿。毛发干脆容易脱落,指甲多纹缺少光泽。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亦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小儿常见体格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症逐渐起病,病程缓慢,主要表现为眼部和皮肤症状。应以供给足量的维生素A。供给方法根据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胎儿时期,孕妇应多吃含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婴儿时期,尽量以母乳哺育,并供给含脂的牛乳、豆类食品、胡萝卜泥、蛋类等。此外,可加菠菜汤、番茄汁等。未成熟儿吸收脂肪及维生素A的能力较弱,宜早喂维生素A制剂,剂量为每日5000国际单位。此外,还应积极治疗胃肠疾病。

幼儿可给予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肝(羊肝、牛肝、猪肝、鱼肝)、肉、蛋、乳、胡萝卜、菠菜、韭菜、芥菜、雪里蕻、金针菜等。夜盲或眼结膜病变者,每日口服维生素A2.5万国际单位(浓缩鱼肝油0.6毫升,约5~7滴),连服1~2周。角膜病变须作急性处理,开始数日每日肌注维生素A10万国际单位,此后补充其他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肠道感染,肝、胆疾病和其他全身疾患,使体内代谢恢复正常,以便吸收和利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