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健康100问
34224700000016

第16章 幼儿期

1.1岁多还不会走路怎么办?

1岁半的小儿还不会走路,属于发育落后了,一般弱智儿在大运动方面也都表现出发育落后,如走得晚。小儿不会走路其原因很多,首先应考虑孩子大脑的发育有没有问题,腿的关节、肌肉有没有病,再有,家长有没有训练过孩子走路,孩子是否爬过,站得好不好,曾否用屁股坐在地上蹭行过,是否过早地用了“学步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儿学会走路或推迟走路的时间。

小儿一般在1岁左右就会走了,如果到了1岁还不能站稳,可以看看他的脚弓,是不是扁平足。扁平足是足部骨骼未形成弓形,足弓处的肌肉下垂所致,家长可以帮他按摩按摩,并帮他站站跳跳。有的是脚部肌肉无力,无法支撑全身重量,大人要帮他增加肌肉力量。如果到了1岁半还不会走路,最好请医生检查一下,对症治疗。

2.如何培养幼儿穿脱衣服的习惯?

培养孩子穿戴整齐和爱整洁的好习惯。教宝宝穿戴衣物时,衣裤要扯平,外衣要扣好,系好鞋带,戴正帽子;脱下的衣裤鞋袜要按顺序整齐地放在固定的地方。

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宝宝穿戴衣物的能力。1岁后要鼓励宝宝自己穿戴衣物。可先学戴帽、脱帽、脱鞋、脱袜子、脱去简单的内衣、内裤和上衣,再学穿鞋、穿袜子、自己穿上松紧裤子,逐渐培养起自我服务的能力。

要给宝宝仔细讲解每一个动作。如脱衣,要先把着孩子的手放在背后,使孩子一只手拉住另一只袖子往下拉,另一只手往上抽;解扣子,右手手指按住扣子,从扣眼里往下按,左手往外拉衣服。

要循序渐进。如12~14个月孩子能抓起帽子戴在头上,但过1~2个月才能戴正。宝宝在学穿鞋时开始分不清左右,穿袜时不会扯后跟。因此,要仔细、耐心、循序渐进。如让宝宝脱掉已脱去一只袖子的上衣或已拉到膝盖的短裤,穿鞋前将鞋先摆好,系鞋带的鞋可改成结扣子的鞋:用松紧带穿进结带的洞里,在末端钉上扣子,以便穿、脱;同时应先做示范动作,然后让宝宝自己练习。并给孩子讲解衣物的名称、颜色及各种穿衣的动作,以提高宝宝独立穿衣的兴趣,及早掌握与穿衣有关的语言和技能。

3.幼儿穿满裆裤有什么好处?

1岁以前的孩子,还不会自觉控制大小便,一般都穿开裆裤。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语言、动作和心理发育上都比前一个年龄组的孩子成熟得多,通过培养自觉大小便的习惯,可逐渐让孩子穿满裆裤。1岁半以后孩子已能自由行动,户外活动也多了,但对卫生常识一无所知,即使大人讲了也不容易记住,玩得高兴的时候,往往不管什么地方都坐,如果穿的是开裆裤,特别是女孩,由于阴部敞开,尿道短,阴道上皮薄,外阴部不能保持清洁,地面上的细菌等脏东西会从孩子的肛门、阴道、尿道侵入体内,引起尿道炎、阴道炎、外阴炎等。有时即使没有细菌感染,由于阴部受不洁物的刺激,也会引起局部瘙痒,手抓后诱发炎症。另外,这个年龄组的孩子容易感染蛲虫,蛲虫在肛门周围产卵,肛门周围的卵易于污染孩子乘坐的大型玩具和公共便盆,如果孩子穿开裆裤坐滑梯,骑摇马时就容易感染蛲虫。蛲虫一般在夜间爬出肛门,并在肛门附近产卵,引起孩子肛门周围瘙痒,影响孩子夜间睡眠。如果肛门发痒,孩子用手抓痒,可能又会通过吸吮手指而引起自身再感染。

孩子穿开裆裤,还容易养成玩弄生殖器的坏习惯,孩子从小有了这种不良习惯,长大后容易犯手淫,同时孩子玩弄生殖器,也有损伤生殖器的危险。冬天气候寒冷,如果孩子穿开裆裤,四面透风,容易着凉。

当孩子会走路,大小便会有所表示或自己坐盆大小便时,就应给孩子穿上满裆裤,训练他自己解裤子,或嘱咐他在大小便前要告诉大人,帮他解裤子,这样做虽然比较麻烦,但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4.怎样避免尿床?

小儿经常夜间尿床是一件让家长感到非常头疼的事,但并非不可避免。小儿夜间尿床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在熟睡时不能察觉到体内发生的信号。如果家长为小儿制定合适的生活制度,尽量避免能够导致小儿夜间尿床的因素,如晚餐不能太稀,少喝汤水,入睡前1小时不要让孩子喝水,上床前要让孩子排尽大小便,入睡后家长要定时叫醒孩子排尿,一般孩子隔3小时左右需排一次尿,也有些孩子晚上可以不排尿,家长要掌握好小儿排尿的规律。夜间排尿时,一定要孩子清醒后让其坐盆排尿,很多5~6岁甚至更大些孩子尿床,都是由于幼儿时夜间经常在朦胧状态下排尿而形成的习惯。一般孩子通过以上办法,都可以成功地避免尿床。也有些小儿刚开始可能不配合,一叫醒他就哭闹,不肯排尿,这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注意观察小儿排尿时间、规律,在小儿排尿之前叫尿,时间长了,形成习惯,就不会尿床了。即使偶尔小儿的被褥尿湿了,家长也不要责备孩子,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心理紧张,使得症状加重。

5.怎样教幼儿擤鼻涕?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受凉后容易感冒,感冒时鼻黏膜发炎,鼻涕增多,并含有大量病菌,造成鼻子堵塞,呼吸不畅。这个年龄的小儿生活自理能力还很差,对流出的鼻涕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孩子就用衣服袖子一抹,弄得到处都是,有的孩子鼻涕多了不擤,而是使劲一吸,咽到肚子里,这是很不卫生的,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将病菌通过污染的空气、玩具传染给别人。因此教会小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擤鼻涕方法就是捏住两个鼻孔用力擤,因为感冒容易鼻塞,小儿希望通过擤鼻涕让鼻子通气,这样做不卫生,容易把带有细菌的鼻涕通过咽鼓管(鼻耳之间的通道)到中耳腔内,引起中耳炎,使小儿听力减退,严重时由中耳炎引起脑脓肿而危及生命。因此家长一定要纠正小儿这种不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要教小儿用手绢或卫生纸盖住鼻孔,两个鼻孔分别轻轻地擤,即先按住一侧鼻翼,擤另一侧鼻腔里的鼻涕,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擤另一侧鼻孔。用卫生纸擤鼻涕时,要多用几层纸,以免小儿没经验,把纸弄破,搞得满手都是鼻涕,再在身上乱擦,极不卫生。

6.如何培养良好睡眠?

小儿临睡前不宜吃糖果等甜食,这也许是许多母亲所能认识的事实。至于临睡前吃糖的诸多坏处并不为母亲们所了解。谈到睡前食糖的坏处我们首先要从龋齿谈起。

龋齿就是人们常说的“虫牙”,在小儿的牙病中,龋齿是最常见的。龋齿对小儿的危害很大,首先牙痛困扰小儿;其次,龋齿如果不及时治疗,龋洞就会越来越深,最后导致牙齿丧失,甚至影响恒牙的生长。

有些母亲会发现,小儿在1岁多点儿,乳牙还未出齐,就得了龋齿,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许多小儿喜欢临睡前吃点糖果、饼干,又没有刷牙漱口,从而发生龋齿。睡前吃了东西,食物的残渣都堆积在牙面、牙缝里,而且小儿所吃的东西含糖量都很高,这就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之小儿睡眠时间很长,睡眠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不利于牙面的清洁,而有利于细菌的繁殖。糖类食物最易被口内的细菌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引起牙釉质损坏,钙质脱离,日久牙齿就会软化,逐渐形成小洞。这就是临睡前吃糖果类甜食易生“虫牙”的道理。

因此,小儿在临睡前不应吃零食,特别是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平时要注意保护牙齿,要养成早晚漱口、刷牙的好习惯。1岁以前的小儿在睡前总要喝点奶,那么吃奶后一定要用白开水清洁一下口腔。一但发现小儿牙上出现小洞洞,应立即治疗,否则后患无穷。

有许多孩子很难入睡。有的在睡觉前哭闹;有的要抱着才能入睡;有的要大人背着转转才肯入睡;有的则很磨人,哼哼唧唧长达半个小时,各种各样都有。如果只是抱一会儿或背一会儿就能上床睡觉,大人不致于太辛苦,那倒也没什么。然而,孩子一天天长大,体重越来越重,如果长时间背着抱着,大人实在吃不消。对待这些孩子,最好是把他弄疲劳后再让其入睡,故重要的是白天让他在室外露天地里多玩耍。洗澡也务必在临睡前进行。如果过早地放到床上,距离入睡时间太长,孩子不易入睡时,可先叫孩子起来玩,等他真正发困,再开始睡觉。如若孩子怎么也不肯入睡,也可缩短他白天的午睡时间。有些孩子睡时不背不抱就是不睡,那就让他哭好了,也许孩子会一直哭到睡着为止,但慢慢就会养成自己单独睡觉的好习惯。

孩子入睡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喜欢抱着心爱的布娃娃,有的喜欢吮着手指,有的喜欢将被子盖到嘴上。如果仅是这些,大人不用担心,只要白天让小儿玩累点儿就能改过来。然而有些孩子入睡时有很多毛病,比如入睡时要咬着枕巾、被角,孩子咬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容易患口腔炎,所以应当改掉这些毛病。

还有些孩子睡觉时要抓着妈妈的耳朵,或把手指伸进妈妈的嘴里、耳朵里,这些坏习惯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更有甚者,睡觉时一定要搂着心爱的小玩具动物,给它盖上被子,把枕头放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才睡,如果不按这套程序来,就不能入睡。出现这种恶习,多是由于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出现偏差,如家长在育儿方法等方面出现分歧,致使孩子自身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等。因此,应该回顾一下以前的育儿情况、生活。不过,这种恶习似乎较多地发生在城市里、玩的场所少、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身上。只要孩子在外面玩累了,晚上一躺下就呼呼入睡,这些坏习惯自然就会改过来。

7.多吸收新鲜空气有哪些好处?

多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极有益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研究表明,室外温度8~10℃时,开窗通风30分钟,可使室内空气的细菌污染率降低40%。外界温度为3~9℃时,降低污染率65%。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受凉,总喜欢把孩子捂得严实,不让孩子出门,家中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污浊,极不流通。长时间呆在这种环境里,使机体抵抗力本来就不强的儿童抗病能力更加低下,各种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乘虚而入,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家长要多带儿童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注意在夏季和春秋季大部分时间,以及冬季无风晴朗的日子,经常给小儿居室开门开窗通风,如果外面风很大,也可先把小儿带到别的房间,再打开居室门窗换气,过一段时间再把小儿带入房间,以保持房间空气新鲜。

8.怎样保护视力?

(1)视力异常检查。下列情况应到医院进行视力检查:眼睛的位置异常:单眼或双眼斜视,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视物姿势异常:幼儿看东西时眼睛距离物体很近,经常皱眉、眯眼,歪头偏脸;立体视觉欠缺:如穿珠困难;无急性眼病,但经常用手揉眼,自诉头痛、头晕、眼痛;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突然变得漫不经心;家族中有弱视、斜视、高度近视等视力异常者。

(2)幼儿视力检查方法。检查3岁前幼儿的视力,可把大小不同、颜色鲜艳的玩具(如布娃娃、积木、玻璃球等)放在不同距离的地方(5米、2米、1米),给幼儿盖上一只眼,让幼儿指出玩具的位置或叫他走过去拾起它。

(3)幼儿视力的防治。每个人都知道,眼睛在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保护视觉要从小就开始,因为幼儿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预防和治疗视觉异常的最佳时期。幼儿的视觉异常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斜视;两眼大小明显不一样;近视,看东西要离得很近,眯着眼;视觉立体效果差;经常眼痛,头晕但又无急性眼疾。

当我们发现或怀疑幼儿的视觉不大对劲时,应去看医生以确证是否患有视力疾病并及时治疗。

平常注意对幼儿视觉的保护也是重要的:饮食上,幼儿应吃一些蛋黄、肝、绿色蔬菜、水果等,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幼儿在看图画书时姿势要端正,眼与书应保持适当距离(33厘米),另外,要选用字迹大小适合的书给幼儿看;室内的光线应足够明亮,自然光不足时,就应开灯(照明最好用日光灯,免使眼睛受刺激);不要让幼儿常看电视,偶尔看一次也不要超过10分钟,电视机的荧光屏中心位置应低于幼儿视线;经常进行一些户外游戏,加强体格锻炼,这样对于消除视觉疲劳是很有效的。

9.幼儿怕打针怎么办?

首先,要去除孩子对打针的恐惧心理。大人平常不要拿打针来吓唬孩子,有的大人当孩子不听话时,就说“你再不睡觉的话,就让医生来给你打针了。”“你如果不洗手的话,生病了,就应该让医生给你打针了。”这些话无意中增加了孩子对打针的恐惧。平常大人生病了,打针时,可以让孩子看着,看到大人镇静自如的表情,孩子就不会把它看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了。然后大人可与孩子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如:人为什么要吃药和打针?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病了就要吃药或打针,这样病才会好。4岁孩子完全可以理解这些概念,并学会控制对吃药和打针的恐惧感。

其次,当孩子打针时,事先对孩子要亲热一点,使他心情愉快。可以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头,表扬孩子今天的成绩:“今天你的积木搭得真好”、“今天你真乖”等等。然后跟孩子说:“你今天有点不太舒服,对吧?我得让医生给你打几针,不过没关系,一会儿就过去了。”

当孩子打完针后,应及时加以表扬:“宝宝真棒,打针都不怕。”等等。

10.怎样做宝宝摇铃操?

这个年龄的宝宝动作发育逐渐完善,但动作的协调性还不是很好,为了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和语言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宝宝摇铃操,配合儿歌做一些动作。宝宝摇铃操适合于2岁以上的宝宝,宝宝双手分别拿两个摇铃,做操时随着手的摆动摇铃发出悦耳的响声,有很强的趣味性。

宝宝摇铃操的做法:

宝宝两手各拿带柄的摇铃一个

第一节 准备运动

目的:随着悦耳的铃声使全身肌肉放松,以适应全身活动的需要。

动作:原地踏步,两手前后自然摆动。

第二节 上肢运动

目的:活动肩关节、上肢及肩部肌肉,促进动作的协调性。

预备: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

动作:

一、两臂侧平举。

二、头上击铃。

三、同一。

四、还原。

配合语言:

一、两只小手伸伸平。

二、举起摇铃拍拍响。

三、再把小手伸伸平。

四、两只小手放下来。

第三节 伸展运动

目的:活动肩关节、颈部、上肢、胸部肌肉,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及语言能力。

预备:直立。

动作:

一、左臂前上举,右臂后举,同时抬头挺胸。

二、右臂前上举,左臂后举,同时抬头挺胸。

三、同一。

四、同二。

配合语言:

一、举手、抬头、挺起胸。

二、宝宝是个小英雄。

第四节 扩胸运动

目的:活动腰部肌肉。

预备: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动作:

一、两臂前平举,拳心相对。

二、两臂向两侧后振,拳心向前。

三、同一。

四、还原。

第五节 转体运动

目的:活动腰部肌肉,训练平衡能力和语言能力。

预备: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动作:

一、两臂侧平举,拳心向前。

二、右转体同时左手移向右手击铃。

三、同一。

四、还原。

第二个四拍方向相反。

配合语言:

一、两只小手伸伸平。

二、向右转体拍拍响。

三、再把小手伸伸平。

四、向左转体拍拍响。

第六节 下蹲运动

目的:活动膝关节、髋关节、下肢肌肉,训练腿部力量,平衡功能。

预备:直立。

动作:

一、两手侧平举。

二、下蹲。

三、站起。

四、还原。

配合语言:

一、两只小手伸伸平。

二、蹲下来。

三、站起来。

四、立正。

第七节 跳跃运动

目的:加强腿部力量,训练小儿跳跃及全身动作的协调性。

预备:直立。

动作:

一、两臂上举,拳心相对同时双脚跳一下。

二、两臂向下还原。

三、同一。

四、同二。

第八节 放松运动

目的:放松全身肌肉,使肌肉从紧张状态恢复到安静水平。

动作:原地踏步,两手自然摆动。

11.宝宝刷牙有哪些好处?

为了让孩子有一副洁白、整齐、健康的牙齿,当他们长到3岁时,就应该帮助他们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尤其是睡前刷牙对保护小儿牙齿、预防龋齿非常重要。在教小儿学刷牙时,应先让孩子观察大人刷牙的动作,模仿大人的样子来刷牙。小儿年龄幼小,开始时总是达不到刷牙的目的,这时候不要着急,要耐心地教他们。在教小儿学刷牙时,应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即竖刷法,刷上牙时要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要从下往上刷,里外都要刷,保证每个牙面都要刷到。在教孩子刷牙时,还应支持督促检查,因小儿的自觉性、持久性比较差,一两次的早晚刷牙并不能形成习惯,所以需要家长的督促提醒,才能使小儿刷牙的良好习惯不断强化,并逐渐变成自然的行动。每天坚持刷牙就可以帮助宝宝保持口腔卫生、促进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使牙齿更为牢固及健康地生长了。

12.如何防止幼儿偏食?

进入幼儿期的孩子,愿意自己做事,不愿按成人意见办事,但喜欢模仿别人动作。心理活动受外界的影响,是被动的。开始有语言和思维,开始形成习惯。在进食方面,喜欢自己吃饭,用自己固定的碗和勺,并坐在固定的坐位上。3岁以下的幼儿对食物的花样变换没有兴趣,喜欢吃已经习惯了的食物,如每天蛋羹、面片、菜粥也不会厌烦,对没吃过的食物持怀疑态度,喜欢菜、饭拌在一起吃,还喜欢吃包子、饺子等带馅食品,特别喜欢自己用手拿着吃。因此,对3岁前的幼儿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给予多种食品,接触各种味道。以免挑食、偏食,不能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13.怎样治疗幼儿红眼病?

红眼病即为春秋两季易在公共场所流行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儿表现为眼睛结膜充血,眼红,眼屎粘住眼睑睁不开眼,或者被眼屎遮挡而视物不清,眼痛痒怕光、流泪、灼热、球结膜充血、水肿。双眼同时发病,3~4天最重,持续2周。愈后不影响视力。

患病时可选用氯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用两种药水交替点眼,睡前用大量眼药膏既可杀菌,又可避免醒后睁眼困难,注意眼药水或眼膏专人专用以免交叉感染。点眼可频繁,多点几滴以冲洗粘液。治愈后仍应再用药4~7天以免复发而转成慢性。

红眼期间要用冷敷,因为温度上升有利于细菌繁殖。每日冷敷2~3次,每次20~30分钟。

婴幼儿结膜肿胀甚至突出眼外,切忌包扎。否则分泌物不能排泄会使感染加重。由于传染性极强,患病后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此病以预防为主,对患者应隔离,用品应严格消毒。流行期间,毛巾、手绢、水、手均成为传播途径。流行期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避免到游泳池游泳。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使用公用的毛巾、手绢。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汽车后不接触手绢和眼睛,外出回家时要先洗手才接触一切用品。

14.如何治疗蛲虫病?

蛲虫病是幼儿园孩子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蛲虫寄生在小肠下段到直肠,夜间会爬到温暖的肛门口排卵。蛲虫长5~10毫米似小线头,雌虫一次可排卵1万个,虫卵遇空气就会发育,6小时就有传染性。孩子感到肛门虫爬,瘙痒,用手抓挠,蛲虫虫卵就会在藏在手甲缝中。通过手、玩具、被褥,易于在幼儿园中传播和反复感染。蛲虫只能存活20~30天,如果不反复感染可不治自愈。如果不清理环境,反复感染就出现症状。

感染后孩子肛门痒影响睡眠,有时还会引起尿道炎、阴道炎,偶见阑尾炎。有时会出现恶心、腹痛及呕吐。肛门周围及大便内可见活动的小白线样的蛲虫。

治疗可服用驱蛔灵,剂量为50~60毫克/千克/日,分2次早晚服,连服7~10天,以后每周服2天,共服4周剂量同上,可预防蛲虫再感染。此外肛门周围可涂用蛲虫膏既可止痒也可杀灭虫卵。

防止蛲虫病,关键在预防,孩子应穿满裆裤。内衣裤被褥单换下应煮沸暴晒杀死虫卵。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所有玩具每周刷洗或用紫外线消毒一次。患儿应有专用的毛巾、牙刷等用具。

15.怎样治疗蛔虫病?

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虫卵随粪便排出,通过施肥及用河水洗便桶会使虫卵随水散布。泥土中的蛔虫卵会污染手而带入口中。通过施肥会污染蔬菜,洗不干净凉拌生吃也会感染。

虫卵在肠道孵出幼虫,幼虫钻进肠壁静脉入门静脉经过肝入肺,在肺中脱皮,从气管到咽部,再吞进胃中而进肠道长大变成虫,这个过程需两个半月。因此疾病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幼虫周游期如大量入肝脏会引起肝大,肝功能异常;入肺时会咳嗽甚至引起蛔虫性肺炎。如果入脑会出现脑膜炎及癫痫;还会引起全身过敏出现荨麻疹。成虫阶段掠夺营养,分泌抑制酶的物质使人消化不良、贫血、孩子生长发育迟缓。孩子可表现肚阵痛、偏食和异食痛。成虫代谢物吸收后会引起低热、精神不振或过于兴奋,睡眠咬牙,易惊等。

蛔虫症还会引起危险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及蛔虫性肝脓肿。

治疗可用驱蛔灵、肠虫清及安乐土等驱虫。并发症要住院治疗,先用药物镇痛解痉和驱虫。也要及时抗感染,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防止蛔虫症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粪便应经过发酵处理之后才可施肥。做凉菜时要彻底清洗,刀板生熟分开,根茎类易污染蔬菜用开水抄过才凉拌。食物要防被蝇虫叮咬。

16.如何护理百日咳患儿?

百日咳是传染病,需要隔离,隔离期为1个月。百日咳1般1个月至一个半月能痊愈。家庭护理主要注意减少孩子痉挛咳嗽发作,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家里有百日咳患儿,就要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不要有烟雾和刺激性气味,使患儿免受呼吸道刺激。家长要陪伴孩子,保持孩子安静愉快,少说话,以减少咳嗽。

要给孩子营养丰富的饮食。孩子咳嗽发作了,就先不要吃,待不咳了再吃。有时咳得太厉害了发生呕吐,不必惊慌,等不咳了,安静下来再吃。但不要吃得太饱,可以多吃几顿,吃饭时要慢一些。

室内空气要湿润,有条件可买加湿器,也可用塑料浴帐,帐内放小床,在孩子睡前放一盆沸水,使帐内温度、湿度升高,孩子可舒适入睡。20分钟左右取下帐子。

17.如何观察幼儿排尿情况?

排尿频繁时,可怀疑是膀胱炎或心理性频尿。若因重病一天也不排一次尿,这种情况称为尿闭,可能是肾脏功能不全或排尿障碍所致。

发高烧时,因出汗脱水很多,尿量变少,颜色也变深。如果不仅是色深,还呈红色时,可怀疑是血尿,一般见于急性肾炎或膀胱炎。急性肾炎是在扁桃腺发炎发烧半个多月后,与浮肿同时出现。有浮肿并伴有尿量减少时,可怀疑是肾炎或肾病变,要尽早去医院诊治。

在3岁以前的夜尿是正常的,在5岁以后若每天晚上仍尿床的话,有可能是夜尿症,须到医院做尿检。若检查尿液后没有发现异常,要向医生请教是否有心理上的原因。

18.如何识别和处理幼儿多汗?

出汗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通过皮肤蒸发水分来调节体内温度。小儿时期由于代谢机能较强且喜爱活动,出汗常比成人量多,往往表现为多汗。

(1)识别

多汗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

①生理性多汗:可见于气候炎热季节。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多,或快速吃热的饮食或辛辣味食物(如辣椒、蒜等),以及剧烈运动后,都会使人增加体内产热。机体为了保持正常体温,常通过出汗散热来调节,此为生理性出汗。一般情况下,由于小儿对冷热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又经常处于活动状态,故比成人多汗也是正常现象,不必担忧。

学龄前幼儿由于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消退,出汗仅限于颈项以上,尤以额部为主,胸背无汗,不湿衣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幼儿时期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够完善,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所致。如无其他不舒服表现,不必认为是异常。小儿长大到学龄期后,神经系统功能发育逐渐完善,出汗现象也会好转。

②病理性多汗:指因疾病引起的多汗。如营养不良、活动性佝偻病、活动性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均可引起多汗。一般都出现原发疾病的明显临床症状,从而引起家长注意。

半身性或局部性多汗并不多见,常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多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多种临床表现。

此外,还有药物引起的多汗,最常见的是使用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出汗而热退。

外界因素引起的多汗也很常见,如在精神紧张、惧怕、兴奋时也会引起出汗。

(2)处理

①观察:小儿多汗大多为生理性,如在气温升高时未能及时脱减衣服而致出汗。游戏、奔跑、跳跃后大汗淋漓,皆属正常生理现象。学龄前幼儿晚上刚入睡时,头、颈项部出汗,湿了枕头,深睡后即消汗,而健康状况良好,则不必过虑。

婴儿期多汗首先要关注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如缺少户外活动、不晒太阳、没有添加维生素D制剂,可请医生检查一下骨骼发育情况以协助明确诊断。儿童期多汗并有结核病接触史或者出现低热、消瘦等症状应去医院检查看有无活动性结核病。

小儿内分泌疾病较为少见。糖尿病患儿可表现多饮、多尿,早期可表现遗尿,伴消瘦、乏力。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多为较大学龄儿童,女孩多见,可表现为情绪不稳,食欲亢进而体重不增,怕热而多汗。小儿出现肥胖和生长发育迟缓,并伴有性征“男性化”现象,比如汗毛增多增粗,或长胡子,女孩出现阴蒂肥大,随年龄增长似男孩阴茎等,可能为肾上腺皮质增生,家长应带小儿作进一步检查,以帮助诊断。

②治疗:对小儿日常的穿衣盖被,应注意适度,随气候变化勤穿勤脱,避免过分保暖。如汗湿透了内衣,应及时更换,避免捂在身上,等于穿着湿衣服,反易着凉。可在换穿了干内衣后,立即给孩子喝些热的流汁,以助保暖。

小儿出汗,尤其是晚上湿透衣服后易着凉,可到中药房去购买些成药,如“玉屏风散”,既能止汗,又能预防感冒。

小儿活泼好动,通常出汗比成人多,故每天应多喝水,以补充水分。

因疾病引起的多汗,多伴有原发疾病的各种具体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19.怎样识别和处理关节痛?

关节痛在婴儿期较少见,但较大幼儿及学龄儿童多见。关节痛是全身系统疾病的局部表现,也可见关节本身的病变。

(1)识别

①小儿生长痛:在学龄前幼儿时期比较常见。常在晚间上床时诉说膝关节痛,还伴有小腿酸痛。

小儿一般情况好,不发热,关节无肿胀或压痛的感觉。活动正常,经搓揉保暖后疼痛能缓解,次日早上起来一切正常。此症状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与小儿活动太多,肌肉、关节、韧带疲劳或局部保暖不够有关。也可为年长儿晚期佝偻病所致。

②风湿性关节炎:是儿童系统性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可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发病时累及的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症状。关节痛的特点是多发性和游走性。多发性指的是多个关节同时出现症状。游走性是指几天以后,原来的关节症状有所减轻但其他的关节又出现症状。轻症病人仅有关节酸痛的感觉而无局部红肿表现。风湿性关节炎经精心治疗后可完全治愈而不留畸形,但常伴有风湿热病的多系统损害,如发热、心脏炎(包括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有可能会出现不规则不由自主运动的舞蹈病,皮肤出现皮下结节或环形红斑。家长对此应引起特别注意,须进行彻底治疗。

③类风湿关节炎:其病理改变不仅影响关节,也可累及全身各系统。长期不规则发热是患儿的突出表现,其间还常伴有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和白细胞增高的现象。关节病变常发于指趾等小关节,出现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障碍。病变会由一侧发展到对侧,也会逐渐发展到膝、肘、踝、髓等大关节。先为游走性,以后固定于对称的多关节。慢性炎症会持续几周或几月,病变大部分反复多次发作。关节受损的次数过多,就会导致畸形和强直等后遗症。

④结核性关节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病症。它是由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至关节而引起的。患者一般先有全身性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消瘦、食欲不振等消耗性症状,及肺、腹腔、淋巴或脑膜等结核病症。累及关节大多数为单个。可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但无发红、发热的表现。X线检查以骨质破坏为主。有时会出现不红、不热的硬块,或者深部溃疡的冷脓疡。

⑤化脓性关节炎:是由急性细菌性感染累及关节腔所引起的。可为全身急性败血症的并发症,也可因关节局部外伤引起。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单个关节发炎,局部红、肿、热、痛明显。高热、神情萎靡等中毒症状表现非常明显。抽吸关节腔可有脓液,细菌培养阳性。

(2)处理

①观察:学龄前的幼儿出现生长痛较为常见,小儿保持足够休息、睡眠后,症状就会消失,除关节痛外其他情况良好。发作时关节活动无受阻,易与其他关节病变识别。

发生关节痛,伴局部肿胀、活动受限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关节病变是多发性的还是单个的,累及的是大关节还是小关节,是否伴有发热,并注意有无胸闷、心悸等心脏症状,有无皮肤结节、红斑等表现。一旦发现伴有上述表现,一定要化验检查确诊,及时医治。

关节疼痛、肿胀,伴有高热、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状,应考虑是否是化脓性关节炎或结核性关节炎,需及早就医。可作血培养、关节腔脓液培养、X线摄片等检查,协助明确诊断。

②治疗:对发生生长痛的幼儿,应该稍限制活动,加穿袜套以增加膝部及小腿的保暖,不必服药也不必过于担心。若属佝偻病引起,则需尽快治疗。

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为全身系统性疾病。病情易反复。如累及重要器官(如心脏、神经系统、肾脏、眼球),会引起较严重的后遗症。应与医生紧密配合,早期注意休息,坚持较长期的治疗,争取良好疗效。

结核性及化脓性关节炎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应用抗结核及抗生素等药物控制病原菌。假如炎症对关节腔已形成破坏性损害,可留有关节强直、畸形等后遗症。

③预防:如果小儿在一段时间内经常诉说关节痛,家长应特别重视,尽早到医院诊治,防止疾病的变化和发展。

20.如何进行家庭隔离和消毒?

小儿得的病有许多是感染性疾病,是小儿与患病的成人或儿童或微生物接触后感染所致。如能有效避免健康小儿与这些传染源接触,就会大大降低小儿患病率。

孩子年龄小,无自我保护意识,抵抗力也弱,因此,外界流行什么病,孩子就容易得什么病,其中呼吸道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科特别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家庭隔离和消毒,就可大大减少这2类疾病的发生率。

小儿最容易得的是感冒,特别是在感冒流行季节,几乎很多小儿都难幸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5岁以下小儿几乎每年都要患4~5次肺炎,这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没有区别,但有区别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小儿发展成肺炎者与发达国家比却要高出7~8倍,这除了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居住拥挤、室内通风不好,以及家庭吸烟者喷出的烟尘对小儿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加强家庭隔离和消毒是减少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如居室要定期通风,即使是有空调也要保持自然空气的清新。在冬季,寒风凛冽,也要每天上下午开窗10~20分钟,当然开窗时应注意给孩子穿暖和,尽量避免过堂风,有多居室家庭,可轮流开窗通风。在感冒流行季节,还可用空气消毒法,市售的一些空气清新剂或雾化器,可按说明使用;还可采用食醋薰蒸来帮助消毒,一般每立方米用3~5毫升即可;有条件的家庭还可用医用紫外线灯帮助消毒。

除了空气消毒外,加强家庭和个人卫生十分重要,家庭居室要每天清扫,清扫时可在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擦地,避免尘土飞扬、微生物在空气中飘浮;另外,在感冒流行季节,要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或串门;家中有感冒患者,要减少在小儿房间咳嗽、吐痰、擤鼻涕,症状比较严重时应带口罩,或咳嗽时用手帕掩遮口鼻等。

其次,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在婴幼儿主要是腹泻病,在较大儿童则易患肠炎、痢疾、伤寒病;甲型肝炎也是儿科常见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密切接触、污染水源或摄入不洁食物均可传播。

预防肠道疾病最根本的是保持家庭整洁和小儿饮食容器的清洁,最佳方法是所有小儿饮食容器用后都要煮沸消毒,对人工喂养小儿最好做到一次一瓶,事先消毒好。衣服被褥要定期清洗、晾晒。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烂食物、瓜果;不随地吐痰。

一旦家中有了腹泻小儿,处理好大便是一个关键,有条件时可用1%漂白粉浸泡10分钟后再排入下水道,用品用沸水烫后再清洗。这些方法都可有效地消灭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肝炎病毒等。当然,及时治疗患病小儿亦是消灭传染源的重要环节。再有患儿的所有食具,每次使用后都须严格消毒、煮沸即可。为了不把肠道疾病进一步传播,不要带患儿去邻居、朋友家患门。

家庭常用消毒法有:

(1)日光消毒法。日光消毒法是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线的消菌杀毒作用对物体消毒。通常情况下,物品在无遮挡的阳光直射下曝晒6个小时,就会起到消菌杀毒作用。所以小儿的枕头、被褥、毛毯、棉衣裤、毛衣裤、玩具等可经常在日光下曝晒,以减少细菌繁殖,避免病菌入侵体内而致病。曝晒时应注意翻动物品,使各个面都能直接受日光照射而起到消毒作用。

(2)煮沸消毒法。煮沸消毒法主要适应于小儿的食具,以及能煮沸的用具,如奶瓶、碗筷、匙、纱布、毛巾等。此方法简便可靠,通常将食具或用具浸没在水里,煮沸20~30分钟后即可起到杀菌作用。结核病、伤寒病、病毒性肝炎等病人的食具或残羹都可采用煮沸消毒法,待水开后再煮沸30分钟以上,便起到消毒灭菌作用。

(3)药物消毒法。药物消毒的种类较多,由于药物消毒与药物的稀释比例或浓度相关,否则不能很好发挥药物的有效成分而达不到消毒目的。所以一般家庭备些常用消毒药物即可。

①酒精消毒:70%酒精杀菌效力最高。常用于皮肤消毒的酒精浓度以70%为宜。此浓度也可用于钳、镊子和体温表的浸泡,浸泡30分钟取出,然后用流动冷开水冲洗干净,揩干后备用。注意浸泡液每周应更换2次,并加盖保存,以免酒精蒸发而失效。95%的酒精则用于燃烧灭菌,如镊子、钳子等急用时可用此法。一般低于70%的酒精不能起到消毒灭菌作用。50%的酒精可用于涂擦长期卧床病人的皮肤,防止褥疮;也可用于高热降温擦浴。

②磺酒消毒:有较强的灭细菌和杀霉菌作用。用于静脉穿刺前、手术前皮肤消毒和皮肤疖肿早期的消炎,以2%浓度为宜。使用时先将2%碘酒涂擦于需消毒的皮肤,待20~30秒钟,再用70%酒精脱碘即可。若碘酒浓度过高对皮肤有刺激作用,高浓度碘酒会使皮肤灼伤。故黏膜部位,如会阴、肛门、阴囊、眼、口、鼻等,以及幼小婴儿由于皮肤娇嫩,尽量少用碘酒消毒,尤其是对碘过敏者应禁止接触。

③漂白粉消毒:常用于饮水、食具、痰盂、便盆等消毒。0.003%~0.015%用于饮水消毒。如井水水面直径1米,水深每0.3米中需加入漂白粉1~3克,30分钟后即可饮用。0.5%用于食具、痰盂、便盆等消毒,一般浸泡30分钟。若肝炎患儿的食具应用1%~2%浓度的漂白粉浸泡1~2小时;1%~3%用于患儿居室墙壁、地面及家具的喷洒消毒。对肝炎等传染病人的排泄物,干粪按2:5,稀便按1:5,搅拌,加盖放置2小时;尿液则每100毫升中加入漂白粉0.5~1克,放置10分钟后掩埋或倒入厕所。

使用漂白粉消毒时,需防止漂白粉的褪色、腐蚀金属的作用,操作中应避免接触有色衣物及金属制品,如布类消毒后应立即清洗,以免腐蚀。溶液宜临时配制,久放易失效。

④碘伏消毒:特点是杀菌范围广,毒性低,无刺激和腐蚀性,且具有清洁剂作用。可用于皮肤、黏膜及器械消毒等,同时可用于食具、水果之类的消毒。一般稀释50~100倍,呈淡黄色,可作食具、器具、衣物、水果等浸洗消毒液。稀释25~50倍,呈黄色,可用于皮肤、黏膜消毒(儿童洗澡、妇女洗身等)。稀释10~20倍,呈深黄色,主要用于肝炎及各种传染病病人用过的便器、玻璃器皿及不宜煮沸消毒的玩具等的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