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健康100问
34224700000012

第12章 婴儿期

1.家庭备药应注意哪些常识?

随着市场化日程的不断推近,药品也已跻身市场经济,有的厂家为了推销产品,吸引消费者,药物商品名多种多样,同一复方制品(几种药物配伍)或在含量上稍有改变,就更换药品名称,只治疗伤风感冒的药品就不下数十种之多,如感冒清、感冒通、感冒停、感冒灵,感冒灵又有复方感冒灵、强效感冒灵、999感冒灵等,其实不少治疗感冒的药的主要成份都是对乙酰氨基酚,也叫醋氨酚或扑热息痛,只不过不同厂家药品说明书上标注的名称不同,有的是对乙酰氨基酚,有的是扑热息痛,而有的是醋氨酚,其实都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其作用与非那西丁完全相同。

因此,鉴于药品市场的不规范,家庭在选用备用药时要特别慎重,遵循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疗效确切,数量品种适当,容易贮存,谨防伪劣等选药原则。当然,在小儿科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家庭儿童备用药再好不过了。

2.药物的作用有哪些?

药物的作用是指人体对药物发生的反应和药物对人体发生的影响。前者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后者指用药的目的,即发挥药物预防与治疗疾病的作用,称药物的防治作用。

药物的防治作用,分为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治疗作用又分为对因治疗作用和对症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作用主要是消除疾病的原因,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治疗结核病,用甲苯咪唑治疗蛔虫病或钩虫病等都是针对病因进行的彻底治疗,不仅可以使疾病得到根治,而且可以防止其传染。所以药物的对因治疗又称“特效治疗”,常把具有对因治疗作用的药物称“特效药”。

药物的对症治疗作用虽不能消除病因,但可改善症状、解除病人痛苦、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病情恶化等,如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治疗肺炎病人的高热与剧烈咳嗽,这种退热、止咳看起来不是针对引起肺炎的病毒或细菌,但却可以减轻病人痛苦和防止病情恶化;化脓脑膜炎常引起危及患儿生命的惊厥,而及时止痉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因、对症二者缺一不可,中医指出:“急则治标(对症),缓则治本(对因),标本兼治”是很有道理的。

3.婴儿不宜用的药物有哪些?

(1)四环素族药物较易沉积于骨组织中,阻碍骨骼的发育,服用数日可使牙齿变黄,不宜用。

(2)卡那、庆大霉素治疗不要超过10天,以免损伤听神经及肾功能。

(3)链霉素对听神经亦有影响,对肾脏也不利,故也不宜用。

(4)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并发灰白色综合征,不宜用。

(5)维生素K3和K4、磺胺类药物、新生霉素、三乙酸竹桃霉素、伯氨喹啉等易引起新生儿黄疸现象,不宜用。

(6)杜冷丁、吗啡、可待因对敏感者易引起中毒,应慎重使用。

4.怎样给婴儿喂药?

婴儿的味觉是很敏感的。给婴儿喂药,应注意以下5方面:

(1)苦味药物应放少许糖以减少苦味,使婴儿不致拒食。

(2)喂药前不要哺乳,以免拒食。再则饱食后喂药易引起呕吐,故不宜饱食后喂药。

(3)喂药时禁忌捏鼻孔强行灌入,以免药物呛入气管而致窒息。可用小匙盛药后,顺着口腔的颊侧慢慢地喂入嘴内,这样不易呛咳。

(4)喂完药后,可喂一点温开水,让口腔中的药物全部进入胃内。

(5)注意药片要磨成细粉,调成糊状才能喂。

5.如何选择打针与吃药?

吃药还是打针应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质、作用来决定。有些病口服用药效果好,如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保持有效浓度,能收到很好效果。还有一些药只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浆等,所以家长不能只迷信打针。药物被口服之后,大部分都能够被身体所吸收,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而发挥作用。通过打针注射给药,药物吸收快而规则,所以有些病是打针效果好。但是打针痛苦大,还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或损伤神经(虽然几率很低),反复打针,局部会有硬结,肌肉收缩能力减弱,少数发生臀大肌挛缩症,还得要进行手术治疗。所以,孩子有病,能口服药的应尽量口服为好。

6.用药应注意哪些事项?

(1)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常用抗生素或多或少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滥用抗生素会延误诊断和治疗,容易继发二重感染。小儿一般不要用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新霉素可引起婴儿高胆红素血症和耳聋,小儿均不宜使用。

(2)注意退热剂的使用。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复杂,在没有明确的诊断前,使用退热药往往会掩盖病情而延误诊治。尤其是小儿在不适当地使用退热药后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导致虚脱。小儿所用小儿退热片、APC片还可引起青紫症、贫血以及肚脐出血、吐血、便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3)不宜滥用维生素和其他补剂。盲目用维生素,不仅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发生副作用或毒性反应。如过多地服用维生素AD胶丸,会出现毛发干枯、眼球突出、烦躁不安以及发热等副作用。有些中药补剂可引起小儿性早熟,因此,小儿慎用补药,如需进补,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外用药不可过量用。小儿皮肤黏膜吸收能力强,外用药使用过量也会出现毒副作用。如鼻眼净、硼酸水、硼酸软膏、酒精、红汞、氢化可的松软膏、高锰酸钾等药,过多使用均可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7.小儿家庭用药的误区有哪些?

(1)用一只普通汤匙或茶匙来量药水喂给小儿吃,而不用专门为小儿而设的量药水用的试管形匙。随便用一只平常用的匙来喂药水,很容易喂了太多或太少的份量给小儿,影响疗效。1茶匙的分量相当于5毫升,但一般餐具用的茶匙的容量由4毫升至9毫升不等。喂小儿吃药水,最好是用试管形匙,喂婴儿吃药可用滴管。

(2)没有依说明在吃药前摇匀药水。摇匀药水才吃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则,开始吃的2/3药力不够,到最后吃的1/3又嫌太冲,会对小儿有害。

(3)保留着已过期的药物。每种药物有它的有效或安全日期,已过期的药物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养成习惯先看看药物是否已过期,才喂给小儿吃。最安全的做法是每3个月清理一次药品或药柜,丢掉已过期的药物。若不敢肯定是否已过期,为安全起见,宁愿弃掉,不要怕浪费。

(4)小儿服食了买回来的成药已数天,仍未见改善病情,却依然继续给他吃下去。假如小儿吃了这些成药己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停止不要再吃,须尽快带小儿去看医生。

8.为什么不能用茶水喂药?

茶是中国人最喜欢喝的饮料,具有提神、助消化和防癌等作用。尽管茶水有这些优点,但是不宜用茶水给孩子喂药。这是因为茶叶里含有鞣质,鞣质略带酸性,遇到某些药物,可引起化学变化,改变药性或发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产生副作用。所以说不能用茶水给小儿喂药。

9.为什么婴儿不可常吃小中药?

有许多家长常在小儿看完病后,还要求大夫加开一点小中药,如至宝锭、妙灵丹等,理由是怕小儿生病,常给小儿吃点小中药预防着。这种作法既不妥当也不科学。

因为人体食入的任何药物都要在肝脏解毒,由肾脏排泄。小儿的身体处在成长发育过程,许多脏器功能尚未成熟,肝脏解毒功能差,肾脏排泄的功能不完全,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要随便经常滥用药。许多小儿中药制剂中,都含有朱砂,中药用来镇惊,但朱砂是炼汞的原料,长期服用,可蓄积中毒,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10.婴儿易患的感冒类型有哪些?

感冒是婴儿常见的病症之一,它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目前已知道的能引起感冒的病毒就有150种以上。感冒的症状也因病毒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红肿、发烧等症状而言,有的感冒严重时可发展成为支气管炎及肺炎。

下面介绍7种小儿易患的感冒。

(1)普通感冒:是指临床上最常见的那种感冒,主要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红肿疼痛、发烧、全身酸痛无力、气喘等,有时还伴有不思饮食、睡眠困难、轻度腹泻等全身的症状。一般3~4天就能好转,恢复如常。

(2)手、脚、口综合征:这是夏季感冒中的一种,是因感染了柯萨奇病毒所引起的,多发生在6~8月份,最常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临床表现:在手掌、脚底板和口腔中出现一粒一粒的红色小疹子,有时在膝盖和臀部也出一些小疹子,但几乎都不会扩展到全身去。由于这些疹子主要出现在手、足、口腔内,所以因此而得名。一般体温不高,但有时体温也会上升到38度左右。口腔内疹子出得多时,口水就会增多。

(3)疱疹性咽喉炎:这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夏季感冒之一。由于较容易传染,所以常在托儿所流行。发病时,身体表面不会出现疹子,但在喉咙里小舌头处产生水肿、溃疡,而且还伴有高烧。有时体温可达40度以上。喉咙受刺激就会呕吐,而且情绪很坏。但一般只需三、四天即可治愈。这种感冒和手、脚、口综合征一样,都是感染柯萨奇病毒而发病的。

(4)咽结膜热(游泳池热):这是由于腺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感冒,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咽喉通红,结膜也发红,眼屎多睁不开眼睛,有时还会伴有高烧(体温38~40度左右),有的身上还出一粒一粒的红色疹子。本病传染性极强,因常在游泳池中集体感染,故又称“游泳池热”。小儿很少发生这种感冒,但家中一旦有人患病,很容易通过毛巾、手、玩具等传染给小儿。一般在1周之内治愈。

(5)急性喉头炎:这是发生在秋冬两季的一种感冒。发病时呼呼直喘,声音嘶哑,咳嗽声似远处狗叫。白天发病较少,经常在晚上睡了2~3个小时突然大声咳嗽,甚至会导致呼吸困难。但只要提高室温,或在房间内煮开水产生蒸汽,发作就会减轻。此病一般会有一些低烧,约二、三天就能恢复正常。但严重时有呼吸困难、嘴唇青紫等缺氧现象,如症状严重时,应及时找医生进行治疗。

(6)流行性感冒:这是具有代表性的冬季感冒。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又称为热性感冒,体温可升高到39~40度,而且要持续三、四天。患儿情绪极坏,食欲下降,有些因此而精疲力尽。倘若大人或大孩子患此感冒,则在发烧的同时一般都会有头疼、腰痛、肌肉疼或全身疼痛等症状。但婴儿却看不出有明显的全身疼痛,只是表现情绪极坏,严重时会导致肺炎,必须十分小心。

(7)非感染性感冒:上面所讲的是小儿易患的几种代表性的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但在小儿中尚有不传染的非感染性感冒。一般常见于那些皮肤和黏膜过敏的婴儿,在外界气温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流鼻涕、咳嗽、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不发烧、食欲好、情绪正常。这种感冒不会传染给他人,故称非感染性感冒。

传染性感冒和非传染性感冒在初发时很难分辨,但传染性感冒有发烧和情绪变坏等全身症状,而非感染性感冒食欲好,不发烧,精神也正常,不用吃药治疗也很快就能痊愈。

11.小儿感冒用药为什么应慎重?

小儿用药主要集中在感冒药上。

小儿一般器官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较慢,此外,小儿儿时期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对水、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较差,易致平衡障碍,加之小儿还无法准确描述病情等,因此,我们在小儿感冒用药方面要熟知上述生理特点,慎重用药。

(1)感冒通:是中西药复合制剂,主要含双氯芬酸钠、人工牛黄及扑尔敏,在成人中广泛使用,有报道小儿用后引起血尿、肾小管功能受损,停服后血尿很快消失,虽然是暂时的,可儿童肾脏发育尚不成熟,加之感冒通中的双氯芬酸钠还可以破坏胃黏膜屏障的脂蛋白层,使氢离子弥散,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出血,因此小儿最好不用或慎用,更忌超量服用。

(2)快克新速效感冒片等含金刚烷胺的感冒药:金刚烷胺是一种抗病毒药,能影响脑内多巴胺的合成释放与摄取,副作用有多动、抑郁、失眠、幻觉等,因此,1岁以下婴儿不宜用,1~8岁儿童由于神经部位发育尚未成熟,神经细胞兴奋性较高,对快克新速效感冒片等含金刚烷胺的抗感冒药也应慎用。

(3)康泰克:主要含有盐酸苯丙醇胺。苯丙醇胺是化学合成的拟交感神经药,具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能迅速缓解流鼻涕、鼻塞等症状,同时也能引起血管紧张性头痛,小儿需用低剂量,但专家建议小儿禁用该药。

(4)速效伤风胶囊:主要含扑尔敏、扑热息痛、咖啡因、人工牛黄,因扑热息痛有很强的肝毒性,3岁以下小儿应避免使用。

(5)泰诺感冒片:主要含扑热息痛、盐酸伪麻黄碱、氢漠酸、右美沙芬才扑尔敏,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6)拜阿司匹林等含阿司匹林的感冒药:主要成分为乙酞水杨酸。有的家长常用拜阿司匹林来降温,但应注意使用阿司匹林后,带来了种种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报道阿司匹林易导致患儿虚脱,对患儿消化道也会产生刺激,导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引起或加重小儿哮喘、可诱发小儿发生“瑞氏综合征”等等。所以务请家长谨防阿司匹林危害小儿的健康,不宜用含阿司匹林的感冒药。对于百服宁、幼儿泰诺林液、散利痛、感康、尼克、康必得、白加黑等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3岁以下小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爱菲乐、诺合、臣功再欣等感冒药含布络芬,布络芬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比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强,偶见轻度消化不良、皮疹等,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患儿慎用。成人用感冒药种类很多,小儿使用应严格注意其不良反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等。

中药因其毒副作用小,深受家长喜爱,但当小儿有鼻塞、高热等严重感冒症状时仍不去医院、不吃西药,可能会延误病情,增加患儿痛苦。在感冒症状轻时尽量选择中药治疗是可以的,如小儿感冒冲剂主要含广蕾蠢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1岁以内每次6克,1~3岁每次6~12克、4~7岁每次12~18克,8~12岁每次24克,每日2次。小丸热速清口服液主要含柴胡、黄芩、板蓝根、葛根等等,清热、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1岁以内每次2.5~5毫升、1~3岁每次5~10毫升、3~7岁每次10~15毫升、7~12岁每次15~20毫升,每日3~4次。金银花露主要含金银花,清热解毒,用于小儿痱毒、暑热口渴。7岁以上儿童每次60~120毫升,每日2~3次。7岁以下儿童每次30~60毫升,每日2~3次;导赤丸主要含连翘、黄连、桅子(姜炒)、关木薄等等,清热泻火、利尿通便。10岁以上儿童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小儿感冒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为主,抗菌素的治疗止平无效,有的把抗菌素和感冒药一同给孩子使用,认为这样双管齐下,比较安全,恰恰相反,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可导致病毒感染的加剧。近年研究证明,抗菌素可降低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与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T细胞功能等多种免疫功能。因此,小儿感冒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如3天不愈或咽炎、扁桃体炎、体温和白细胞增高不退,则可考虑选用适当的抗菌素。

12.小儿发烧应采取哪些方法治疗?

小儿发烧时先不要急忙用药,应先对发烧作仔细检查,以便采取针对疗法。

(1)查明发热以外的其他阳性体征属于哪一系统,结合年龄、季节、流行病等病史以及必要的化验或X线检查等进行鉴别。

(2)一般地说,小儿体温升高比成人多见,甚至在室温升高时或小儿哭闹后,体温均可超过正常,体温的波动范围亦较成人大。

(3)发热与病情轻重不一定平行。比如急疹病儿,体温可高达40度,而一般情况比较良好。相反,体质虚弱的小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也可以体温不升。

(4)除急性感染之外的急骤的体温升高可见于热辐射(中暑、环境温度太高)、大量出血、严重贫血(溶血危象时)、过敏体质、恶性肿瘤及手术后等恶性高热等。

由于小儿进食高热饮食过量,比如大量的巧克力,还有运动、哭闹之后,可以表现为体温的暂时轻度升高;此外,家长误以为小儿有病,给小儿穿衣服过厚,盖被子过多,这些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

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但全身情况良好,现象一般不考虑为病态。正常小儿上午体温一般在36~37度,下午36.7度。夏季上午36~37度,下午为37度。饮食、运动、衣被、室温等因素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上升或下降,饥饿、少运动、保暖条件不佳,小儿体温可低于35度以下,这些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而非病理症候。

另外测体温的方法在反映小儿真实体温的数值上亦有差别,试体温的时间和条件均有影响,如腋表、口表和肛表所测得数字依次相差约0.5摄氏度,即用腋表者最低,肛表者最高,若固定试表的时间(分别为5、3、2分钟),则3种试表方法所得数值差异较小。一般测腋温应以5分钟为准,不宜延长至10分钟以上,因随时间延长体温有渐增趋势。若口腔、肛门内有局部炎症则可测得较高数值,在寒冷环境中腋表所测得数值可偏低。因此,对可疑发热的患儿,应认真核对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总之,小儿发热,不能随便给他吃药,要先查明原因,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3.多喝止咳糖浆有哪些不利影响?

小儿止咳糖浆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家庭常备药,由于此药味甜,小儿喜欢喝,一些年轻的父母也误认为小儿止咳糖浆能止咳又无毒,多喝点好得快,常常过量地给小儿服。其结果,有的小儿出现了不良反应,影响了小儿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任何药物都有其安全范围,小于最低用量则不能产生治疗作用,而超过极量却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产生药物中毒。

小儿止咳糖浆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麻黄素氯化铵、苯巴比妥和氯化铵药物。小儿止咳糖浆服用过多,会出现盐酸麻黄素的不良反应,如头昏、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还可出现大脑兴奋,如烦躁和失眠等;苯巴比妥的不良反应是头昏、无力、困倦、恶心和呕吐等;氯化铵服用过量可产生酸中毒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小儿服用小儿止咳糖浆不宜过多,应遵照医嘱按规定的剂量服用。

14.为什么不要乱用镇咳药?

小儿咳嗽应当明确诊断,确定引起咳嗽的病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首先控制感染,口服抗感染药物,消除炎症;或对抗过敏原,配合对症治疗,才能使止咳祛痰药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宜单纯使用镇咳药。只有因胸膜、心包膜等受刺激而引起的频繁剧咳,或者只有当痰液不多而频繁发作的刺激性干咳,影响患儿休息和睡眠时,以及为防止剧咳导致合并症(如肺血管破裂、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咳血)时,才能短时间地使用镇咳药。对咳嗽伴有多痰者,应与祛痰剂(如氯化铵、滇已新、乙酰半耽氨酸)合用,以利于痰液排出和加强镇咳效果。

对痰液特别多的湿性咳嗽如肺脓肿,应该谨慎给药,以免痰液排出受阻而滞留于呼吸道内或加重感染;对持续1周以上的咳嗽,并伴有反复或伴有发热、皮疹、哮喘肺脓肿症的持续性咳嗽,应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或咨询医生。

除用药外还应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忌食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