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演说经典之美
34224100000008

第8章 另眼看曹操:多疑和不疑(5)

《三国演义》是一部军事小说,专门写打仗的。可是你看它写打仗写得很奇怪,有些不可信。大致有两种打法:第一种,两军对垒,有的三千人马,有的五千人马,去打仗好像几千人马都不打,都站着看热闹,让两个大将去打。大将打赢了,“哄”一下几千人马就过去了;大将打输了,几千人马呼啦啦的就退回去了。这个事是很奇怪的,蛮好玩的,完全是个人的武功决定一切,是不是这样?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可能《三国演义》受了舞台戏曲的影响吧,第二种打法呢,全要靠计谋。不管兵力多么悬殊,完全看谁的计谋高,用对一个妙计就能打赢。把你粮草一断,你就完蛋;一个计谋失策,我就完蛋。所以我觉得《三国演义》显示了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观念,叫什么啊?“人才决定论”。小兵打仗没有用,会打仗的大将、会出主意的谋士,有了这样的人才就行了,三千人马、五千人马无所谓,八十万人马渡江,计谋上有失误,也还是全盘皆输。这里讲究的不是一般的才能,而是奇才,不是一般人才决定,而是“奇才决定论”,一般人没用。什么叫作“奇才”?他有奇谋。有时一个人物,就是一个奇谋,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哪怕此人后来就不见了,可是这个人物还是很突出,如徐庶、庞统。这里是不是可以归纳出这样一条:叫“奇谋决定论”,人才决定一切,奇谋决定胜负。

曹操手下的人马是很强的,武将一大堆,谋士水平很高的有三个,荀或、程昱,还有一个郭嘉,这三个人是很有本事的,有洞察力,有预见,往往比曹操强。刘备那边有诸葛亮,孙权那边有周瑜、鲁肃,相比起来,曹操这边的谋士还比较多一点。但是孙权和刘备跟他们谋士的关系,跟曹操和苟或、程昱还有郭嘉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刘备对诸葛亮“以师视之”,把诸葛亮当老师,什么都听诸葛亮的,他自认不如,甚至于他临死之前跟诸葛亮讲,我这个儿子不行,你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这样的军阀、领导人是很少的。孙权呢,他用周瑜,他肯定不会想,我比他本事大,而是把周瑜当成自己的兄弟,有了美女,大乔、小乔,一人一个。(大笑声)《三国演义》上说:“瑜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这比有福同享更进了一步,叫作“有美共享”。(众大笑)

曹操呢,不一样,曹操对待谋士,是非常爱才的,一听说这个人有才能,就千方百计把他弄来。特别是徐庶,原来是刘备的人,曹操说这人很行,弄到手就最好了。有人说,这个徐庶是个孝子,你把他的老母亲绑架来。当然,徐庶骗来了,人家很生气,就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说明曹操爱才到不择手段,不讲信义,甚至不考虑后果的程度。又譬如说关公,这是个人才啊。关公投降的时候有个条件,我现在找不到我老哥了,我就投降你,如果发现老哥刘备出现了,我还要去找他的。答应、答应、答应。对人家这样不可靠的承诺,曹操居然就这样答应下来了。这很是宽厚啊,是吧?就是后来看出他要溜号了,大家说你不要让他立功啊,立功了他就要溜的啊。曹操还是让关公立功,曹操可能很自信,我这样尊重关公,关公还不感动吗?这里有曹操的自信啊,他迷信自己啊。可关公不给他面子,不为所动,还是溜,溜了一关又一关。报到他曹操那里,结果他说,人家去志已坚,各为其主,不要为难人家他这样讲了,他底下的部队还在挡着,还卡在那个地方,曹操就干脆发了一道文书,一个红头文件,“让他走”他对人才一是这么尊重的一个人啊,可是啊,虽然如此,他跟刘备还是不一样——他不会把他底下的人才当老师,他总是觉得,我是你们领袖,我这领袖的资格不是由于我的权力,而是由于我的智慧、我的远见、我的谋略,高于你们,高出一个档次,他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和刘备是不同的。刘备是典型的血统论,血统优越感,有了这个优越感,他就甘愿承认智慧不如诸葛亮,而曹操的优越,当然在行政权力,但是,他的兴奋点不在这方面,而在智慧方面,他最大的优越感,在智慧方面,能不能把它叫作“智慧优越感”?我看是可以的。他的这种优越感有时膨胀到非常可笑的程度,不但表现在胜利的时候,就是失败了,全军覆没,一败涂地,他还优越!——到了华容道,两面高山啊,路很狭窄啊,残兵败将,都累得走路都走不动,人困马乏,泥泞里酬滚啊,真是个惨败啊,连老命能否保住,也是很难说的啊!可他却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他笑什么啊?他说:“我笑诸葛亮用兵还是不行啊!如果是我的话,在这埋伏一支部队,我不是当俘虏了吗?”当然,他的笑,也就是几分钟,最多是五分钟吧,(听众笑)曹操在任何时候,都不缺乏一种智慧自豪感,就是惨败了,他的军事智慧也比诸葛亮强,比你们就不用说了,他的自信是和多疑是合二而一的,他自信到什么程度啊?自信到执迷不悟的程度,连环计献上来以后,他的谋士说:“不行啊,你把船连在一起,人家火攻怎么办?”他哈哈大笑,火攻怎么可能?现在这是冬天,只有西北风,没有东南风,它火攻只能烧到他自己,烧不到我,很自信到能够自圆其说的程度,他当然料不到诸葛亮会借东风。当然,我们也料不到。(听众笑)

曹操多疑的,往往是别人的智慧,而不疑、自信的是自己的智慧,他绝对不怀疑自己,更不会怀疑自己多疑的正确性。曹操对自己的多疑和不疑,都很迷信,他总以为自己的见解高人一筹别人不疑,他多疑,是高人一筹:别人怀疑了,他有把握,也是高人一筹。他那种笑,说明什么呢?他的智慧优越感,智慧权威感,是他的生命,他必须让自己深刻感觉自己永远在众人之上。就是在败得很惨,老命都支掉半条的时候,如果有那么一点小地方,让他感到自己的才能胜过对方,也比自己的部下高出一筹,他就会把失败不当一回事,反而乐不可支类似的事,不止一次地发生。曹操的笑,内涵是十分复杂的,以华容道的笑为例,既有自己比对方强上一点点的自豪,又有为了鼓舞士气高瞻远瞩的做作,可能还有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意味。就像谚语所说,断了脖子的鸭子,嘴巴还是硬的,这么复杂的笑,亏得罗贯中写得出来我小时候,听评书听说,说书人学曹操的笑,很难,一般的三个月都不一定能到位,这可能是真的。

曹操的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他自觉不但是一个领袖,是一个军事统帅,而且文笔上,很有文采,引以为豪。你们看赤壁之战前夕,有没有感到奇怪?要打仗了,曹操日理万机,可是他居然抽空干了一件什么事啊?跑到江面上去吟诗——“横槊赋诗”。这不是有点混吗?打仗,那时是冷兵器交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去赋诗什么用啊?曹操的自豪感,智慧的自豪感、智慧的优越感,还不够,还要加上一感,叫作“文采优越感”,加上这一感,优越感就不一般了,这个优越感才完整。我不但会打仗,我的诗也很棒呢。文韬武略,雄才大略,我哪一样不行啊!所以跑到江面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大唱一番,那诗真是很精彩。在那个时代,早是五言诗的天下了,四言诗早被人忘掉了,他居然用四言诗的形式写了一首千古绝唱,这是曹操对自己的才能的自负和自迷,和他的多疑,构成了性格深层的张力。

曹操迷信自己的才能,必然认定他的部下,或者敌人,不如他,因而,他的智慧优越感有时对即使十分讨厌的人也能比较宽容。其中就有一个祢衡,对曹操非常不礼貌,光着膀子——还光着屁股?(听众大笑)这是真的,在大庭广众之间,全身脱光。“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就摆这么个架势——“击鼓骂曹”,曹操也没有杀他,把他送到黄祖那里去,让那个大草包把他祢衡杀了。但是,这可能不是全部理由。可能还有一点,因为曹操觉得,这个祢衡在智慧上不是自己的对手,不足以让他发火。有时,他的宽厚到令人惊讶的程度,有个人在他的敌人(袁绍)阵营里写檄文骂他,后来被抓住了,曹操也没杀他。这就是陈琳。陈琳不但骂他曹操,还骂到他的先人那里去了,是当太监的,也就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曹操说,你怎么搞的?你骂我就骂我了,骂我先人干什么啊?可也没有杀陈琳。这是为什么?可能还是因为这个陈琳,虽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没有多少政治智慧的人物。可怜得很,和自己没有什么可比性,与其大开杀戒,不如把他放在一边,以显示我的宽宏大量。这也是智慧自信啊!这也是政治智慧高出一筹的证明啊!

但是曹操这个人性格是非常多变的,有的时候他又很疯狂地杀文人。有一个名人——“孔融让梨”的主角,长大了命运不好,性子比较直。曹操南下打孙权和刘备的时候,孔融讲了个老实话,不要打,打不赢的,要失败。曹操不听他的。孔融背后又发了一个议论,“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这是背后发发的牢骚啊!有人打了小报告,曹操二话不讲,“杀头”。非常随意性的就杀人了,如果他一贯这样的话,他何必让祢衡来骂呢?何必再让陈琳再活下去呢?在他自信自己文韬武略,智慧文采,“冠甲天下”的时候,他随便你骂,他真的要做一件事情,对做这件事,他自信得有点糊涂的时候,你知识分子再来说三道四,我杀了你拉倒。哪怕是杀错了,也无所谓。要杀就杀到底,连孔融七八岁的两个孩子都斩草除根。你碰了他的自信心,他就变得凶残了,为了维护他的权威,绝对正确,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杨修的事。曹操不喜欢部下在智慧上超越他。他也妒忌,他和周瑜不一样,周瑜不妒忌自己的部下,只妒忌眼前的盟友,将来可能成为敌人的人,而曹操容不得智慧比他强的部下。在曹操的阵营里,思维最敏捷的就是杨修。曹操每有所暗示,往往都是被杨修猜出来。曹操是很恼火的。但是表面上不发作“曹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言笑,而心恶之。”一连两个“愈恶之”。有一个故事的原始素材是在《世说新语》上的,原意是:他和杨修从一个碑背上见题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他问杨修说,你懂吗?杨修说我懂了,他说,你可别讲,让我想想。走了三十里,他才想出来。让杨修另外记在纸上,原来两个人一样。杨修说,“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就是“绝妙好辞”也。曹操就叹气,我才不及你,差你三十里。罗贯中把曹操也猜中了取消,让他在杨修说出来之后,含糊其辞地说“正合孤意”。一些评点家就说,他根本没有猜出来。要不然,他为什么不像周瑜和诸葛亮那样把“火”字写在手心里呢?罗贯中艺术家的魄力还表现在,又加上了一些后续的情节,曹操打仗,打得上不上,下不下,就考虑退兵。有人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了“鸡肋”,杨修就知道曹操要退兵了。让人们打点回家。人问为什么?杨修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这事让曹操知道了就“愈恶之”了。曹操的智慧优越感,智慧权威感,屡屡受到杨修的打击,终于把杨修杀了。这是罗贯中对曹操这一性格逻辑的勇敢推演。其实,在历史上,杨修之死,是因介入了曹操接班人的斗争,他支持曹植,失败了,被曹操处死。一年以后,曹操也死了,曹植的对手曹丕当了皇帝。《续后汉书》上说,就是曹操不处死他,曹丕即位,他也是老命不保。但是,艺术上的曹操,比之历史上的奸雄,要可爱得多、好玩得多。当然,就是光从历史上来说,曹操这样的心态,也是一个缺点,一个局限性。所以在唐太宗那样心胸宽广的伟大人物看来,曹操这个人,虽然有些本事,但是,缺乏当皇帝的才能和心胸。唐太宗在经过邺对,为文祭曹操日:“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样的人物,作为一个将军,绰绰有余,可当皇帝,万乘之君,囊括天下之人才,以为己用,这样的胸襟,曹操还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