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漫话幽默谈吐
34223000000020

第20章 机智游戏(2)

引人就范的幽默,比之任何其他形式的幽默都较为简单,只要你能出奇制胜地把对方引入你的圈套。西方有一个笑话:

有个卖报的人大喊:“特大诈骗案,44人上当!”有一人买了报,发现报上根本没有什么诈骗案,便去问卖报的,卖报人仍然大喊:“受骗的不是44人,而是45人!”

这种引人就范的方法事实上是一种偷换概念。本来不言而喻的是报上所登载的案件中有44人受骗,可后来的解释却是买报纸的人受骗。

这个笑话可能并不是现代西方人制造的,而是从古希腊的一个著名小丑的故事中演化而来的:

有一天著名的小丑菲利浦说了一大堆笑话,却没能使客人露出笑容。于是客人们有点吃惊地看到这个不幸的小丑一头栽倒在床上放声大哭。人们问他为何,他痛苦地蜷缩着说:“人们都不会笑了?我也完蛋了。迄今为止,人们之所以请我吃饭,就是因为我能退他们笑。现在还有什么人来请我吃饭呢?我要饿死了……你们的菲利浦死了,因为笑已经死了……”

看着他拼命地抹着鼻涕,绝望地跺着脚,所有的客人都一起大笑起来。小丑使出了绝招,他终于获得了胜利。本来人们以为表演已经结束,后来却发现表演仍在进行。小丑菲利浦这一招非常惊险,人们看到在他承认失败时,没有料到已进入了他制造的错觉的圈套。失败的错觉变成了胜利的事实。

电影《大腕》中,有个情节也属此类:

葛优一本正经地讲着一个故事:一家精神病院里,由于病人太多,医护人员忙不过来,就想从病人中挑选出病情较轻的,协助管理。于是医生拿个苹果,问一楼的病人这是什么,只有一个病人说这是苹果,于是医生说:“好,你就是一楼楼长!”医生又拿个香蕉,问二楼病人,也只有一个病人说这是香蕉,于是医生说:“好,你就是二楼楼长!”

葛优接着说:“医生来到三楼,手里拿着个带喇叭能放唱片的……”

听者:“那是留声机!”

葛优:“好,你就是三楼楼长!”

这个“带喇叭能放唱片的……”就是有意设置的圈套,适时地作出反应的已不是精神患者,而是听故事者。听者误以为是葛优一时忘了它的名称,按正常思维定式给他指出,殊不知这样的回答,已经把自己放在和精神病患者同等的地位上。

反戈一击

接过对方的话头,好像是要拯救他或向他屈服,突然引出一个对转,对方已被击中。

幽默贵在收敛攻击的锋芒,这是指一般的情况而言,在特殊情况下就不然了。尤其是在面对极其卑劣的事和人或者外来的横逆忍无可忍之时,过分轻松的调笑,不但显得软弱无能,缺乏正义感,而且会导致对方更嚣张地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再不以牙还牙就会丧失人格了。这时的攻击锋芒不但不可钝化,而且应该锐化。越是锐化,越是淋漓尽致,就越有现场效果。而现场效果最强的方法则是反戈一击法。

苏格兰诗人彭斯,见到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起来,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富翁的穷人得到的只是一个铜圆的报酬,围观者群情愤激,都想把这个富翁重新丢到河里去。这时彭斯对众人说:

“放了他吧,他自己了解他生命的价值!”

彭斯的幽默是很有戏剧性的,表面上他扭转了众人的愤激,实质上他比众人更加蔑视这个为富不仁的家伙。彭斯幽默的妙处在于对于富人的吝啬作出了特殊的解释,把给别人报酬之低,转化为他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低估。

幽默的攻击性在这里恰如其分,幽默感并未因攻击性之强烈而逊色,这得力于彭斯的不动声色,尽管貌似温和,实质上则是绵里藏针。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样的不义之人,如果仅用调笑性幽默就嫌分量不够了。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提供的幽默小品,为当时许多左翼作家所不解,鲁迅曾说幽默是把屠夫的凶残化为大家轻松的一笑,也许失之笼统,不太全面,但是这样的说法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东北三省,中华民族正在生死存亡关头,鲁迅可能认为即使要幽默,也要一种战斗性的幽默。

有时不一定涉及国家民族之大计,当个人面临轻慢或蔑视之时,也可以反戈一击,顺势而攻。特别是弱者对付强者之时,凶猛的反击比温良的微笑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洛阳,在一个名人家里,应对自如,主人及来宾均甚惊奇。有一位姓陈的官员却说:“小时候挺不错的,长大后就不见得会有多好。”孔融说:“看来你小时就是挺不错的。”

孔融的反应这么快,而且又这样顺理成章,实在是不可多得,人们在欣赏他以弱胜强之时,对他的锋芒毕露就略而不计了。

在反戈一击时,要善于抓住对方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结论,然后把它倒过来去回敬对方,把他本不想说的荒谬的话、不愿接受的结论用演绎的逻辑硬塞给他,叫他推辞不得、叫苦不迭、无可奈何。

德国19世纪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攻击。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岛,这个岛上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用幽默的语言和幽默的推理方式骂人,比直接骂人要含蓄得多。正因为含蓄,才可以把一些不便出口的有伤大雅的字眼包含在其中。而这些字眼则是从对方口中接过来,又以逻辑的方法回敬过去的,对方要反击,除了取消自己刚才所说的话以外,别无他法。可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谁有这等本领呢?

俄罗斯著名的丑角杜罗夫遇到一个傲慢无礼的观众对他说:“要想受到观众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一样的脸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反戈一击不难,反击得如此巧妙是很困难的,接过对方的侮辱性的话语好像是向对方屈服,不料突然一个对转,对方已经被自己击中。这样的幽默由于突然的对转就带上了戏剧性。

这种幽默的反击有一个特殊规律,即反击的性质不由自身决定而由发动攻击的对方决定。如果对方发动攻击时是侮辱性的,则反击也是侮辱性的;对方如果是带着几分讥讽的,反击自然也就会带着几分讥讽;如果对方发动攻击是调笑性的,用反戈一击的方法演绎出来的幽默语言同样也是调笑性的。

英国17~18世纪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一次出游,让他的随从刷一下靴子,但随从没有遵照执行。第二天斯威夫特问起,随从说:“刷了有什么用,路上都是泥,很快又沾上泥了。”斯威夫特吩咐立即出发,随从说:“我们还没有吃早饭呢?”斯威夫特立即回答:“吃了有什么用,很快又饿了。”

随从的借口并无恶意,斯威夫特的反击也无恶意。反戈一击的幽默以后发制人为特点。正如同圣经上所说,把上帝的还给上帝,把恺撒的还给恺撒。反戈一击幽默的适应性非常广泛,对方一旦露出丝毫的恶意,可以用顺势而攻、借对转之法还他同样的恶意。有一则阿凡提故事正是这样的:

国王在宴会上赐给每个人一套华丽的衣服,同时叫来了阿凡提,把一块披在毛驴身上的麻布披在阿凡提身上。阿凡提恭恭敬敬接过麻布,再三道谢,然后高声向客人说:“贵客们,国王赐给你们的衣服虽然华责,可都是从集市上买来的;可是赐给我的,却是他自己的皇袍。”

把侮辱奉还给皇帝,而且还彬彬有礼。

反戈一击的幽默,便于等量回敬,但有时反击也可以酌情增量,这要看反击者如何权衡利弊,作出什么样的决策了。

阿凡提害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取笑他:“你总是把一件东西看成两件,是吗?你本来穷得只剩一条毛驴,现在可阔了,有两条了。”

阿凡提说:“真是这样,我现在就看见你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

这样的反戈一击,在程度上就加码了。当然反击者也可以在程度上减码。可以自由地等量、加码或减码还击,这正是反戈一击法的方便之处。

以退为进

日常生活的原则是事实高于逻辑,幽默的原则是逻辑高于事实,只要逻辑上有可通的一点,即使违背事实也无所谓。

古罗马演说家、雄辩家西赛罗说过,为了开玩笑,可以把对手否定的结论拿来加以肯定,回敬对方。例如,一位众所周知的出生于卑劣家庭的人对勒利尤斯喊道:“你背叛了自己的祖先!”勒利尤斯却反唇相讥道:“你呢,你丝毫没有背叛自己的祖先!”

中国古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说的是要从人家那里得到什么东西,最好是先给人家什么东西。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口头交往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寸步不让,针尖对麦芒。当然,针锋相对,有时也有必要,但为了更好地反击对方,以出奇制胜,有时得先让一步,特别是接过对方的话头,再出其不意地反攻过去。古代中国文人非常欣赏这样以退为进的幽默。

《世说新语·排调》中载,东晋丞相王导枕着周伯仁的膝盖,指着他的肚子说:“你这里有些什么东西。”周答道:“这里空洞无物,但是容得下你们几百人。”

“空洞无物”是接过对方的话头,好像是自我贬抑,可是突然转变成了可以容得下几百人的大世界,胸怀壮阔。

这个周伯仁幽默的妙处首先在于从貌似退让的自嘲性话语(“空洞无物”)中,突然引申出自夸的意思来,极富于戏剧性。其次,这种突然的对转非常自然,腹中空洞正好成为胸中空间广阔的原因。从语词的情感色彩来说,空洞无物,指的并非是物理空间,而是没有文化、没有计谋的意思,明显是带着贬义的;而能容纳数百人的广阔胸怀,则是思想境界上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居高临下地驾驭许多人的意思,明显带着褒义。

以退为进之所以能自然地转换,是由于物理空间的广大,自然地变成了精神境界的高远,带有贬义的词语变成了带有褒义的词语。如果不能把对方话头自然转换成相反的意思,则戏剧性的幽默感便无从谈起。

一个被审判过好几次的骗子,又一次在法官面前受审。法官问:“你出生到今天,究竟有没有以老老实实的方法,挣过一元钱?”骗子说:“当然有过的。”法官问:“是在哪一次?”

骗子说:“在最近一次的法官选举中,我投了你一票。”

接话头要接得自然,反攻过去要干脆利落。关键在于把对方的意思换上自己的意思,但在表面上词语却不能变。在这个例子中“老老实实挣钱”这个词语不能变,而矛头所向却要完全相反。

只要过渡隐蔽,转换自然,攻击性再强也不会妨碍幽默的生成,相反能增加幽默感的戏剧性。

法国19世纪作家大仲马常说:“除开债主外,任何人、任何时候来找我要钱,我都不会拒绝。”

有一次,有个法院的下级官员死了,其家属请大仲马资助20法郎的丧葬费,大仲马欣然应允说:“这里是40法郎,把两个法院官员埋了吧。”

以退为进的幽默在转退让为进攻时是很凶狠的,不像一般幽默那样温厚。在一般情况下,过分锋芒毕露,会削弱幽默感;但在以退为进的情况下,属于反攻性质,即使尖刻些也无伤大雅。

由退转进时,只要在逻辑上找到跳板,即使违背了事实也无妨。例如这里按事实,明明只有一个法院官员死了;而按逻辑,20法郎一个,给40法郎则应该死两个。幽默的原则是逻辑高于事实,只要在逻辑上有可通的一点,违反了事实比不违反事实更精彩。

在生活中,自然是事实胜于这种片面的逻辑,而在幽默世界中,这种片面的逻辑比事实更重要。以退为进的幽默,可以多方面地应用,有时不但用在语言交际上,也可以用在行为交际上。

有一次,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库勒克应素不相识的富翁白林克之请,参加了一个宴会。宴会中,主人请他弹琴,钢琴家不便拒绝,勉强弹了一曲。

事后他了解到白林克原来是个皮鞋匠,暴发后便经常举行宴会,巴结上流人物,抬高身价。

不久,钢琴家也举行宴会,除了文坛名人以外还请了暴发户白林克和那天出席宴会的一些阔少和小姐。

饭后,库勒克捧出一双破旧的靴子递给暴发户白林克:

“请您帮忙补补。”

白林克惊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库勒克说:“我是钢琴家,你是皮鞋匠。上次宴会,你叫我当众表演我的看家本领;这一回,你也要当众表演你的看家本领。”

这样的反击是很凶狠的,本来是有失构成幽默的温厚之道的,但是由于白林克原来强人所难,以后也就自食其果。另外,库勒克的反击被“看家本领”这一概念掩盖得很巧妙,人们在这个表面上看不出演奏钢琴与修理皮靴这两件事之间高雅与粗俗之对立。

在这里,钢琴家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让暴发户补鞋,而是显示自己智慧。

与情致的优越。

对于读者,最吸引人的并不是这个暴发户后来实际上有没有为钢琴家补鞋,而是钢琴家引出让他补鞋的逻辑类比的巧妙。

借语作桥

从对方话语中抓出一个词语,用它造―句他不想听到的话还给他。

幽默产生于对方期待的失落,期待的失落产生于思路突然转折,本来按常规思路应该向东的,结果突然发现它向了西,而且向西还有向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