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知识篇》(上)
34220600000014

第14章 寻找海洋新世界(3)

皮西厄斯从安斯特岛的牧人那里得知,在离苏格兰很远的北方有一个名叫“图勒”的地方,那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当地人称为“太阳的安息之所”,也就是世界的尽头。皮西厄斯显然对此极为向往,他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率探险船继续向北开去,6天后终于抵达了最后的目的地——图勒。这里的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见不到太阳。在这里,皮西厄斯和其他的人不仅观察到“午夜太阳”的壮观景象,还提到了岛上“高大的山峰”和“永远燃烧不息的烈火”。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究竟是冰岛还是挪威的某个岛屿,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尽管如此,也许是受到他这次探险发现的影响,后来的作家和诗人都把遥远的地方和地球的终点叫做“图勒”。

悲壮的死亡之旅

1724年12月的一天,决定了伟大的海洋探险家维特斯·白令的命运,他被俄国彼得大帝任命为勘察加探险队队长。从此,白令走上了一条十分艰难的探险之路。1728年7月13日,探险队费尽周折,终于在堪察加半岛建成了一艘名叫“圣加夫里尔”号的小船,开始了艰巨的探险航行。此行是要揭开长期萦绕在地理学家头脑中最大的地理之谜:亚洲与美洲之间是否真有海峡存在?

小船乘风破浪,沿堪察加半岛悬崖嶙峋的海岸向北急驶。

白令站在甲板上向前遥望:左边遥远的地方高耸着亚洲沿岸熟悉的群山,成群的海象在船舷两边急速掠过,鲸喷着水柱突然从海里腾空跃起,海鸟在小船上空盘旋。白令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神秘莫测的北方大海探测清楚。

航行了16天,“圣加夫里尔”号驶抵阿纳德尔湾,稍事停留后继续往北行驶。没过几天,探险队在海上发现了一座岛屿,按教历命名为“至劳伦斯岛”,白令把它画在海图上之后,继续从浮冰的夹缝中向东北方向航行。在这年8月中旬的一天,他们穿过一条狭隘的海峡,进入了寒冷的北冰洋。这时北极的夏天已接近尾声,海风随着秋季的临近变得寒冷刺骨,海面一到夜间就结出一层薄冰。而且越往北航行,天气越恶劣,连续不断的暴风雨和大雾使船帆和桅杆遭到了很大破坏,小船左右摇晃,四周都是寒冷而神秘莫测的大海。

白令心里很清楚,不能再向北航行了。如果在北极的冬天到来之前还不返航的话,探险船随时都会困死在北冰洋的冰山之中,继续航行下去无疑是铤而走险。于是当探险船到达北纬67°18′线后,白令下令立即返航。

返航途中,正值大雾迷漫,白令未能看到远处的北美洲。尽管当时他们距离北美大陆只有大约24公里,可是海上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9目2日,他们安全地回到了堪察加海湾。

翌年夏天,白令再次出航探险。但这年的夏季来得迟却去得早,探险船队没开出多远,就被成群的冰山挡了回来。白令虽然没有看到北美洲海岸,但凭着他多年的航海经验断定,西伯利亚和美洲是不相连的。

白令探险路线图由于第一次探险的成绩不大,俄国海军部对此很不满意,所以白令又拟订了一个更广泛更大胆的第二次北方探险计划——打通俄国北方的交通线,绘制西伯利亚极北地区的海岸线图,寻找和考察北美海岸。经过长达七年半的准备,由两艘船组成的探险队终于在1740年9月8日从鄂霍次克出发,穿越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之间的海峡,绕过洛帕特卡角,然后沿堪察加半岛海岸向北驶去。由于一路上遇到强烈的风暴,船队于10月6日才驶进阿瓦恰湾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这是探险队预先建立的基地。他们在这里平安度过了1740年的冬天。

富兰克林探险队失踪之迷

1845年5月26日,富兰克林指挥着“黑暗”号和“恐怖”号从泰晤士河起航。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海上探险活动,成千上万的从各地赶来的英国人聚集在码头上,目送着探险船队徐徐远去。

出航前,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次探险活动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远征船队最初的航程是一帆风顺的,可天有不测风云,两个月后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7月26日,探险船队在格陵兰岛附近的巴芬湾海域,偶遇一艘夹在浮冰中的英国捕鲸船。根据国际航海界的传统习惯,富兰克林将探险船队的航海日志如数交给了捕鲸船的船长,嘱其代呈皇家海军司令部。谁知此后富兰克林船队便销声匿迹,音讯全无了,失去了与英国的一切联系。

富兰克林北极探险队神秘失踪了!

两年过去了,探险队仍然杳无音信,人们这才开始惊慌起来。1848年春季,英国海军部命令对遇难的富兰克林探险队进行搜寻。从1848年开始后的10年间,为搜寻富兰克林探险队相继派出42支探险队,从而开辟了一个北极探险的新时代。

1850年,搜寻工作达到顶峰,当时有不下40艘船在北极海域忙着寻找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在比奇艾岛上的第一个越冬营地很快被发现了,但他们没能找到富兰克林的去向。在阿拉斯加北岸,同样也未发现失踪探险队的足迹。141名探险人员冒险去了北极,但没有一个人获得成功。于是海军部正式宣布,富兰克林及其探险队已不复存在。

富兰克林夫人拒不接受这个决定,要求搜寻工作继续下去。

她花费大半家产,购置了一艘177吨的蒸汽机船“狐狸”号,由麦克林托克海军上尉指挥搜寻活动。1857年7月1日,“狐狸”号终于起航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859年5月25日,麦克林托克一行在布西亚湾威廉王岛西岸发现一只埋在雪堆里的小艇,里面有两具骷髅,上面盖着碎烂的英国海军制服。这正是富兰克林探险队的两名成员!

接着,他们在该岛北端的费利克斯角发现了一个圆锥形石堆,这在探险活动中通常是用来表示某种纪念或表示道路的。

他们拨开石堆,看到里面藏有一个重新封了口的马口铁罐头盒。

麦克林托克撬开一看,里面竟珍藏着一份完好无损的航海日志和一份用标准英国海军报告形式书写的报告!

这份字迹潦草的报告上写着:

1848年4月25日。“黑暗”号和“恐怖”号已于4月22日被5名看守队员遗弃了,这是自1846年9月12日被困以来最令人烦恼的事情。在弗朗西斯·克劳齐的领导下,现共有105名官兵,处在北纬69°374"、西经98°41的地方。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已于1847年6月11日去世。探险队中已死亡9名军官和15名队员。

上校军官弗朗西斯·克劳齐“黑暗”号船长詹姆斯·菲茨下面还补充写了一句:“明天,我们将启程向大鱼河口逃生。”

麦克林托克含着激动的泪水,念完了探险勇士们留下的这份最后的“遗言”。全体搜寻队员不禁肃然起敬,行了庄严的军礼。

北极光下美丽的梦

“北极光在天穹下抖动着银光闪闪的面纱:一会儿呈黄色,一会儿呈绿色,一会儿又变成红色,时而舒展,时而收缩,变幻无穷;继而劈开成一条条白银似的多褶的波带,其上闪耀着道道波光,接着又光华全消。不久,天顶上可见微光闪烁,像几朵火苗摇曳,继而一道金光从地平线冲天直上,逐渐融入月色之中。这时人们似乎可以听到一个正在离去的幽灵的叹息,在天空中留下了几条飘忽的光带,像噩兆似的难以捉摸……”

这一段精妙的关于北极光的文字,不是出自文学家的生花妙笔,而是选自一位探险家的日记。他就是挪威著名的海洋探险家弗利多约夫·南森。

1861年10月10日,南森出生在挪威的奥斯陆。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不过他最感兴趣的是海洋,尤其是当时争论不休的北极之谜,更是深深吸引了他。

当时,地理大发现时期的航海探险已过去300多年,但人们对北极仍然知之甚少,科学家们几百年来一直对北极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北极到底是陆地还是海洋?对于急于寻求海上最短航线的西方国家来说,当然更希望北极是海洋。

到了南森求学的时代,北极冰雪下面的秘密仍然没有揭开,西方国家也还在不断派出探险队继续探索北极的秘密。北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它真的是人类不可逾越的禁区吗?年轻的南森密切注视着人们的北极探险活动,认真收集和研究北极探险的资料。

在奥斯陆大学学习生物学期间,1882年,南森曾乘捕海豹船“维金”号顶着风暴驶到漂浮着冰山的格陵兰海,捕捉海豹和白熊。他作为一名射击能手,经常满载海兽和鱼类而归。大学毕业后,南森被任命为卑尔根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他充分利用博物馆的便利条件,更加深入地研究有关北极的资料,特别是潮汐、波浪、冰山及海流的走向。在此基础上,南森初步断定:北极是海洋,不是陆地。

南森认识到,到北极探险,首先需要的是爬冰卧雪的坚强毅力和在冰海雪原的恶劣条件下生活的能力。为此他在27岁时率领由3名挪威人和两名拉普人组成的探险队,进行了一次徒步穿越格陵兰岛的长途旅行,以便为未来的北极探险做好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准备。

这次探险大获成功,南森成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划雪撬成功横越格陵兰的勇士。从格陵兰回国以后,南森便开始着手制定北极探险的计划。

南森和北极考察船当时,破冰船还没有问世,如何设计一条适合在冰海中航行的探险船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南森苦心钻研,反复琢磨,终于设计并造出了一条特殊的北极考察船,取名为“前进”号。

它长38米,重402吨,三桅纵帆,船壳内层用木头,外层用铁皮加固。船的形状比较奇怪,船头、船尾和龙骨都做成流线型,船底呈半圆形。按照南森的说法,只有这样的船才能适合极地航行,当冰块压过来时,船会像鳗鱼一样挣脱浮冰的怀抱,而不会被冰压碎沉没。

可是,当南森在伦敦地理学会上报告了他的北极探险计划后,得到的却是一片谩骂嘲笑之声。一个著名的北极探险家气急败坏地说:“你发疯了吗?我敢说你在那里过不了一个冬天,船就会被挤得粉碎。如果你硬要坚持这样的冒险,我们将永远见不到你活着回来!”

指责和反对没有动摇南森的决心。1893年6月24日,南森率领12名由他亲自挑选的探险队员,乘坐“前进”号从奥斯陆扬帆起航,开始了他的北极探险。

南森虽然没有最后到达北极点,但他却是世界上第一个证实北极不是陆地而是海洋的人,是第一验证北冰洋存在着由东向西流动的极地海流的人,也是当时北极探险中离极点最近的人。1902年出版的由南森亲自执笔的6卷英文报告《挪威人的北极探险》,至今仍是人们认识北冰洋的基础。那条“前进”号探险船也依然阵列在奥斯陆博物馆里,向人们述说着南森当年北极探险的艰难历程。

向深潜纪录挑战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逐渐发现,依仗天然的器具如空心芦秆或竹管潜泳,只能在海洋的表层活动。因为人的生理条件是有一定限度的,裸潜的深度和时间不可能再有大的突破,若是碰上鲨鱼,连命都得赔上去。显然,用这种潜水方法要想探索几百米或几千米的深海是不行的。就好比不能要求徒步去月球旅行一样。深海探险还得借助于更可靠完善的装置才能完成。

有人认为,第一个潜水装置是公元前32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发明的。据传说这是一个木头做的钟状容器,人居于其中,通过透明的望孔,观察泰尔城郊修筑的港堤底部情况和海底千姿百态的鱼类世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巨匠达·芬奇,曾设计过一种潜水装具的草图:潜水者的口鼻均用皮囊的大端罩住,另一端与呼吸管相连,呼吸管上部则用软木浮托露出海面,潜水者凭着这套装具,可在水下停留较长时间。不过,达·芬奇的设计毕竟是“纸上谈兵”,离付诸实施还有一段距离。

经过许多世纪逐渐改进完善的潜水器,曾是人们用来潜入海中的唯一装置。正式载入人类潜水史册的第一个潜水器,当推1554年意大利人塔尔奇利亚发明的木质球型潜水器。这种潜水器主要由座舱和压载舱两部分组成,座舱里装有绞盘,缆绳系在压载舱上,通过机械传动来改变浮力,由此控制升降。这一独树一帜的设计思想,对以后潜水器的研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714年,英国人约翰·莱斯勃里奈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一个奇异的潜水器。它的形状就像一只木桶,桶内贮存着氧气,顶端是可以打开的密封盖,潜水员从这里进出木桶,木桶下部安装了两只“袖子”,人的双手可从这里伸出桶外进行水下作业。潜水员在普利茅斯和马德拉等地近海进行了潜水活动,曾下潜到水下18米深处,停留了30分钟。到了1853年,一位法国探险家对此又作了重点研究,还第一个申请了“潜水木桶”的专利。

自从人们使用这些潜水装置以后,才有可能对水下世界进行仔细观察和欣赏。一位潜水员是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海底“花园”的:

“海水由明亮变成暗淡、墨绿,鱼儿列队从身边游过,在这深绿的水晶玻璃世界里,有闪烁着殷红光亮的五角海星,宛如节日的霓虹灯;一簇簇像小葵花那样的海葵,绿的、粉的、黄的竞相开放,遍地峥嵘;一片片有着宽大褐色叶片的海带林,像绛紫色的云彩落在暗绿的水中;螃蟹、小虾、乌鱼成为海带林中进进出出的宾朋。”

可是,用这类潜水器在海底活动有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那就是只能在固定的海域作极小范围的下潜。人在无驱动力的潜水器里,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于是,研制更为自由自在到达海底的潜水器具,就成了人们追求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