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五)
34218300000012

第12章 航空趣话(12)

在遇到水灾时,常看到直升机垂直起飞或降落,用以抢救灾民。大家都知道,一般飞机是不能垂直起落的。那么直升机为什么可以垂直起落呢?原来直升机是用旋翼作为升力来源的肮空器。

直升机属于旋翼航空器,装有一副或几副类似于大直径螺旋桨的旋翼。旋翼安装在机体上方近于铅垂的旋翼轴上,它由动力装置驱动,能在静止空气和相对气流中产生向上的升力,这就是直升机能垂直起落的原因。旋翼受自动倾斜器操纵,又产生向前、向后、向左或向右的水平分力,所以直升机又能向前后左右任一方向飞行。

因为直升机可以垂直起落,所以不需要跑道,只要有一块狭小的场地,甚至在大楼的顶部就可以垂直起落。难能可贵的是,直升机能在空中悬停,这是任何其他飞机所无法办到的。

直升机的应用很广泛,几乎遍及军用和民用的各个领域,如通信联络、侦察巡逻、空降登陆、对地攻击、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森林防火、喷洒农药、交通指挥、海上打捞等。

重量轻的超轻型飞机

所谓超轻型飞机,是按重量分类中最轻的一类飞机。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飞机。超轻型飞机与轻型飞机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别。一般认为超轻型飞机的重量不超过115千克(单座飞机)和150千克(双座飞机)。这样轻的飞机显然比一辆轿车还要轻许多。超轻型飞机的飞行速度不超过100千米/小时。

超轻型飞机用铝管作骨架,蒙以聚酯纤维织物,并用钢索加强,故重量较轻。超轻型飞机一般以零件(组装件)出售,用户在现场根据说明书进行装配。

超轻型飞机不仅结构简单、重量轻,而且价格便宜、易于驾驶,几乎不需要维护。超轻型飞机一般用于娱乐和体育活动,很受大众欢迎。特别在美国,人们驾驶超轻型飞机进行体育表演或娱乐的越来越多。同时,设计人员也在不断改进超轻型飞机的性能,使它更轻便,价格更低廉。

驾驶超轻型飞机的人不需要取得适航证书,只要飞行高度在100米以下,离开机场、航线、公路和人口稠密地区,就可以在白天不受时间限制飞行。未来的超轻型飞机,可在农业、林业、侦察、巡逻和短途交通等方面得到应用。

飞行员都要戴头盔

驾驶飞机的飞行员头上都戴一个头盔,这是为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了好看,它是用来保护头部的,叫头部保护装备。

头盔由防护外壳、吸能部件、滤光镜、耳罩和下颚带等组成。常见的保护壳一般由玻璃钢制成。

吸能部件用来吸收碰撞能量,它有2种形式:一是调节网式,一是衬垫式。滤光镜则防止眩光,保证对红色信号的识别。耳罩的作用是大大降低座舱内噪声对通信系统的干扰。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多次连续碰撞,因此,头盔在第一次碰撞时应保持原位,以便在第二次碰撞时起到保护作用。因此,飞行员在起飞前必须戴好头盔,以防不测,就像建筑工人进入工地前,要戴好安全帽一样。

飞行员的头盔比较重,一般为1.8~2.3千克。在生产头盔时,要把头盔抛光,或者用反光漆漆好,这样可以反射外来的辐射线。飞行员的头有大有小,因此头盔的尺寸不一,因人而异。

无人驾驶的飞机也会飞行

无人驾驶飞机,就是驾驶员不在机内的飞机,简称为无人机。无人机既有专门设计的,也有用飞机或导弹改装而成的。

与有人驾驶的飞机相比,无人机的质量轻、尺寸小,而且成本低,机动性高、隐蔽性好。既然无人驾驶,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呢?

微电子技术、控制和导航技术的发展,为无人机提供了技术条件。无人机并非没有控制系统。它是由人在地面上通过控制系统对无人机进行飞行操作,这个控制系统就是机外遥控站。

它的控制方式有2种,一是无线电遥控,二是自动程序控制。因此,无人机可分为遥控和非遥控两类。前者又称遥控飞行器,后者称程序控制飞行器。在飞行中,程序控制装置会自动输出信号,控制无人机按预定程序进行飞行。飞行的高度、方向靠自动驾驶仪保持。机上装有摄像机,地面遥控站的“驾驶员”可随时掌握飞机的飞行情况。

无人机可以回收,回收方式有:自动着落、降落伞回收、空中回收和拦网回收。

无人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军事上,可以用来侦察、监视、通信、反潜、骚扰、诱惑和对地攻击。在国民经济方面,可用于大地测量、气象预测、城市环境监测、地球资源勘探、森林防火和人工降雨等。在科学研究上,可用于大气取样、新技术研究验证等。

人们爱看飞机空中表演可以这样说,在飞机发展的早期,每次飞行对于惊奇的目击者来说都是一次飞行表演,不过那时候是偶然出现的。

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为参观者表演的飞机飞行,或者在国家庆典时举行的飞机飞行表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飞机过剩,飞行员和杂技艺人组成了空中杂技表演队,以惊险动作招揽观众。例如表演者在飞机的机翼上倒立翻筋头,或挂在起落架上等。因为这些表演很惊险,又刺激,所以人们很爱看空中表演。这种危险性极大的飞行杂技表演,不久为飞机空中特技表演所取代。

飞机空中表演的内容是飞机特技飞行,即飞机在低空做各种翻滚、筋头、转弯动作,飞行轨迹组成各种规则的图案。用作特技飞行飞机多数是轻型活塞式飞机或轻型喷气式飞机,飞机的翼尖装有彩色发烟筒,以指示各种特技图案。

高级特技动作不仅要求有高超的驾驶技术,而且要在具有优异特技飞行能力的飞机上表演。

飞机空中表演分为单机表演和多机表演,后者难度更大,因为需要编队协同表演,这就更能吸引观众。

航天飞机要用飞机驮运

航天飞机可以遨游苍穹,但在陆地上移动,却没那么自由了,当年美国第一架试验型航天飞机“企业号”总装完毕,要送往58千米远的空军基地时,着实给交通部门出了个大难题。为了让这个重68吨、长37米、翼展24米的庞然大物安全通过,沿途障碍物全被拆除,还特地加固了路面。“企业号”趴在一辆履带式大平板车上,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前进,警车、直升机全都出动,附近交通全部中断。后来,在考虑了直升机和气垫船等运输工具后,最终选择了经过改装的波音747宽机身客机作为航天飞机的运载母机。不过这位“乘客”的个头是挤不进波音747机舱的。要是把航天飞机像炸弹一样挂在机翼下或机腹下,起飞、着陆时就变成“小孩背娘”了,很不安全。所以,只好把航天飞机驮在母机背上。

鉴于美国的成功经验,苏联也选用大型飞机来驮运自己研制的航天飞机“暴风雪”号。有的国家还计划用运输机在空中发射航天飞机呢!

航天飞机要垂直升空、水平降落

航天飞机每次上太空执行任务,总给人“虎头蛇尾”的印象。你看,它挟着浓烟和烈焰,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升空。返回地面时,却像滑翔机一样无声无息地降落,还不如一架大型客机降落时热闹呢!

请注意一下发射时的航天飞机:它身上“绑着”比自己还要大的外燃料箱,还有两枚助推火箭。在这些“贤外助”的帮助下,航天飞机先上升到几十千米高空,扔下两枚耗尽燃料的助推火箭(它们用降落伞回收后重复使用)。再上升到100多千米高度时,又抛弃庞大的外燃料箱,这时航天飞机本身的发动机才足以把它送上几百千米高的轨道。

航天飞机挂了那么多“坛坛罐罐”,当然无法像飞机那样水平滑跑起飞,而且它受到的空气阻力也远远超过大型飞机。再说火箭发动机又是急性子,只能短时间工作。因此,航天飞机必须在最初一二分钟里垂直上升,尽快冲出稠密的低层大气。当它返航时,早已摆脱了累赘的外挂物,就能像滑翔机一样飘然降落。

用能够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发射卫星,比用一次就报废的传统运载火箭便宜。但航天飞机只能在造价昂贵的发射台上升空,每次飞行后要重新装配,不能在短期内重复使用。所以到21世纪,它又将被更先进的航天飞机所取代。

单级入轨的航天飞机

“阿波罗”飞船连同“土星”5号三级火箭的总高度为110米,相当于36层楼高,重量近3000吨。当它从月球回到地面时,只剩下3.3米高、5.6吨重的指令舱了。航天飞机带着累赘的外燃料箱和助推火箭起飞,总重量超过2000吨,而航天飞机自身重大约为70吨。

原来,现在航天运载工具的“胃口”极大,像“土星”5号火箭发射时每秒钟要消耗15吨液氧和煤油,这些推进剂必须自行携带。因此,它们都不能用单级推进器送上太空,至少要有二级。

将来人去太空旅行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简单,当然不能再用多级航天运载工具。科学家为此设计了一种空天飞机,它的外形很像大型客机,可是安装着3种截然不同的发动机。

空天飞机是在跑道上水平起飞,由普通飞机用的涡轮喷器发动机驱动,但是以液氢为燃料。

当加速到3倍音速以上时,改由冲压式发动机推进。这种发动机结构简单,可是必须在高超音速下工作。空天飞机高速前进时,进气道大量吞吸空气,并从中分离出氧气,源源不断地与液氢一起流进燃烧室。由于从大气层中取氧,空天飞机可以少带许多液氧上天,减轻了起飞重量。当空天飞机飞到大气层边缘时,无法再从外界获得氧气,冲压发动机又让位给火箭发动机,用自身携带的液氧和液氢作推进剂,完成最后一段旅程。

空天飞机的起飞重量仅为航天飞机的1/10,地勤人员也从1.5万人减少到100人左右。它还可以作为一种高速洲际交通工具。

“伽利略”号飞船

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飞船,使人类对木星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木星的强烈辐射和巨大磁场、频频的闪电和3万千米长的极光、形如太阳系般的众多卫星(尤其是有活火山的木卫一)、宽大而暗黑的光环等。

然而那毕竟是一些“路过”性的访问,距离较远而又行色匆匆;图像的清晰度较差,数据也欠全面,致使许多木星的奥秘尚未被揭开。因此,为了对木星进行新一轮的考察,美国宇航局已于1989年10月18日,通过“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了专门的探测器——“伽利略”号行星际飞船,它是迄今已发射的最复杂最先进的探测器。

“伽利略”号由探测器和轨道飞行器两部分组成。前者的主要任务是实地考察木星的大气和云层。在它“深入虎穴”的60分钟里,将先后测量木星大气层的温度、压力和大气构成,并穿越木星大气中的氨冰云、氢硫铵云和水冰云层,直至被深层大气的巨大压力压扁而殉职。

轨道飞行器中的自转部分主要研究木星的磁层,而非自转部分则同时考察木星和伽利略卫星。为此,在它预定的绕木星11圈的行程中,每转一圈都要与一颗伽利略卫星作近距交会,最近时只有几十千米,可辩明30~50米大小的表面细节。

“卡西尼”号飞船

“卡西尼”飞船以研究土星环缝并发现4颗土卫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命名,自然与土星的研究有关。它由美国宇航局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由于赴土星路程遥远,不能一蹴而就。

“卡西尼”将于2000年2月越过木星时接受额外引力的支援,于2002年12月低达土星,开始它长达4年、绕土星36周的神圣旅行。作为“见面礼”,在“卡西尼”与土星相遇之初,就放出“惠更斯”探测器。

“卡西尼”飞船的主要任务是勘测土星的大气磁场、环增多系统及冰质卫星等。为此,它在前3年将较多地在土星的赤道平面内飞行,在与诸卫星约30次的交往中,足以对冰质卫星进行近距考察。为了探测土星高纬度的磁层及环系统。“卡西尼”将逐步改变它的轨道倾角。在最后1年,它的轨道面与土星赤道面的倾角已是85°,足以鸟瞰土星形如密纹唱片的环带全貌。

高潮或许在对土卫六的探测。除“卡西尼”本身携带的仪器可考察土卫六的大气(尤其是寻找复杂的有机分子)、绘制土卫六的地形图外,“惠更斯”将穿过土卫六云层,最终降落于其表面。它可进一步研究土卫六的大气,更可着陆勘查,为人类提供有关土卫六宝贵的表面组成资料。这颗神秘的卫星终将被揭开神奇的面纱。

氢冰可以制作飞船

对于氢和宇宙航行间的关系,大概你只想到一点:液氢可以作为高效的燃料。可是别出心裁的航天科学家竟提出了用氢冰制作飞船,并宣称它有3大优点:一是重量轻。这是不言而喻的,世上没有比它的密度更小的物质了。二是造价低。因为氢是宇宙间最丰富的物质,目前的制造成本为每千克22美元,堪称价廉。三是燃烧效率高。因为用氢冰制成的非主要部分都可转变成燃料而“烧掉”,这就大大提高了飞船的有效载荷。

科学家们从来不喜欢纸上谈兵,他们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案:在低温下先将氢加工成类似奶油的粘稠状,然后加入纤维使其固化。再用绝缘金属薄片将氢冰团一层层隔开,做成洋葱状。最后利用小型助推火箭,就可将这些氢冰原材料送入地球周围的轨道,它们足可保存24年,供人们组装成既是船体又是燃料的氢冰飞船。有人甚至建议,利用这种装备,足可作一次载人的火星之行。乐观者推测,这种飞船在今后30年内当可投入使用。由于氢的熔点是-259℃,对于极低温度下的深空飞行,氢冰飞船正可一展它独特的雄姿。

载人飞船顶端设有救生塔

在载人飞船顶端设有救生塔,这是为了救生而用。如果载人飞船采用低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在发射初始阶段发生紧急情况,必须采取分离座舱救生方式,使宇航员座舱飞离危险区,再借助回收系统返回地面而使宇航员获救。

救生塔实质上就是逃逸装置。它的使用范围仅限运裁火箭起飞阶段和飞行初始阶段。当运载火箭达到一定高度,飞船和其他动力装置已能提供逃逸动力时,就会把救生塔抛弃。因为,这时的救生塔成了多余的,它会消耗运载火箭的能量,有利装置成了有害装置。在应急救生的情况下,返回舱逃逸后也必须将救生塔抛弃,使回收系统能开伞工作。

在“阿波罗”号飞船上就装有救生塔,目的是保护飞向月球的宇航员们的生命安全。

救生塔与返回舱并非简单地叠加在一起,而是有机地联合组成发射逃逸飞行器,它具有一定的气动特性和必要的飞行弹道。在飞行过程中,逃逸飞行器还完成一定的角运动,并稳定地采取有利姿态,确保回收系统顺利展开。“阿波罗”号飞船救生塔还装有前翼,使逃逸飞行器能够调头,同时又能使返回舱姿态稳定地飞行,直至救生塔分离。

1983年9月27日,苏联发射的“联盟”1-10号飞船发射失败。运载火箭第一级点火后爆炸,但在千钧一发之际,救生塔将飞船拖离危险区,使2名宇航员获救。

航天器在火星上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