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五)
34218300000010

第10章 航空趣话(10)

前苏联曾声称,到90年代末,他们可以采用空间生产的半导材料体制造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00万个半导体元件的集成电路。这一成功可以使他们在空间材料生产中消耗的大量资金得到补偿。在“礼炮”6号和7号轨道站上的实验表明,空间生产的晶体,其原子结构同地面生产的比较,已有显著改善,其位错结构(结构缺陷测定)比地面实验室生产的要小。

空间加工材料的成功,将在电子设备的生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前苏联空间材料加正机构的一位官员克里亚波夫说,未来的太空工厂将生产用厂电视设备、医疗设备以及高速数字计算机的各种重要工业材料。前苏联空间计划专家詹姆斯·奥伯格指出,空间生产的材料还可以用来改进导弹制导系统的元件和红外跟踪装置。

在空间的微重力环境中,电泳分离效率要比地面上的高716倍,而产品纯度财比地面上的高4~5倍。尤其在1984年8月30日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已生产出了可供临床试验的空间药品。

由于空间工业具有这样巨大的潜力,已引起许多国家工业界的重视,在美国已有53家私营公司正在考虑制定它们自己的经营计划。为了把更多的私营公司吸引到空间商业化的浪潮之中,1984年,7月印日,里根政府颁布了有关促进空间商业化活动的新政策,并在美宇航局内成立了一个协调空间商业应用的专门机构。

由于太空工业的诱惑力,美国总统里根在1984年国情咨文中宣布,计划十年内建造一座永久载人空间站,该空间站包括一个科学实验室、一座空间工厂、一个向外层空间发射探测器的航天基地。初步拟定了109项科学实验和太空生产项目,常驻6~8人,届时将由航天飞机每隔半年往返一次,送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回工业产品和探测资料。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空间站的规模将缩小,建成时间要推迟,但太空生产迟早都会发展起来的,茫茫宇宙空间将出现一批“太空冶炼厂”、“太空焊接厂”、“太空制药厂”、“太空电厂”等等,市场也将有太空商品出售,人类将直接受益于宇宙空间。

未来的太空农业

为了给长期生活在太空轨道上的人,提供类似地球上的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解决将来更多的太空移民的食物供应,人们提出了建立密封式太空生态环境的构想,设想在太空建立农业基地。早在,20多年前,美国航天局就开始了从事空间农作物耕种和密闭式生态学的研究。

近些年来,美国借助航天飞机从事这种研究更加具体和卓有成效。为研究种子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发芽率、休眠、活力和遗传突变情况,美国曾把参加试验的植物种子用不同的方法装放在航天器的有效载荷舱的特制罐内。一部分种子在特制罐内是密封的,避开了某些恶劣的空间环境;一部分种子是敞开的,完全暴露在太空环境中,接受失重、真空、极端温度变化的考验和宇宙射线的辐射,然后把这些经过太空旅行的种子同地面的普通种子一齐种在温室里进行对比试验,观察植物对失重环境有哪些明显的反映,失重环境是怎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成熟和衰变的,为此人们作了许多有趣的试验。1983年4月4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飞行时,曾把11.3千克的蔬菜、草药和花卉种于送入了空间轨道。这批种子共有46,个品种;其中有非洲的紫苣苔、梅洛迪氏菠菜、克莱姆森氏无刺秋葵、西红柿、菜豆、甜玉米、黄瓜、莱芝麻等。1984年4月7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五次飞行中,曾把一个装有大约1400万粒植物种子的实验装置投放到太空轨道,计划飞行十个月后于1985年2月初,由另一架航天飞机带回地面。试验目的是看看什么样的包装方式能不受宇宙环境影响。

植物种子的太空试验的最终目标是开辟太空中的绿洲。因为在航天飞机中,宇航员及其乘员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目前都要从地面带上去,既不经济又不可靠,很难满足长久载人航天的需要。为解决这个问题,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提出,必须利用高级植物来充当人在长期宇宙飞行中维持生命的手段。根据这一理论,科洛廖夫提出了制造一种拥有密闭生态循环系统的温室,选择一些代谢功能与人有关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再生氧气、水和食物,提供二个与地球环境相似的生态环境,给宇航员的长期太空生活提供生命保障,为将来在其他星球建立科学实验站及太空城市提供类似地球的生态环境。为此,在航天的初始阶段,前苏联就在1960年发射第二艘宇宙飞船上,对小球藻、紫鸭跖草和各种葱头、豌豆、”小麦和玉米种子进行了试验。尔后还把小球藻送上“东方-5”号载人飞船进行了太空旅行,1971年,前苏联在“联盟-10”号飞船上对郁金香进行了实验,发现它返回地面后奇迹般地开了花。1989年,前苏联在“礼炮-6”号空间站内设置特别温室,栽培了小麦、豌豆、葱、郁金香和兰花等多种植物,其中郁金香开了花,不仅长出了新叶、还生出了活根,这些实验的成功无疑给空间绿洲开发者们带来了可喜的信息。

木质素是把植物纤维结合在一起,使植物挺立的一种物质。宇航学家曾担心,在失重环境下,木质素的生长将受到阻滞。为揭开这个谜,1983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行时,曾把绿豆、燕麦、松树、黄瓜和豌豆等96种植物种子送上了太空,让其在货舱特制的植物器内发芽长叶。实验证明,燕麦和绿豆的根能从土壤中伸出来,而不是按正常方式向下生长。松树的根则照常长人土壤。相反,松树的蛋白质比通常增加了20%~30%。1982年,前苏联在“礼炮-7”号空间站里栽种了阿拉伯草,这种植物生长周期约30天,在宇宙空间生长较慢,直到8月2日才绽出花蕾,后在草秆上结了27支花荚,共收获了200多粒种子。这些实验,排斥了失重影响植物木质素生长的说法。对宇宙植物栽培学的诞生起了重要作用。

空间绿洲的植物,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地球上的植物是有区别的。地球上植物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逐步形成了适合于承受重力的机能,如向地性、向光性、顶端优势等。而宇宙植物生长在无重力或微重力的环境中,情形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中国绿豆曾被航天飞机带上太空作试验,结果绿豆芽朝几个方向扭曲,生长方向十分混乱,而不是朝光的方向生长,绿豆芽的根有50%以上冒出了土壤,而不是扎根土壤。其次,宇宙植物的细胞和生物化学成分亦可能发生变异,如前苏联在宇宙飞船中曾用电刺激的方法,强使葱长出了绿叶,宇航员在太空品尝时,发现葱的味道是苦的。

植物种子的太空之行和太空种植,宣告了宇宙栽培学的诞生。证实了人类开辟空间绿洲技术上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有待人们继续作长期的探索。

为了可在太空栽培果树和蔬菜,甚至种上小麦,为持久载人航天和星际航行提供足够的生活物资保障,一个太空大农业的构想正在孕育和研究之中。

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正在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确定在太空实现农业种植必须解决的问题。

马里兰州白兹维尔农业研究中心的植物生理学家斯蒂文布瑞兹认为,在任何密封环境下栽培植物总要考虑提供什么样的生长条件,要考虑光的类型、根系空间、生长介质、土壤或是营养液以及作物对这些条件的适应情况等。

他们把太空视为无限大的密封空间,以光为例,在空间站供给植物的生长方式将会如何?一般情况下长夜会有利于植物根的生长,植物把更多的光合作用产物作为淀粉贮存起来。

由此设想用不同于自然昼夜交替循环可引导植物按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多长根块或多长茎叶和果实。

为了获得植物对光反应的基本特性,布瑞兹开始观察在光总强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亮度的蓝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在实验中;把大豆种在植物生长箱中,一部分采用日光灯照明来模拟自然光;另一部分采用低钠灯照明,它不含蓝光,与遮阴时光的特性相当。经过86天以后,在日光灯照射下的大豆有16%的干物质在根部;而无蓝光照射的大豆有8%的干物质在根部。植物对光质量变化的反应似乎超过了对养分和水的反应。一般情况下,人们希望根少茎多以便提高产量,但对胡萝卜应另当别论。

在太空密封环境下,可以通过变光来影响生长;在地球上要改变田间光照条件不大可能,但由于植物长高后会形成遮阴,而在遮阴下蓝光较少,所以人们可以用间接的办法改变照在植物上的光。当需要时人们可以通过变化播种量,改变垄宽或间作套种来增加或减少遮阴量。

在另一实验中,他们用航空航天局为栽培小麦而设计的微孔管系统来研究限根和根水对植物-生长的分别作用和共同影响,研究证明,像小麦这样的作物可在营养液中播种、生.长和收获,甚至在根系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对太空农业来说,与地球上的无土栽培不一样,植物不能以水滴的形式吸收水分和养分。在失重或仅有一点离心模拟重力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液体流失,水分必须以水膜的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通过提高管中相对于透过薄膜摄取水分或养分的吸力,研究人员就能使植物生长在养分供应充分而缺水量可测的环境里。这项研究最终会有助于了解植物对于干旱的生理反应,培育植物的抗旱特性。

总之,将来有一天,人们在太空不会再吃冷藏食物。

太空材料的热稳定性

温度之升高对布料的强度、伸长率和弹性有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大多数材料的强度都会降低。表明材料在温度上升时其性状变化的重要指标就是热稳定性。加热到热稳定温度以下的材料冷却后可恢复至初始状态。

因此,热稳定性描述的乃是一种极限温度,它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致对材料性能产生重大影响。

在低温下,不同的纤维稳定性也各异。天然纤维与人造纤维经受瞬时温度的性能都不错。合成纤维则低温稳定性较差。例如,用人造纤维制造的粘胶纱线,在-50℃低温下其断裂载荷增加30%。

到大气层外去观测红外线

盲人看不见周围世界,我们可以说,他们对可见光一无所知。可是人类在200年前,对红外光线也是一无所知。后来发现了太阳光中的红外线,人们很自然地想去探测来自遥远星星的红外线。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氢、臭氧等成份组成,在接近地面的大气下层,还有大量的水汽。它们都要吸收红外线,特别是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会吸收掉大部分红外线,使来自天空的波长长于20微米以上的红外线不能到达地面。即使波长短的红外线,也被吸收得寥寥无几,剩下几条狭窄的“窗缝”。来自遥远天体的红外线又是那样微弱,因此要在红外波段研究天体,只有到大气层外去观测。但好在吸收和散射最严重的水汽和悬浮在空气中的烟尘粒子,都在地面附近。高度在5千米的大气层,其水汽含量只有地面的1/10,20千米以上几乎没有它们的踪迹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飞机、气球、火箭,到几十千米的高空去进行红外天文观测。如果要将波长延长到几百微米,甚至1000微米,与微波无线电波“接轧”,那么就要到人造卫星或航天飞机上去观测。

地球大气中存在着第二窗口

地球周围被一层大气包围着,这层大气约有3000千米厚。它就像是一个屏障,把来自天体的许多发射都拒之门外。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还能看见光芒四射的太阳、美丽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星呢?这是因为地球大气存在一个“光学窗口”,也就是说对于光波它是透明的。

那么,地球大气除“光学窗口”之外还有第二个窗口吗?有,那就是“射电窗口”。波长从毫米到若干米的电磁波,可以穿透地球大气到达地面,这就是最近几十年人们才认识到的地球大气第二窗口。这个“射电窗口”的发现完全出于偶然。1932年,一个名叫卡尔·杨斯基的人,用贝尔电话实验室的非常原始的射电天线,接收到来自地球外的射电噪声。后来证明这种噪声是我们银河系中心的射电发射。由于这个偶然的发现,最近几十年来射电天文得以飞速发展,并且可以和光学天文相匹敌。随后发现了木星射电,从而揭示了行星的强磁场。

通过对太阳射电爆发的检测,丰富了我们关于太阳耀斑的知识,绘制了银河系21厘米氢原子图。

射电望远镜的作用

一般的天文望远镜,只能观测到其他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因此叫做光学天文望远镜。它对电波无法接受。

所谓射电望远镜,实际上是用来测量从天空中各个方向发来的射电能量的一种天文仪器。它具有高定向性天线和相应的电子设备。因此有人说,射电望远镜与其称它为望远镜,倒不如说是雷达接收天线。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其直径有100米,面积有足球场那么大,真可谓庞然大物。

用一般望远镜只能看到可见光现象,而射电望远镜则可以观测到天体的射电现象。

由于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使天文学有了飞速发展。它揭示了宇宙中许多奇妙现象。例如通过射电望远镜,人们发现了天鹅座A的射电星系,它每秒钟发出的射电能量要比太阳每秒钟发出的能量强1亿亿倍以上,是迄今发现的最大射电星系,而用光学望远镜对它却是一无所知。此外,用射电望远镜还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可见射电望远镜的作用是很大的。

兴建超级天文望远镜

天文学是随着望远镜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由欧洲8国组成的“南方天文台委员会”正在从事一项跨世纪壮举——兴建望远镜之王。

这架未来的世界望远镜之王将选址南美洲的智利,它坐落在海拔2664米的巴拉那尔山顶。那儿气候条件极佳,空气能见度高,而且没有污染。如此洞天福地正与望远镜的王者身份相配。

整架望远镜采用了最先进的组合镜面形式,4个直径分别为8.2米的反射面可将微弱的星光聚焦于同一点,既减少了单面巨大镜面制造上的困难,又使它的综合集光能力超过了任何可能铸就的单独镜面。其单镜间的配合、温度变化及自重影响造成的镜面畸变校正,都采用了最先进的高速计算机系统,从而实现自动调节,将镜面的各种误差减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