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四)
34217200000011

第11章 世界航天人物(6)

1962年3月16日,杨格尔设计局用他设计的两级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宇宙”1号科学卫星。杨格尔的最大成就,就是研制发射了“宇宙”号系列和“国际宇宙”号系列人造卫星系统。“宇宙”号运载火箭及其卫星的技术原理、系统方案都用模型进行过论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标准化系列。这种标准化系列的航天器系统,解决了批量生产的工艺问题,使用统一的工艺模具和试验设备,队根本上减少了材料的浪费。杨格尔设计局还不断完善和改进卫星的各种系统,在世界上最早研制成一种能够保证航天器在低轨道上实现三轴连续稳定的气浮陀螺定向系统,率先制成卫星平衡被动式磁记录装置,在理论上奠定了建立一种重力定向系统的基础,出色地解决了一些新的技术难题。

苏联的“国际宇宙”计划是国际合作的开端。从1969年10月14日发射“国际宇宙”1号卫星以来,杨格尔设计局解决了这种航天器科学仪器的数量和质量、记录信息的容量、定向和稳定精度、轨道参数和工作寿命等问题,把一颗又一颗“国际宇宙”号卫星成功地送上地球轨道运行。尽管杨格尔本人在第一颗“国际宇宙”号卫星上天2年后就不幸病逝,但该计划继续实施,总共发射了20多颗卫星,不断传出新的捷报。

杨格尔十分重视培养航天科技人才。他竭尽全力鼓励创造性的探索和大胆创新思维,激发年轻人的自信和力量。作为总设计师,他坚决支持科技委员会提出的建设性设想,千方百计促成正确的方案。他作为高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担负领导、培养硕士和博士的工作,他的许多学生都已成为著名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科研带头人。他用毕生心血浇灌培植起来的设计局,仍然在航天器的研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巴巴金

巴巴金,1914年11月13日生于莫斯科。父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者。巴巴金2岁时丧父,母亲改嫁到一个教师家庭后又生了一个弟弟,全家四口人,没有财产,完全靠继父教书维持生活。巴巴金就是在这个和睦而贫寒的家境中长大的。1923年,他进入七年制学校,学业并不突出,但却开始。对科学技术产生爱好和兴趣。

巴巴金中学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生活难题便使他站在了十字路口:本想继续升学,但家里只有继父一人挣钱;不管怎样,巴巴金已经15岁了,不能只索取,应当做点贡献,分担全家生活重担的责任感使他决定找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巴巴金得知无线电之友协会的中心实验室举办无线电装配训练班,他便毅然参加了这个为期只有半年的短训班。从此,他成为一名无线电爱好者,一面努力学习物理课程和掌握电子技术规程;一面进行无线电装配实践。因此,当人们对电视这一新东西还只是略有所闻的时候,他已经能独自装配电视机,并为居民住宅装修一些复杂的无线电电子设备了。

在无线电短训班结业后,巴巴金被分配到莫斯科电话服务局,独立担当起技术工作。短短几年中他研制成功了无线电接收机和广播设备,在红场举行的检阅和群众大会上展示了它们不寻常的作用。

1932年8月,巴巴金开始在“天鹰”厂当无线电技术员,继后又转到高尔基中央文化公园担任技术领导工作,从装配无线电设备到操纵整机运转,积累了解决无线电仪表各种故障的经验。有一次需要装配一台仪器,巴巴金请来两位工程师,要求他们当天完成,结果他们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他叫这两位工程师一起回到实验室,先介绍图纸,然后脱掉上衣,自己动手装配起来,当天晚上就和大家一起把仪器装好了。这时他已疲惫不堪,但却十分幽默地对两位工程师说:“不再干点什么了吗?”巴巴金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也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1937年,这位只上过6个月短训班、取得十年制函授毕业文凭的年轻人的生活发生了重要转折——他被招进国家科学院当了技术员。靠着自己的刻苦努力,他于1943年被授予主任研究员,主持研究当时作为科学技术前沿的飞行器控制系统。最初无线电控制的距离只有10米至20米,相当于一架飞机或一座车间的长度;三四年后延长到几十千米;二十年后则能达到月球,将近40万千米;再往后,金星探测器抵达金星表面,作用距离达到6000万千米。1970年,在“月球”9号登上月球5年之后,巴巴金主持研制的火星探测器用无线电波传回了关于这颗红色行星的资料,传送距离已达到2亿千米。这样一条从1千米到2亿千米的上升线,不仅表示无线电控制距离这一物理量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巴巴金成长过程的一个个发展阶段,显示出他孜孜不倦的艰苦劳动和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成就。

巴巴金从1949年开始从事火箭技术研究,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位置,他在艰苦条件下设计制造出综合指挥控制系统和高空控制火箭,为后来研制宇宙飞船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他一边从事火箭控制系统的研究,一边在函授学院学习了整整20年,到1957年担任研究室主任时已经成为颇负盛名的火箭控制专家了。1965年他被任命为月球自动站和行星际站的总设计师。1966年由于“月球”9号和“月球”10号的飞行成功,他荣获列宁勋章,并在他设计的“卫星”4号探测器飞行成功之后,于1968年越过副博士的阶梯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70年,他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并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

当巴巴金转入到宇宙飞行器设计局工作后,在一次会议上和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相识。科罗廖夫所了巴巴金的研究工作报告,不禁称赞他的工作具有较高水平,肯定了他在研究宇宙飞船控制系统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科罗廖夫对自己的助手说:“这个人身上闪耀着成功的火花,他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果真不错,后来巴巴金为研制各种自动行星际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无愧于他得到的荣誉。他自己领导的设计局6年期间研制成功通向月球、金星、火星遥远航程的15个航天器,其中多半创造了世界第一的记录。

巴巴金获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他刻苦自学,博学多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他善于吸取每个人的长处,熟悉他们的能力和特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在设计局里,由于他胸怀宽阔,知人善任,每个成员都亲密无间,团结一心,共同工作,用最佳方式完成任务。他主持“月球”号和“金星”号探测器的成功研制和飞行表明,只有设计局集体才能胜利完成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巴巴金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集体,没有集体的努力会一事无成。”

巴巴金有独到的领导方法。他能够打破技术封锁,排除信息不灵通的障碍。他强调解决问题的时间观念。他的座右铭是:速度。因此,他自己坚守岗位,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设计局,最后一个离开设计局。有一次在攻克一种月球探测的多功能系统期间,他在一封家信中写道:“我必须更多的工作,我最后离家是6月25日,27日回家,在这段时间里我睡了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巴巴金研究的课题包括宇宙飞行器的轨道选择、控制方法、着陆原理、发射方式、可靠性等许多领域。他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力为人们所倾倒。在他的领导下,除“月球”号探测器外,还研制成功了第二代金星自动站和火星自动站,实现了软着陆,并向地面传回观测到这些行星的景象。这些都是在巴巴金组织几十、几百个设计研制单位,成千上万热心这项事业的人参与工作,大力协同所获得的卓越成就。

可惜巴巴金于1971年8月3日逝世。但他关于空间探,测器的研制思想和开辟的道路,却指引后来的人们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德帕斯

德帕斯,1908年11月29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在达蒙斯塔德大学攻读电气理论和技术专业,1939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担任该校副教授,并成为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领导的佩内明德研究中心的重要成员。1942年担任陆军佩内明德研究中心试验工程师,后任飞行试验主任,在V-2火箭研制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他和125名德国火箭工程技术人员向美军投诚。

随后,德帕斯被遣往美国,参加设在得克萨斯州福特布里斯的火箭研究小组,在那里工作直到1949年。在美国陆军主持下,他和一批德国专家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靶场参与装配和发射V-2火箭,并把在佩内明德发展起来的火箭技术介绍给美国的军界和工业界,为美国的火箭研制提供了经验。在美居留5年之后,他和被俘的德国专家一起加入美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梁赞斯基

梁赞斯基,1909年4月5日生于彼得堡,后来全家迁往巴库1)其父在巴库石油工业部门担任经济师,母亲是一位教师。他从小是一名无线电业余爱好者,这也是他日后选定无线电作终身事业的一个缘由。

1928年,梁赞斯基随家迁到莫斯科,并开始他的无线电专业活动。他在无线电之友协会作装配员,同时受共青团莫斯科市委的委派任莫斯科短波无线电爱好者分部兼职副主任,在青年积极进行业余无线电的宣传推广工作。他作为当时还是一门新兴技术的无线电热心家,因其表现的出众才能,被选派到当时著名的列宁无线电实验室工作。这个实验室设在列宁格勒,是苏联在无线电技术领域的首家研究中心,拥有许多著名学者和工程师。列宁无线电实验室是苏联无线电通信科研组织的基础,因卓有成效的工作曾两次荣获劳动红旗勋章,这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奖赏。这个无线电实验室对梁赞斯基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这里不仅成为一位无线电,行家,而且经过在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的深造,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于身患肝病,不适宜在气候潮湿的列宁格勒继续居住,梁赞斯基回到莫斯科,进入国家专门技术局工作。在此期间,梁赞斯基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1935年以优秀成绩取得毕业文凭。在卫国战争时期,他参加研制了苏联首批军用雷达,并因而获苏联国家奖和红旗勋章。

1945年春,梁赞斯基作为富有经验的专家被派往德国考察曾轰动一时的复仇武器V-1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导弹。当时,他和苏联著名火箭专家科罗廖夫、格鲁什科、比留金、库兹涅佐夫、巴尔明一起工作,这些人后来组成了颇有权威的总设计师委员会。1946年5月13日,苏联政府作出了关于发展火箭工业的重要决定,按照这个决定建立了一批新的研究所,梁赞斯基被任命为其中一个新建研究所的总工程师。1947年至1951年,梁赞斯基参加了在卡普斯丁亚尔发射场对苏联早期弹道式火箭P-1和P-2的飞行试验,他领导研制了其中的无线电测试和控制系统。随后,他担任火箭研制局局长。但这种行政领导工作并不是他的初衷,因此不久仍然回到研究所任总工程师,致力于技术工作。

梁赞斯基作为国家专门委员会的成员,于1957年参与了准备和发射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工作。这颗卫星的运载火箭无线电控制系统就是在他的领导下研制的。1958年他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被授予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后来又被单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在航天控制科学领域树立了权威地位。

梁赞斯基主持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座带有全转动抛物面双镜多波段天线系统的PT-70大、型无线电望远镜,天线直径超过70米,是他的科学创造活动的顶峰。第一座这样的装置于1978年在欧洲远程空间通信中心投入使用,第二座在乌苏里区远东跟踪站建成运转。这种无线电控制工程保证了苏联行星际探测器的成功飞行。

1984年12月,苏联发射两个金星-哈雷彗星探测器——“韦加”1号和“韦加”2号,完成了对金星的考察任务后,它们沿日心轨道飞行1.2亿千米,于1986年3月与哈雷彗星相遇,对这颗著名的彗星回归地球进行了就近探测。这其中凝结了梁赞斯基主持研制的地面控制系统获得的成果。

此时,梁赞斯基已重病缠身,但他仍十分关注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进行的航天飞机研究的进展。他虽然没有见到“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飞行,但他在航天控制领域的开拓性成就却已永载史册。

1950年,德帕斯举家迁往北亚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参加陆军红石兵工厂的火箭研制工作。第一项任务就是制造红石液体燃料弹道式导弹,借助V-2火箭的经验研制的这种导弹能把3吨的弹头发射到325千米高空。

1952年,德帕斯转到发射试验部门服役,担任了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导弹发射试验站主任。直到1974年离职之前,他指挥发射导弹288次,其中包括从“红石”、“丘比特”、“丘诺”、“潘兴”等导弹到“土星”1、“土星”1B和“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工作。

1958年2月1日,德帕斯主持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1961年在他的指挥下,先后把第一个航天员谢泼德和第二个航天员格里索姆送上太空进行了亚轨道飞行,直到指挥发射“水星”6号飞船载航天员格伦完成了轨道飞行。

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发展载人登月计划之后,德帕斯受命协助选择“阿波罗”飞船的发射阵地。当“阿波罗”载人登月汁划完成后,他又着手安排了美国第一座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的发射工作。1981年,他在病中目睹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德帕斯在美国陆军和航空航天局服务30年,1983年10月10日因心脏衰竭病逝。人们高度评价了这位美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他曾获美国航空航天局卓越服务奖章。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理查德·史密斯称赞德帕斯是美国航天发射计划的卓越组织者和开拓者。

克拉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