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知识篇》(上)
34216500000016

第16章 缤纷世界(1)

循环的水

无杂质的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液体。太阳系只有地球有液态水。水可以从一种存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这主要决定于温度和压力。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0℃时会结冰,成为固态,而在100℃时,就会沸腾,形成水蒸气。

由于温度变化,水的密度也随着变化。在比较深的河流和湖泊水体中,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时,因冻结的冰比水轻,浮在水面,形成冰盖。而水的内部蕴藏的热量大,表面冰层的传热性能不好,冰下的水冷却得很慢,所以,即使在-30~-40℃的北方地区,也不会冰结到底,这样为河流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的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水具有极高的溶解能力,它能溶解各种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物质。许多物质能以很大的比例,甚至很大的数量溶解在水中。但在多数情况下,一定数量的水中只能溶解一定数量的物质。我们常把在某一温度、压力下,100克水中所能溶解某物质的最大克数称为该物质的溶解度。

水中能溶解气体。鱼以及水中微小的藻类等都是依靠水中溶解的氧气而生存的。在海洋的表层,生活着无数的各种藻类生物,这些浮游植物跟陆地上的绿色植物一样,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吐出氧气。

水的这一奇妙的性质,对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然水和大气、土壤、岩石等物质接触时,许多物质就会溶进水中。由此可以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自来水、河水、井水等,都不是化学纯水,而是含有许多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的极其复杂的综合体。

在降雨过程中,水与大气接触,大气中的一些物质就会进入到雨水中,除了溶解一部分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外,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尘埃、煤烟以及其他杂质也被搜罗进来。因各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大气中的化学成分会有变化,使降水成分受到影响。例如:在沿海地区,降水中的盐的含量往往高于内陆地区,而内陆地区大气成分中硫酸盐含量较高。最近一个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使空气被污染。仅汽车排出的废气中所含的铅每年就达数十万吨,都飘浮在大气中。另外,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使降水的成分发生很大变化。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场大雨之后,空气就特别清新,就是因为雨水带走了空气中的许多废气和悬浮微粒。

据初步估计,地球上水的总量大约有14亿立方千米。

我们平常说的水资源,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时,指的就是这部分水。这些水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而在这些水中有97.5%是海水,与我们平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即每升水中氯元素含量少于1克的水,只占总水量的2.5%,只有0.35亿立方千米。

科学家通过调查后发现,全世界的淡水储量中所占份额最大的是冰雪水,它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北两极上。

其次是地下水,地下水中又以深层地下水的份额为大。由于开发困难或技术经济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海水、深层地下淡水、冰雪固态淡水等很少被直接利用。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只有400多万立方千米,仅占淡水的11%,是总水量的0.3%。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水量虽大,可供我们人类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

自然界中的水,不仅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沿着地壳倾斜的方向流动,而且,还在太阳热量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循环系统。通过循环,水成为地球上唯一可以更新的物质。

地球表面的广大自由水面、潮湿地面、土壤表层和植物叶茎的水分,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以蒸发的形式被送入大气中。这些蒸发而成的水蒸气,随着气流传播各处,碰到冷气团时,就凝结成高度分散的液态和固态的微小颗粒,这就是云。云中的微小颗粒长大到一定程度后,以雨或雪等形态降落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土壤水或地下水,另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枝叶蒸腾作用重返大气。还有一部分汇入江河湖泊,再注入海洋。海水经蒸发,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再向陆地输送。这样循环往复,终年不断,形成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以整个地球计算,平均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上是相等的,每年大约各为1100毫米。以海洋为例,年平均降水量在1070~1140毫米之间,年平均蒸发量在1160~1240毫米之间,其中不足的100毫米水量,由陆地上的河流排入海洋的水量来补充。以陆地计,陆地的年平均降雨量接近71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约470毫米,两者之间多余的水量由河流输送到海洋,以补偿海洋的亏缺。

水在地球上的流动和分配有三种方式,一是依托大气流动的输送,二是海洋中的洋流,三是陆地河流的排水。依靠这三种方法,维持着地球的水平衡。

水循环可以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海洋蒸发的水分有一部分经大气流动输送到陆地,并成为降水,经河流又回到大海,这样所形成的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水分循环,我们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由此可见,大气是水分的“运输工具”,如果没有大气的循环运动,把大量的水蒸气从海洋上空输送到陆地上空,那么整个水分大循环就会停止,地球陆地就将会是一片荒漠。小循环是指海洋或陆地的水分蒸发后,水蒸气凝结成云,又变成雨,并复归原来的海洋或陆地。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一下,不管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太阳辐射是水分循环的原动力,太阳每年要将50多万立方千米的水蒸发为水蒸气。离开了太阳,所有循环都将停止。

大海入海处的三角洲

先告诉你一个数字:世界上每年约有160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搬入海中。

河流搬运泥沙有不少办法,那些颗粒很细微的是悬浮在水里,就象淀粉浮在米汤里一样,随着水一同流走;颗粒较粗大的,沿河底向下游推着走。这些泥沙混在河水里从上游到下游作了一番旅行。它们随着水流的强弱时起时落地被搬走,从上游搬到下游,因为随便哪一条河流都是上游流速快,搬运能力强;越流往下游,由于河床逐渐扩大,流速就逐渐减慢,搬运能力减小,就不断有泥沙淤积下来;河流注入大海时,水流分散,流速骤然减小,再加上潮水不时涌入,有阻滞河水的作用,特别是海水中溶有许多电离性强的氯化钠(食盐),它产生出的大量离子,能使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也沉淀下来,因为这些细微的泥沙颗粒能够悬浮不沉,是靠它们身上带有电荷,维持着平衡,现在遇到海水中的离子,这个平衡就被破坏了,于是沉淀下来,泥沙在这里越积越多,最后露出水面;这时,河流只得绕过沙堆从两边流出去。由于沙堆的迎水面直接受到河流的冲击,不断受到流水的侵蚀,往往形成尖端状,而背水面却比较宽大,使沙堆成为一个“△”形。人们就给它们命名为“三角洲”。但有些沙堆因水流条件的不同,不一定都是“△”形的。

世界上一些大河流,如长江、黄河、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恒河、尼罗河等,在流入海洋的入口处,都有面积很大的三角洲。

但也有一些河流的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例如我国的钱塘江口就没有三角洲。那是因为钱塘江水里的泥沙稀少,而且河口是非常宽阔的喇叭形。同时,这里还有特别猛烈的涌潮,排山倒海似地冲进喇叭形的江口,涌潮的巨大冲刷力,使泥沙不能定居下来。即使有些泥沙侥幸留下来,堆积在钱塘江口,也难于加高,只能躲在水面下形成一道水下沙坎。所以钱塘江口不会形成三角洲。

在江河中间一些场所,有时在河流中水流较缓的地方。也有泥沙淤积形成的沙洲。譬如有什么障碍物阻滞了水流,这时就会有一些泥沙砾石沉降下来,堆成沙堆,而当沙堆形成以后,这里的水流更要受到阻滞,于是泥沙日益增多地沉积下来,使沙堆愈堆愈大;沙堆与沙堆之间还可以多得连成一片,这样沙洲就在江河中间出现了。开始时,还只是在水枯时露出水面,经过长期演变,还可以成为常年不被水淹没的岛屿。但也可以被水流冲刷而消失,这与那里水流的活动情况和地壳的运动都有关系。

“火洲”坎儿井

也许你吃过吐鲁番的葡萄,那甘甜可口的味道也许你还记忆犹新,那么,你听说过吐鲁番的坎儿井吗?要知道,吐鲁番的坎儿井也像它那里盛产的葡萄一样闻名中外。

坎儿井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的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不可能有吐鲁番、哈密盆地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也不可能有社会经济大规模的发展。吐鲁番地区自古就有“火洲”之称,当地极端最高气温达49.6℃,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6毫米,最小降水量仅有2.9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844.9毫米。在这样极端干旱的地区,天山集水和融雪水是人工灌溉的唯一水源。但大部分水在出山口不远处,就渗漏到戈壁沙砾层中,难以直接利用。在吐鲁番盆地北部,有一座博格达山,这些高山是万古冰山雪原,山区降水丰富。这里的水补给到吐鲁番盆地戈壁砂砾层中,使得这个地区具有充沛的地下水资源。另外,这个地区的地面坡降又比较大。吐鲁番盆地这些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形成了坎儿井所需的特殊环境。

坎儿井不是平常的井。从结构上看,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暗渠、竖井、明渠和蓄水池。

看图就可知道,坎儿井暗渠的前面部分处在地下水位线以下的位置上,它的作用是引取地下潜流,所以叫集水段。暗渠的坡度一般比地下水的坡度要来得平缓,因此,集水段走了一段距离后,就可高出地下水水位线。暗渠的长度,视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暗渠的坡度和地面的坡降而定,一般为3~5千米,最长的超过10千米。

暗渠的断面形状,除了满足引水流量的需求外,主要根据开挖操作的要求。暗渠通常宽约0.5~0.8米,高约1.4~1.7米,但由于在使用中断面不断变化,因此,现在所有的坎儿井断面大多已很不规则。暗渠的坡降比地面的坡降要小得多,所以暗渠走了一段距离后,就逐渐接近地面,把水引出来,自流灌溉庄稼。

在一条坎儿井里有许多口竖井。这些竖井的作用并不是为了取水,而是为了挖暗渠时以及以后维修时方便而挖的。挖暗渠和维修时人的进出要靠这些竖井,人在暗渠里面挖掘时要靠这些竖井通风,挖出来的土,也要从这些竖井里拿出来。这些土挖出来后,就堆积在竖井周围,形成环形小土堆。从地面上看,像串珠似的小圆圈,可以防止一般地面水和风沙入侵。竖井的间距,一般上游段较疏,下流段较密。在下游段,每隔10~30米就有一口竖井。

水从暗渠中出来后,流经明渠。由明渠引导到蓄水池,主要用以夜蓄昼放,提高水温,以便于集中轮灌,提高浇地效率。

开挖一条坎儿井,首先要根据耕地或将要开垦荒地的位置,在上游寻找水源,确定坎儿井的布置。先凿竖井探明水脉(含水层),然后沿水脉向上游和下游,挖掘一长排竖井。每挖好一个竖井,即从竖井的底部向上游或下游单向或双向逐段挖通暗渠。最后再重新修正暗渠的纵坡。

一条坎儿井开挖成功,积聚了很多劳动人民的心血。

开挖时,施工条件很差,劳动强度又很大,用工很多,而且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就这样,人们用镢头和箩筐,挖成了一条条坎儿井。难怪,不少中外学者,把新疆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

介水传染病

很多病原微生物能在水中存活,但存活时间长短随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适应的环境条件而不同。例如痢疾杆菌能在水中存活数天至数周,伤寒杆菌能在水中存活1~3周,脊髓灰白质炎病毒能在水中存活数周至3个月,传染性肝炎病毒和钩端螺旋体能在水中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水源一旦受到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就有可能通过饮水传播这些疾病,甚至造成流行,因此将这些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细菌引起的疾病:介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副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及其他肠道传染病。当饮水中含有某些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夹膜杆菌及链球菌时,也能引起腹泻,而婴儿尤易发生。病毒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CHO病毒)、腺病毒(传染性眼结膜炎)和传染性肝炎病毒。病毒在水中不繁殖,但存活能力很强,如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在4℃条件下能存活188天以上,肝炎病毒能存活70天以上。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蛔虫、鞭虫等肠道蠕虫主要是通过受污染的土壤传播,但也能通过饮用未经消毒的水直接传播。其次,人们接触疫水,如在被污染的河流或池塘中沐浴、洗衣、洗菜时,某些寄生虫钻入皮肤或粘膜后可使人得病,如血吸虫病、钩虫病、类圆线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就是这样蔓延传播的。

介水传染病流行的特点是:开始时多呈爆发型,即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而消失缓慢;发病多集中在受污染水源的周围,且病人素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病史;当污染源被消除,并将饮用水消毒后,疾病的流行很快就能得到控制。

水质好坏一看知

水是人类生存一刻也不能缺少的。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对生活在农村或长期从事野外作业或外出旅游的人来说,学会鉴别水质的好坏尤为重要。其鉴别的简单方法是:

1.看水色:清洁的水透明无色。如水呈棕黄色,多含有腐植物质;呈黄褐色,则含有较多铁和锰;呈黄绿色,则受藻类物质的污染;呈蓝色,则含硫化氢。检查时,应用白瓷碗盛水,便于观察。

2.嗅水气味:用一支干净的小口瓶装入半瓶水,加盖振荡,然后立即开盖嗅其气味。无气味,证明水是清洁的。

3.尝水味:水的味道可用舌头尝试。清洁的水是无味的。水中含大量有机质带甜味;含氯化钠带咸味;含硫酸钙多的带有涩味,含硫酸镁多的水有苦味;含硫酸钙多的带有涩味,含硫酸镁多的水有苦味,含铁多的有金属味;含硫化氢的带臭蛋味。但这种方法不常被人们采用。

4.量水温:地面水的水温常会随气温变化而改变,但波动范围并不很大。如水温突然升高,则可能受到污染。

5.观察沉淀物:沉淀物是水中部分可沉淀的固体。将水盛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中静置后观察。沉淀物越少,水质越好。

6.查酸碱度(PH值):一般地面水PH值在6.5~9之间。PH值升高时,说明水受到碱性物质污染;降低时说明水受酸性物质污染。

7.用纸试验:将水滴在白纸上,干后留下的斑迹越少,说明水中杂质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