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生物仿生知识篇》(上)
34216000000008

第8章 神秘的发酵工程(1)

旧瓶新醋话发酵

“发酵工程”是个新词,但用发酵方法来酿酒、制酱、做醋、做奶酪,却是几千年前人类就掌握了的生物技术。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继续做这些事。但传统方法的发酵过程非常繁琐,费时费力。比如用小麦、大豆等原料做酱油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且还要准备好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容器。现代“发酵工程”的做法可就大不一样了。以日本的一家制酱油的公司为例,他们的做法是,将一种耐乳酸细菌和一种酵母菌一起固定在海藻酸钙凝胶上,再装入制造酱油的发酵罐。将各种营养物和水从罐顶慢慢地注入,产品酱油就不停地从罐底流出来,形成一个连续生产的过程。从原料到成品的周期不到3天。这里提到的发酵罐是现代发酵工程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酵罐高度超过100米,容量可达4000立方米。

发酵工程的主角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种通称,它包括了所有形状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一提到微生物,有些人就会皱起眉头,感到憎恶。因为他们想到的是微生物带来了人类的疾病,带来了植物的病害和食物的变质。其实,这种感情是不太公正的。对人类而言,大多数微生物有益无害的,会造成损害的微生物只是少数。就总体来说,微生物是功大于过的,而且是功远远大于过。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发酵工程,正是这些微生物在忙忙碌碌,工作不息,甚至不惜粉身碎骨,才使得五光十色的产品能一一面世。从“乐百氏奶”等乳酸菌饮料,到比黄金还贵的干扰毒等药品,都是微生物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里充当着生产者的角色,这与它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它们具有孙悟空式的生存本领、猪八戒式的好胃口,还组成了天下第一的“超生游击队”。孙悟空是怎么折腾也不会死的英雄。微生物的生存本领也好生了得。它们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压强、酸碱度、干湿条件都有极强的适应力,在10千米深的海底,人会被压成一张纸,而有些细菌仍逍遥自在地生活。在零下250℃的超低温下,有些微生物仍不死去,只是处于“冬眠”状态而已。如果条件适宜,微生物会不断繁衍生长,从没有见过它们自行死亡。而这帮不死的小家伙还极为贪吃,甚至饥不择食。好吃的食品自不必说,连石油、塑料、金属氧化物、工业垃圾和DDT、砒霜等毒药,都会成为某些微生物竞相吞吃的美味。吃得多,长得快,繁殖速度自然十分惊人。如果一个大肠杆菌能顺利无阻地繁殖,两天后其重量等于地球重量的4倍!

正是微生物的这些特点使它们成为发酵工程中的主将和功臣。

发酵罐是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生长、繁殖和形成产品的外部环境装置。它取代了传统的发酵容器——形形色色的培养瓶、酱缸和酒窖。与传统的容器相比,发酵罐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它能进行严格的灭菌,能使空气按需要流通,从而提供良好的发酵环境;它能实施搅拌、震荡以促进微生物生长;它能对温度、压力、空气流量实行自动控制;它能通过各种生物传感器测定发酵罐内菌体浓度、营养成分、产品浓度等,并用电脑随时调节发酵进程。所以,发酵罐能实现大规模连续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和设备,获得高产量和高效率。这样,人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发酵方法来生产所需的食品或其他产品。可以简单地说,发酵工程就是通过研究改造发酵作用的菌种,并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来大规模工业化地生产发酵产品。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材料,而又是地球上十分缺乏的食品。用发酵工程来大量快速地生产单细胞蛋白,就补充了自然产品的不足。因为在发酵罐内,每一个微生物就是一座蛋白质合成工厂。每一个微生物体重的50~70%都是蛋白质。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许多“废料”,来生产高质量的食品。所以,生产单细胞蛋白是发酵工程对人类的杰出贡献之一。

此外,发酵工程还可以制造人体不可缺少的赖氨酸以及许多种医药产品。我们常用的抗菌素几乎都是发酵工程的产品。

发酵工程不仅生产食品和药品,还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力武器。石油、煤、天然气这些传统能源终将消耗殆尽,人类怎样才能继续生活下去,科学家们为此耗尽心血。20世纪80年代,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一方面是核能、风能、太阳能利用取得巨大进展;另一方面,发酵工程的出现,可使地球上每年生产的大量纤维物质——稻草、麦杆、玉米秸、灌木、干草、树叶等等,经“发酵工程”转化,成为人类新能源。

在开发生物新能源的同时,发酵工程还可以完成另一个重要使命,即处理废物,净化环境,减少以至基本消除环境污染。

总之,现代发酵工程能够帮助人们制造食品,制造药品,开发能源,净化环境。古老的生物发酵法,一旦用现代高科技方法加以改进,就千百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老技术焕发了青春,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神奇牛排”真神奇

德国慕尼黑的一家餐馆里,近年来有一道名菜声誉鹊起。那道菜叫做“神奇牛排”,滋味美妙无比。

慕名而来的食客们,品尝了“神奇牛排”后,在赞赏这一美味的同时,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牛排吗?怎么有点像猪排,又有点像鸡脯?难道是神奇的烹调使它的味道走了样?

餐馆的侍者们对此往往笑而不答,最多是含糊其辞地说一句:“嗬,那是超越自然的力量。”

侍者们知道,如果说明真相,也许会使某些食客心头发腻——那“牛排”实际上是人造的,是一大团微生物(酵母菌或细菌)干制品,或者说是一大团微生物尸体。

如果再作进一步说明,可能会引起食客反胃,甚至感到恐惧——制造这些人造牛排的原材料是对人体有毒的甲醇、甲烷等化学品,或者是废弃的纤维素之类的工厂下脚。

这些人造牛排的学名叫单细胞蛋白。单细胞蛋白也是发酵工程对人类的杰出贡献了。

以发酵工程来生产单细胞蛋白是不太复杂的事,关键是选育出性能优良的酵母菌细菌。这些微生物食性不一,或者嗜食甲醇,或者嗜食甲烷,或者嗜食纤维素,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把这些“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再合成蛋白质贮存在体内。由于营养充分,环境舒适,这些微生物迅速繁殖,一天里要繁殖十几代甚至几十代。每一代新生的微生物又会拼命吞噬“食物”,合成蛋白质,并繁殖下一代……当然,这些过程都是在发酵罐里完成的。人们通过电脑严密地控制着罐内的发酵过程,不断加入水和营养物(甲醇、甲烷、纤维素……),不时取出高浓度的发酵液,用快速干燥法制取成品——单细胞蛋白。

一些数字可以说明发酵过程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效率有多高。

一头100千克的母牛一天只能生产400克蛋白质,而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发酵罐里,100千克的微生物一天能生产1吨蛋白质。

1座600升的小型发酵罐,一天可生产24千克单细胞蛋白。

每100克单细胞蛋白成品里含有蛋白质50~70克,而同样重量的瘦猪肉和鸡蛋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是20克和14克。

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不仅绝对无毒,而且滋味可口。

由于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材料,每个人在一生中要吃下约1.6吨蛋白质。然而,蛋白质是地球上最为缺乏的食品,按全世界人口的实际需要来计算,每年缺少蛋白质的数量达3000~4000万吨。可见,发酵工程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意义远远超出慕尼黑餐馆里供应的“神奇牛排”,它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细菌织布不是天方夜谭

大家知道,传统的织布方法离不开纱和织布机。要说细菌织布,那不是“天方夜谭”吧?

当然不是!

英国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利用细菌织布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特别,不需用纱线和梭子,所用的原料竟是营养物质——葡萄糖和其他养料。

科学家将这些织布原料,移入菌种,再给予适宜的温度,细菌就会迅速繁殖生长。每个细菌繁殖的速度可快啦,每小时可以繁殖1亿个。

这样,细菌在适宜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下,每天可织出3~4厘米长的布来。只要有细菌存在,布就会不断地织出来。当老的细菌“寿终正寝”后,便有新的细菌“前仆后继”接替这一织布工作,完成老细菌未竟的事业,这样循环不断,就能织出“天衣无缝”的布来。

细菌织的布有很多优点,布的纤维长,结实牢固,比普通的布密得多。因为这种无棉纱的布是细菌织成的,所以最适宜作为医疗上的绷带,它能够使伤口形成一种与人的皮肤细胞组织相似的柔软的“皮肤”来,从而促使伤口愈合,疗效显著,很受医生的青睐。

还有,细菌织出的布十分密细,用它来过滤杂质效果极佳。

当然,“细菌工”所消耗的葡萄糖价格昂贵,要实现大规模的细菌织布还有一定困难。

那么,如何大规模生产细菌布呢?

科学家们寄希望于遗传工程。他们把合成纤维束带的基因转移到光合细菌的细胞内,利用太阳能来生产纤维束带。

科学家们预言:这种不用棉纱织出来的布,不仅可用于医疗卫生和工业生产,而且还可以用于人类的衣着服饰,前途十分光明。

细菌“吃”飞机的启示

红霞涂抹的远处群山,机场内,四架喷气式飞机在跑道上滑行,顷刻,它们迎着喷薄的红日,带着浓浓的“白烟”,展翅飞向蓝天。当飞机升到2万米的高度时,突然,一架战鹰形如醉汉,急剧地向下翻滚,一头钻进大海。这是几十年前发生在美国傍海飞机场的悲惨一幕。

令人遗憾的是,类似的悲剧还不止一次。

为什么一架正常飞行的飞机会突然失控呢?这个问题使美国保安人员及有关科学家大伤脑筋。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但未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后来,有人偶然在一架飞机的燃料箱里发现了一种“锈”物,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线索。飞机的燃料及油箱要求是很严格的,怎么会有“锈”物呢?

于是,这种“锈”物就被请到了实验室,化验后问题真相大白!

原来,这罪魁祸首是小不点儿的细菌!

细菌能有这么大的能耐吗?竟能吃掉现代化的喷气式飞机?

这是一种嗜硫细菌,当它在燃料箱体上驻扎之后,就会在那里繁衍生息,以喷气燃料中的硫磺为食,然后,排出代谢产物——硫酸,腐蚀箱体,或通过输油管损害发动机零件,从而造成人们不易觉察的“内伤”,以致造成机损人亡的惨剧。

这事提醒人们,飞机上千万不能让嗜硫细菌“光顾”。

小小的嗜硫细菌蚕食大飞机,这使美国空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坏事也能变能好事。独具慧眼的科学家因此而受到启发,他们化害为益,对嗜硫细菌加以巧妙利用,获益匪浅。

起初,嗜硫细菌被送到炼油厂,它不负重望,大吃特吃,不断地蚕食石油中的硫磺,有效地使炼油设备、输油管道免遭腐蚀。

接着,它声誉鹊起,被“聘”于炼铜厂。面对坚硬的铜矿石,它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施展出独门功夫——将铜矿石中的硫磺“啃”得干干净净,同时,用自产的硫酸将矿石与铜“各居一方”,极大地提高了铜的开采率。

继而,这小不点儿嗜硫细菌开始转战南北,在锰、钼、亚铝、镍等金属的提炼领域中,以自己的优势,勤奋工作,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现在,科学家鉴于嗜硫细菌在冶金工业上所表现的特殊本领,又大胆提出设想,试图将它推到核工业中的炼油作业上,使它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上的问题往往就是这样,能化腐朽为神奇,嗜硫细菌本是“吃”飞机的灾星,但科学家具有发现和创新的独特本领,一分为二地对待它,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化害为宝,使其成为造福人类的至友。

小不点采矿工

科学家们发现,在微生物王国里有许多细菌可以充当“采矿工”的角色,而且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技艺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经过几十年不断的探索努力,人们在对小不点采矿工的运用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科学家们采用微生物发酵工程,人工制取了诸多的细菌浸提剂,并建立各式各样的浸提池。

将粉碎的矿石放入浸提池,再用浸提剂来喷淋,溶解矿石中的有用成分,然后,从收集到的浸提液中分离、浓缩和提纯有用的金属。这种方法被称为湿法冶金技术。

利用湿法冶金技术提取很多的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

黄金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金属,国际上都很重视黄金资源的开发。

然而,黄金分布虽广,但大部分地区含量很低,没有开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