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生物仿生知识篇》(上)
34216000000010

第10章 其他生物技术(1)

冷冻人复活——低温生物技术

一只冬眠的猫蜷伏在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里,“守灵”守了4000年之久。直到本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陵墓的声响使它醒过来。

阿尔卑斯山的雪崩把一位瑞士青年冰封了25年。1987年,他被人发现,经过解冻,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在低温下,生物的新陈代谢降到了最低限度,处于“假死”状态。一旦环境温度上升,生物就会复苏,恢复活力。在此同时,生物的寿命却可能延长了许多。许多动物的冬眠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60年代起,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低温生物技术逐渐形成,逐渐发展。低温生物技术的要旨就是冷冻生命,就是通过迅速降温使生命达到超低温,进入冬眠状态,从而得到长期保存。

低温生物技术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冷冻生命就是延长生命,对许多生物来说意味着延长人们使用它们的年限,对人类本身来说就是延长寿命。后者自然更令人感兴趣。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如果对当代的医疗手段已经绝望,可以冷冻起来,到三五十年后再复苏。那时也许治疗不治之症已经成了药到病除的小事一桩。飞向另一行星的宇航员要忍受长达数年的枯燥无味的旅途生涯,如果能冷冻起来进入冬眠状态,那么一觉醒来就可以精力充沛地登上另一星球。这样,不仅使他避开了旅途寂寞,“捡”回了几年寿命,还可以使航天器里面省去许多食品、饮料,轻装上阵。

低温生物技术要解决许多难题,其中冷冻速度是很关键的。冷冻速度过快,生物细胞内的水分会结冰,把细胞涨破;冷冻速度过慢,细胞会脱水而使盐分增加,蛋白质分解。各种细胞的组成成分和含水量都不一样,所以,对于由各种器官组织、各种细胞组合成的生物机体,要确定一个最适宜的冷冻速度是非常困难的事。类似的难题还有掌握复温的速度、避免细胞器的低温损伤等等。

由于低温生物技术凝集着人类巨大的兴趣和期望,所以近20年来发展很快。根据生理医学专家预测,到2050年,人类有可能第一次对冰冻保存的人体施行解冻复苏手术。在21世纪内,人类通过用各种冬眠技术断断续续地放慢机体的生理作用,会使人生命的跨度放大20倍。

灯光捕鱼——光生物技术

光生物技术的应用从发酵罐中生产化工产品很早就有,现在更加普遍。其实在千百年前,人们就观察到了“飞蛾扑火”的现象,并利用它来消灭害虫。人们也知道某些鱼喜欢亮光,就在夜晚点燃火把,诱集鱼群。这些做法都是利用了生物的“趋光性”,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光生物技术”。现代光生物技术不仅能诱集昆虫或鱼类,还能用光来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行为。

我们知道,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是一切生物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离不开光,生物的结构、功能、发育、行为均受到光的强烈影响。光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心是:确定光照的最适宜的波长、强度、偏振性和持续时间等,达到用光调节生物生长、发育和行为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植物培养方面,经过精心的研究发现,人参细胞在白光照射下生长最快;蓝光、绿光下慢一些;红光下最慢,几乎和在黑暗中一样。而有些植物则完全不同。所以如果能准确地测定各种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光照的最适宜的波长、强度、偏振性和持续时间,就可以用光的调节使植物栽培收到最佳效果。我国科学家用光照提高栽培人参的品质和产量,其栽培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灯光捕鱼

光照对动物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不同颜色的光和不同光照时间使肉猪、肉牛或奶牛的长肉和产奶量发生明显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光照管理已被列为动物饲养的重要管理项目。

在医疗技术方面,一种崭新的方法——光疗法也成为许多疑难病症的克星。例如,新生儿黄疸症,过去曾使无数新生儿死亡。现在用波长450毫米的光照射病儿全身,治愈率很高。它的原理是,引起黄疸的胆红素对波长450毫米的光很敏感。在光作用下,胆红素分子会转变成水溶性的化合物排出体外,从而挽救了新生儿的生命。

最令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用一种光敏药物——叶琳类药物来治癌了。这种叶琳类药物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光敏感。在波长为625毫微米左右的光照下,它会改变结构和特性,杀伤所在部位的细胞;二是对肿瘤细胞有亲和力。它进入人体后随血液流动,对正常细胞冷若冰霜,昂首而过,与肿瘤细胞却是一见如故,难舍难分。

因为具有这两大特点,它作为肿瘤克星就很好理解了,在确定适宜的剂量后,向患者注射这种叶琳类药物,过几天,这些药物分子会聚集在肿瘤部位。这时再用625毫微米的光进行定期照射,肿瘤会逐渐变色、渗血、干燥、萎缩。一两周后会长出新的组织。至今,已有不少肿瘤患者在这种治疗手段的帮助下获得了新生。

对牛弹琴不再可笑——声生物技术一架被劫持的飞机孤零零地停在机场一角,两个劫匪一边张牙舞爪威胁乘客,一边气势汹汹地通过话机向指挥台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突然,舷窗外人影一闪,劫匪还没反应过来,就已失去了知觉。3秒钟之后,特种部队冲进了机舱……原来,他们使用了次声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产生强大的次声波,会把人震昏过去,但又不至于丧命。

上面的场景是发生在美国西部某州的一场演习,演习的中心就是测试次声炸弹的威力与安全性。专家们认为,次声炸弹可能是对付各种劫持者和抢劫犯的最佳武器,它既厉害又人道。据说,威力更大的次声武器也已经问世,那可是准备用于战争的。

次声是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次声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生物机体发生影响,次声炸弹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声波的另一个极端是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超声波,它对生物机体的影响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一点。超声波手术刀和超声波结石粉碎机已经广泛投入临床应用,用超声波治疗脑血管意外偏瘫和冠心病的效果令人瞩目。超声加热治癌机能使深部肿瘤组织温度升高5~7摄氏度,再结合化疗和辐射,可以杀灭7%以上的癌细胞,而所透过的表皮和正常组织却完好无损。这种治癌方法被确认为手术、化疗、放射疗法之后的第四种有效手段。超声波在医疗上的全面应用已拓展出一门新的学科——超声治疗学。

“对牛弹琴”不再可笑

再来看看频率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的正常声波。

“对牛弹琴”是大家很熟悉的成语。在奶牛挤奶时播放音乐以提高产奶量,过去也曾作为笑话流传过。而今,它却是举世公认也广泛采用的饲养手段了。只不过,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饲养技术,它的内容更丰富了。例如,音乐不仅是在挤奶时播放,在喂食、休息时也要定时播放;乐曲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只有轻快、优美、流畅的乐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据说有人试验过,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会使奶牛的产奶量大增,而沉郁、悲壮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却会使产奶量锐减。

蚊子对声音是很敏感的。据说,有一位歌剧演员唱高调滑音时,一群雄蚊子向他那大张着的嘴巴扑来,弄得他尴尬万分。也许是那滑音和雌蚊的声音相近的缘故吧。相反,怀卵的雌蚊由于厌恶雄蚊的纠缠,一听到雄蚊的声音就赶快溜之大吉。目前,美国、西欧流行的声波驱蚊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的。它发出的是雄蚊飞行时振翼的特殊声波,能把雌蚊赶得远远的。而叮人吸血的正是雌蚊,雄蚊是不叮人的。这种声波驱蚊器在美国、西欧很灵验,拿到中国来就不灵了——中国雄蚊的飞行声波与驱蚊器发出的声波不一样。

根据鱼类对声波的反应,用特定的声波诱集或驱赶鱼类进行捕捞,是一种现代化的渔业技术,已经很常见了。更奇妙的是“声音驯鱼”,就是对养殖的鱼群用特定的声音进行驯化,使它们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赶来取食。等到这种条件反射稳固以后,把这些鱼放到鱼群聚集的海域,过一阶段再用这种特定的声音进行诱捕。那些已驯化的鱼听到声音便急急赶来,还充当了“带头羊”的角色,带来了大量野生的未经驯化的同伴。这种新奇的捕鱼手段已经试验成功,而且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神经网络计算机和生物芯片

曾有人使用一台有翻译功能的电脑,将一句话从英语译成俄语,再回过来译成英语。原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不到,一个来回后面目全非,成了“伏特加酒很凶,但肉已发臭”。

这是真实的,不是笑话。它说明,电脑尽管有惊人的运算速度和贮存信息的能力,却仍然不及人脑聪明。由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人脑,在学习、联想、整体判别、优化控制等方面,是电脑望尘莫及的。

80年代以来,许多电脑专家转而致力于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期望用最尖端的材料和电子线路来模仿人脑的功能,包括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控制,神经网络的联通和整合,大脑的思维、判别和反射等等。在此基础上,就可能制造出新一代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和过去的所有计算机不一样,神经网络计算机有学习能力,会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在记忆、联想、模糊识别等方面逼近或超过人脑。它被称为第六代计算机。

1992年,日本的一家公司宣布研制出一部“通用神经网络计算机”。这部计算机模仿人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用32个有学习能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不用软件,不需要解读软件命令的线路。它的处理速度奇快,人脑要一个多小时读完的文字,它在千分之几秒内就能读完。

在当代的高新技术中,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是两大主力。神经网络计算机可说是这两大技术融汇的产物,但它是宏观方面的产品。在微观方面,生物技术也同样为计算机技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近年来各发达国家都在加紧研制的生物芯片。

作为计算机核心元件的芯片,至今仍是以半导体为材料的。但半导体芯片的发展已快要达到理论上的极限。它面临的困境是半导体的集成密度受到限制。一块硅片上最多只能排列几千万个晶体管元器件,否则就会有发热、漏电等问题。这样,芯片的存储容量就有限了,而芯片容量的限制直接会影响到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

所以,要使计算机技术再次取得新的突破,必然的趋势是用新一代的芯片——生物芯片来取代半导体芯片。

生物芯片的主体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具有像半导体那样的光电转换功能和开关功能,但目前为各国科学家看好的是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具有低阻抗、低能耗的性质,不存在散热问题。它的三维立体排列使它具有较大的存储容量。使用蛋白质芯片的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可望提高几个数量级。另外,蛋白质分子还有自行组装和再生的能力,为计算机全面模仿人脑、实现高智能化提供了可能。

选择哪种蛋白质分子来担当这一重任呢?这可是各国科学家在努力攻关的核心问题。一种嗜盐菌的紫膜中的蛋白质分子(代号叫bR)看来是选作生物芯片的理想材料,因为它来源广泛,具备作为光电转换和开关元件的优良性能。而紫膜是目前唯一的结晶状生物膜,稳定性很好。我国科学家在紫膜蛋白质分子的研究中也有不少建树,有可能为生物芯片的问世作出自己的贡献。

制作生物芯片除了直接选用天然蛋白质分子之外,一种更为奇妙的手段是制造人工蛋白质分子。这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DNA重组,使某种微生物“分泌”出合乎要求的蛋白质分子;另一种是直接用蛋白质的基本材料氨基酸来进行组装。人工蛋白质分子是根据理想的蓝图来进行构筑的,性能当然比天然蛋白质分子优异,但同时也存在着更多的困难,目前尚处于实验研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不小的距离。

仿生技术

为什么鱼类的身体大多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流线形呢?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体形在游泳中受到的水的阻力最小。于是人们就把子弹、炮弹、汽车、轮船都做成“流线型”。现代潜艇也是根据鱼类的体形和沉浮原理制成的。

蝙蝠在黑暗中飞行为什么不会撞到岩石上,甚至不会碰到空中拴着铃铛的绳子呢?原来它从喉内发出一种超声波,根据超声波反射回来的信号就能准确判断前面是否有障碍物。正是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成了靠回声定位的探测器,可以测水深,探鱼群,甚至可以利用超声波来诊断身体内部的疾病。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人类向动物“学习”,模仿动物的形体、行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技术。对这门技术的研究称为“仿生学”。仿生学是介于生物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把各种生物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原理和作用机理作为模型进行研究,从中受到启示,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科学道理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界难以数计的品种和丰富多采的功能,蕴含着极其复杂和精巧的结构。那奇妙和科学的程度远远超过人造的仪器和人类的想象力。人们向生物学习到了许许多多有益的知识,制造出了许多先进的用具和设备。因此,仿生学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们学习企鹅设计制造了极地越野车。这种车在冰雪上行驶不会打滑和下陷,速度可达每小时50千米。

人们学习袋鼠设计了一种没有轮子的跳跃式汽车。它在沙漠和沼泽中“蹦跳着”行驶,不畏险阻,一往无前。

蝇眼照像机人们学习水母,制成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可以提前15小时预报海上风暴的强度和方向,避免了许多可能发生的海难事故。

人们学习昆虫,研究它们眼睛的特殊结构,发现由上千个单眼组成的复眼能全方位捕捉视觉信号。于是“蝇眼”照像机问世了。它可以一次拍下1000多张照片,分辨率极高。

大自然中的生物真是千姿百态,各怀绝技。庞大的生物王国神秘莫测,奥妙无穷。现代仿生技术以模仿生物为特长,取得的一个个成果,像一串串明珠,耀眼夺目,又趣味盎然。充分利用这些成果会使人类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使人类在行动上越来越自由。

模仿植物种子的机翼

千百年来,许多科学家模拟鸟类和昆虫,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飞行器。

可是在本世纪初期,德国有两位航空学家(他们是父子俩)却用葫芦科植物种子作为模型,制造出一架无人滑翔机。1913年,他们在这种滑翔机的基础上,又造出了有人驾驶的功率为74千瓦的飞机。这架飞机重650千克,每小时的速度可达95千米,还可载重220千克。他们从柏林飞到巴黎,又飞到伦敦,最后回到柏林。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他们为什么要模仿这小小的种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