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电脑知识篇》(上)
34215500000003

第3章 电脑的成长(1)

童年时代

在人们致力于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同时,电子技术也在迅速地发展。1904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研制成功了二极管。为了进一步增加阴极电子发射能力,1906年,美国的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两个电极加了一栅状的金属网,做成了第一只电子三极管。它比继电器开关速度快1万倍。1919年,爱克尔斯和约尔丹把一对三极管连接起来,制成了一个电子管触发器,出现了脉冲电路技术,使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加迅速而广泛。到20世纪40年代初,设计和制造电子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军事上的迫切需要是加速计算机研制的巨大推动力。194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子系与美国陆军设在附近的阿贝丁弹道研究试验室合作,负责为陆军计算火力表。这项任务紧迫而又困难,每张表都要计算几百条弹道,而一个熟练的计算员用台式计算机计算一条飞行时间为60秒的弹道要花20小时,用大型的微分分析仪也需要15分钟。这与当时的战争需要极不相称。从战争一开始,阿贝了试验室就不断地对微分分析仪作技术上的改造以满足战争的紧迫需要。要解决这一严峻问题,就必须研制新的高速计算工具。

当莫奇利提出了一份题为《高速电子计算装置》的报告后,立即受到了协作组军方代表戈德斯泰因的高度重视,并在1943年4月9日的方案讨论会上取得了陆军的支持。当时估计,大约需要17万个电子管,7万个电阻,1万个电容,经费15万美元,这确实是一项巨大的风险计划。这台被命名为“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简称ENIAC的第一台高速计算机,于1943年6月开始试制。

承担研制工作的莫尔小组包括戈德斯泰因、莫奇利及24岁的工程师艾克特等人。整个研制过程曲折而又艰辛,但他们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1945年底,这台标志人类计算工具历史性变革的巨型机宣告竣工。该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重达30多吨,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用它进行弹道计算,速度比人工计算提高了数千倍。电子计算机的初露头角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埃妮娅卡的计算机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它采用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贮信息,为高速计算机的研制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使电子计算机真正进入了现代发展的新时期。自此,人们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来研究和发展这一崭新的计算工具。

埃妮娅卡的诞生也存在许多缺点。首先,它是个庞然大物,重30多吨,占地面积167平方米,耗电高达150千瓦。其次,它的存贮容量很小,由于计算结果无处可存。只能穿在卡片上再次输入,这就使得电子计算机的快速特点无法发挥(输入卡片是机械操作)。第三,埃妮娅卡也没有真正的控制器(它的程序是外插型的),每算一题,须事先把大量的运算部件像积木一样重新插接,组成新的解题布局,这样,为了进行几分钟的数学计算,准备工作要几小时甚至一两天的时间,这种情况犹如慢牛配快马,极不适应。

从历史上看,计算机作为科学计算用的机器而诞生的,当时软件很简单,用户又是专家,因而如何降低造价便成了主要矛盾,早期的计算机设计人员便以降低造价为宗旨,追求计算机硬件设计的简洁性,而把大量的功能扩展工作留给了软件,几十年过去了,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几乎未变,但是软件却由几百条指令发展到几万条、几十万条指令,使得软件设计、检查、维护、修改都十分困难,成为计算机设计的主要矛盾。

50年代后期,随着晶体管制造工艺逐步成熟及其实用化和大批量的生产,为计算机过渡到第二代准备了条件。同时,美籍华人王安提出了利用磁性材料进行存贮的原理,麻省理工学院的德福雷斯特提出了用圆环小磁芯存贮数据的观点,并于1956年制成了磁芯存贮器。这样,第二代计算机的制造指日可待。

最初的第二代计算机采用的是分立的晶体管器件,由于成本价格等因素,当时制成的只是供军用的小型机。1958年以后,美国才开始生产第一批非军用的通用晶体管计算机。

1958年4月,IBM公司经过认真细致的反复比较,最终决定生产晶体管计算机,以取代电子管计算机。同年11月,美国费尔克公司生产的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其性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电子计算机。此后,原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前苏联,也都先后开始批量生产晶体管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开始大踏步进入了第二代。

随着集成电路的问世,计算机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1年,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与美国空军共同研制成功第一批试验性的装载在飞机或导弹上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962年,美国出现了许多集成电路机载火箭用计算机。1964年4月7日,IBM公司宣布研制成功360系列计算机,该系统机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随后,原联邦德国、英国、前苏联、日本等相继研制了自己的计算机。我国从1971年起开始生产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的发展重点是小型机。集成电路的应用,使计算机体积减小,功能增强,体积、重量和功能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第三代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使计算机的可靠性、体积、速度、功能、成本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第三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内存容量比第二代计算机提高了一个多数量级,价格性能比大幅度下降,通用性提高,软件支持成倍增加,有力地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

少年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是主要的机型就是微型计算机,也称为微型电脑、微电脑。微型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微型计算机是一种通用的器件,放在哪儿,就可以在哪儿起作用。它具有计算机、储存、分析等多种功能,从飞机、导弹、卫星、家用电器、自控机床到电子游戏机都可见到微型计算机的身影。

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以南的克拉拉有一个狭长的山谷。以前是一片果园,如今成了世界四大微电子基地之一,文明世界的“硅谷”。

随着半导体集成技术和工艺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成功,美国开始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7年,美国无线电有线公司制成了军用试验型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LIMAC。1969年,自动化公司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D一200。军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试验机的成功,为制造民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机积累了经验。ILLIAC—IV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规模集成的计算机,它的制造成功标志着第四代计算机的开始。

青年时代

捷足先登的日本具有远见卓识的日本通商产业省提出了研制用于90年代的新型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的目标。与前四代相比,这代计算机无论在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应用领域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这项计划是早在1978年就由日本通产省提出的。基于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为了在信息产业战胜美国,日本决定在新一代机上下功夫,以期在90年研制成功“以知识信息处理”为主体的第五代计算机,成为日本经济、工业、学术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

1981年10月,在东京正式召开了第五代计算机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把他们的设想公布于众。接着,置国外计算机界的各种疑虑和批评于不顾,在1982年4月正式成立了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所,全国各大公司和试验室精选出来的40多位年轻计算机专家聚集在一起,投资总数达9亿美元。

新一代计算机的功能将以计算为主过渡到以推理、联想和学习为主;处理的对象将以数据为中心过渡到以知识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将以迁就机器的限定式过渡到迁就用户的自然方式,包括应用自然语言、图像、声音等各种手段与机器打交道。新一代的计算机完全可以称为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就在日本五代机计划提出之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日趋成熟。在软件方面,从70年代初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实用化后,其中的推理与知识库技术,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处理符号、处理知识的可能性。

这样,新型计算机的软件、硬件技术基础已基本具备,日本人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决定让第五代计算机发挥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符号、处理知识,使第五代计算机成为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1984年11月,第二届五代机大会在日本召开了,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会上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果。日本第五代机初期的研究成果是惊人的,它也进一步证明了第五代机的计划是明智的,代表着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本第五代机的初步成功给世界以猛烈的一击,世界各国纷纷行动起来,并展开了第五代机的激烈竞争。

后来居上的美国日本的第五代机一上马,立刻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面对这次挑战,美国人并没有等闲视之,而是和日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美国的目的很明确:遏制日本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势头。

虽然美国计算机界表面上并不承认日本的威胁,但在行动上却没敢怠慢。与日本不同的是,美国不只是一个计划,而是好几个计划同步进行。美国国防部计划研制能看、听、说和思维的计算机,在6年内投资6亿美元。198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13家高技术公司集中了他们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得克萨斯创办了“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在软件工程方面,国防部提出了STARS计划,其重点在于开发高质量的软件开发支持环境。

不甘寂寞的英国英国有着十分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在计算机的历史上,年轻的数学家图灵曾在理论上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计算机科学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十分雄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英国计算机的发展稍有些落后,特别是新一代计算机方面起步较晚。

在新的挑战面前,英国急起直追。英国政府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第五代计算机,并计划在以后的5年时间内,拨出25亿英镑发展第五代计算机。

西欧:群策群力不论是在现代物理学还是在其它科学方面,西欧各国的合作研究都显示出了强大的联合优势。这个极具凝聚力的团体在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方面也决心与美日争雄。1985年7月17日,巴黎会议宣布尤里卡计划正式诞生。在这项旨在大力发展高技术的尤里卡计划中,第五代计算机的发展是重点之一。

计划中,欧共体准备研究速度为每秒300亿次浮点运算,存储容量为64位10亿字节的大型向量计算机;速度为每秒100亿次浮点运算的高速并行计算机;研制新式的巨型磁盘和多处理机系统;建立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多语言的电子文件信息系统;重视人工智能研究,研制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在半导体电子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前苏联:不甘落后就在尤里卡计划提出的几天之后,在莫斯科的国家首脑会议上,前苏联通过“东方尤里卡”计划——“经互会到2000年科技发展综合纲要”。其中也包括了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制计划:如研制每秒100亿次的大型机、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微电子技术等。

与此同时,世界其它国家也纷纷行动起来,向新一代计算机进军。我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开发,力争跟上世界先讲水平。

五代机,美国独占鳌头在日本,通产省带头进行了第五代机研制后,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对于日本来说,“第五代”的确是个极困难的课题。

它不仅包括了成百上千个硬件的复杂组合,而且还有软件难题。

“同步处理”问题尤其使日本计算机专家为难,这对于计算机历史并不十分悠久、计算机理论基础不如美、西欧雄厚的日本计算机界来说,是不难理解的。而具有雄厚实力的美国,成功地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并跃到日本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