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聪明100问
34214000000026

第26章 观察能力

在新生儿看来,周围的一切都是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这就是孩子灵感的源泉。培养孩子从小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事物,发现其特征、变化、发展、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对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观察力

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学习知识技能,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观察。因此,当一些青年向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请教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时,他的回答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谈到他取得成就的原因时也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略胜于别人。”由此可见,观察力对于学习和研究是何等重要。

所谓观察力,就是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与发展观察能力呢?

首先,应该认识到观察不同于走马观花的“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因此,在观察时必须注意把运用视觉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边看边想。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并不断发展与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高尔基有一次和两个朋友到那不勒斯的一家饭店就餐。坐定之后,他建议来一次观察比赛。大家约定对新进来的一位顾客进行瞬间观察,然后分别说一说观察所得印象,看谁说得最准确、最细致。不一会,一位顾客推门而入。高尔基凝神注视了一下后,很快就掌握了他的主要特征:脸色苍白,身穿灰色衣服,双手细长而且发红。安德列耶夫看得十分马虎,连衣服的颜色也说错了。布宁却观察得十分准确、细致,不仅看到他身穿灰色衣服,而且看到他佩戴着一副带小花的领带;不仅看到他双手细长而发红,还看到他小指的指甲不正常。他还根据此人的举止、神色,判断此人可能是个骗子。大家向饭店的主人一打听,竟与布宁所说的完全吻合。为什么布宁观察得这么细、这么准,连高尔基也甚为佩服呢?就是因为他在凝神观察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对观察对象进行了敏锐的分析、比较与判断。

其次,观察时要着重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也就是要努力发现此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处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向前辈作家福楼拜请教。福楼拜并没有面授机宜、指点要津,而是给莫泊桑布置了两道观察练习题:“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位坐在商店门口的人,他的姿态,他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他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们不致于把他和别的人混淆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这种观察练习,就是要训练观察者把握观察对象特点的能力。它要求观察者在观察前就要有明确的、具体的观察目的,在观察中要随时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剔除那些浮泛的、皮毛的、一般的甚至虚假的表象,筛选出最能体现事物精神本质的特点。只有经常进行这样的观察,才能使观察渐趋敏锐、精细、准确,提高自己认识、辨别、洞察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

再次,要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观察练习,养成细致、深入、准确地观察事物的习惯

观察力的培养需要坚持锻炼。在学校里,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作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练习,例如,让学生描绘寒冷的景象,但不得用“冷、冻、凉”之类的形容词;乍暖还寒的时候,让学生到公园里或田野上去寻觅春的信息;描绘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看谁写得最能突出其特点……实践证明,这些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很有成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只要坚持进行练习,观察力就会不断提高,并由“眼亮”而导致“心明”,使智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幼儿观察力的积极作用

观察是一种综合的知觉活动,但并不仅仅意味着用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鼻子闻,以及其他感觉器官的参与。虽然幼儿通过眼睛这个感官获得的知识占全部知识的80%,但是离开了其他感官的积极参与,这80%的知识就要大打折扣。家长要注意诱导幼儿运用全部感官积极地参与观察。其次,观察是智力活动的一种形式。智力活动一般还包括记忆、想像、注意、思维。在观察的同时,这些智力活动也都在共同参与,离开了其他智力因素的参与,观察便不能进行,观察力的培养也无从说起。再次,观察既是一种智力活动,幼儿通过这种活动,诚然可以获取知识,但观察力的强弱却并不是与知识的多寡完全成正比的。家长在指导幼儿观察的过程中不能把注意力仅集中在知识的积累上,而应更重视观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幼儿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还与幼儿的情绪、兴趣、意志、动机、个性等相关,在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这些非智力因素同样也在起着积极的作用。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观察力是需靠培养才能不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观察方面往往具有下列的特点:

会用心观察自己有兴趣的事

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常依据本身的兴趣。能引起幼儿兴趣的事物,往往无须成年人的安排,幼儿也会全神贯注地去观察。例如,如果幼儿有兴趣看蚂蚁排队搬运粮食,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蹲在地上观看。又如,一本有趣的图书也能使幼儿静静地翻阅。

观察容易受到干扰

学龄前幼儿进行观察时,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干扰而使他们转移注意目标。例如,当教师引导一群幼儿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形时,如果从窗外飞来一只昆虫之类的东西,或者街上传来警车呜呜的声响,幼儿便会被这些新的刺激物(昆虫或警车声)所吸引,不能自制地从原先的观察目标转移到别的事情上,通常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干扰。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能够排除一些干扰,依原先的计划进行观察,但仍要看观察的事物能不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观察不能持久

学龄前的幼儿观察事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例如,如果给一个幼儿一幅图画由他随意观看,他只用很短的时间便说看完了。年龄越小的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越短,一般来说,幼儿三四岁时自由观察一幅图画所需的平均时间是7秒,四五岁时约为9秒,6岁时约为12秒。

观察不够细致

幼儿观察通常不够细致。年龄越小的幼儿观察越不够细致。三四岁的幼儿一般只看到事物粗略的轮廓,观察不够全面和细致,很少自觉地去注意隐蔽和细微的地方,并且做有选择的观察,对喜欢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就反复地看,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而观察时常常发生遗漏现象。幼儿直到五六岁时才会进行较全面和细致的观察。

观察不够独立

幼儿观察时极容易受到老师和其他幼儿的暗示所影响,往往不够独立。例如,老师请幼儿甲观察一只兔子且说出他所看到的兔子是怎样的,如果幼儿甲说:“我看到兔子的鼻子一动一动的。”那么,其他幼儿多会把注意力移向兔子的鼻子上,并重复着幼儿甲的说话:“兔子的鼻子一动一动的。”如果老师这时说:“我看到兔子有一对长长的耳朵。”那么,幼儿甚至未经自己观察过,也会复述老师的话。

概括来说,学龄前幼儿的观察按照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教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时,便要依据他们的年龄阶段,并配合各自观察的特点加以指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