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缪斯情结
34213700000055

第55章 后记

世有神童,文坛有神手,5岁能画,7岁能诗。我却生性愚钝,文学梦做得也晚。

孩提时代是多梦的年华。记得上小学高年级,老师问到将来的志愿,说了几个一般智力和家庭所能想到的职业,比如解放军、飞行员、医生、教师、工人等等。怯生生的小学生们都能从中挑上一二,但那多半是童年的梦幻。少年不识愁滋味,没体尝过人生况味、初通文墨的稚子童心,梦这梦那,做甚干啥,倒也无所顾忌,童心奢侈又逍遥。小学毕业时,照例又有类似的“考试”,班主任还煞有介事地发了张表格统计。我记得,当时在我名下填的是飞行员。因为做邪事可以云游天上,颊富浪漫情调,用童年智慧来表述:很好玩。不料,同座的女生看了我的“志愿”,说不好,干那事理太危险,上天无根、说不准会出点事。我急忙又改为“当工人”。工人那是干公家的事,挣些工钱,每月有周定的收入,这在我们那小地方是令人羡慕之极的职业。

这可能是最早关涉到我人生之路的愿望了。因为是愿望也就如同梦一样,在想象、憧憬和期待中。比之孩童盼望过生日、穿新衣、走亲戚又高雅一些,但那切切实实不过是天真无知的孩提时代的随便想到而已。

及至懂事多了,才想到外面的世界颇是精彩,除了做工、务农、教书外,还有科学家、编辑、作家,总统官员等等。记得第一次在课本上读到苏俄文学名著《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后,老师说到这故事是创作,是作家写的,才知道有专门为读书人写书写故事的人,才知道五行八作中有干文学的,而迷糊之极、愚不可及的我,艨胧之中觉得这个工作很有诱惑。写了书别人看后出了名,多惬意!中学时,本来就不爱数理化的我,更是对这些功课的低分数满不在乎了,开始做着文学的梦,写日记,抄名言,找些文学的书籍(尽管不辨名著非名著)来满足朦胧的欲望。然而,每每鲸吞囫囵,不求甚解,读古典小说,读唐诗,读废旧报刊,想多多沾点文学的仙气。可是一场“****”轰毁了我们的学业,也就扼杀了我那颇为廉价的文学梦。

有不少作家是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知青们”从逆境中拼搏而出的。他们的文学梦之所以能圆,在于其勤奋、韧性,更在于其才气悟性。我在农村时正值青春气盛,也极力搜读文学名著(这时才慢慢由自在逍闲浏览变为自觉有选择的攻读),想借鉴、模仿文学大师们的手笔,惠泽点什么,无奈才气不大灵气不足而告吹。文学的梦断断续续、隐隐绰绰地留在心中,曾在那懒散的躬耕之余的悠闲之中。心有其志,身无长技,而又羞于请教,怯于行动,仅仅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想而已,活生生一番自恋情结。

记不清自何时始,我也发表了被叫做文学文章的东西。写诗(快板、田头诗、墙头诗、恋情诗),写身边好人好事表扬稿件有过,那多半是“花开花落两由之”,随着那个年代的埋葬而身殒魂销。而变成铅字的东西则是年近而立(这里专指文学方面的东西)之时了。可叹岁月流逝,好梦难圆,惜乎缪斯情结,绾系心头而无大长进。兴奋、激动、嗟叹、幸运……说不清的别一番滋味,斩断的情丝复又续上,心向往之,又恨力所不逮。

屈指算来,自毕业始发表叫做文艺评论的东西,凡三四十万字(这里杂收各类,意在代表不同方面),但小打小闹,无甚气候。回头再读,竟没有多大勇气,当然也如老牛舐犊般的自恋自慰。中学时代绾结下的文学梦,至今虚无缥缈,毕竟,经不住缪斯女神的诱惑,这梦还得继续做下去。平日里,当编辑多年,眼高手低,述而不作,又懒慵闲适,怕是这梦,越做越飘忽了。

古语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不论高下忧劣,其得失价值的衡定应在于读者口碑,而甘苦忧乐则是作者自己的一份心绪,视同专利。因此,我在为这本书命名时,油然想到缪斯情结——文学之梦,如古希腊传说中缪斯女神的竖琴,那动人迷人的乐曲,令“意志薄弱者”禁不住手舞足蹈。我这笨拙杂乱的舞步算是虔诚的朝拜者为女神烧上的一柱高香。可是,写下这几个字又不免心中惴惴,惟恐这些粗拙的文字玷污了女神的圣名。

今年盛夏,忽得《南阳日报》社周熠先生一信,说他们报纸辟有“我的第一篇”栏目,邀各方人士,谈处女作写作之事。从寄来的十多张样报看,有不少名家高手。自惭不敏,终经不住周兄再三邀约,忝列其间,写了题为《也算第一篇》的文字,说的也是早年的“缪斯情结”。这里附录其后,算是作结: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概奠例外,人们都这样说。文分八品,质地品位不同,难易得失有别。

说难是指大手笔写佳构华章,或说鸿篇巨制,说论宏文难以制作;说不难是初生牛犊,率意为之,花开花落,不问收成。

我的“第一篇”恰是后者。犹如少年孩童时的作文、书信一类,想写什么就写来,句法语气,遣词用字,“自出机杼”,大有不知天高地厚、你行我也行的气概。

那是中学毕业后,我们这一批“老三届”读书“断了奶”,成了第一批“老插”。我回到祖籍故乡。

因当地一带历史上没有几个中学文化程度的人,新来的和回乡的不过几个“半桶水书生”,农民父辈们很是“器重”,我被安排到民办小学代课,后又到队办企业任会计。

一日,正值“三夏”(夏收、夏种、夏管)时节,我随抗旱大军到田头忙活。抽水机扬起清冽冽的水柱,青青的秧苗,黄黄的麦穗:旷野白云,绿树人家,一派田园风情。中午,独自守候在抽水机旁的我,闲得无聊,一本《机械原理》和一本《毛主席诗词注释》翻了又翻,打发时光。倏忽,从******大气磅礴、思接千载的诗情中得到启发,遐思接上了诗思,自己不知深浅地涂鸦画符——我也写诗了。当然是腹稿。

这就是第一次算作书信、作文一类命题应时之类文字外的“创作”。白天,田间劳作偷闲的构思:田畴展开一方镜台,梳妆一个明丽的春天;绿风温柔的纤手,牵来一个收获的季节……晚间,煤油灯下,我把这些抄在一张计算用的表格背面,勾勾画画,竟得二十来句。听说,诗在于反复推敲、练字、讲究韵律。忽而又翻出《新华字典》,找韵脚合辙押韵。一番忙碌,不觉东方之既白。

趁着诗兴飘逸,我赶紧找到挚友、下乡知青田兄。他是老高中生,常写诗和快板书之类,他看后说有点意思,并大包大揽地要拿去找一位朋友,说这位朋友的朋友是一个报纸的编辑,发表不成问题,弄点烟钱(他不知道那时取消了稿费),还把他手头上的有关剪报给我翻看。他的这番热情外加诱惑,使正在兴头上的我,壮了文胆,也觉飘然,心想:写诗那玩意不过如此尔尔。

于是,我每天外出除了夹有一本毛主席诗词外,又多了几本当时流行的工农兵诗歌和一本新华字典。

那边,热情的田兄不久回城了。又听说,他那位编辑朋友也调离了报社,诗稿石沉大海。数月后,我到省城求学,与田兄到编辑部索要诗稿,好在,那里的编辑不弃无名之辈,认真翻检,还真的从一个破烂纸箱里找到了。当然,发表是不可能了。我却象真的发表过似的,拿回来工工整整地“裱”在一个新买的本子上。这就是我的第一篇。虽然诗作是个死胎,它毕竟是我的心血结晶。

至今,偶或翻检昔日的一些习作旧稿,残纸断简,不复辨认的字句,不禁汗颜。这一类应制式的学舌式的东西竟梦萦魂系我若干年,乐此不疲,其痴其迂可见一斑;但也有一丝安慰:它们毕竟是我早年蹒跚学步时的诱惑和刺激,是我文学初恋的果实。

鲁迅先生曾有不悔少作的感喟,当然先生是指发表后的东西。名人当如此,何况我辈?插队时的那第一篇“作品”虽粗陋浅直,但我视它为宁馨儿。我觉得比以后所有变成铅字的东西都有味道。

作者

一九九〇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