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缪斯情结
34213700000025

第25章 时代弄潮儿的新品格

读小说《急流》

文学是时代的产儿,当生活的大波叩击着历史的河床时,文学创作理应产生回响。在新时期百花斗艳的文学园圃中,各类作品仪态纷呈,令人眼花缭乱,但毕竟是那些带着生活的朝露,及时感应时代脉搏的作品更令读者关注。也许正是这一点,奠定了林经嘉的《急流》的成功。《急流》把艺术的焦点近距离地瞄准生活,在近年来改革题材创作趋于平缓的音调中注入了一支刚强、高亢的旋律。它发表后立即引起读者的反响,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时间是70年代末。中国大地下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军队转业干部丁一来到南华齿轮厂任党委书记,他受命于企业危难之际,大刀阔斧,力主改革。先是推行TQC(即全面质量管理),仅仅一年,使“南齿”由一个默默无闻的中游厂变成先进企业。其后,正值国民经济调整,机械行业暂时控制发展,工厂面临着关停并转之时,他力排众议,参加全省实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的试点。为此,他在全厂发动群众搞推销,使“南齿”从单纯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的企业。开弓没有回头箭,他继而又演练出新招数,把本市两个“死火”厂和邻省的两家农机配件厂“带”起来,成立了跨地区跨省份的南齿联营公司。一家工厂,由衰而兴,由中游而先进,这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诸多企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作者不是要展示这一细琐的历史过程,那是经济史家的事。他是在描写改革中的艰难搏斗,改革者的雄才大略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气质。丁一的三次“独裁”,他的“探险精神”,或许会遭人非议,但他有着新型改革者的气魄:用兵打仗,只要有了七分把握,就当机立断。因而,他不顾“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等罪名指责,敢于承担个人责任,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改革。在观望、守成以及中伤等阻滞改革的势力面前,他的信条是:弓既然举起,就要射出有力的箭。事实证明,没有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没有“人言不足艮”的坦诚胸怀,没有冲破长久积淀的社会心理习惯的束缚的勇气,一个改革者是得不到造就的。丁一不同于乔光朴等改革者,不仅在于他把身家性命寄托于改革之中,冒改革之风险,而且也在于他对改革的历史进程的准确把握和清醒审视上。他有顽强的意志,也不乏机智谋略。当改革事业步步成功时,他深刻认识到新老交替的紧迫性,也听到了改革对加速民主,化进程的热切呼唤,于是着眼于接班人的培养,并率先垂范,主动让贤。此举使他在更广阔的政治视野上显示出改革者的才干。

如果说冲破阻力,力主改革,急流勇进的丁一是可敬的,那么在不少人徘徊观望而贪恋禄位的时候,丁一却主动“让贤”,急流勇退,就更令人赞叹了。不过连举贤、让贤这种新老交接的过程也要以“独裁”形式完成,未免令人有近乎悲凉之感。但作者以忠实摹写生活的严峻笔触所塑造的丁一,又给我们带来多大的鼓舞和希冀!从乔光朴到丁一这一连串改革者性格、思想的变化,我们清晰地看到:生活在前进,作家们对生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作者似乎由于拘泥于生活原型,使得作品的上半部分纪实性太强而超越不够,人物的思想行为也缺少深刻的开掘。但这是一篇以气势取胜的小说,面对那沉滞冗塞的社会心理和积弊,丁一的锐气和雄风为正在进行改革大业的奋斗者们喊出了一支多么嘹亮、有力的劳动号子!

一九八六年《红旗》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