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你能行:成功从这里起步
34210200000026

第26章 享受过程的美

化妆师为新娘子化妆的时候,他会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的创作,一边工作一边享受这种过程中的美感;画家完成自己的作品时,不但不会觉得疲倦,反而会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美而感动……

生命里的过程可能无数,一段有一段的美!其实许多结局早已预见。只有过程有一种扑朔迷离的眩目。你不知道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也不知道每一个拐角会有怎样的出乎意料的相遇。我们常常在生命的每一段行程里都只顾急急地向前飞奔,太在意对结果的追求,周围的风景尽管很美,风轻云淡,雪舞雨飞的清雅意境反而无暇顾及,身心疲惫的你终于追上了地平线上飘动的红丝带时,却忽然发现,心里空空的。结果的获得似乎并没有预想的幸福,反而开始喜欢回味过程里的点点滴滴,那曾经热切憧憬的心、那偶尔回眸的深情、那风里雨里的守候、那冷暖悲欢的一路相随……

学会享受过程的美,才可以让浮躁、急切的心慢慢安稳下来,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去面对和付出了,结局的好与坏才不会太影响你的情绪。迷乱你的脚步和方向。

过程里的心情是一种模糊的喜悦和说不出滋味的向往。生命,也就因了这份执著的坚持而变得格外美丽,因了这遍布沧桑与浪漫的历程而变得丰盈、高贵!

陈晓旭一共只演了两部戏,即《红楼梦》和《家春秋》。但当年她的名气却大过很多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因为她演了林黛玉。

“拍《红楼梦》时,我已经读过两遍原著了。给王导演写自荐信时。我还附上了14岁时发表的那首歌颂柳絮的小诗。”

陈晓旭说,她那时的性格真是很像林黛玉,长得非常瘦弱,爱读书。醉心于芭蕾。

1985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18岁的陈晓旭听到这个消息后,拿着一张背面抄着一首诗的自己的照片找到导演,毛遂自荐,要求饰演林黛玉。

“开始导演怀疑我是否能演好。问我:能否演另外一个角色。我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导演觉得演林黛玉的演员本身应该是个诗人,所以最终我得到了这个角色。”

《红楼梦》热播后,陈晓旭借助“林黛玉”一角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为她争取到了电视连续剧《家春秋》的女主角梅表姐的角色。但无论她怎么“用功”,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梅表姐,都只是“林黛玉”的翻版。

“我就拍过这么两部戏。一是我觉得自己在表演上不如别人有天赋;二是由于起点太高,我之后就没有再遇上什么合适的戏了。事实证明,这是我的幸运,要演就该演最好的角色,不是吗?”

浮华散尽是落寞。此后,陈晓旭独自漂泊北京——十多年前还没有“北漂一族”的说法,她成了最早漂在北京的一拨人之一。没有租房中介,没有酒吧和迪厅,不知道往下该怎么走,多次搬家使她几乎得了房子恐惧症——她害怕拖着行李飘零街头的感觉。

直到1991年陈晓旭阴差阳错地转入商界。

不会跟客户谈广告的陈晓旭。于1996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世邦广告公司,担任董事长。那年,她29岁。

陈晓旭说,闯入广告界只是个偶然,说白了是为了生存。1991年,“一个朋友告诉我说,长城广告公司在征集加盟承包经营。可以自己组一套班子单干,他们觉得我应该去试试。没想到公司竟同意由我组建制作总部,自负盈亏,我就大着胆子签了字。”

陈晓旭的创业资金是买股票赚来的。那时,中国的股市也是刚刚起步,她拿演出积攒的两三万块钱跟着别人买原始股,没想到股票翻了好几倍。她成了“先富起来的人”。

公司初创。顶着“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制作总部经理”头衔的陈晓旭,手下除了几个大学生外,几乎一无所有。她在一家酒店租了一间客房当办公室,业务举步维艰,房租和人员工资几乎压得她抬不起头来。

她的第一个客户出现在一个月后。那是慕名而来的一家药厂,客户对她说:“我知道林黛玉是不会骗我的。”

另一家药厂也让她记忆犹新。那是湖北省一家制药厂,当时几乎就要倒闭了,与她签订了150多万元的代理合同。通过她的宣传,制药厂不但起死回生。而且兼并了一家小厂。

“‘林黛玉’的名气对生意没有什么帮助。有理性的人绝不会因为你是‘林黛玉’就与你合作。”陈晓旭说。话虽这么说,“林黛玉”仍无形地为陈晓旭带来了一些宝贵的机会。当时,中国只有几百家广告公司,规模都不大,客户不知道做广告该信任谁,纷纷慕其名而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9年之后。陈晓旭的世邦已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