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那时很年轻
34202400000028

第28章 散文语丝(2)

二十世纪后半期,巴金终于在长久的期待中,看到理想的曙光的降临。梦想与现实在他的一厢情愿的想象中得到重叠。他热爱他此刻所面临的一切,真诚地做若他的天堂之梦,梦想过要在人间建立天堂。但那毕竟仍是虚幻的。他从绚烂的梦境一下子跌到了炼狱之中。在经历了屈辱与苦难之后他满身伤痕地回到了人间。在人间,他做着切切实实的人间之梦,例如,他写《随想录》,他忏悔自己,他建议建立现代文学馆和“****博物馆”。尽管他依然意气如虹,可是,他也已走到了人生的晚景。这是追梦的巴金的人生悲剧。

陈丹晨写的,其实就是这样的巴金悲剧史。他原先感到祷唐和犹疑的,只是面对这个矛盾重重的巴金的悲剧,深恐对他“伤害”而产生的“怯懦”。我此刻要祝贺作者的是,他终于获得了“说真话”的勇气——不为尊者讳。

就这样,一个伟大而有弱点、成熟却又天真、真实而又平凡的巴金站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是写过批判胡风文章的巴金,陈丹展对此写道:“这是巴金人生道路上一次重大的坠失和对自己信念的背叛”;这是迫于压力在报端发表“反右”文章和在会上发言揭发“****”的巴金,对此,陈丹晨也有不留情面的言说:“他不能不扔掉独立思考、大胆、为真理而敢想夂敢说……违背自己的信念,走上一条苦难的泥疗的路”。巴金几次想重振雄风,把《激流三部曲》的续篇《群》写出来。但他犹豫再三,顾虑重重,认为“若照从前的计划写出来,―定会犯错误”,终于使这一计划成为泡影。

陈丹晨不仅不回避巴金的人生遗憾,而且深入探讨他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创作不及前期的根源。他例举从最早写《灭亡》,到写最后一部长篇《寒夜》的巴金的创作经验之后,十分尖锐地指出,“这样一些经验今天已完全不再出现。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已被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束缚,他的艺术思维的翅膀已被折断,不会自由飞翔了,作品也就不再是富有激情、灵气和神韵了”。

但不论怎么说,巴金毕竞是巴金。——“梦中的我”越过了生死的界限,将人世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去探讨那赤裸裸的真理;“真实的我”对于一切都是十分执着,却又陷在烦琐和苦恼里而不能自拔。他在现实中追梦,他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满身伤痕地跋涉。他有平常人的弱点,他的理想使他轻信,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而怯懦。但当他从天上跌进炼狱,经历苦难而重返人间,他的第一声呼喊便是:忏悔。这是巴金的伟大,这是伟大的巴金。这一点,应当感谢陈丹晨的坦诚和勇气,是他的《天堂,炼狱,人间》告诉我们这一切的。

2001年6月20日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天堂,炼狱,人间》推荐书

巴金研究已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成熟的学问,国内外许多专家已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内关于巴金先生的传记或评传已出过多种,陈丹晨先生是诸多此类研究者中坚持最久、致力最多、也是成就最著的作者之一。

陈丹晨这本《天堂,炼狱,人间》是继作者的《巴金评传》和《巴金的梦》关于巴金生平创作研究的两部著作之后的第三部著作。从写第一部《巴金评传》开始,迄今已是二十年过去。他的研究锲而不舍、层层深入,一直进行到写出现实和历史处境中的矛盾重重而又个性鲜明的、充满了内在冲突的这位文化巨人。作者秉承了巴金先生“说真话”的倡导,不为贤者讳,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巴金。

陈丹晨这部新作着眼于揭示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巴金的后半生经历。他从“真实的我”和“梦中的我”两个层面写出了巴金的人生悲剧一他在现实中追梦,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满身伤痕地跋涉。他有平常人的弱点,他因理想而轻信,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而怯懦,直至人生最后的忏悔。

可以说,陈丹晨先生这部著作是迄今为止关于巴金传论的最深切、也最全面的一本书。谨作如上推荐。

2002年4月3日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流光溢彩的追逐

——析思慕《红色的辣椒,褐色的葡萄酒,无谱的音乐和漆黑的女人眸子……》

思慕的文章开头便提到他对匈京布达佩斯风景的仰慕。他知道那里有著名的宫殿,教堂和温泉。因为他身处维也纳,与布达佩斯同在多瑙河上,只有盈盈一水之隔,于是便生了一种把在心目中想象的“艳异的图画”变成现实的渴望。

游记文字难免有关于行旅准备以及始末的记载。思慕关于入境签证等等叙述,保留了三十年代中匈两国关系一些真实史实。并由此引出了后来充当作者匈京之游的东道主和导游的中文教授某君。这段交待是他们布达佩斯三日游的背景材料,是不可缺的简约文字。

他们一行是由维也纳乘舟驶往布达佩斯的。沿多瑙河顺流而下,夹岸山野楼台淸翠飞扬。他只用“时而广野平芜,时而长条绿荫,晴洲白渚之后,忽见危岩翠壑,而僧寺古堡雉堞飞桥复点缀其间,更不寂寞”数句概括。以东方传统笔法写欧陆风情,古雅而有新趣^其间引述同伴老柳的诗兴,以中国旧诗章句穿插文中,以情托景,生动有趣。不觉间“我们已出了奥国,越过捷克边界,而人了匈境了”这种过程的叙述角度新颖自然。

在布达佩斯的三日,他逐日顺序而记。头一日黄昏时节在佩斯码头靠岸,为四周动人,风物惊叹,横跨布达和佩斯两城的数道长桥,无疑是最为瑰丽的匈京风光。布达山上髙高低低的楼台,繁灯如宝石闪亮。他写布达佩斯的夜景非常出色:岸和桥,陆上和河中,“烂漫的灯光,融成金银似的夜气,而远处的长桥,在这夜色中若隐若现”。传神地写出了这座美丽的多瑙河穿越的都城的夜间美景。

此后的叙述自然而近白描。酒和风味食品,音乐茶座,吉卜赛人以及他们的悲哀幽怨的音乐,河上的岛屿,博物馆和小戏园,以及多次出现的对于匈牙利女人的赞美。第一次是在一家著名的餐馆用餐,对所见的匈牙利女人的美丽有如下的记叙:“那副漆黑而深邈流动,像野猫似的眼睛和那因此而富于表情的聲笑,却有摄人的力量”。因此,作者生发了对于马加人历史的追述。由他们游牧生活的形态而推测女人流动的眸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些随意的发挥,显示了作者知识的渊博。

匈京三日之游,紧张匆忙而丰富,从饮食到娱乐,从博物馆到音乐厅,从浴场到教堂,从吉卜赛浪人到匈牙利美女,这是一种闪电式的访问,时间紧凑,浅尝辄止,谈不上深入,却是流光溢彩生动美妙。这种印象式的访问,不能以深刻全面独特论成败,而要考察它是否在倏忽即逝的浏览中,把握住所见所闻的精髓,是否对所经历的一切有传神的记忆。从这点看,思慕的游记是成功的。

这篇文章的题目:《红色的辣椒,褐色的葡萄酒,无谱的音乐和漆黑的女人眸子……》便是对于布达佩斯光影闪烁的美丽的把握。红色、褐色、黑色的美目,吉卜赛女人的花裙,这种色彩斑斓喧闹地烘托出这座欧陆名城让人目不暇接的繁盛。思慕在旅行结束时有一段总结性的文字——

虽只匆匆三日,然那里有名的景物我们都已鉴赏过,红色的辣椒,褐色的葡菊酒,草原流浪人的音乐,浅石绿色的溫泉,漆黑的女人眸子,色中有香,声中有色,色中有味……官能的音乐差不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这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匆匆的行旅。抓住特点顾及全面。于灯影离乱之中,能够把握这座城市的如梦如幻的绮丽和绰约动人的风姿。思慕在行色匆匆的观赏中,注意突出布达佩斯黄昏景色和夜间灯火以及它所具有的绚丽的色彩,这是一种传神而精彩的概括。最后以游伴的诗作与开头的文字相照应,于是在通篇貌似散乱之中最后归结于收缩的谨严。

所有的赞辞对他都不过分

《陈嘉庚的故事》是一本文学性的传记。全书由四十九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相对独立。事件经过择选,文字优美简洁,是一本深人浅出的适宜于各种层次的人阅读的好书。我正是怀着这样的愉悦心情来读这本书的。打开书,首读“痛失亲娘”奔丧一节,又读“信义无价”一节,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因为事件典型感人,文字又精美明晰,读起来就放不下来,这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是少有的,可见此书极有魅力。

陈嘉庚出身于我国闽南乡间的一个平民家庭,经过一生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了万人景仰的一代伟人。这有赖于他那勤苦劳作的本色,勤勉而又精明的经营才能,加上毕生坚持正义与进步,这些因素把他推向了人生的至境。其间最核心和最动人的地方,则是他在处理大小事务中显示出来的人格力量。而铸成他的伟大人格的,则是源自几千年文明的中华道德传统中的最精华的那些部分。传统的美德,加上长期在海外生活身受的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二者的结合在他的身上产生了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

陈嘉庚事母至孝,待人至诚,在乡里中讲究宽厚,在社交中首重信义。前面我说到的首读二章,其实就是一个孝字和一个信字。有孝则家和,有信则事兴。世间万象,看起来复杂,实际上简单,而能达到这简单的,则非常人了。以陈嘉庚在父亲身后代还欠款而言,这债务在法律上是不成立当然也不被追究的,陈嘉庚承担了,而且言出行果,其实全在一种信念。当他经过多年积攒,带着巨资出现在已经破落的债主面前的时候,不仅是当事人,而且也令我们这些读者眼为之湿!

当然,陈嘉庚一生行止,他生前的受人崇敬,以及他身后所享有的殊荣,究其因,远非孝、信二端所能概括,他的精神深厚而博大,细小处严谨而襟怀能容万物,他严于律己而宽于待人,但是事关大局则绝不含糊。每次来到废门,我总要到集美瞻仰鳌园,瞻仰陈先生的陈列馆。陈先生可谓富甲天下,而日常生活却极为节俭。平生所用器皿,一顶凉帽,一支手杖,一个旧手电简,还有简陋得令人心酸的床榻,都使人为之深思:什么是平凡的伟大?他的财产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挣来的,他生财有道。但他几乎倾其所有而贡献于教育事业。当他经过亲身的观察认识了真理,他又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了正义的事业。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在他的身上化为了一种足以战胜一切艰难,度过一切苦厄的神奇力量。但他的一切言行却显得极其平凡和普通,他可以在抗战时期大后方派来迎接他的豪华轿车的泥痕中看到腐败,他不止一次不顾主人的尴尬拒绝乘坐轿子和人力车。陈荔庚是传统的,怛他又很现代。他主张服饰改革,反对穿长袍马褂,他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事业,为了办学,他可以变卖自己的房产。尽管他身上浓缩了中国儒家的精神传统,但他又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思想开放的人,他行为有节却毫不古板。

本书改变了传统的传记写法,以说故事的形式为伟人立传,分节细致而不琐碎,不求首尾衔接而又前后有序。作者写伟人的平凡又能凸显他超越常人的不平凡。在我们的心目中,陈熬庚始终都是一位和民众忧乐息息相通的人,但又总让人感到他的巨大而崇高的崇山大海般的存在。作者笔下的陈嘉庚是普通人,是平常人,但总把他放置在一个宏大壮阔的背景中展开他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里有二次世界大战的万里风烟,这里有国共两党的恩仇离分,从重庆到延安,从新加坡到印度尼西亚,作家为他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广阔高远的活动场景。同盟国的全球战略,东南亚的惊天风雷,在书中都成为展示人物风采的舞台。从******、汪精卫,到******、******,陈嘉庚周旋于这些显赫人物之间,不卑不亢,有节有度。即使是国民党营垒中人,陈嘉庚臧否人物也不怀偏见,如对******的赣南新政则赞誉有加,对宋子文办宾馆则严加驳斥。

在充满硝烟的动荡年代里,行走着一个始终让人感到亲切的伟大身影,这就是陈嘉庚。我们应当感谢这一支朴素的笔。《陈嘉庚的故事》的作者再现了这个伟大的形象,他是二十世纪人物画廊中我们始终不会忘记的人。他一生行善,他一生向上,他一生持正,他一生以正义抗恶。都说人无完人,这话不错。依我看,这话用在陈嘉庚先生身上就有点不切。考察陈先生一生行状,从修身,持家,到贡献于社会,从家事到国事,我们真的要破一下例了——他是一个千古完人。所有的赞辞对他都不过分!

2003年7月22日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大地的怀念

去年秋天在温州,从一位年轻朋友手中接过《夜行者独语》。她没有多作介绍,只是希望我读这本她喜欢的书。书带到了北京,一直放在我的案头。在静谧的灯下,它默默地望着我,期待着我能倾听这位白天忙于政务、惟有夜晚厲于写作的“夜行者”的心灵诉说。我至今还没有见到刘长春,只是从资料中知道作者的一些经历。刘长春的散文很有影响,已有诸多名家评论在先。我这里谈的,只能是阅读后的一点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