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育的主要特点
2岁后,幼儿的动作发育明显发展,能自己洗手、穿鞋,看书时能用手一页一页地翻。手的动作更复杂精细,有随意性。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在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时,出现“自尊心”,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耐心诱导,对待宝宝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表扬,不要同别的孩子比,要和宝宝自己的进步比。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同别人议论:“看××早就会了,我家宝宝就是不会!”孩子能懂得别人数落自己。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会使心理发育受到障碍。
宝宝能应用简单句,使用陈述语气。喜欢学三个字的儿歌。对儿歌的记忆是自然而然,还不会有意识。
主动地去记忆。记忆的东西不能保持很长时间,需要反复教,不断复习才能记住。
认识能力的训练
学数数
幼儿对物品大小数量的认识是在对实物的比较中形成的,准备各类大小质地不同的小物品,如积木块、钮扣、瓶盖、塑料球等,尽量让孩子用眼看,动手摸,张口讲,通过多种感观参与活动,比较认识物品的大小和数量。还可配合教点数,如口读数1,手指拨动一个物品,读2,用手指再拨动一个物品,读3,再拨动一个物品,教点数1~3.学拿实物“给我一个苹果”,“给我拿两个苹果”等。
学习认识性别
结合家庭成员教孩子识别性别,如“妈妈是女的,姥姥也是女的,你是男的,爸爸也是男的”,逐渐让小孩能回答“我是男孩”。也可以用故事书中图上的人物问“谁是哥哥?”“谁是姐姐?”以识别性别。
学习前后和上下
让孩子将两手放在身体的前面和后面或把物品放在身前和身后,使孩子明白前后。然后让孩子将物品分别放在桌上面或桌子下面,练习分辨上和下。
学认两种颜色
2岁前孩子最先学会的是红色,孩子熟记红色后,再教孩子认黄色或黑色的玩具,如先认黄色玩具、黄色手绢、黄色积木等,多次反复认识黄色后,然后挑出红色和黄色玩具或手绢,让孩子辨识,看是否能正确地挑出所说出的颜色,学会后要连续再练5~6天,直到巩固为止。千万不要一次同时教认几种颜色,这样容易混淆。
情感和社交能力的训练
认识环境
外出散步时要让孩子熟悉认识居住的环境、标志物,先认识家门,再让认识家门附近的几条路,附近的商店等以及父母常去的地方,再让孩子顺利找到家。
区分早上和晚上
早上起床时,妈妈说“宝宝早上好”。让宝宝说“妈妈早上好”。边起床边向宝宝介绍“早晨天亮了,太阳也快出来了,咱们快穿好衣服出去看看”。白天要开窗户,使宝宝享受新鲜空气。白天天很亮不必开灯。到晚上也要向宝宝介绍“天黑了,外面什么都看不见了,要开灯才看得见,咱们快吃晚饭,洗澡睡觉”。使宝宝能分清早上和晚上,并让宝宝学习说“晚安”才闭上眼睛。此时可多说几遍“晚安”,让宝宝将词汇学熟练。
学习广交朋友带孩子室外散步时,鼓励他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互换玩具,一起背儿歌。选择讲述小朋友团结友爱的故事讲给他听,让他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做个好孩子,不打人、不咬人、不哭闹。
婴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处理方法
随着社会交往的欲望逐渐强烈,宝宝对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常常要找小朋友玩耍。而在玩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总爱抢别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他要玩,伸手就拿;拿不到就抢,就哭,甚至打架,边哭边说“我要”“我要”,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总是以我为中心,弄得家长很尴尬。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婴幼儿心理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其作用是任何成人所代替不了的。现在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很重视“以儿童教育儿童”。儿童间的交往可以彼此模仿。一些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行为在交往中得到加强或者消弱。3岁幼儿的交往应该说还是一种初步的随意性交往,他们还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我的”,不会考虑别人的权利与要求,没有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他们不知道别人也在玩,不会商量着办事,也不会自我克制,而是“随心所欲”,所以他们也往往玩不长久,争吵是免不了的事。
作为家长,要注意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多让孩子们参加活动,多多少少让他们碰些“钉子”,然后逐渐学会考虑别人的权益,来摆脱“自我”。
婴幼儿不合群的处理方法
2~3岁的孩子长得聪明又活泼,就是有一点不好,不太合群。这主要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突出发展的结果。要把这个缺点改过来,教育孩子懂得建立友谊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父母经常不知道如何去做。
对于年龄较小或内向孤僻的孩子,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邀请性格相近或有共同兴趣的孩子参加活动。活动刚开始,孩子们如何相处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在一起,一起玩游戏、搞活动,只要孩子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共同经历,就能为日后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础。一旦孩子喜欢和同伴相处了,那么你就应该对他(她)强调朋友的价值,鼓励他们交往,不要鼓励孩子抱怨同伴,否则就会强化他的孤僻。
等到孩子有了来往密切的朋友以后,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导孩子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确定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范围,灌输适当的价值观,鼓励孩子个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拥有一个“好朋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这能为他日后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怎样培养婴幼儿的自尊心
自尊是自我意识中自我体验的核心。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父母的态度与评价常是他做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当孩子确定自己得到父母的爱抚与尊重时,就会建立自尊心,相信自己的个人价值。所以,尊重不是宠爱,许多孩子可以从父母处得到宠爱,他(她)能感受到父母愿意为自己舍弃一切,但也能感到父母总是不相信他(她)的能力。如在与客人谈话时,常能感到父母为怕他(她)说傻话而紧张不安,经常要插嘴来帮助解释。
父母不应对孩子以偏概全地下结论,因为孩子就在你的身边,你们对一件具体的行为作出评价是有助于孩子学习和改正缺点的,但若从一件事而概括地为孩子下结论,说他(她)笨,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腾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作一些平等的交谈,一起做游戏,倾听他(她)们幼稚的意见,有些家务也可以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这些方式都有助于使孩子感受到尊重。
如果总是去揭孩子的“短”,“哪壶不开提哪壶”,尽管有时你是逗孩子玩,但谈多了,就会使孩子得出“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短处的人”的自我评价。长此以往,当然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应总是盯着孩子的短处,要努力发现你孩子的长处,并帮助他(她)发扬长处。当孩子沮丧时应予以鼓励,遇到威胁时应消除其焦虑,并帮助孩子越过障碍。扬长避短则有助于孩子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弱点越过障碍。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他(她)找到自身的力量。看看孩子是否有点音乐才能,看看他是否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或擅长舞蹈,或喜欢打球。最好能在小学初中交界期之间找到孩子的长处。让孩子在进入中学时,有一项值得自豪的才能。当然,要父母先了解孩子的能力,然后为他们选择一项技能,并帮他创造条件,使之取得成功。如果发现观察结果不当,可及时更换,另选一项,从头开始。
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竞争,只有竞争才能赢得尊敬。要鼓励成绩一般的孩子在某一项目上胜过同学。孩子在学习中可能会陷入困境,你应该帮助解脱,并一直作为孩子奋斗道路上最可靠的盟友。在帮助孩子竞争时,要教会他(她)热爱生活。
要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尽量早些让孩子照顾自己,开始的缓慢与笨拙决不能成为父母插手的理由。惩罚对于犯错误的孩子并非不能使用,但是,要尽量避免当众惩罚孩子,因为惩罚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为了使他当众出丑,更不是故意伤害他的自尊心。
不要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让孩子在力所不能及的任务面前丢丑与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自尊心的培养方面是完全相反的效应。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关心对儿童自尊心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对小学生的研究以及对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和谐协商的家庭气氛是个体自尊心形成的滋润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