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营养100问
34200500000085

第85章 疾病预防

预防春季“三疹”的方法

三、四月份,是麻疹、风疹与病毒疹的好发季节。

“三疹”多见于小儿,且都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皆有发热、咳嗽、咽痛、出疹等临床症状,加之目前不典型麻疹逐渐增多,故“三疹”极易混淆。正确识别“三疹”,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发热39℃—40℃以上,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此期约3~4天,称为麻疹前驱期。在出疹前一天,约90%的病儿口腔内可见有麻疹粘膜斑,据此即可明确诊断。一般情况下发热第4天见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为四肢。随着体温的逐渐恢复,皮疹也依出疹顺序消退,出现麦麸状的脱屑,并留下棕色的色素沉着。麻疹患者如果治疗不当,也容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肺炎、喉炎、脑炎、中耳炎等。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者应检疫14~21天。若麻疹流行时,对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的两天内,应赶快接种麻疹病毒活疫苗,以达阻止麻疹流行的目的。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儿的体温一般较麻疹为低,流鼻涕、淌眼泪轻微。常于发热后的24小时内出疹。疹子先于面部和颈部,可一日内遍及全身,第3天可以融合成片,极似麻疹,但其疹子比麻疹小,浅红色。疹子从第4天起依次消退,退疹后无棕色的色素沉着斑,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它的特点。风疹对孕妇有害,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感染风疹病毒时,容易发生胎儿畸形、死胎、流产等,最好中止妊娠。目前风疹疫尚未问世,对风疹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要加强护理,让孩子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风疹病儿在出疹的5天以后,就没有传染性了。因此,住在家里的病儿,一般不需要隔离。

病毒疹一般为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呼吸道合并胸病毒所致。近年来发病数日见增多,感染者多为11、12岁的儿童。初发临床症状较轻,皮疹出现没顺序,以胸、腹部出疹较多,其他部位少见,且皮疹消退快,退后不留任何痕迹。感染了病毒疹时,可有耳后、腋下淋巴结肿大。病毒疹传染性较强,儿童感染了病毒疹后,需立即隔离治疗。周围人群应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患儿家庭及上学的教室应进行空气消毒。

不宜预防接种的情况

一般来说,患急性传染病及其恢复期,或者正在发热,或者患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活动性肺结核和风湿热,以前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史的小儿,不能进行预防接种,早产儿、难产儿及体弱的新生儿,需要等健康状况好转后才能进行接种。有惊厥及大脑发育不全的小儿不能接种百日咳疫苗,拉肚子时不能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此外,对某些预防接种还有特殊禁忌的:有结核病史或结核菌试验呈阳性的小儿不能接种卡介苗;有癫痫、抽搐,或患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小儿麻痹症)者,不能接受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接种;有免疫缺陷的小儿,不能接种活疫苗或活菌;有一个月内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暂时不能接种荨麻疹活疫苗。

预防幼儿肘部脱位的方法

1岁半以上小儿活泼好奇而且好动,经常出现肘部关节的损伤,尤其易发生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因为小儿时期肘关节囊及肘部韧带松弛薄弱,在突然用力牵拉时易造成桡骨头半脱位。家长在给孩子穿衣服时,动作过猛,孩子不听话,大人突然用力地牵拉均可造成脱位。如果出现过一次肘关节脱位,很容易再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形成习惯性半脱位。

桡骨头半脱位以后,孩子立即感到疼痛并哭闹,肘关节呈半屈状下垂,不能活动。到医院复位后,疼痛自然消失,可以抬肘拿东西。

预防幼儿蛔虫的方法

15~17个月的孩子,自己能够吃东西、喝水,但还没有养成卫生的好习惯,很容易感染蛔虫症。为了预防蛔虫,要教育孩子一定要在饭前便后把手洗干净;常剪指甲;不要随地大小便;不吸吮手指;生吃瓜果要洗净去皮;不要喝生水。家长要给孩子勤晒被褥。做到以上这些,不但可以预防蛔虫,也预防了许多其他传染病。

婴幼儿斜颈治疗方法

小儿斜颈是头向一侧偏斜的病症,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颈,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引起挛缩与变短。

小儿斜颈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第2~3周出现,症状为头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触诊时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可达到成人拇指末节那么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部分病人不遗留斜颈;但不少病人若未经治疗,肌肉为纤维索条所代替,头部可因挛缩肌肉的牵拉而发生斜颈畸形。头与面部可因不正常的位置而产生继发性畸形,肌肉短缩侧的面部自上而下的长度变短,面部增宽。随着骨骼的发育,面部的不对称将加重。患侧眼外眦角至口角间的距离比对侧变短。

发现小儿斜颈后,如不及时纠正,患侧面部软组织可随体格生长而进一步变短,颈深筋膜挛缩变厚,斜角肌变短,颈动脉鞘与血管挛缩,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治疗原则应在小儿斜颈确诊之后即采取措施。早期可对肿胀部位作手法轻柔按摩,伸展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时维持时间2~3秒。这种伸展动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应教给父母来完成。另外,喂奶时,睡眠的枕垫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儿注意时,都应重视姿势的纠正。

如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后未见症状好转或被误诊的1岁以上病儿,则需手术治疗,切断或部分切除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

婴幼儿呕吐治疗方法

新生儿由于呕吐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贲门)处括约肌较松,所以,容易发生呕吐。

刚生下不久,还未开奶就开始呕吐,吐出物像泡沫样或含少许咖啡样物,但全身情况尚好,胎粪排出正常,无腹胀,分娩时有产程过长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过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尽后呕吐自然停止。少数呕吐严重者可用导管抽出胃内容物,并用生理盐水洗胃,症状便可缓解。对于因难产、高位产钳、吸引助产等引起分娩损伤的和有窒息的小儿发生呕吐,需注意颅内出血,这时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痉、前囟饱满等神经系统症状,全身情况亦较差。

出生不久,或刚开奶,一吃即呕吐,无胎粪排出或排出量极少时,常常有可能为胎粪粘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粪粘稠引起的,灌肠后大便通畅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闭锁、十二指肠闭锁、肠旋转不良、无肛等,除呕吐和无胎粪(或极少)排出等共有症状外,如梗阻位置较高,则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或上腹胀而下腹空虚;梗阻在十二指肠以下的,呕吐物含胆汁;梗阻位置低的,呕吐发生较晚,呕吐物中可有粪便,腹胀明显。对这类畸形的患者,尽量争取早日手术治疗。

出生1~2周后发生呕吐,全身情况很好的常常因喂养不当所致。当小儿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过稀,小儿饥饿,吸奶时咽下大量空气,或人工喂养时奶头开孔过小、过大,牛奶不充满奶头,都可以让小儿吞入空气,当咽入的大量空气从胃内排出时便发生呕吐。此外,牛奶过热、过冷、量过多或吸奶后翻动小儿等也会引起呕吐,有时呕吐可呈喷射状。只要注意喂养方法,吸奶后竖抱起小儿轻拍背部,待至嗳出吞入空气后再半卧,就不会发生呕吐。如果胃出口(幽门)处肌肉痉挛、乳汁不易通过,也会发生呕吐,吸奶前给予解痉药物能有效。因新生儿的胃游离度和活动度大,进食后会发生胃扭转而呕吐,可于吸奶后取身体稍抬高右侧卧位以预防。对于小儿喂饱后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吐后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状和体征,通俗称为“溢奶”,这是属于正常现象。

如出生2~3周后开始呕吐,每天数次,逐渐频繁并发展为喷射性,每次进食后半小时左右就发生剧烈呕吐,吐出量有时比进入量还多,吐出物无胆汁,吐后食欲仍正常,并因长期持续呕吐而逐渐消瘦的,可能为先天性幽门肥大性狭窄,本病在男婴多见,进食时在腹部可见到胃蠕动波,有时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榄大的硬块是肥大的幽门,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新生儿在胎内、出生时、出生后都很容易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呕吐可以为这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新生儿任何时期出现呕吐,伴有这些疾病的相应症状,或全身情况差时,应及时就诊治疗。

婴幼儿百日咳治疗方法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飞沫传染。细菌侵入人体呼吸道生长繁殖,呼吸道粘膜发生炎症,产生大量粘稠分泌液。百日咳流行较广,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末春初多见。任何年龄的儿童都可患百日咳,但以1~6岁为多。

百日咳的临床特点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常伴有深长的鸡啼样吸气声。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传染期长,从潜伏期末的1~2天,至病初的2~3周,均有极强的传染性,这正是集体儿童中易流行此病的原因之一。

新生儿也可感染,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人数的85%。城市中春夏季易流行,潜伏期平均7~14天(最长21天),病程2~6周,重者可长达2个月以上。百日咳病程长,恢复慢,会给孩子带来许多痛苦。如因剧烈咳嗽会使小婴儿舌系带发生溃疡,还可并发肺炎、中耳炎等症。

百日咳患者因为咳嗽严重可产生多种并发症,肺炎是最常见的一种,除咳嗽外,还可出现高烧、气急等症状。过于剧烈咳嗽可使毛细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最多见的是眼结膜下出血,眼睛周围皮肤出现出血点,也有鼻出血、脑出血等。原有肺结核的小儿患百日咳后,常使病灶扩散,引起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百日咳虽能自行痊愈,但因病程较长,影响小儿健康。因此必须尽早积极地给予适当治疗,以缩短病程。

首先必须及早隔离患者,不使与其他小儿接触,防止传播。病儿不需要卧床休息,多在户外新鲜空气环境中活动,往往可使咳嗽减轻。尽量避免哭吵、烟尘等诱发咳嗽的不良刺激。饮食宜少吃多餐,呕吐后适当补充一些食物。痉咳明显的患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可用氯霉素或无味红霉素治疗,较大儿童可服用禽胆片(百日咳片)或中草药治疗。夜间咳嗽严重的,可服用镇静红,年幼百日咳婴儿,如发生青紫、窒息或抽搐,必须及早住院治疗。

婴幼儿流行性感冒治疗方法

流行性感冒又称流感,是由于流行性感冒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等。

本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健康带病毒者排病毒少而短暂,故在流感传播上不起很大作用,但轻型患者却起重要的传播作用。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经飞沫直接传染,如飞沫污染手、用具、衣物等亦可发生间接传染,但因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存活不超过30分钟,故以直接传染为主。

本病患者以儿童及少年为多,5~20岁发病率最高,而4~5个月以下的婴儿极少受到传染。

潜伏期

约数小时至1~2日。起病急骤,可有高热、畏寒、头痛、背痛、四肢疼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现咽痛、干咳、流鼻涕、眼结膜充血、流泪,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肺部出现粗罗音。偶有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表现。在婴幼儿则临床表现每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炎症涉及上呼吸道、喉部、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部。常突发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及流清鼻涕,常见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见皮疹及鼻衄。体温可在38℃~41℃,高热时可出现惊厥。幼小婴儿还可出现严重的喉、气管、支气管炎伴粘稠痰液,甚至发生呼吸道梗阻现象。

流感常发生并发症,最重要的是继发或附加的细菌感染如中耳炎、化脓性鼻窦炎和肺炎为较常见。

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着重一般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患儿宜卧床休息直至体力恢复,应严密隔离以防继发细菌感染或传染他人。婴幼儿尤须注意合宜的喂养。有高热、烦躁不安时应给以对症治疗。高热病人一般采用乙酰水杨酸、非那西丁及氨基比林等药品。并发细菌感染时须及早给以抗菌药物。

幼儿大便排不出的处理方法

孩子排不出大便很痛苦,可用手指沾些热肥皂水插入孩子的肛门里,慢慢地拨动硬便,把它弄碎后用手指带出来。或用开塞露等,也可很快排便。

孩子大便干燥可服些轻泻剂,服药后12~24小时后可排便。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便秘,给孩子的饮食中加些玉米、莴苣、韭菜等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要耐心地,不要威吓地训练孩子坐盆,有些孩子是因为不喜欢坐盆而不大便,使粪便在直肠变成硬块。还有的家长让婴儿坐马桶大便,孩子两脚不能接触地面,也造成大便不易排出。

婴幼儿用药剂量推算方法

1.婴儿量:2岁以下婴儿剂量=年龄(月数)/150×成人剂量。

2.老幼用药剂量快速折算法:

年龄用药量

60岁以上3/4~4/5成人量

15~18岁3/4成人量

12~15岁3/5成人量

8~12岁1/2成人量

6~8岁1/3成人量

4~6岁1/4成人量

2~4岁1/6成人量

1~2岁1/8成人量

初生儿~1岁1/24~1/12成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