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冬季冻疮
冻疮发生的原因
冻疮发生于寒冷的时候,它是冬天常常在户外玩耍或到户外没有注意做防寒防护的孩子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病。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
冻疮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于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手指、手背、脚趾、脚跟、脚边缘、脚背、耳轮、耳垂、面颊。
被冻伤的部位一开始充血发红,形成暗红色的斑,并伴有肿、疼痛、发痒,尤其是一遇到热时,又痒又胀十分不舒服。如果未能及时控制病变,暗红色的斑逐渐变成暗紫色,肿胀更为明显,严重者出现水泡。水泡可能会破渍,形成溃疡面,这时,疼痛加重。通常,冻疮会愈合得慢,一直等到天气暖和时才能好转。
冻疮的防护与治疗
当孩子要去户外时,一定要注意给孩子保暖,如衣服是否防寒,特别是经常暴露的部位,可适当地涂抹护肤油以保护皮肤。孩子患了冻疮要及时治疗,没有破渍时在红肿疼痛处涂抹冻疮软膏或维生素E软膏,也可请中医开一些草药煎洗。
当有水泡和水泡破溃形成溃疡面时,最好请医生处理,以免处理不当加重病变而产生合并症。
及时注射乙脑疫苗
乙脑是通过黑斑蚊传染的疾病,可致使患者产生高热、头痛、呕吐、抽风,甚至昏迷等症状,并容易留下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等。
宝宝在满1周岁时连续注射两针乙脑疫苗,间隔7~10天,在2、3、6、7、13岁仍要各加强一针才能维持身体的免疫力,预防乙脑的发生。乙脑疫苗诱导体内产生抗体需一个月,所以宝宝具体注射乙脑疫苗的时间,可根据各地区乙脑病开始流行时间提早一个月。华北地区最佳注射时间为5月份,东北地区为6月份,南方各省为4月份。
乙脑疫苗比较安全,注射后可出现局部轻度红肿,个别的宝宝会有38℃以上的发热反应,根据情况应去医院诊治。若宝宝体质过敏,在注射后第三天,局部的红肿瘙痒会达到最重。之后就会逐渐消除,不必过于担心。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一项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资助的最新研究结果提示,给婴幼儿接种流感疫苗不仅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而且对呼吸道和病毒(RSV)感染也有保护作用。
经常与流感病毒一起流行的RSV感染,是美国5岁以下儿童因下呼吸道感染接受住院治疗的最常见病源,每年因此而住院的患儿约8.4~14.4万例。
CDC立克次体与病毒性疾病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为时5年的研究,他们在圣弗朗西斯科海湾和西雅图地区调查流感病毒流行占优势的季节中婴幼儿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研究人员发现,研究期间,2岁以下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率约是5~17岁儿童住院率的12倍,这些婴幼儿无任何发生流感病毒相关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他们因此得出结论:应该考虑给2岁以下婴幼儿常规接种流感疫苗。
两位内科医师为这项研究撰写了述评,他们说,许多儿医师都有一种感觉,即正常、健康的婴儿较大龄儿童或青年易患重症流感和严重并发症。即使在流感病毒流行期,RSV感染的住院病例数仍高于流感病毒感染的住院人数。
及时注射B型嗜血流感杆菌结合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主要的感染对象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通过唾液飞沫在空气中传播,在幼儿园的儿童中带菌率可达到25%以上。B型流感嗜血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脑膜炎、肺炎、败血症、脊髓炎、心包炎、会厌炎、蜂窝组织炎等疾病。B型流感嗜血杆菌是造成婴幼儿严重性细菌感染和死亡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在中国主要引起小儿肺炎。发病率为10.4/10万。患儿在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病死率仍高达20%。由于滥用抗生素和细菌的抗药性,造成治愈率低和并发症多。因此,使用疫苗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接种对象:生后2个月至5岁婴幼儿。接种反应:局部红肿和全身发热。在与百白破混合制剂联合接种时,发热和局部反应高于单独注射。
打预防针前后应注意的问题
初次打预防针时,应主动要求建立登记卡
每次打针要带上预防接种登记卡,以便了解情况,防止重打或漏掉。
要详细了解小儿的健康状况
并做些必要的检查,有禁忌症者不能注射,如发烧、过敏体质、哮喘及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疾病等。
注射的前一天,要给孩子洗好澡
或把胳膊洗干净,以免注射后引起局部感染。
要做好说服动员工作
消除小儿的紧张、恐惧心理,以防晕针,平时也不要用打针吓唬孩子。
正常反应
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一般在打针24小时后开始出现,如红、肿、热、痛现象。红肿范围直径在2.5厘米以内者为弱反应,在2.5~5.0厘米为中反应,在5厘米以上为强阳性反应,强阳性反应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如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能促进药物的吸收,但应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应表现有发热、头昏、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异常反应
最常见的是过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皮疹有多种多样,以荨麻疹最为常见。其次是晕厥,这与打针时空腹、疲劳、空气闷热、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往往注射后即刻或数分钟之内出现头昏、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等症状,严重者可失去知觉、呼吸减慢。还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异常反应。一旦出现这些反应,要立即请医生处理。
观察效果,观察患病情况
打预防针后2周左右可产生抗体,1个月时抗体水平最高,以后缓慢下降。如果2周后不患打针所预防的那种疾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里仍没有传染上,说明打预防针的效果很好。观察接种后的反应,打预防针后,肌体将产生以上各种局部或全身性反应,正是因为这种反应过程,才说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后无任何反应,说明注射失败,重新注射。做皮肤试验及血清试验,这两种试验检查,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体内抗体情况。因此,在打预防针后1个月左右,应去医院做这些检查,便可了解孩子打预防针的效果。
婴幼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厌食症是指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消化功能及其调节受到影响而导致厌食。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另外还有家长的喂养方式不当、饮食结构不合理、气候过热、温度过高、患胃肠道疾病或全身器质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等。
临床表现
患儿由于长期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表现为精神、体力欠佳,疲乏无力,面色苍白,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防逐渐消失,肌肉松弛,头发干枯,抵抗力差,易患各种感染。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片、多酶片、酵母片等。
中医验方:
曲麦枳术丸加味:神曲、麦芽、白术各6~10克,枳实、陈皮、鸡内金各3~6克。若舌苔厚腻湿重者,白术易苍术6~10克。
养胃增液汤加味:石斛、北沙参、玉竹、白芍各10~15克,山药15~20克,甘草、乌梅各6~10克。
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扁豆、莲米、苡仁各10~15克,白术、茯苓、神曲、炒二芽各10克,砂仁、陈皮、甘草各3~6克。
注意事项
调节饮食,纠正不良的偏食、零食习惯,禁止饭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时进食,建立正常生活制度和良好习惯。
纠正家长对小儿饮食不正确的态度,合理喂养,针对小儿的口味变换菜样。
患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应及时医治。
婴幼儿异食癖的治疗方法
异食癖是指婴儿和儿童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宜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发病年龄以幼儿为多,但学龄儿童亦可见到。
本症患儿常喜食煤渣、土块、墙泥、砂石、肥皂、纸张、火柴、钮扣、毛发、毛线以及金属玩具或床栏上的油漆。对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较大的物品则舔吮或放在口里咀嚼。他们不听从家长劝阻,常躲着家长暗暗吞食。一般临床症状为食欲减退、疲乏、腹痛、呕吐、面黄肌瘦、便秘和营养不良等。
小儿异食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不良习惯;2.缺乏铁锌等;3.肠内寄生虫病。
对心理异常引起的异食癖,不能责罚和捆绑患儿手足,因其不但不能解除异食习惯,反而使他们暗中偷吃此类不洁食物。对疑铁锌缺乏者或肠道寄生虫病,可到医院去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锌剂或驱虫治疗。
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法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感染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炎或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轻重程度相差很大,年长儿症状较轻,仅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乏力等,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如病变范围较广,涉及鼻咽部,常伴发热、咽痛与声音嘶哑、扁桃体及咽后壁淋巴结组织充血增生,有时颈淋巴结可稍肿大。年龄小的婴幼儿症状表现较重,大多发热、烦躁不安,因鼻塞和鼻咽部有分泌物,婴儿常张口呼吸,甚至影响吸奶。可伴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除咳嗽流涕外尚有呕吐、腹痛、腹泻、有的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1~2天或10余天不等。少数婴儿起病时可发生高热惊厥,热退后就不再有抽筋发作,且一般情况良好,没有神志异常及后遗症。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为普通常见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炎症易涉及其他器官,引起并发症。常见的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颈淋巴结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炎症向下蔓延累及下呼吸道,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炎甚至肺炎。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早期症状也可表现为伤风感冒,因此在诊断中除根据临床症状外,还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史,体检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时还需观察病情的发展才能确定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包括适当休息,多喝水,加强护理,室温和湿度应适宜。高热时给予降温,鼻塞应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素滴鼻。因本病多为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继发细菌感染或发生并发症时,可选用磺胺药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药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此药为较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片剂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疗。中医认为:感冒外邪,常为停食着凉,或有积滞,可服至宝锭、万应锭。还可用小儿感冒冲剂、银翘散、板蓝根冲剂等。流行性感冒病情较重,高热不退者,要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的中药,有助于退烧和身体恢复。
患儿要尽量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又可减少病儿发生并发症。不要带小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平时要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着过多,提高小儿耐寒能力。此外,合理喂养,防治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亦十分重要。
婴幼儿结核病的治疗方法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小儿时期以原发性肺结核为多见。小儿抵抗力弱,致使结核病变容易播散,可发展为粟粒性肺结核或扩散到身体其他器官,如脑、肾、肠、骨骼等,引起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肠结核、骨或关节结核等。
发病原因
结核病主要由结核杆菌通过飞沫、痰液和灰尘经呼吸道传染,也可以通过与患者同进饮食、共用食具或饮用含结核杆菌的牛奶经肠道而传染。结核杆菌在人体侵入处产生原发病变,但多数人在受感染后并无症状。原发病灶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完全被吸收,而机体对结核菌素产生阳性反应,只有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才能发病。如果小儿平日缺乏锻炼、营养不良、或密切接触结核病患者,都是发生结核病的重要因素。
小儿结核病常见类型如下:
原发性肺结核
患儿有不规则发热,一般呈低热,伴有轻微咳嗽,食欲减退,多汗,略显消瘦,有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肺部体检常无异常体征,X线检查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有时可见初期病灶阴影,且“OT”试验呈阳性。
原发性肺结核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儿经过治疗,6个月至1年后逐渐痊愈,但如不及时彻底治疗,特别是年龄小,营养差,或同时患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时,结核病变可能播散全身。
粟粒性结核
由体内大量的结核杆菌侵入血液所致,起病可急可缓,急者多突然高热,且持续不退;缓者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患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明显消瘦,咳嗽频繁,有时出现气急,青紫,颈淋巴结和肝脏、脾脏常常肿大。肺部体征不明显,且因病灶细小,透视时常不易发现,但摄片可见两肺满布如粟米大小的点状阴影。
结核性脑膜炎
起病一般比较缓慢,开始时有低热,食欲不振,便秘、呕吐,年长儿常诉头痛。小儿脾气忽然变得很坏,容易激怒、恐惧、睡眠不安、半夜哭叫,或者相反地忽然变得呆滞,对玩耍不感兴趣,终日想睡觉。1~2星期后,患儿神志恍惚,眼睛常向远方凝视,感觉过敏,颈部强直,婴儿则囟门饱满。至晚期,热度升高,出现抽筋,且反复发作,神志进入昏迷。常有一侧肢体瘫痪,严重者全身强直,呼吸不规则。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当小儿有神志改变,不明原因的低热和呕吐时,应考虑到结核性脑膜炎的可能,可作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以明确诊断。
应该明白,结核病是一个可以预防的疾病,小儿出生后即应接种卡介苗,此后还应定期作体格检查。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病情比较严重,有发热、咳嗽、盗汗、高度衰竭的小儿应卧床休息,病情较轻的可作适当活动。住室要经常通风换气。常到户外接触新鲜空气,鼓励患儿多进饮食,食物要富于营养。抗痨药物的应用是治疗的关键,轻者可单独用异烟肼,疗程半年至1年。重者与链霉素联用2~3个月。患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时,异烟肼应加大剂量,疗程约1年半至2年。
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治疗方法
本症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明显浮肿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起病年龄以学龄前儿童为多见。单纯型肾病综合症发病年龄偏小,肾炎型偏大。
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缓慢,浮肿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开始时多见于眼睑及面部,以后渐遍及全身,严重者累及浆膜腔。患者皮肤水肿松软,压之可凹,面部扁平,眼睑肿胀不能睁开,颈粗下颌消失,全身皮肤苍白发凉,有水肿压痕。体重可增加30%~50%。常见有腹腔积液,其次为胸腔积液,或多体腔积液。较小儿童和婴儿鞘膜腔和腹腔相通,外阴部水肿和鞘膜积液更为突出。尿量减少,有时仅1~2次/日,腹泻较常见,这和肠道水肿有关或提示伴有感染。有时浮肿出现较突然,尤其紧随呼吸道感染之后,水肿可在数日内遍及全身。病程中不伴有明显高血压。如作血液生化检查,则有血胆固醇增高、血浆蛋白降低的特征。亦有少数患者,发病年龄大于7岁,全身浮肿不显,但有明显的、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的高血压及血尿,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
因患儿病程迁延、抵抗力低下,极易得感冒和肺炎,而这些病又常是使肾病病情反复发作的诱因,每当患儿有上述感染时,浮肿、尿少则加剧,尿中蛋白含量也增加。除此之外,还可在病程中出现下列并发症:
低血钠症
患儿可因长期忌盐或应用过多的利尿剂,加之感染、呕吐、腹泻等原因,使体内钠盐减少,出现食欲减退、神萎嗜睡、口渴但不思饮、浮肿加重、血压降低,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
低血钾症
当浮肿消退时或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常有大量钾盐自尿液中排出,造成血钾过低,患儿可出现腹胀、全身肌肉软弱无力、心音低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因呼吸肌无力而出现呼吸困难、青紫。
低血钙症
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期间,肠道对钙的吸收不良,且在排出蛋白尿的同时,常可有大量钙盐排出,故肾病患儿常可因血钙过低而发生低钙惊厥或引起骨质疏松。
防治措施
本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多数患儿经采用中西药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的效果,部分患儿虽经反复发作仍可痊愈,但有些则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在治疗中需注意下述情况:
饮食:浮肿时要淡食,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不肿时可食少量盐分,以防体内盐分过低。
休息与预防感染:浮肿时需休息,平时防止过分疲劳,多进行户外活动,尽量避免与感冒或其他传染病患者接触,注意清洁卫生,预防各种感染。如已发生感染,必需及时积极控制。
药物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其近期疗效较好,但停药后常易复发,近年来常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除可加强激素疗效外,尚有防止复发的作用,但均有一定副作用。中药有扶正、巩固疗效及减轻上述药物副作用的功能,一般常于病初加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水药,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时,常可加用补气补血药,当病情缓解时,可交替应用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麦味地黄丸等中成药,以巩固疗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方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自发性出血,大多数病儿在发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
临床表现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段,分急性与慢性两类。小儿时期多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且多见于婴幼儿时期,春季发病率较高,以往无出血史,发病突然,出血严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时往往有感染。慢性病例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多数发病潜隐,出血症状较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如针头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四肢较多;但也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或齿龈出血为主要症状。约1%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成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严重者可有失血性贫血,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时表现为头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状。
病程及预后
急性患者出血虽重,但不经特殊治疗可以自愈。一般于发病第1周内出血较重,第2周即减轻或不再出血,第2~3周未出血即可完全消失,但血小板数上升较慢。约90%病人可在1年内痊愈。也有部分急性病例可转为慢性过程。
慢性患者病程长达数月以至十余年,可反复发作出血,迁延不愈,血小板经常波动于2~3万至7~8万之间。有时发生难于控制的出血。
防治措施
一般疗法急性病例主要是在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在病的初期应让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外伤,积极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及易消化饮食,大量维生素C及P,以及局部止血等对症治疗。也可口服较小量强的松1~2毫克/公斤/日,待出血好转即渐停用。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不重或在缓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避免外伤,预防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对出血严重者或久治不愈者应进行如下特殊疗法。
输全血或血小板输血不仅适用于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对血红蛋白较高的病人,可输血小板或含血小板丰富的血浆。
肾上腺皮质激素危重出血患儿,宜将氢化考的松10~20毫克/公斤/日,分2~3次静脉滴入,症状好转后改口服强的松。较重出血病人,开始即可用强的松2毫克/公斤/日口服。急性患者出血现象消失即可减量,于3~4周内停药。慢性患者常需要足量用药3周,待出血停止,血小板升至5万/mm3以上渐减量,停药。
其它药物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硫唑嘌呤、6MP、环磷酰胺等。
婴幼儿龋齿治疗方法
龋齿是小儿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时部位在牙冠,如任病变继续发展,可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
龋齿的发病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细菌、饮食、牙和唾液,三者相互关联,缺少一个方面都不能发生龋齿。
临床表现
龋齿最容易发生在磨牙和双尖牙的咬面小窝、沟中,以及相邻牙齿的接触面。前者称为窝沟龋,后者称为邻面龋。根据龋齿破坏的程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浅龋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继而形成表面破坏。浅龋没有自觉症状。
中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病儿对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后,症状立即消失。中龋如及时得到治疗则予后效果良好。
深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这时龋洞已深,破坏也较大。病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刺激去掉以后,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这时多数需要作牙髓治疗以保存牙齿。
防治措施
预防龋齿的基本原则是针对发病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增强牙齿的抗龋性主要是通过氟化法增加牙齿中的氟素,特别是改变釉质表面或表层的结构,增强其抗龋性。但高氟区不能使用。
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刷牙和漱口。
减少或控制饮食中的糖。
治疗龋齿的主要方法是充填。即将龋坏组织去除净,作成一定的洞形,清洗、消毒以后,用充填材料填补,并恢复牙齿缺损的外形,龋坏即可不继续发展。
婴幼儿痱子的治疗方法
痱子是由于汗液排泄不畅所致的汗腺周围发炎。大都发生在大汗以后,尤以夏季为多。患者多半是肥胖的婴儿或儿童。
临床表现
小儿痱子易发生在面部、颈部、躯干、大腿内侧、肘窝等处。一般分三类:
晶痱常见于新生儿,或儿童突然大汗暴晒之后。是因角层下潴留汗液所致。表现为多数散发或簇集的直径在1~2毫米或更大的含清液的表浅疱疹,易破,密集分布在前额、颈部、胸背部及手臂屈侧等处。无自觉症状,多于1~2日内吸收,留下薄薄的糠状鳞屑。
红痱子(红色汗疹)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是由汗液潴留在真皮内所致。发病突然,迅速增多,多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散发或融合成片,分布在脸、颈、胸部及皮肤皱折处,可有痒、灼热和刺痛等感觉,患儿烦躁不安,遇热后则症状加重。
脓痱子是以孤立、表浅与毛囊无关的粟粒脓疱为特点。小脓疱位于真皮内,以汗腺为中心,破后可继发感染。多在皮肤皱折处发生。
上述三种类型,均可继发感染,尤其小儿的头部继发感染时可形成小脓肿即为痱毒。
注意事项
应注意室内通风,勤洗温水澡,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多撒些爽身粉、扑粉、痱子粉,以吸去汗水。忌用碱性肥皂。宜穿宽敞单薄布料的衣服。婴儿要注意喂水和勤翻身。儿童要避免在烈日下玩耍。
通常可用各种痱子粉,以滑石粉和氧化锌为主要成分,可加0.1%薄荷及1%樟脑。亦可用各种止痒剂,可加氧化锌、石炭酸及石灰水等。35%~70%酒精对轻型痱子也有一定止痒效果。油膏可使皮肤浸软,妨碍汗液蒸发,切忌应用。
婴幼儿遗尿症的治疗方法
正常情况下10~18个月的婴幼儿即可开始训练自觉地控制排尿,但有些幼儿到2~2.5岁时夜间仍有无意识的排尿,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如在3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觉中醒来而自觉地排尿,称原发性遗尿症或夜尿症。有些小儿在2~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至4~5岁以后又出现夜间遗尿,则称继发性遗尿症。此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12~18岁。
绝大部分小儿遗尿是功能性的,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失调所致。引起功能性遗尿的常见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照顾及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遗尿大多见于易兴奋、胆小、被动、过于敏感或睡眠过熟的儿童。个别病儿有家庭性倾向。少数患儿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蛲虫病、脊柱裂(隐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积较小等。
临床表现
患儿常在夜间熟睡时梦中排尿,尿后不觉醒,轻则一夜一次,重则一夜多次,有时消失后再出现,时好时坏,有的甚至持续至青春期。
患儿常感羞愧、恐惧,精神负担加重产生恶性循环,增加遗尿的顽固性。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可用氯酯醒、盐酸丙咪嗪、苯甲酸钠咖啡因等。
中医验方
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许,每日下午以温开水调服,连续服用10日。
益智仁10克,醋炒研细末,分三次开水冲服。
鸡肠散:鸡肠一具洗净烧存性,牡蛎、茯苓、桑螵蛸各16克,肉桂、龙骨各8克。共研为细末,每服3~4克,一日服3~4次。
甘草50克,白芍20克,白术20克,水煎浓缩后,加白矾粉10克,硫磺粉50克。烘干研细末。每次用5克,以大蒜盐水调糊敷脐,2~5天换药1次。
葱白7个、硫磺10克。共捣成泥,每晚睡前敷脐部,次晨取下。
五倍子、何首乌各3克。研末,用醋调敷于脐部,后以纱布覆盖,每晚1次,连用3~5次。
注意事项
自幼用良好的方法培养、训练小儿的排尿习惯,避免不良刺激。
训练膀胱正规排尿,傍晚以后不用流质饮食,少喝水,临睡前排尿,在患儿经常排尿的钟点前唤醒其排尿。
对患儿着重教育、解释、消除紧张、恐惧及不安等情绪,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鼓励患儿树立信心。
夜惊与梦游症的治疗方法
夜惊为一种意识朦胧状态,患儿的表现为在开始入睡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目起坐,躁动不安,面间表情恐怖,时有喊叫,其内容与受惊的因素有关。一般可持续十余分钟,清醒后对夜惊发作完全遗忘,偶尔可有片断记忆。部分患儿在发作的同时伴有梦游症,患儿起床走动,做一些机械的动作如开抽屉等,醒后完全不能回忆。发作次数不定,可隔几天、几十天发作一次,偶可一夜发作数次。
引起小儿夜惊和梦游症的主要精神因素是受惊,如睡前听紧张兴奋的故事,看紧张兴奋的电影以及初次离开父母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等。
针对小儿夜惊与梦游症的特点,在预防和治疗上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注意培养和塑造儿童勇敢、沉着、顽强的性格,并注意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听讲使儿童过分紧张兴奋的故事电影等。药物疗法可服用5%溴化钾(或溴化钠)5~10毫升,每日2次,睡前服鲁米那0.03克。年龄较大儿童可加利眠宁5毫克或安定片2.5毫克,以减轻紧张情绪,加深睡眠,对控制夜惊发作效果较好。
婴幼儿患麻疹的家庭护理
麻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孩子患了麻疹,应该隔离。此外,还要注意精心护理。
开始起病时,孩子有打喷嚏、流泪、流涕等症状,要注意不使其受凉感冒,并要保护粘膜。要保持房间内的空气温暖湿润,可以用水煮芜荽或苇根,使药气不断蒸发,使室内空气湿润,而且病儿吸入后有利于发疹。同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但不要让病人被冷风直吹。
如果孩子高烧疹子出得不好,可带孩子看中医,中医有“托疹”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疹子尽快出齐,缩短病程。中医常用的是升麻葛根汤,升麻3克,葛根6克,赤芍3克,甘草3克。每天煎服一剂,疹子大量出现后便停药。
在孩子出疹期间,要避免冷风、冷水、惊吓等强烈的外界刺激,以免疹子被“逼”回。在出疹期可能有腹泻、恶心、腹痛等,不用特殊治疗。出麻疹不必忌口,营养丰富,但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肥腻及刺激性食物。
在发烧时,要鼓励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可喝鲜果汁、肉汁等。
在出疹期间,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内衣要清洁,床单要勤换。皮肤刺痒不适、脱皮时,不要抓挠,可用温水洗。
婴幼儿出水痘的家庭护理
水痘是孩子常见的轻度急性传染病,是由一种疮疹病毒引起的。多发生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冬春季节患病率高,尤其是在托儿所的孩子,常以接力形式流行患病,病毒传播途径是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染。
患了水痘常有些低热,当日可见头部发际中、面部、身上有红色皮疹出现,一天左右这些皮疹大部分变为大小不等的圆形疮疹,内含透明液体,3~4天后皮疹逐渐结痂。由于陆续又有新的皮疹出现,所以呈现新旧同时存在的情况,病程一般需要10~14天,大部分皮疹结痂脱落痊愈,不留疤痕。
孩子患水痘并不可怕,可得到终身的免疫。患水痘期间,要做好隔离工作,多让孩子休息,多喝水,给孩子吃些清淡的食品。不要吃鱼虾等刺激性的东西。要保持室内卫生,室内要常通风换气。不要给孩子洗澡,要勤换内衣。由于在出疮疹期有严重的瘙痒感,因此要注意给孩子剪短指甲,以免孩子用手抓破皮疹,造成感染,留下瘢痕。
预防接种后的家庭护理
首先,注射疫苗后的三天内要避免洗浴、受冻,防止继发感染,宜吃易消化食物。如体温有所升高,当服用退热药,切莫随意使用抗生素。
其次,小儿麻痹症糖丸疫苗应用凉开水溶解后服下或直接含服,服药前后1小时内切勿进热饮热食,以免降低或破坏免疫效果。
另外,接种卡介苗后的2~3周,局部形成脓疱,切忌切开排脓,否则不易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