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年沉浮
34200300000031

第31章 飞人还是飞鸟(5)

今天,我们也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诸如:我的对手是自己。可是,战胜自我不等于一定要跳出2.40米呀!我们完全相信朱建华在训练场上不只一次成功地越过2.40米这个高度,否则,胡鸿飞和朱建华是不会这样“口出狂言”的。但是,胡鸿飞忘记了一点,那是朱建华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跳,他想怎么跳就怎么跳?可是奥运会上不是朱建华一个人跳,别人知道你厉害,说不定还专给你朱建华使绊子呢?

1984年7月16日,朱建华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满面春风地和第二批中国奥运选手一起,登上了飞赴洛杉矶的专机。这个日子,离奥运会田径比赛还有20多天。中国体育代表团早早就去了,就像一位猴急的先生提前一个小时赶到幽会地点等待他的情人一样,在那里望眼欲穿地盼着心爱的人早点出现。然而在一次次失望中,他的激情被磨没了,进尔慢慢疲沓了……

在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让朱建华不幸地扮演了那位猴急先生的角色,他一鼓作气地去了,像一名急待鏖战的猛将,在无法燃起战火的战场上,再而衰,三而竭……

这是朱建华征战洛杉矶奥运会的三部曲。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第二批中国体育代表团当天就抵达了奥运村。朱建华和中国田径队没有住进村里,而是由耐克公司资助,前往公司总部所在地尤金作适应性训练。五天后,朱建华和中国田径队,参加了尤金举办的国际田径邀请赛。男子跳高有十多人报了名,但名气最大的也就是朱建华和美国奥运代表队成员吉姆·霍怀德。不知是缺少强手角逐,还是朱建华时差没倒过来,他和霍怀德两人均在2.33米处三次试跳失败。这之前的2.30米,他们都是一次过杆。无法裁出谁是第一名时,裁判不得不让他们第四次试跳这个高度,结果朱建华顺利过杆,而霍氏没有过。

按照胡鸿飞以往的说法,朱建华初到美国有了一个“顺”字。

这之后,朱建华和中国田径队又在尤金训练了几天,7月24日他们匆促飞抵洛杉矶住进了奥运村。为了力排干扰,中国田径队尽其所能将朱建华和他的教练胡鸿飞安排同一间宿舍里。整个田径队都明白:他们都是来锻炼队伍的,只有朱建华一人是为了金牌而战……如果这块金牌拿不到,中国田径队就等于白来了。住进奥运村以后,中国田径队的工作,实质上是围绕朱建华一人展开的,其他工作都要为朱建华让路,甚至连朱建华的队友刘云鹏和蔡舒,也要随时准备为朱建华夺金做出必要的牺牲。事实上,二位来洛杉矶的目的,也就是这个。说白了,他们一是来为朱建华壮胆,二是来帮助朱建华干扰别人的节奏……

朱建华住进奥运村以后,成了外国老记们追逐的对象。世界各国的报纸几乎每天都在报道朱建华的有关新闻。特别是朱建华7月26日那天,在洛杉矶圣·安东尼奥学院举行的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选手参加的热身赛上,轻松越过2.33米以后,朱建华成了美国人民心目中的神。美国著名选手斯通斯的教练亨利·斯耐德评论说:“朱建华的跳高技术非常好,速度快、灵巧、摆腿好,他的表演犹如贝多芬的音乐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也是美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朱建华的原因。”

这之后,美国舆论界众口一词地称朱建华是男子跳高金牌最有力的竞争者。连美国代表队的男子跳高选手霍怀让也承认,朱建华取胜的可能性比所有的选手都大……尽管外面沸沸扬扬的,朱建华和他的教练胡鸿飞依然按照赛前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那一段时间,他俩成了全世界记者寻找的目标,人们满世界打听朱建华在什么地方?中国代表团住地,24小时不间断地云集着各国记者,他们手中端着摄影机和摄相机,如同士兵临战时手中的枪,随时遇到朱建华就是一通“劈哩啪啦”……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朱建华的教练胡鸿飞。倏地,记者们蜂拥而至,将胡鸿飞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亲眼见见朱建华,看看他到底是神还是人?胡鸿飞灵机一动,索性为记者们开了一堂公开的训练课。目的,借老外好奇之笔,吹吹朱建华,杀杀其他选手的威风。

那一天,师徒二人配合很默契。

一直闭门训练的朱建华,憋了好多天。此时见这么多外国老记看自己训练,他那颗争强好胜的心立马变得异常亢奋起来……因为比赛迫在眉捷,那天的训练课没有上多长时间就结束了。收拾行李前,朱建华故意在老记们面前露了一手,仅用了三步助跑,漂亮地越过了2米24的横杆。老记们那见过这阵势,一个个被朱建华这不可思义的一跳,整懵了。第二天,当各路好手看了美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这一消息时,他们已经确信,没有人能够阻挡朱建华摘取金牌的势头……

应了那句话:只有朱建华自己能够阻挡自己。

此时的朱建华,突然变得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那几天,他越发显得烦躁不安,话也明显地少了。胡鸿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找朱建华聊聊,可是聊什么呢?他能让朱建华跳得高一点,但他不能让朱建华不紧张,他不是心理医生,中国也没有心理医生。不错!在尤金训练期间,有位突然造访的台湾女士自称是心理专家,她发现了朱建华的心理状态需要调整,于是找到胡鸿飞告诉他,她能在几天之内让朱建华掌握“自我暗示”的方法……可是,那时的朱建华状态好极了,她的说法让胡鸿飞感到有点莫名其妙甚至有点儿不怀好意。她想干什么?在那个政治敏感的年代,胡鸿飞的脑海里第一个念头,闪现出反动的国民党派来的特务……但涵养极深的胡鸿飞,没有拿出阶级斗争的武器,将这位不速之客的“国民党特务”驱之出门,而是有分寸地婉言谢绝了……随着大赛越来越临近,那位女士的话不幸在朱建华身上显现出来。面对这一切,胡鸿飞的办法只有让外界与他保持距离,别剌激朱建华……也许,几天以后,朱建华会自己调整过来的。可是,保证朱建华与外界不接触他能做到,但他不能封住代表团内部人的嘴。有一天,一位熟识朱建华的人,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朱建华说:“嗨!朱建华,中国队已经拿了12枚金牌了,你怎么办?”

这样的玩笑,对于脆弱的朱建华来讲实在是太酷了。说者也许是无心地激他,但听者有意了。当下,朱建华阴沉着脸,不高兴地回了句:“他拿他的金牌,我拿我的金牌。”说完,一甩手走开了。

打那以后,朱建华更加沉默寡言了……胡鸿飞时常听到朱建华在睡梦中发出沉重的叹息声。21岁的朱建华,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他那副瘦弱的身子骨,能在洛杉矶赛场上腾飞吗?此时的胡鸿飞不免也紧张起来,因为中国代表团内部计划的8至10枚金牌已经超额完成了,那些本没有打算获金的选手意外获金了,而朱建华这块志在必得的金牌要是拿不了怎么办……

他不敢想了!

日子如年般地走向朱建华的“忌日”——那个倒霉的8月11日。

头天晚上,田径队开准备会时,胡鸿飞给朱建华制订了明天的战术:让朱建华明天从2米15起跳,2米18免跳,2米20米第二跳,在2米30以前可根据场上的情况和自己的体力,可以选择在2米24或2米27处免跳……布置完战术后,教练员们让队员们各自回宿舍早点儿休息。胡鸿飞没有随朱建华一起回卧室就寝,而是与黄健继续谈了明天的安排……那天晚上,胡鸿飞没有回宿舍,他怕回去晚了,影响朱建华的休息。代表团没有多余的房子,老人找了一张沙发,圪就了一夜。

第二天,师徒碰面时,他发现朱建华眼睛里充满了血丝,显然,朱建华昨天晚上又一次失眠了。老人心里咯咚一下……他想起了去年的赫尔辛基田径运动会,那一天,也是8月11日。朱建华会不会重蹈去年的覆辙呢?今天下午的决赛可是美国人的金牌大掠夺呀?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朱建华能够排除干扰以平常的心态迎接挑战吗?胡鸿飞心里越发没底了……但胡鸿飞毕竟是过来人,心里的想法不会流露在脸上。望着憔悴的朱建华,胡鸿飞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过去拍拍朱建华的肩说:“上午出去活动活动,回来靠一会儿,注意保持精力集中。”他默默点了点头,走了。

下午3点钟。胡鸿飞与朱建华早早地来到洛杉矶纪念体育场。他照例把朱建华送到大会检录处,照例把昨天的话又叮嘱了一番。尽管朱建华有点不耐烦,但他还是出于礼貌地点了点……一切交待完毕,胡鸿飞朝自己与朱建华约定好的位置走去。但是,这个座位被一名外国记者占去了。无奈,他只得另找一个位置:在那个百米终点处不安地坐了下来。这个位置离跳高区相隔一个弯道,人头如蚁般的体育场里,朱建华哪里能到胡鸿飞的身影。没有了胡指导的暗示,朱建华像一只没头的苍蝇,不知到如何是好了……但胡鸿飞能看见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他。那一天,我也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直播,和亿万中国人一样等待朱建华摘取金牌后再飞越2.40米……我失望极了。我看见朱建华第二次在2.35米的高度碰落横杆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中国飞人朱建华吗?落杆后的朱建华,重重地在海绵包上锤了一拳,痛苦的表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一天,与他同场竞技的两位队友刘云鹏和蔡舒没有尽到团结一致的责任。当他俩看到不少名将们都放弃2.10米起跳时,也放弃了从原先2.10米起跳的打算。这一点,他俩没有告诉朱建华。朱建华仍在哪里傻不叽叽地闭目养神,像只呆鹅似的毫无准备地等刘、蔡二人先跳。直到电子显示仪上打出朱建华的比赛号码并通知他试跳时,朱建华一骨碌爬起来问队友:“现在是什么高度?”

朱建华慌乱地脱去上衣,来不及脱去长裤一溜小跑来到助跑线上。这个高度对于朱建华来讲当然小菜一碟,无须热身便可以轻松越过……但是,它无情地打乱了朱建华的节奏。失去方寸的朱建华,尽管在2.30米以前都是一次过杆,但技术却不像以往那样从容潇洒,似乎每增加一厘米他的重心就矮一节似的,精神状态也不如从前了……他惶恐地瞪大眼睛,看别人的每一次试跳,仿佛在心中祈祷别人早一点儿失败。

坐在人丛中的胡鸿飞,虽然依旧端坐着,但心里犹如热锅里的蚂蚁,他多想此刻的朱建华能够看到自己,也许他的暗示能够拯救朱建华,能够帮助迷茫的朱建华重新找到昔日的自信和从容……但是,面对人群中沧海一粟的胡鸿飞,本来就近视的朱建华,哪里能找到胡鸿飞影子?过于注重中国人形象的胡鸿飞没有像外国教练员那样用手舞足蹈的方式,让自己的队员随时看到自己的教练?他或许该准备一旗帜,或许事先就商量好……但这一切假设都让我们重蹈了“替古人担忧”的覆辙……当横杆升到2.33米,场上仅剩下默根堡、舍贝利和朱建华。当朱建华在第一次试跳这个高度失利后,而默根堡又第一次成功地越过了这个高度时,朱建华毅然地把仅有两次试跳的机会压在了2.35米的高度上。他放弃了2.33米的再次试跳。他知道:就算自己征服了这个高度,接下来的2.35米即使三人都失败了,默根堡还是冠军,与其这样稳妥,不如放手一搏。此时,正是朱建华第六次起跳,也是朱建华最佳的起跳状态……然而,朱建华两次试跳均告失败。默根堡幸运地成了本届奥运会上宠儿,他轻松地摘走了这块金牌。

朱建华和中国代表团梦想中的金牌变成了铜牌,中国田径队的金牌梦破灭了。尽管朱建华是整个亚洲唯一在田径项目中获得奖牌的人,但是这个的成绩既无法聊以自慰也无法宽慰他人。三百多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里,朱建华像一名被抓的小偷,尴尬而又谨慎地打发着每个日子。他没有像那些拿到奖牌的选手那样,被记者团团地包围着……整个代表团里,除了他和胡鸿飞,人人脸上绽开着笑容,该取得什么样成绩的,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他们都是胜利者,唯有朱建华是个的失败者。

回来的路上,朱建华再遭冷遇。

不知谁的注意,把奥运选手分成三六九等——拿金牌和银牌的运动员依次先后坐头等舱,而拿铜牌的和不拿奖牌的选手又依次分坐在普通舱里。朱建华自1981年三破世界纪录以来,国家体委上上下下对他十分厚爱,从没有薄待过他。眼下,他拿了铜牌,代表团却让他和那些无法与他比较的运动员一起鱼龙混杂地坐在普通经济舱里,和那些像游客一样来洛杉矶玩一趟的运动员们挤在一起,一向争强好胜的朱建华能不感到心寒吗?他毕竟才21岁呀!而那些经见过大风大浪的官人们,却让一颗幼小的心灵重创了人间无情的沧桑……尽管朱建华是名人,但毕竟还是个孩子,他不会像那些老于世故的人那样喜形不于色。尴尬的他,默默地排在队伍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