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仰望深邃
34200100000007

第7章 太阳经典(2)

至少,太阳已经沸腾50亿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从未有瞬间停止过发光发热。它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泉,它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怎样延年益寿,或者说它是以浪费的方式损耗自己的,但你不妨把这看作是宇宙的一种精神,自生自燃自灭,得其自然听其自然终其自然。

人为太阳的衰亡担心。

虽说这样的衰亡是在很久很久之后,据科学家说是50亿年之后才会出现的情景,但人们仍然为这难以想像的可怕情景而毛骨悚然。

太阳却一如既往地坦然。

也许这就是太阳的历程。

谁能说,在太阳死亡之前,地球还一定生机勃勃地存在?如下几种可能并非是天方夜谭:地球生态全面彻底地被破坏,荒漠占领整个地球;小行星的某一次撞击重演了恐龙绝种的历史;在科学与权力进一步密切结合、权力达到足以毁灭这个地球之后,一场无情无义的核弹大战把我们居住的行星先已炸得四分五裂了。但这不是太阳系的崩溃,也就是说这一切肯定发生在太阳死亡之前,太阳何必忧心忡忡呢?

人类或许不会灭绝。“今后数百年内,成批的移民或许会出发远征其他星球,经历几代才完成航程。今后数千年内,地球上人类的子子孙孙,或许会散落到各个星球,以致与本土同胞相隔绝的程度远超过以往大陆移民时期,迁居美国弗吉尼亚的英国人和迁居波利尼西亚诸岛的亚洲大陆人。”大卫伯尔格米尼如是说。

倘若把时间再往后推移几万年,几十万年,或更久一些,这些太空移民的后代通过某种接收器目睹了地球崩溃的灾难如我们见过的“替木相撞”之类他们指着他们及他们的子孙永远回不去的地球的碎片说:

那里曾是我们祖宗的家园。

那时候太阳还在。

当代天文学家对太阳如何生成、最终又如何消逝的看法比较一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柯伊伯是太阳创生各阶段的权威研究者,不过他谦逊而且谨慎地避免对此作出结论性的最终评价,相反留给别人,尤其是后人以宽阔的想像的余地。他的一段话因此而广为流传:

这就好比一道墙围着空地,其中的空气曾经被搅动过,经过一些耽搁,撹动的性质和时间都没有线索可寻了,这个系统中发生事情的所有记录都丟失了。

说得真好一一所有的记录都丟失了。

显然,把丢失的“笔记本”找回来是不可能的,我不敢确定有没有天文学家这样做过。即使真有人作这样的努力,他们也终于发现太空没有失物招领处,况且星云无语。因而,天文学家几千年来所作的是追问光、追寻太空的历史,作太空历史的补充追记或者说是艰难无比的“填空”,仅此而已。

这是一张谁也不可能得到满分的星光闪烁的卷子。

不过,人们对柯伊伯的理论还是认同的。

柯伊伯认为,太阳大约诞生于50亿年前,至少是在银河系本身已形成50亿年之后。那凝缩成太阳的气体云,同如今飘荡在银河系中的气体相似,它是黑暗而充满各种漩涡与涡流的。它的实质差不多全是氢但又不纯粹是氢,因而被认为是使宇宙发生的原始氢。

黑暗是辉煌之母。

当初,生命最早的秘密,自然也包括光的秘密都在黑暗处。

是黑暗的深处。

是深处的黑暗。

总而言之是黑暗,但这黑暗并不是凝固的,或者说已经不再凝固了,有涡流,黑暗中的涡流似乎是被黑暗吞噬了。但正是这偶然的涡流把足够的原子聚集,使它们挤在一团单独的、正在坍缩的云团中,云团的物质非常缓慢地开始向气体最浓密的各涡流内部落下。

我们可以想像这“涡流内部”,肯定是黑成一团又挤成一团,无数的原始氢原子在互相挤压、碰撞,创生的时刻到了。

这些涡流中最大的是原太阳。

原太阳压倒性的引力影响,使其余的云团形成一个巨大的自转圆盘。经过了大约8000万年,这个圆盘状尘粒云分裂成一个日益收缩的稠密中心体,以及一系列包围该中心体的同心外环体。这个中心体几乎拥有原尘粒云质量的999,这个太阳原体或者说原太阳当时是庞大而冰冷的。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了,今天的太阳不仅诞生于黑暗也诞生于冰冷。

那些外环体只拥有原气体、尘粒云质置的1,它们就是形成星原体的星云物质,也可称之为原行星。

原太阳里面,原子在推撞挤压。热的聚合比热的散发更快,原太阳的核心温度逐步上升,当核心温度超过100万摄氏度时,热核反应便开始给因收缩而释放出来的热增加相应的热。

在这之前,整个过程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

现在,太阳开始发光了。

太阳表面变得又红又热,然后再变成橙黄色而且更热,再以后变成黄色闪烁光芒。太阳最初的红射线落在原体星云物质间,开始驱赶物质烟云,原行星正是在这烟云中生成、培育的,从此后烟云不再了。“原行星不再像滚珠轴承那样互相环绕滚转,而像围着一朵鲜花打转的蜜絳那样分飞。”

混沌中的创生已经透出亮光,黑暗是无,光明正显示着有,景象明亮时,苦难开始了。因为太阳射线的驱赶,最内的行星已经失去了它外层气体中的极大部分烟云,保留下来的是较重的铁和岩石,它们成为固态物质,而把各种液体和气体包裹在自己内部。水星和火星只有极小的固体核心可供依附,成为体积较小的行星。地球的凝结情形比较好些,保持了较大的形体,小行星带里的凝结物根本没有时间聚集到一起,便永远是一些小疙瘩。小行星带的外头,新生太阳的辐射因为距离太远而变弱,几个庞大的星云生成物便依然庞大,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

比海王星更远处,原太阳的引力影响更加微弱,原始尘粒云不那么扁平得像个圆盘了,那些数以千亿计的小天体彗星它们不离开太阳系,但也不靠近太阳,寂寞而自由地流浪着。

在原始的轨道上,它们是原始的星。

它们松散而且满是冰雪。它们仍然是冰冷的,并且与太阳保持着距离,不过无论如何已经不再有创生之初的黑暗了。

没有了黑暗还能有什么呢?

关于太阳的未来,有的天文学家指出:如果太阳能保持每秒钟消耗不超过59.6亿吨氢的话,还可以燃烧500亿年,甚至更久一些。不幸的是,在短期之内光是太阳核心中不断增加的灰烬重量所引发的温度上升,就会导致更复杂的核反应,而太阳就得消耗比现在所消耗的多得多的燃料。

这是一个太阳燃烧的加速程序。

这个程序将在50亿年之内发生。“再过大约10亿年,地球上的平均温度高达538摄氏度,海洋便将不断沸腾蒸发直到干枯,铅也将熔化为‘糖浆’。于是照桑德奇的话说,‘各种情况都使生物受不了’。大卫·伯尔格米尼语这是一个太阳先膨胀后收缩的过程,膨胀使它表面冷却先变成橙黄色,然后成为红色的红巨星,因为体积增大,辐射出来的全部热量远比正常的高。到那时,水星受到灼烤,金星也被煎炒,地球的景况已经写到了。热和能这样喷出实在是过多了,太阳不可能支持太久。20亿年后,太阳便开始收缩,在长期的衰退期间沦为白矮星而冷下来。”

500亿年后,太阳变黑,融入周围一片虚无的太空。

太阳死了。

书上说:“太阳诞生于云,直到冷却消亡。”我说,来自黑暗,回到黑暗,起源于冰冷,复归为冰冷。

无中生有的,最后还是无。

是谁赐我们以太阳?赐我们以从核心到表面均是燃烧的沸腾的太阳?在这一份由柯伊伯填写的星光闪烁的卷子上,我一边抄袭一边问,尽管我知道不会有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