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处在著名的东亚季风区。当夏季来临,炎热的亚洲大陆吸弓了赤道洋面凉爽潮湿的空气,这股季风向北推进,带来季风雨。冬季,寒冷干燥的风从中亚大陆吹向赤道,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遂变得阴沉、寒冷,我国黄河以南和整个长江流域,均位于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纬度内,世界上的主要大沙漠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沙漠等,都展现在这一干旱少雨的纬度内。天佑吾邦,因为东亚季风使得酷热的夏季得到缓和,入春以后又可以期待连绵降雨,在干旱控制区的华南、华中以至华北,成了季风气候区。
有关风的勾画不得不写到冷锋与暖锋。
两种温度不同的气团的接触面,称为锋。冷锋表示替代暖空气的冷空气的到来,而暖锋则是暖空气正在替代冷空气的运动表现。
一个锋面的接近及通过,是气象活动中引人入胜的时刻,它连带着一连串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暖锋的预兆是空中有卷云升起,卷云是正在逼近的冷空气之上的暖空气前缘的冷凝水气。卷云之后便是水滴组成的高层云,仿佛一片郁闷的色调偏暗的灰色幕帏。再后便是黑色雨云的笼軍,雨点开始降落。这个过程的结束是暖空气完全取代冷空气,上下湿度持平,不再有雨点,甚至有虹,甚至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大气好像是近于稳定了,但另一个锋面又将到来。
相比起来,当冷锋驾到时,各种连续发生的现象来得更快也更动人。因为冷空气的沉重不可能凌驾于暖空气之上,便钻入暖空气下面移动,暖空气的不安定便由此开始,它所饱含的水分由冷气团推拥而上,凝结成浓密雨云。只要你留心观察,冷锋的轮廓是如此清晰,似一根戒尺横越空中,从地平线一直曳往天的尽头处。当它移动时,偏南风骤然而变成偏北风,温度急剧下降,倾盆大雨破天而下,并挟有强劲不安的阵风,还很可能出现狂烈的雷暴,为这一场倾盆大雨又涂上几笔浓重的色彩。这时候,天空与地上均为浓密粗壮的雨帘阻隔,空中鸟飞绝,地上无人烟,到处是雷霆万钧之力、九天倾泻之势。大约经过一个钟点左右,浓浓的雨云开始没入东方,渐渐不可复见,西天一角先露出一块蓝色,继之便是碧空如洗了。麻雀会从屋檐下飞出来。
鸽哨在蓝天白云间鸣响……
对于海洋和生活在海边的人群来说,从夏天开始到夏末秋初,都是提心吊胆的日子。在这样的季节里,海上最可能孕育出热带气旋,在掠入信风带后便成为台风或飓风,然后掀起巨浪、冲毁堤防、扫过陆地,引起严重的灾害。这种热带风暴发生的次数不算太多,有资料说大约一年中发生50次左右,但因为它的能量极大,所以便和地震一起划入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之一。
台风或腿风在孕育之初,仅是热带海洋上空的一个低气压,水分充足的暖空气向这一低气压急速汇集,左冲右突,在不断冷凝成云和雨之后,释放出大量热能。飓风每一秒钟从海洋及聚合空气中卷走的水可能多达23万吨,这一数量的水汽在一天中冷凝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30亿吨级核弹爆炸的能量。当受热的空气飞速上升时,飓风的时速可以达到320公里。平静的是飓风的中心,这个中心直径为几公里,称为风眼。风目艮大睁着,因为风目艮周围已经被浓密乌黑的云层包围,滂沱大雨正在倾泻中了。
风眼越过人们头顶的上空时,整个喧嚣骚动便更加强烈,仿佛末日的呼啸扫荡似乎没完没了时,却突然停止,大风变成小风,雨停了,薄薄的云的缝隙间,一线蓝天与人们惊恐甫定的目光劫后重逢了。
但这不是一场飓风的结束,而只是短暂的稍息,不知道是在作出精密的调整,还是因为听奉冥冥中发出的指令,当飓风又恢复猛烈的状态一段时间后,离去的那一刻也到来了,这时的风向恰与飓风开始时相反。
龙卷风、飓风的威力是如此可怕,1974年4月3日至4日,美国芝加哥地区被狂风袭击,死380人,伤6000人,13500幢住宅被毁。由于此等大风的中心气压低,便把地面上的物体吸到空中,拉扯一程后再从天而降。1956年9月24日,上海的龙卷风把一个重50多吨的大油罐刮向空中,扔到120米以外。我国东汉建武三十一年,即公元55年,河南开封下了一场罕见的令世人瞠目结舌的“谷子之雨”。1940年,苏联高尔基州的一个村子落下了几千枚银戈比。1949年新西兰沿海活鱼从天而降。此外还有“龙虾雨”、“青蛙雨”、“红雨”等等。
风的专家说,即便是龙卷风、台风,也不能一概视之为害,大自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总是由一连串别的事倩催生,同时还催生着另外一连串别的事情。大气这一热能平衡系统,正是利用台风、飓风之类激烈手段,以及阳光蒸发的温和方式,在一年之中从海洋及陆地把41.7万立方公里的水,提升到空气之中,然后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与江湖河海。
这是至关紧要的浩大的提升。
也是一样至关紧要的神奇的降落。
无论雨、雪、冰、雹,任何降水都必须先有云的形成。
如同天气的变幻无穷,云也变幻无穷,它的千姿百态就是高空大气的千姿百态。
卷云的细软流烟会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它是漫不经心的空际流浪者。
积云是堆积的云。
层云是层垒的云。
雨云的状态狂放、低沉而压抑,它具有坚实的底部然后向上伸展,它总是在酝酿雷暴及大风雨,有时还出现下垂的拖曳物,人称雨幡。
那雨幡上有字吗?它是九天之中的酒的杏黄旗吗?天空也有醉的时候吗?
水分饱和的空气也不能自动生出云来,除非空气中已存有无数细小的凝结核,此种凝结核可以是烟尘、微粒、火山灰等等。有人统计过,1883年克拉卜托火山爆发时,给世界提供了足够下1000年雨的凝结核。
凝结核其实是空中尘埃,也是核心之一种。
大气层中的水汽分子与凝结核相拥相抱,组成了云滴。
云滴不是雨滴,不足以下降成雨。
使云滴成为降水过程的,是云滴在湍流空气中的并合,只有在它的直径至少为2毫米时,便可称为雨滴了。
有一些雨滴永远也到达不了地面。
我在腾格里沙漠采访时,不止一次地看见高远的空中乌云抖动,古浪八步沙农民护林站的老乡告诉我,天上正下着大雨,但半路上又都蒸发了,沙漠和人见雨而不得,依然千渴着。
关于大气,不能不说我们在儿时都问过的一个问题:天为什么是蓝的?标准的答案应该说,这是太阳光中的蓝光在大气中散射所造成。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太阳光,波长愈短,散射愈强;波长愈长,散射愈弱。紫光、蓝光、青光波长为短;红光、橙光、黄光波长为长。因而太阳光经过大气时,首先被散射而出的是美妙的紫、蓝、青色,但这三色之中紫光似乎心有旁骛,在大气的高层便被吸收,人们的眼里便满目青蓝了。
可是,为什么有时天上极蓝,有时不然呢?
这就要提到往往为入所不齿的缥缈尘埃了,它们是九天景致的一部分。当空气中的尘埃、小水滴相对较少时,天就要蓝得深一些,反之就不是纯净的蓝色了,倘若尘埃杂质因为大工业城市污染的严重而密布空中,那就会让天空变色,因而,现在已很难见到蓝天。
当早晨或傍晚,阳光在大气中所经的路程较长,波长短的那些光大部分已被散射掉,剩下的红、橙、黄光就成了太阳的主色调,其中红光含量达859以上。与此同时,太阳附近的天空、云彩,尤其是尘埃微粒,因为红光的照射而显现着缤纷热烈,这也就是朝霞和晚霞。
人啊,因为晚上你要感激清晨,因为早上的风你要牵挂夜半的梦。
从不间断地运动着的多层次大气,在承接阳光的同时,也尽情地与阳光嬉戏,这样的时刻,你甚至会感觉到天空中洋溢着天真、顽皮的氛围,温馨可爱。
所有从天空射到地球上来的光线,都因大气的波动而变得不太清晰,甚至朦胧、扭曲,就连太阳的颜色也会变化。中午是使人炫目的白色,傍晚的地平线是渲染得最出色的、壮丽无比的嫩红色或蓝紫色。有时你碰巧看见山脚下的落日,会在底部闪烁红光,或在顶部有一道蓝色光闪,这是天上的彩色闪耀。当天色渐渐黯淡时,那些红光与蓝光仿佛是天上的街市,突然点亮了千万枝火把,然后在差不多的瞬间归于熄灭,但那火的余光、余热都还在。
无论山区、海边、大漠,落日都是辉煌地慑人心魄的,如果你再知道一点大气的知识,以及它在波动中对光的解剖,那就更加饶有兴味。问题是:现代人还有几多关心朝晖落日?
地球大气低层出现的最注目的自然现象,便是多彩的虹与迷濛的雾。虹往往发生在阵雨之后,那是仍然浮游空中的略带透明的雨滴奉献给地球的美妙饰带。雨滴被阳光透射之后,便棱镜一般把阳光的可见色谱逐一分离成其所含的七色光。空际的雨滴愈大,彩虹便愈加鲜美。
雾也是浓密水汽的产物,有时飘覼忽忽,有时紧贴地面,像流动的蒸汽笼罩大地,这笼罩又是那样轻、那样静、那样富有湿漉漉的生命感觉。如是山区,沿着山坡弥漫开去的展雾,是好天气的征兆;如是浓雾发生在人烟稠密的城市上空,再加上城区的烟尘及微粒污染,便会出现有害生命的烟雾。
当低贴地面的空气冷却,并把所含水汽凝结成0.1毫米直径的微滴时,雾发生了,在午夜之后,特别是无风的秋夜。
我们不敢设想,倘若地球上空没有了雷鸣电闪,人们的心灵是否会孤寂许多?尽管,闪电与雷击均会引发灾难,可是那种无法形容的声色的壮观与宽阔、穿透夜幕乃至撕裂沉沉黑暗的金蛇游走,总是使人在敬畏中想到:此时此刻会发生什么?
闪电起自大气的电爆发,它可以在云层之间进而在天地之间跳跃,只要存在足够大的异性电荷吸力。闪电的形态之美是一瞬之间的千姿百态,几条或几十条电光在千分之几秒内先后发生、游走、交叉、重叠,又各自成为妙不可言的闪闪发光的线条。在闪电发生之后,有诗人追问说:它逝去了吗?不,它如锥划沙般镌刻在夜空中了。然后便是雷鸣,响彻云天、振聋发聩的时刻。
在中国,广泛意义上的天象记事可以埠溯很远。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十分注意天兆,各种天象、异象,认为这与帝王基业、国泰民安密切相关。
殷商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三次日食记录,五次月食记录,两次关于新星的记载。
世界公认的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观察实录,见于我国《汉书·五行志》所记。
《春秋》记道: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沁“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举世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欧洲最早记载哈雷彗星是公元66年。巴比伦的哈雷记事始于公元前164年。
我国古籍中对流星雨的实录也是惊心动魄的。
《春秋》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世界最早描述。《新唐书·天文志》述及了公元714年一次英仙座规模宏大的流星雨:“开元二年五日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多么迷人的天象记事。
可是,我又要告诉读者,这里所写的一切也不过就是太空中的几粒微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