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拯救大地
34199500000030

第30章 多突多难而又源远流长的(3)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决心为长江真正的正本清源,并在1976年夏和1978年两度组织江源调查队,深人江源地区,以眼见为实作详尽考察。雪山高处的江源终于露出真相:长江上源深人青藏高原腹地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这里有十几条晶莹清澈的河流,其中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这三条河流中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沱沱河应为长江正宗之源。再沿沱沱河上溯,有东西两条支流,东支较西支略长,故长江的最初源头应为沱沱河东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东支的上段是一条巨大的冰川,冰川融水,点点滴滴,涓涓细流,便是万里长江的初始流出。

你怎么会想到这点点滴滴便是长江之始呢?

你怎么会想到那涓涓细流便是大浪之初呢?

沱沱河的东西两支汇合后叫纳饮曲,下行24公里与右岸的切苏美曲汇合后才称为沱沱河。沱沱河继续自南向北流动,于葫芦湖附近接纳了江塔曲转向东流,当曲在囊极巴陇与沱沱河汇合,更名为通天河。从江源到囊极巴陇的沱沱河民375公里,流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凭借宽阔的谷地,平坦的地势,缓缓流去,大有厚积薄发之势。谷地中沙洲随起,汊道众多,水流时而分时而合,合则同气相求,分则同声相应,其分分合合状如姑娘头上的发辫,因而称为辫状水系。

长江江源地区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有40多座,各拉丹东雪山海拔6621米居群山之冠。那些白雪是去年之雪还是一个世纪、几十个世纪前的雪?或者是古雪与今雪的层累?时间凝固了,凝固成宽阔的冰雪覆盖区,发育出数十条现代冰川,冰川也是风姿各具的,有的如冰塔,气象庄严;有的如冰舌,晶莹剔透;有的如屏障,横空出世。它们都是一种存在,沉默、巨大且久远,它们小心地拱卫、滋润着另一个存在,冰雪融水,细小韧长,绵绵无期……江源地区四季如冬。

一条中国最长的大江是在冰雪之巅的严寒中孕育、流出的,似乎知道自己的使命,长江的初始条件便规定了它的初始流出是谨慎的、断断续续的,又是永续的,谁能确切地说出它已经流出多少万年还要流多少年啊!直到七月份,平均气温也在摄氏零度以下,只是白天因为太阳的强烈辐射才能达到零度以上,有限的冰雪消融,才有河水流动;但一到夜晚便重新封冻,流出凝固了,流出开始了。

所有的春华秋实,都在冰雪中的流出之后,江源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857。以上的降水集中在5~9月份,而且以降雪为主。沱沱河的年平均降雪日为350天,即从每一年的8月16日开始,到次年的8月1日结束,也就是说,长江中下游承接滂沱大雨的日子,江源一带正下着鹅毛大雪,滂沱大雨有雨过天晴之日,那鹅毛大雪却兀自不停地飘飘洒洒。

从河源到宜昌为长江的上游河段。

从宜昌到湖口为长江的中游河段。

从湖口到崇明岛为长江的下游河段与入海口。

流出之初的涓滴与平静是短暂的,已经给定的地理条件注定长江从上游起便要汹涌澎湃,这汹涌澎湃中蕴含的巨大的动力,将要把长江的波涛一直运送到浩茫东海。

长江上游河段横跨中国地形的两个阶梯,不可思议的一而再的坠落,展示着大自然的天性与精神。你看最上游的沱沱河、通天河,因在高原顶部,离开流出之初也还不太遥远,流水依然是温和而平静的,仿佛是高原之上的倘佯者,悠闲而宽余。在曲麻莱与宜宾之间,是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突变的地形顿时改变了长江的水性,咆哮奔腾于崇山峻岭间,即便面对重重叠叠的横断山区,金沙江却也如一把劈石削铁的利剑,分裂出万丈深谷。横断山北高南低,金沙江仅在650公里的流程中下坠了1400米之巨,平均1公里坠落2米多。金沙江水的雷霆万钧之力便源于这巨大的落差,一往无前的江水拍击悬崖,呼啸而去,水花飞溅达数丈,涛声轰然至十里。切开横断山的金沙江转向东流,依然奔驰于高山峡谷间。中外闻名的虎跳峡在石鼓以下35公里处,峡长16公里,最窄处为30米,两岸山峰高出水面2500—3000米。

你能听见水击石鼓声。

你不会看见虎跳峡谷处。

但,有过漂流者,和举世震惊的漂流,如今他们的灵魂还在漂流,漂流者的伟大是因为他们回到了或者至少寻觅过生命的漂流状态……宜宾以后,长江进人四川盆地,滋润并养育着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周围环绕着海拔1000米一3000米的山岭和高原,盆204拯救大地地的底部是连绵的丘陵、低山和小块平原的混杂,各条支流从盆地边沿向盆地的底部汇拢。长江在四川盆地接引了众多的支流。使水量较之上游河段猛增2倍多,蓄势待发的大江流水将要涌向三峡河段。

地球上只有三条举世仰慕的大峡谷,一条在美国,一条在非洲,还有一条便是中国的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为峡谷宽谷相间的莲藕状河段,长约200公里。三峡河段是长江的又一个过渡河段,过渡总会别开生面,是新的更加有声有色的流动。三峡之后,中国地形的阶梯便告结束,从第二阶梯向着第三阶梯的坠落,使水量既已猛增的长江又一次从巨大的落差中,获得了巨大的激活生机的推动力。亿万年来,川鄂交界的褶皱带间歇上升,源源不绝的江水不断下切、撕咬,终于在水切岩开、水滴石穿之后,形成了长江三峡奇观。

瞿塘峡位处三峡西首,酉起奉节一一古夔州的白帝城一东至巫山黛溪,峡长8公里,窄处不足百米宽,是三峡中距离最短、航道最窄的一个峡谷,好一个“雄”字了得!

你怎么看瞿塘峡呢?

从地理看,它锁镇全川之水,亦如巴蜀咽喉,“众水会涪万,丽塘争一门”是也。

从山势看,上悬下削,壁立对峙,峰如城垣却又岌岌乎欲坠。在公元100年即汉和帝永汉十二年到晋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间,三峡屡有崖崩山折〖《水经注》),因而愈崩愈险,愈折愈奇。

从水情看,一川盆地之水,先后交汇,争相人峡,前呼后拥,熙熙攘攘,峡由水开,水为峡束,峡窄浪阔,波上峰峦,峡落水低,直闯地府,冲激、流转、骤升、急落,瞿塘峡里长江水,便一刻不停地作虎啸狮吼,望之炫目,闻之贯耳。

从人文看,大溪文化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在三峡的存在,及其向父系社会的变革。社会学家对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惟一发祥地的判断,多少影响了对长江两岸的发掘,并且始终缺乏想像力。但,三峡的神奇壮丽总是在提醒人们,它的人文历史的深厚。三峡两岸的地底下究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些什么,下文还将写到。确凿的记载表明,自战国以降,古夔州和长江三峡,便是历代着名的诗人、文豪的兴会之地,由三峡赐予的诗思、灵感、情怀,至今仍然鲜活在文学经典中。以中国之大,没有一条河像长江这样催生了无数诗人,没有一处峡谷像三峡那样留下了众多璀灿的脚印,如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杨升庵、王士祯等等等等。

我们或可这样说,三峡的容纳、激荡、争流,山与水的相济相融,便是中国文化的一处源头的缩影,不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瞿塘峡北岸,与孟良梯遥遥相对的是风箱峡。所谓孟良梯,是古代栈道的遗迹,而风箱峡则传说为鲁班存放风箱处而得名。

1971年,有三个采药者居然登上风箱峡,并取走了“风箱”。这些“风箱”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巴人留下的岩棺,棺内有遗骨和殉葬品如柳叶剑、木梳、铜鞋等。考古家认为,按当时巴人风俗,人死后将棺木悬葬于岩穴。送葬前,必得先在悬崖陡壁上凿出一条应是真正的崎岖小路来,一俟棺木安置停当,归程时必将这小路毁掉,以确保死者的灵魂能在江涛声中的安宁。

白帝城至黛溪的航道滩多水急,水上木船的航程极为艰难,每到洪水季节便只有禁航。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三峡沿岸的人民在没有烈性炸药和施工机械的条件下,用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栈道。

水出瞿塘峡之后,怒涛稍稍安定,从一线天里挤进挤出的波峰也略为宽余,这是瞿塘峡和巫峡之间的二十多公里宽谷地带。两岸风光也与瞿塘峡大相迥异了;这一段南岸峭壁,北岸平坡;那一段北岸丘陵,南岸深谷。一高一矮,或险或缓,时危时安,不知道造化钟灵是怎样拿捏出无处不在的对衬美的,只是让人觉得汗颜不敢想象。当峭壁悬岩沉思默想而宽谷长波丰盈地滚动之际,对岸的坡地上林草或荣或衰,稻麦或青或黄,溪涧或深或浅。

宽谷中的巫山县城,原先大约是大宁河与长江交汇时留下的一堆沙丘,沙子的垒积和扩展,渔人和拾荒者的光顾,渐渐使之成为一座根基深厚的山城。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镑、石杵,有时会在洪水冲刷之后的山野偶然露面。几十万年了,太阳依旧,月光依旧,江流依旧,只是大片的林木早已颓然倒地,相比石器的岁月,大地竟是如此荒凉,人间又是这般热闹巫山城西的高邱山顶,有战国楚王行宫,因而高邱山又名楚阳台,后来修的一座庙叫高唐观。《巫山县志》收录有宋玉写的《高唐赋》,《神女赋》,当地的学者认为高唐即指巫山楚阳台,而台上观云变幻无穷便又有了宋玉笔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

尽管三峡胜景可以状物描摹,但我们很难想象长江之水又是如何使三峡的渔人、樵夫能吆喝出如此优雅的竹枝词的。还可以使人想入非非的是,古三峡两岸应是茂密的竹林之乡,男女相恋相约大都在竹林中,而或渔或樵的农夫也常在竹林中歇脚;这边竹枝轻摇,那边藕叶荷花,更有三峡中的浊浪拍岸、渔歌互答,竹枝词便油然出口了。与刘禹锡同时代的诗人于鹄在《巴女谣》中写道: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竹枝词为三峡民间所有,应无异议。

刘禹锡做夔州剌史时,曾到建坪的一个小山村听竹枝歌,其吹笛敲皮鼓的场面诗人记之为“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此后刘禹锡便有竹枝词传世。

瞿塘峡与巫峡之间的宽谷,在地理学上名为“大宁河宽谷”。你从大宁河身上便能看见长江的魅力,否则这一条发源于陕西平利县中南山的大宁河,为什么越过崇山峻岭,一路上聚合容纳,穿过巫山和巫溪之间的云崖险峰,奔驰500公里而最后投入长江的怀抱呢?

它是长江三峡的第一条大支流。

多少年来,大宁河少为人知,就其雄伟、险要、壮丽等一切方面,它几乎是三峡的翻版,但大自然是从来没有复制品的,它从不打诳语,它就是真,因着真便有了自己。细察之下,这大宁河一样流在峡谷中,那峡谷却更窄更狭更曲,恍如置身峭壁走廊。大宁河的水或许是最可以自豪的,一年四季碧绿澄清,岩畔水草、河中卵石无不历历在目。而两岸石柱峭壁都在水中倒映着。大宁河的渡船在八十年代仍然是古朴的柳叶舟,因其船身修长头尾尖翘像柳叶浮水而得名,柳叶舟船头的一柄长舵,颇似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劈波斩浪,神速灵活。

巫峡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秀丽幽深达42公里。经过大宁河宽谷的水在巫峡入口处重新被束紧,跋涉在峭壁夹缝间,这时候水是无定向的左冲右突,重新发出咆哮之声,弯弯曲曲,游走而去。你明明以为“山塞疑无路”了,转眼间却又是“云开别有天”。

巫峡的山岩山石灰石堆积而成,这是漫不经心的天然堆积,量尺寸测角度那是人的事情,天然不为,任高任矮,任曲任直,任合任裂,任山任水,巨大的写意。这便有了有别于自有人类以来所有创造的天工开物山水奇观。至于长江的水怎么从三峡的丛山间咬出缺口撕开裂缝的,我们只能淡薄地想象了:相当长远的地质时期内,长江水是雕刻的巨匠又是锐利的工具,每一滴水都是匠心独具的,且又是远胜斧凿的斧凿,凿通、掘进、溶蚀,从上到下便成了悬崖,曲折向前便成了沟壑,长江之水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完全是无功利的,且心有旁顾,它只是为了向着前方的振动,夺路而去,至于两岸胜景那只是随手为之也随手丢下了。

从巫峡的官渡口到西陵峡的香溪口——又是一段宽谷一一它的正式名称应为香溪宽谷。

宽谷里有两座傍江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一巴东与秭归。秭归县城位于北岸,城墙环绕着优雅的古建筑,县城前面礁石丛生,滩急水浅,潮声不绝。秭归人说,你夜半听那潮声,一声声呼喊的都是屈一原……来到秭归,来到屈原的诞生地三闾乡。脚步能不沉重?你尽管可以将文化的流出想象或比喻为三峡之水的流出,但就更本质的层面而言,应是性格的延续。在中国文化史上,屈原性格亦即诗歌性格,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学性格。无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有过多少曲折、艰难,笔者却深信鲁迅先生的话:“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从三闾乡搭车两小时,便可到达兴山王昭君故里。

昭君村真是偏僻的,简陋,倘是指素朴、天然,那也不算为过。村前渡口是两条小溪的汇合处,因水声昼夜不息而名响滩。响滩以下水流渐缓水色清澄,昭君浣纱洗帕之地,人称香溪。

从秭归的香溪口到宜昌的南津关,便是西陵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