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风沙漫笔
34198300000025

第25章 巴蜀源流

汉唐乃至更早,长安的君王、使者满腔热倩地“凿通西域,的时候,巴蜀人民向往的却是东方和中原之地,其艰难险阻可以说同样也是一种”凿通0这就有了巴蜀文化深厚的本原性、物产的自给自足性,其神话传说如山花野草一样,均出自悬崖陡壁。

巴蜀源流是长江,源也是长江流也是长江。巴蜀“其地阻塞,山川重叠”,东有巫山,南有凉山,西有龙门山、峨嵋山等,再往西便是横断山脉了,北面则是米仓山与大巴山。远古时没有一条平川小道与山外的世界相连接。

巴蜀锁闭,蜀水奔流。

巴山蜀水一静一动、似封似启,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它是巴蜀本土的,也是吸取中原文化的,同时又辐射其他地域的。

巴蜀山水相依,在四川盆地的底部是小山和丘陵的连绵起伏。长江之水丰盈而甜美,这是农耕的天然保证。同样还因为长江的穿山越岭、寻路夺流,也使川江号子更为雄起深沉,回荡着走出重阻、沟通外界的渴望与想像。一种有趣的历史现象出现了:汉唐乃至更早,长安的君王、使者满腔热情地颇为悲壮地“凿通西域”的时候,巴蜀人民向往的却是东方和中原之地,其艰难险阻可以说同样也是—种“凿通”,这就有了巴蜀文化深厚的本原性、物产的自给自足性,其神话传说如山花野草一样,均出自悬崖陡壁。曾经如此深刻而久远地震荡着巴山蜀水的三件大事不能不记。

秦昭王时,李冰修都江堰,不仅使成都平原的农耕文明蒸蒸日上,而且有了一条安全的黄金水道。在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是巴蜀先人与滔滔江水达成的一种和谐,是“乘势利导”在中国水利史上堪称不朽的伟大榜样。其次是文翁为蜀郡守时倡导文化,推进教育,鼓励求学者,在本地上学可免徭役,到长安读书缋优者回到蜀地可以做官。史称从此“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第三是巴蜀先民的不避艰辛凿山为道喜欢走出去,也从不排斥外来人群、移民文化,是为巴蜀文化多样性之一端。

最晚至殷代,巴蜀入已经在四川盆地的北边开凿通道了。战国时,向北穿越米仓山、大巴山一线到汉中有三条道:米仓道、金牛道、阴平道;由汉中穿越秦岭到关中平原的也有三道: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蜀道的开通其千难万险实在难以言说。巴蜀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神话传说大都与开山劈岭有关,如五丁移山、五牛开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等。移动嶙峋巨石的血汗牺牲,飘逸出了神奇、美丽与巴蜀特有的幽默。

与开山凿道同样重要的便是治水。

巴蜀得长江中游、上游之利,因而长江的生态环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四川的环境状况,同时四川的森林植被、水土流失、人口增/长,也影响着长江中上游的安危,并且制约下游形势。这就是说环埦中的一切都是彼此影响的,环境的所有细节都是互为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巴蜀大地因为气候的温和湿润,因为水系密布、充盈,自古以来便被称为“天府之国”。《汉书地理志》载巴蜀广汉,有山水竹林之绕。秦汉时,四川的森林覆盖率据推算应在90呢左右,也就是说巴蜀之地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以后即开始大规模伐木,为长安的皇帝们大兴土木造宫殿,一直伐到“蜀山兀,阿房出”。巴蜀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另一个原因是移民蜂拥而至,发展到元末明初至清初公开提出“湖广填四川”,宣布四川无主荒地听凭垦种,永占为业,免田赋5年等优惠政策。

人丁兴旺了,巴蜀森林倒地了。

移民喜欢这个地方,一个原因是可以到处砍树,然后“听其霉坏,砍旁干作薪,叶枝晒干,纵火焚之灰,故种地肥厚,不须加粪,往往种一收百”。明末清初,四川的森林覆盖率为50%,到1949年时仍为30%。现在的森林覆盖率有两种说法、两个数据,一说是12.396,另一说是8呢。无论如何,较之1949年,已经去其大半是无疑的了。

四川已经不是地广人稀,而是人多地少了。1949年时四川人口为4730万,不到40年时间已增至重庆为直辖市前的1.15亿,而且每年仍以120万人的速度递增。四川耕地占全国耕地的1/15,人口则占全国1/10,人均耕地只有0.92亩,少得可怜的森林与同样少得可怜的土地,怎样才能休养生息,万世永续呢?

你看金沙江,千里河谷找不到一棵像样的树,流沙堆砌在江岸,荒漠化已经推进到长江上源了!金沙江的树呢?

长江上游的树呢?

那是曾经浩浩然、森森然、成群结队、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啊!现在几乎砍光了!没有了大片原始森林保护的长江,是一种怎样的态势呢?

最新资料说,长江每年的输沙量已高达24亿吨,已经远胜于黄河了。长江泥沙的70%来自上游。其中的77%又来自金沙江和嘉陵江。有的河段最大含沙量已达每立方米742公斤,那是8吨江水6吨沙,难怪四川老乡说:万里长江滚滚流,流的都是粮棉油。

长江源区已经荒芜颓败了,巴蜀耕地怎能不流失?那是立足之地的流失,那是生存家园的流失。一江浊流汹涌,两岸泥石横流,缺水便旱,遇洪即涝,天府之国实际上已是灾难之国。

四川省20世纪50年代水灾4次,70年代8次,80年代年年受灾,90年代愈演愈烈。1989年的大水灾殃及138个县,淹了57个县城、776个场镇,冲毁耕地112万亩、水利设施3万多处,受灾人口2000万,粮食减产13.35亿公斤。

四川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泥石流的县为76个;70年代增至109个县;1981年扩大到135个县,40万人受害,397人死亡,968人受伤,毁房86000间,75000人无家可归。

四川的水土流失面积20世纪50年代为9.46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已是24.7万平方公里,90年代又有大面积增加。

曾经森林广布的四川,经过近几十年毁灭性的砍伐后,在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出现了一批缺柴县,那里的土地还能长红薯,可就是烧不熟煮不烂,因为锅底下没有柴。越是缺柴越是毁林毁草,连树根草根都挖光了。

当地农民说:谁把红薯煮熟了,谁就是好官。

在仁寿、乐至等地,历史曾经倒退过,倒退到了新石器时代的边缘。因为没有柴烧,便烧桌椅板凳,桌椅板凳烧光了再烧床,再把老祖宗的棺材板挖出来。所有的家具都是石头的,石凳、石桌、石椅、石床,还有石片风车……谁能说这是文明的进步呢?谁能说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呢?

乐至是清江、沱江的分水岭,1949年以来,经历了大炼钢铁、办食堂、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几起几落的毁林运动,森林覆盖率曾经只有1.37%。这个数字告诉我们:那些不缺水、可以生长森林的地方,完全只是因为人类的破坏一样可以走到荒漠化的边缘!1981年,中国林学会的调査显示,乐至的土壤每年平均流失418.7万吨,每天流失近1.2万吨;每年缺柴烧的时间为半年,缺柴户占总数的58,也就是这一年中的半年乐至县过半数的农民面临着冷锅冷灶的威胁。

大地之上的家园怎么能没有炊烟呢?

乐至县每年从外地运煤9万吨,农民卖了细粮买煤炭,买回煤炭煮红薯。乐至为了煮熟红著养活越来越多的人而从外地运煤,年年抗旱抗涝、挑沙还田,千方百计多种粮食,结果是吃粮、烧柴的困难一年胜似一年。

水土流失已经成了民不聊生的代名词。乐至的灾难便是四川的忧患。四川省62务的人口集中在川中丘陵地区,四川省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也集中在川中丘陵地区。

改变乐至的是一种生态农业的思路,农业不仅仅是种粮食,只有陆上生态的和谐才能使七地稳固、农业发展。乐至有一个叫王隆瑛的老县长,从1982年开始造15000亩水土保持林。1989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启动后,乐至成为试点县,开始科学地有规划地大规模造林植树,生态农业使乐至的环境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有了改变。在乐至,有一首名扬巴蜀的顺口溜:坡顶马桑盖帽,坡扃马桑、柏树混交,岩脚油桐走边,桤柏缠住山腰,田头地边种腊树,地塄土坎乔灌草,零星片地小果园,田旁宅周竹林高。

这才是家园气象。

乐至现在的森林覆盖率为28.5%,仅是柴薪,全县年产29万吨,每户平均2800公斤,乐至的红薯真正煮熟了。

四川的长江防护林是成绩卓著、蔚为壮观的。

你还要去盐亭看看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那是杜甫的诗,可是又有谁能想到公元1976年,盐亊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49%、那些年盐亭的鸟找不到树枝筑巢产卵,只好把卵生在地上。哪知道树风没了风狂了,不是风吹卵碰石,便是飞砂走石把鸟卵砸了个稀巴烂。鸟归来,卵不见,那些鸟低低地飞啾啾地叫,叫得让盐亭人心惊肉跳。没有树了,鸟飞蛋打了!盐亭也是四川省25个缺柴县之一。

1976年以后,川妹子外流便是从盐亭开始的,太穷了,连烧柴也没有不嫁出去怎么活?那时光没有林子的林山乡有光棍300条,盐亭一县外出的川妹子多达50000余人。

没有森林植被之后,不光是水土流失,人也流失,精神和尊严也流失。

盐亭人在绝路中惊醒了,山上没有树,家园要完蛋。

盐亭老百姓都知道这样一个数据:世界人均木材占有量为72立方米,中国是9立方米,盐亭是0.2立方米。

盐亭的口号是:“大好河山,寸土不荒。”然后是一届又一届的县领导真抓实干,一根一根种,一棵一棵管,一个一个山头地打攻坚战,现在盐亭的森林覆盖率是54-75%。

你一到盐亭就能感觉到那满目青山的赏心悦目,盐亭已经有了自己的风调雨顺的小气候。

长江中上游仍然叫人忧心忡忡,多少年来人们一边种树一边砍树,种树长得慢,砍树砍得快,种的是人工林,砍的是天然林。这就是为什么四川的长江防护林确实有了大面积增加,而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埦持续恶化的根源所在。

但愿******的禁伐令,是我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愿长江从此安澜。

巴蜀源流啊,你是可圈可点的。

巴蜀源流啊,你是可歌可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