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題分别从唐古拉山、巴颜喀喇山发源,先以涓辑之流汇合千溪百川,历经一个又一个曲折,在崇山睃蛉间夺路,下切,再下切,然后滔滔平涌入东海与渤海。如此漫长的流程,如此伟大的动力,如此神奇的方向,一切在源头之地、在初始流出时便已经发生或包含其中了。
江河之源是冰雪之源。
江河之源是大山之源。
江河之源是神圣之源。
青海,这个因青海湖而得名的位于世界屋脊的省份,因为孕育了长江黄河而蜚声中外。与此同时,育海又是贫困、落后、边远的代名词。其实,青海并不遥远,省会西宁就在中国地理中心附近。
青海超然辽阔,高峻地坐落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省境内横亘着多条长达1000公里之远的高大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阿尔金山、祁连山脉、东昆仑山脉及可可西里山、巴颜喀喇山、阿尔玛卿山,南部为唐古拉山脉,正是这些山脉架构成青海地形的基本骨架。
我们一时一刻也不能淡忘这些山脉,尽管它可能离我们很远,而且沉默。正是从这些山脉以及其上的高原开始,中国地形向着太平洋做半圆形逐级降低,明显地呈现出三个阶梯。
于是,便有了地球最大的大陆一亚欧大陆东部斜面上,一个面向着世界最大洋太平洋的国度中国。
中国地形的气度不凡,是地球特别设造和恩赐的地理大势。概言之,险峻博大,包容万象,森然罗列,气势磅礴。诚如爱默生所言,大自然不是楕神,但它有精神,从上往下坠落的精神。拾阶而下的中国地形便是此种精神的集产大成者,一切都是坠落的,一切都在坠落中,悬崖是坠落的,森林是坠落的,江河是坠落的,土地是坠落的。坠落中显示的奇妙之一便是此种坠落的方向性是谁又是怎样给定的?尽管很难断言,那巨大的揭示却是清晰的:人当然可以让思想自由自在拾阶而上,甚至连接广宇插翅腾飞。不过发生这一切的基点仍然是环境,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在地理大势的坠落中,得到精神,找到立足之地。
这是有级可寻而无路可走的阶梯。
这是高大与嶙峋相嵌相接浑然如一的阶梯。
这样的地形是一种无言提醒:中国人尔们要小心水土流失,你们要好好走路。
中国地形最形象的体现者,莫过于长江黄河了。它们分别从唐古拉山、巴颜喀喇山发源,先以涓滴之流汇合千溪百川,历经一个又一个曲折,在崇山峻岭间夺路,下切,再下切,然后滔滔乎涌入东海与渤海。
这是如此漫长的流程。
这是怎样伟大的动力!这是何等神奇的方向!江河之源朋友,你看江河之源就知道了,一切在源头之地、在初始流出时便已经发生或包含其中了。可是我们也许都不曾认真地思量过,关于长江黄河的源头是怎样认定的?人们为什么要寻根溯源?这对于一个民族、一片土地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华夏先人早在1200年前,即公元7世纪上半叶便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很可能是人类在黄河流域经年历久的生存与发展,以及黄河的灾害频繁,使我们的老祖宗对黄河的认识要明白得多一些。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喇山北麓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几个泉眼从山谷中溢出的清水汇成宽约3米,深有30-50厘米,流速为每秒3米的一条小河。
这就是黄河的最初水流。
这就是黄河的源头所在。
源头是平静的。
黄河源头的三条河流汇合后称为玛曲,这时的黄河依然河宽水浅,流速缓慢,汊流众多,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水泊。两岸牧草肥美,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玛曲向东流淌约162公里,进入星宿海。
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东西30公里,南北10公里,不是呼啸汹涌,而是漫流生成的海子与水泊。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难以计数而又散漫地排列着。这是流出呢还是期待?这是分散呢还是集合?当那些海子与水泊从容而宁静地闪闪烁烁,在日光下和月光下亘久地远离物外时,谁都以为这是繁星落地。
黄河过星宿海东流到扎陵湖、鄂陵湖,这是黄河流域现有的两个最大的湖泊,总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扎陵湖较为浅显,平均水深8米;鄂陵湖水深20米,呈青蓝色,显得典雅、古朴而高贵。
沿鄂陵湖往西南,有一座小寺院,寺院背靠海拔4610米的大山,山顶建有河源牛头铜碑一座,碑上有胡耀邦与十世****用汉文、藏文题写的四个大字:黄河源头。
天空、山野、草原,显得庄严肃穆。
碑座上的几朵野花是风吹落的呢,还是鸟叼来的?或者是少有的游人放置的一束斑斓的回想与思念?
天上有云,先是一朵白云,后来又有一朵白云。这里的牧人说,那是两个在天之灵在黄河源头聚首……
长江源头的寻觅更加扑朔迷离。汉代以前的《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此后几千年,人们一直把岷江作为长江的上源。明代徐霞客万里跋涉之后写了《江源考》,指出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禹贡》被认为是儒家经典,徐霞客大有离经叛道之嫌,所说很难被采纳。公元1717年,康熙皇帝又派员考察河源,但见“江源如帚,分散甚阔”而不甚了了。1949年前后的地理教科书又有“江河同源”说,长江源出巴颜喀喇山南麓,黄河源出巴颜喀喇山北麓,称江河为“姐妹河”。1956年8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查发现长江有两处源头,一处在唐古拉山,一处在可可西里山,而真正的源头却只能是惟一的,究竟是哪儿呢?
其实,江源何处是明明白白的江源的模糊是人们认知的模糊,是一个民,族对养育了自己几千年的一条母亲河的漠然所致,也就是说我们只知道贪婪地吮吸乳汁,却连母亲的容貌身材都十分茫然。这种模糊既是地理的又是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对一姓一宗的宗族意识,要远远超过关爱江河的大地意识。
不知长江之源的尴尬,直到1978年才告结束。
1976年、1978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两度实地考测江源,实测实量,眼见为真,江源终于豁然。长江上源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的毘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有十几条晶莹清澈的河流,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根据“河源惟远”的原则,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有东西两条支流,东支略长,源出海拔6621米的唐古拉山主峰谷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有一座巨大的名叫姜古迪如的冰川,它的点滴融水便是万里长江的初始之流。
我们终于知道长江源头所在了。
我们终于知道中华民族为什么是源远流长的了。
我们不得不沉思再三:江河之源的高峻与严寒及辽阔的壮美,是不是大地的原色、原形、原性呢?
也许青海玉树草原至少能部分地回答这一切。
玉树州是大山屏障之州。北部有东昆仑山及巴颜嗜嘯山,西面是可可西里山、祖尔肯山,唐古拉山则延绵于草原南侧。玉树是极寒之地,也是草原肥美之地,还是几条大河如长江、黄河的发源之地。各种生物以各自的方式组成了生机勃发的多样性,人在其间,家园在其间,是大地完整的一个部分。
从玉树州首府结古镇溯巴塘河南行20公里,有一处危崖高耸的山沟,人称贝纳沟,也叫柏沟、勒巴沟。沟内树木苍翠,秀丽幽深,也是文成公主庙所在地。殿堂正上方的岩壁上,刻有九尊浮雕佛像,生动飘逸,展慑人心,佛像两旁还刻有1米宽的藏式花边图案。
风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从文成公主庙再往前是十里深谷,丛林遮天蔽日,小溪淸瀲见底,数十米高的峭壁上全是用藏文、梵文镌刻的玛尼经文,并有108座佛塔及岩画,虽经风雨剥蚀,依然真气逼人。
朋友,真的不知道还有多少美好神奇隐藏在深山老林里!可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那些城市,除了林立的高楼大厦、铁门钢窗以外,几乎是无所遮蔽的了。现代人的焦虑、烦恼、浮躁、失眠,是不是因为绿色太少、离开山林太远?勒巴沟巨石文化景观,在1300年前是怎样勒石铭刻的呢?当地的专家认为,这些巨石岩画的制作时间是在冬季,藏民先以一块块冒着热气的牛粪贴在岩壁,待其冻结后成为牛粪阶梯,由下而上进行雕琢,一笔一画,年复一年,那是创造,更是修炼,不知道创造了多少年,不知道修炼了几代人!谁也不知道那些雕刻者的名宇,他们连同他们创造的艺术,都是深藏不露的、不以有为有的,对那些虔诚的藏民来说只是为着修行来世。而对于我们这些流连忘返的后来者而言,那巨石上看不懂的经文不就是关于世界观和灵魂的某种启迪吗?
长江源区的冰雪世界,又是另外一种天然展现。
冰川、冰盖、冰湖、冰塔、冰帽、冰舌、冰芽、冰刀、冰针、冰桥、冰蘑菇、冰钟乳,真是千姿百态,万象皆冰,或者说冰中有万象。史前地理大发现的人类曾经走遍了地上除南极以外的所有角落,那么面对这冰雪奇观的先人会作何感想?对他们后来的迁徙直到挖穴定居有没有发生过影响?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那些石刀、石斧、石针的原形,有没有可能是这冰雪世界所启发的呢?
如此说来,这万象之冰的创造也是尽得玄机了。
江河之源是想像之源、文化之源、生命之源。
然而,1998年11月19日《中国环境报》的图片新闻使人忧心忡忡:姜古迪如冰川在退缩。一张由长江探险家杨欣1986年拍摄的姜古迪如冰川岿岿壮观,冰川前是冰湖与冰大板。探险家汪永晨1998年拍摄的照片告诉人们:姜古迪如冰川前的冰湖已基本消失,砾石清晰可见,冰川后退了300米。
为江河之源忧,就是为中华民族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