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流动着,冰塔林也流动着,那种绝对不是追求速度的沉雄稳健的流动,在我看来是从不宣示的大地之爱,你看托起冰川和冰塔林的砾石戈壁就知道了,这是一块自古以来就孕育冰雪源流的土地,也是一片创生之后便是干旱的土地。冰川在其上,说明这一片土地还是稳固的,这一片土地是中国辽阔土地的一部分。如果不在其上不断后退,那就是天气变暖土地更加干旱的征兆,绒布冰川留下了一些这一方面的证据一冰川的终碛垅。所有冰川都会有冰碛垅,冰块冰碛冰屑与砾石的聚集或者是冰碛湖。当冰川前进,这些冰碛垅就被夷平,冰川后退,这些冰碛垅就会留下成为终碛垅,冰湖也成了砾石荒滩,这种景象难免会使人想到破碎的态势,会有心碎的感觉。由是观之,当青藏高原一处冰川后退时,我们应该能听到从大地深处发出的“水啊水”的呼唤!在过去的30年里,冰川学家沈永平先生的研究统计说,中绒布冰川退缩了270米,东绒布冰川退缩了170米。冰川学院士李吉均先生认为,中国的大部分冰川都处于退缩状态。
你最好再望一眼珠峰的山体,你会突然发现它所呈现出的使人震惊的巍然奇古的金字塔状,哪怕是对着一张拍摄角度极佳清晰度极高的照片,多望一眼,再望一眼,也是心灵难得的震撼与享受。你甚至会发现某些细节,比如天蓝得如艾青诗里说的“就像打翻了一瓶蓝墨水那样蓝”,而白云和珠穆朗玛峰的缠绵,已经不是若即若离而是难解难分了。珠峰的岩石是一层一层地排列层垒相叠的,此种巨大巨厚的沉积石灰岩,只有在深海海底才能沉积而成,其沉积速度每年不到一毫米。地球上这一高峰的形成先是以极慢的速度极富耐心地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和黑暗中,在海底创造而成,然后升出海面,最后抬升到了今日之最高点。高峰的形成与沉积,岁月的漫长和黑夜,板块的飘移和碰撞,如此等等,对于我们理解“崛起”这一已经甚为时髦的字眼,不知有否助益?
假如梦想进人了古海深处,梦想会变得沉重。在一个冰雪之梦中,珠峰对我说,梦想也要在黑暗中浸泡。
耸立在地球上最年轻也是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段的珠穆朗玛峰,其北坡在西藏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珠峰之谜层出不穷,就连它的被发现和得名也曾迷雾重重。
其实,定日县的藏民才是珠峰最早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们世代相传称之为“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或“圣母之地”。但,这一“珠穆朗玛”的名字正式进人图典、为国家所采用,则是清康熙年间的事情了。1717年,清康熙56年,清政府派遣的理藩院主事胜住和两个喇嘛,一个叫楚而沁藏,一个叫兰本占巴,测绘了珠穆朗玛峰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当地藏民世世代代相传的称谓,称之为“朱母朗玛阿林”,“阿林”是满文译音山峰之意。1712年,用木板精心印制的《皇舆全览图》问世,在这张地图上标明了珠穆朗玛峰的具体地理位置,并采用了“朱母朗玛阿林”这个最初的汉译名称。乾隆年间,清政府根据藏语音韵又在文字上略作修正改译为“珠穆朗玛峰”。自此,清政府一直沿用这一名称,《皇舆全览图》又是皇家编制系清朝中央政府地图,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可见,珠穆朗玛峰是近三个世纪前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且载人了国家图典。美中不足的是《皇舆全览图》绘制之后深藏宫禁内府,外界知者见者寥寥,以至后来珠穆朗玛峰另有其名,直到今天世界上还在沿用英国人所取的名字:埃佛勒斯峰21360。
1849年,印度的英国殖民当局对喜马拉雅山脉进行了一系列的勘察和测量,将山峰由东至西用罗马数字编号,喜马拉雅山的东部有79座山峰,珠峰排在第15位,英国人即名之以XV。当时印度测量局在珠峰南坡山脚处设立了六个观测点,平均距离珠峰170公里以外,数据繁多而又完全靠人工计算,直到1852年,最后的数据出来时英国人才发现:XV竟然是世界最高峰!1856年3月,时任印度测量局长的英国人乌阿写信给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陈述其前任局长埃佛勒斯的贡献,请求以其名命名XV峰,埃佛勒斯峰的名字由此而来。
到底是珠穆朗玛峰?还是埃佛勒斯峰(也有译作额菲尔士峰的”说《皇舆全览图》外界知者寥寥,却并非绝对没有。早在1733年法国皇家制图官唐维尔居然获得此图,并在巴黎重新制版发行,将珠穆朗玛峰音译!在该本图集中,珠峰经纬度的标识已经和现代地图十分接近了。尽管如此,直到19世纪中叶才“发现”并命名的埃佛勒斯峰这一名称,却仍然大行其道,殖民者的霸道告诉我们:地理科学已成了殖民主义者语言霸权的工具!1921年英国探险队到了珠峰脚下,他们确切地知道珠峰的本来地名后回到伦敦,在皇后大厦的报告会上说“西藏人称埃佛勒斯峰为珠穆朗玛”时,皇家地理学会称:“我们现在确知藏名是珠穆朗玛,但埃佛勒斯峰的名字不能改,必须维持我们熟知的欧洲名称。”时至当今,纪念珠峰登顶50年的美国《国家地理》的封面上是这样的英文字眼:说及珠穆朗玛峰的历史时,发表了一张埃佛勒斯的照片并配有文字:
一个威尔士男子,1830—1843年在印度任测量局长。他的继任者建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但他更希望使用一个当地的名字。不知道是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孤陋寡闻呢,还是不敢正视历史?毫无疑问的是,珠穆朗玛峰这一中国当地藏民世世代代的称呼、并由近300年前清朝政府在皇家图典上沿用的名字,早已镌刻在青藏高原上流淌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了。王鞠侯于《开明少年》上,指出珠峰的原有名称,而埃佛勒斯峰是后来命名的。继之北京大学林超先生在《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名称》一文中,追根溯源,廓清疑云,真相大白。1952年5月8日,中国内务部与出版总署正式通告世界,将埃佛勒斯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还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一部分,相传喜马拉雅山五座高大的雪峰是五位仙女的化身,这五位女神分别是珠穆策仁玛、珠穆丁结桑仁玛、珠穆朗玛、珠穆党本珠桑玛、珠穆德格日卓桑玛。珠穆朗玛位居第三,是翠颜仙女,其余四位分别为掌福禄寿的祥寿仙女,掌农田的贞慧仙女,掌财宝的冠咏仙女,掌游牧的施仁仙女。
没有比这更美丽的神女了,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名字了珠穆朗玛峰!梦想之四:然乌湖来古冰川地处西藏八宿县之南,是滇藏线及川藏南北两线必经之地,冰川、湖泊及冰川末端的来古村,组成了一个天地、冰雪与人共处的家园。从自然环境来说,这个家园堪称美好、和谐;从来古村藏民的生活而言,却还在被疾病与相对的贫困所困扰。
然乌村尽头处的神山雄峙的三座雪峰比肩而立,几条冰川不期而遇,汇合成巨大的来古冰川,作树枝状。不知道是谁为这一冰川命名的。来古来古,从古而来,从古而来的历史,一大部分由岁月以废墟的形式保存着,惟大山、江河、草木、冰川虽历尽风霜却依然和人类相依为命,是最古老的,也是最新鲜的。来古冰川末端因冰碛物阻塞而成的两个湖泊使观赏者流连忘返,一个湖绿波澄清美如碧玉,湖水深,泥沙砾石少,经过沉淀,冰雪融水便显得清纯。还有一个湖水质浑浊犹如黄河。为什么是这样的呢?细心的观察者发现,碧绿之湖的上源是一条活动正在减弱的冰川,而浑浊之湖的上源就是那条树枝状的来古大冰川了,在这冰川的磨蚀和掘蚀之下,大量的冰碛物被推人湖中,湖水只能浑浊。但这一湖浊水,却也是冰雪融水。如果运气好,这两个一清一浊的湖面上,有时还会漂浮着冰山,在太阳的照射下,闪发出来的光却是蓝幽幽的,那是冰雪蓝精灵吗?显然这湖上的冰山,是伸人湖中的冰川末端的一部分,后来断裂因为这湖水的吸引而要去漂浮,成为冰湖之舟。
不可思议的是,从高高雪峰上向下流动的冰川,蓦然间在来古村戛然而止。
来古村有500多人,房屋是清一色的泥顶木椤平房,大部分家庭都没有床,睡觉时打地铺和衣而眠。屋内陈设非常简单:一新一老两个火塘,老的火塘是被废弃的,只有残余的灰烬默默回想曾经的火焰,新的火塘周围是一家人吃糍粑喝奶茶会客的地方。火塘两边有藏式柜子,一间起居室,一两间牛圈羊舍,别无长物。来古村为半农半牧区,因为海拔高,农作物除了青稞只有少量的豌豆,有十几头牦牛、二三十只羊的家庭就是殷实之家了。
虫草上市的季节,村民中的青壮年甚至十几岁的孩子都上山了,正是虫草使来古村在三四年前有了摩托车,现在已基本普及,还有了拖拉机。挖虫草的时候早出晚归,也有干脆找个避风处露宿山上的。虫草收人几乎是来古村及然乌镇附近村民一年的主要经济收人,几百元、几千元人民币对来古村的藏民来说,是好多好多钱。虫草的价格逐年攀高,到2004年时一根大一点的虫草可以卖20元钱。可是虫草越来越少了,年年滥挖,环境破坏了,资源也濒临枯竭了。村里也有老人忧心忡忡:“把山里的树都砍了,虫草也挖光了,以后怎么办呢?”来古村及附近村子里,有不少侏儒及瘸子,大骨节病更普遍,这种现象在别的藏区并不多见。高血压和心脏病是雪域高原上的常见病,看走路的姿势和面容就知道,关节炎正在折磨着村里的大多数老人。老人们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痛,而是年轻人的只爱摩托车不再喜欢养马、骑马,以及未婚先孕。
然乌湖、来古村,这应是我的梦想之地。
我是带着钥匙的流浪者。我曾在青海我在一个大城里生活,裤腰带上挂着一串钥匙,湖畔的煨桑台前长跪不起,也在漫漫风沙线上跋涉过,帕米尔高原上的小村里的孩子,喀纳斯湖畔上吹笛子的老人,也都曾挽留过我。我回来了,回到一个大城里,离开了我心里赞美的地方,回到了水泥丛林中,在吃鸡鸭鱼肉时也吃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忍受着污染的空气和风沙。这个城市似乎永远离不开风,没有风就只有污浊没有蓝天。不能是太小的风,否则刮不走污浊,也不能是太大的风,一刮大风就会有广告牌从空中砰然倒地。城里人都盼着下雨下雪,可是雨雪天的马路几乎就成了停车场,堵啊塞啊……这是幸福生活美好生活吗?可是又有谁敢说,这样的生活不是那些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所向往的生活呢?
我梦想着,但,多少梦想也只是梦想而已。
洛伊登埃高在《失落的纪念碑》中,有这样一节文字:“1797年,歌德关于他的施维茨之行写道:两点钟在劳尔策湖,高高的灿烂阳光,纯粹出自狂喜,我什么也不看。这是被遗忘世界的描写。”梦想之五:这个小村叫米堆村,村子座落在一条冰川的末端,人们叫它米堆冰川,位于有雪域小江南之称的林芝波密县以东约100公里的玉普乡。一个峡谷,峡谷总是会隐藏一些什么,那陡峭的绝壁不动声色地拒绝所有的提问,走啊,走进峡谷便看见了。一个宽阔的谷地,一座座雪峰,那些雪自由散漫地堆积、铺陈,从6385米的高处从容地坠落,冰川也从这些雪峰上流下来,由两道冰瀑布汇流而成,冰瀑之间分布着一片葱郁古老的原始森林。从高高的冰山绝壁,冰川一直延伸到朝气蓬勃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其末端则是一幢幢木楼木屋。倘是七月时分,木屋前金黄色的油菜花盛开怒放,芳香四溢,油菜地的边上,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山花野草点缀其间。从雪峰冰川而下,可谓一山连四季,五里不同天。米堆告诉人们的是雪山、冰川、湖泊、森林、村庄、寺庙和田野,以及生活在其上、其中的万类万物的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是大地完整性的完全注解。也是冰雪圈、冻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镶嵌与复合,一道难得的迷人的风景线。
那么,冰瀑布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米堆冰川向下流淌时,经过一处悬崖,然后从4850米处跌落至4100米,750米的落差便成了冰雪世界中少见的米堆冰川瀑布,冰飞雪溅,冰裂雪崩,教人惊心动魄。冰瀑跌落之后,那冰面上便是罕见的为冰川学家激赏的弧拱结构,黑白相间,犹如波涛起伏,叹为观止。黑白何来?弧拱何来?冰川学家告诉我,那是冰瀑与悬崖的杰作。原来,冰瀑跌落悬崖时冰雪量的多少,是随着季节与降雪的多少而周期性地变化的。当雨季来临,大雪纷纷,冰瀑挟冰雪飞身直下,是以成峰,冰川上的冰峰,昂昂然突起在冰面上。旱季时,雪山空旷几无补给,冰瀑声势骤减,是以成“谷”一一凹将下去。有峰有谷岂非波涛?凝固之波涛也。黑白相间是因为冰川切割自陡壁的种种冰碛物,很难留在高处,往往是随着融水从峰上落到谷底。大自然就这样,任由冰雪和悬崖自由发挥,它们所创造的弧拱并间之以黑白纹饰,成为风景成为艺术,而且抽象。尼采说过,“对许多人来说,抽象是艰辛,于我则是良辰佳节和陶醉”。在我看来,米堆与尼采不同的是,它什么也不说,它只是流出,它并不是想抽象时抽象为抽象而抽象。它只是在冰川巨大而流动的具象上,经过高高的跌落,把抽象的意味冻结、消融再冻结,如是往复,成为简单。
思想跌落之后的碎片,那便是抽象?
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