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可以这样说了:那一处辽阔而神秘的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崛起,是地球上最伟大、最意味深长的崛起。从此人们可以认定:崛起不只是高度还有风景,风景是有高度的,风景乃源头之地,正如爱默生所言,大自然不是精神,但充满了坠落的精神。人啊,你感觉到了吗?从青藏高原源源不断地坠落的,那是什么样的风景?那是什么样的精神?
青藏高原屹立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高逾6000米至8000米耸立在雪线之上的大山星罗棋布,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及第二高峰乔杜里峰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中国、尼泊尔边境。高原外缘地带,山脉奔突雄峙,分别以海拔4000米、3000米、7000米的峻峭挺立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四川盆地,衬托着青藏高原的峥嵘伟岸。
青藏卨原不仅高而且大,其幅员西自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东至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东西长2700多公里南北宽1400公里,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以及新疆南缘、甘肃西南边缘、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为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青藏高原丰富多彩,地质地貌极其复杂,它拥有自古生代以来各个不同时期地壳变异、碰撞的完整记录,而且绵亘着多条1000公里以上的又高又大又长的山脉。冰川广泛发育,大大小小的湖泊密布,楚楚动人,山脉之间,高原、盆地和谷地互为镶嵌,是世界上已经不可多得的珍稀野生生物、尤其是大型动物的家园之地。
超然辽阔的青藏高原啊,山宗水源之所在!笔者向往的就是勾勒这雪域高原上的几座大山、几条河流、几个峡谷,用我心里吐出的由敬畏而生成的墨汁,远远近近地素描,然后融进原始的气息、雪域创世纪的神话、“六字真言”的诵经之声,回想那风。
青藏高原的至高至大,是以冰川雪峰而银装素裏,宽阔起伏地绵延着大神圣、大荒凉的。冰啊,雪啊,如此之多的冰雪从何而来?因何而来?不能不使笔者想起《老海员》中的文字:“这里有冰,那里有冰,到处都是冰,冰爆裂,冰轰鸣,冰咆哮,冰怒吼,好似声音在瓮中!”你看见冰雪,你就看见梦想了。
100多万年前,第四纪行将到来。这是古大陆解体,较小的陆块在移动中下沉,而古海被年轻洋壳取代的不可思议的年代。在这个过程中,海底的平均高度增加,大陆板块与海洋环境一系列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大规模的海侵开始。然后是北半球气温明显下降,冰川大规模发育,大大小小的冰盖形成,全球气候变冷已是大势所趋。
刘东生等编译的《第四纪环境》说:“在第四纪时,发生过诸多环境变迁,但无论是哪一种变迁,都没有像很多大冰盖的发育那样,对地表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就全球气候而言,它们的重要性也远不如大冰盖的形成那么大。”地球的圈层结构中,水圈还包括了冰冻圈,包括冰盖、冰川、海冰、陆冰。在末次冰期最冷的阶段,由于全球范围的降温,冰几乎覆盖了陆地表面1/3的地区,除了南极和格陵兰全部被冰覆盖外,冰川还覆盖了现在没有冰盖的加拿大的一部分、美国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大部分地区以及北欧。冰盖从高纬度推进到北纬36。附近,冰舌从现在的密歇根流过,最南端到密苏里州,阿尔卑斯型的山岳冰川甚至在热带的高山上也有出现。
这里是冰盖,那里是冰川,巨大的冰块自北而南缓缓移动,一派第四纪地球上的王者气概。
冰川的运动是破坏也是塑造。
冰川所到之处,森林无一例外被齐根推倒。因为冰川是只能缓慢移动的“巨无霸”,可以给它将经过的林木留下撒布最后的种子的时间。落在北方冻土上的种子,落地便冻僵了。由冰川在碾压中带到南方的种子,反而得到了落地生根的机会,长成新的对南方来说是陌生的森林。这就是为什么格陵兰和阿拉斯加的北极林被冰川毁灭后,那些树种却在南方遥远的土地上出现的秘密所在。因而,北方说冰川是毁灭者,南方说冰川是播种机。可以说,第四纪冰期的冰川,匪夷所思地先是把经过之处的大地风景统统搅乱了,但仅仅指出这种浩劫一般的破坏是远远不够的,冰期消退以后的重新组合,竟然使欧洲和北美洲没有一种共同的乡土树种可言。也就是说,以森林植被观之,是冰川使欧洲成为欧洲,北美洲成为北美洲。这是冰川浩劫的另有深意吗?这深意的指令又是谁在宇宙中的什么地方发出的呢?
我们只能据此又一次感叹:“哦,真的,风景带有神性。”在冰期之前,欧洲的森林与北美洲的森林,因为树种的大致相同其风景也差不多,冰川不喜欢,它要改变这一切。当欧洲的树种随着冰川南移时,它们最后碰到的是高峻寒冷的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等山脉,严酷的气候使南下的树种难以成活更难以成林,冰期前的树种在欧洲因此而全种覆没。北美洲的情况恰恰相反,这里所有的山脉都呈南北走向,南下的树种通行无阻、随遇而安、落地生根。自此之后,你已经看见了,欧洲和北美洲的风景便各有风姿了,前者秀美而典雅,后者苍劲而古朴。
当巨冰撤退、植物重新发生的过程重现在裸露的土地上时,其序列和亿万年前的一模一样:先锋植物还是藻类和真菌,随后是荅藓、地衣、木贼与蕨类。残冰融化、气候转暖之后,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北方森林的旺族相继出现。植物群落的恢复,也是地球景观重组后的恢复,地球可以承受各种灾变,但地球不喜欢丑陋。如此说来,冰期的出现、冰川的移动是有方向的。当冰期最盛地球处于低海平面时,这是个短暂而又美好的教人想人非非的时期,覆盖欧洲的冰雪一直延伸到泰晤士河,法国与不列颠之间并无海峡阻隔。是时也,欧洲和亚洲最后完成了史前人类大迁移,或者说地理大发现。第一批从西伯利亚到美洲的苔原居民是步行走过白令陆桥的……后来,海平面上升,波涛汹涌,人们在各自的土地上生活,当巨冰融化、陆桥复归海洋之后,人类便各有家国了。
这是一个已经过去的,对于人类来说值得怀想的冰期。
现在,我们要回到青藏高原,触摸那里的雪山冰川。
中国是地球之中、低纬度国家中山岳冰川最为发达的国家,共有冰川46298条,冰面积为59406平方公里,冰储量为5590立方公里。世界上另外几个冰川大国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这三个国家是因为纬度高、雪线低而形成了大面积冰原。中国的冰川则尽显着中国特色:在中低纬度极高山上的山谷中,冰川晶莹剔透地以雪山为依托,与雪峰、峡谷和草木相伴相望,其冰清玉洁的壮观及生机盎然,世无其匹。中国冰川的水资源量约为563亿立方米,分布在内陆河区的水资源为236亿立方米,占内陆河水资源总量的20。在水危机迫在眉睫、水污染日益加剧的趋势下,中国宝贵的冰雪资源,是将来的救命之水。
冰川是高山寒冷地区的降雪层累积聚之后,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自然冰体。冰川从积累、移动到消融的过程,贯穿着水分与热量的变化,冰川与大地、冰川与冰床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为一个复杂的冰川系统。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对冰雪的记述,如《礼记月令》说:“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坚,地如圻。”
西汉《韩诗外传》称:“凡草木花皆五出,雪花独六出。”六出即六瓣也。也许是限于山高路远及环境闭塞,中国人有悠久的欣赏和描绘山水的传统,对雪山和冰川却咏者寥寥,但也不是一片空白,有的还是堪称经典的记述。如唐玄奘师徒去印度取经,于公元630年左右途经天山木札尔特冰川,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描述极为生动:“其山险削,峻极于天,自开辟以来,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洹汗漫,与天连属,仰之皑然,莫睹其际。其凌峰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百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被履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惟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馁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这一目击冰川的生动记述,比欧洲11世纪冰岛文献中的冰川描写,早了近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