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会遇到许多心理烦恼,有成长的烦恼,有学业的压力,有走向成熟的烦恼。种种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会常常缠绕在孩子们的心头。由于问题来自生理方面的多,总是让他们难以启齿向他人倾诉,遇到“问题”的孩子们往往不知所措,于是自己看书、私下问同学等等方式便开始悄然蔓延。
11—17岁是人生的少年阶段,也是人生开始出现生理问题的年龄,即进入了“青春期”。
11岁的小女孩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和朝夕相处的男孩子在身体外部截然不同了。为此,她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害羞,但又不敢问父母。尤其在男同学面前,她不敢抬头,不敢直视对方,不敢挺胸,连说话也支支吾吾,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她偷偷用穿紧身衣、束胸的办法,掩饰胸部的变化。有时候,还刻意在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等方面,扮成一个“假小子”。
初一的小男孩,最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本清脆的声音像是变得浑厚了,而且早上起来的时候裤子上总有些黏乎乎的东西。“我是不是病了?为什么像换了个人似的?”他们在心里自问。男生们在一起的时候悄悄议论,说这表示我们开始发育了。可是发育是什么?会有些什么变化?每当男孩子们鼓足勇气问爸爸时,爸爸们总是说:“你已经是男子汉了,到时候你自然会明白的。”
一位初二的女生上体育课时突然感觉不舒服,在几位同学的帮助下来到卫生室。校医检查后发现她正不停地流血,忙告诉她这是月经来了,还说这是正常的现象,说明她已经告别童年,正在长大成人。女生见到这么多血感到非常恐怖和厌恶:“这样一直流血,人不要死了吗?”
初三的男生发现自己对女生有了莫名的好感,其他男生也有这种感觉。于是,大家开始四处收集带有色情内容的漫画和杂志,并偷偷地交流起来,开始对性有了模糊的了解。一次无意中听说外面有人兜售黄盘,一个男生便去买了一些,但还没找到机会看就被妈妈发现了。妈妈不仅没收了碟片,还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
上述现象发生在初二学生身上比较多。许多家长跟我说,孩子读小学时或刚上初一时还挺省心,对父母的话也能听。可到了初二就开始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东,他非要西。我做了一个调查,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都有过。我把这种现象说成“初二现象”。面对令人困惑的“初二现象”,许多家长束手无策。我曾多次为初二学生家长做过青春期教育讲座,与他们交流,谈对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长大的过程,是发生变化的过程。孩子们由于生理的变化,而导致心理的变化。
一、学习上处于过渡期
朱熹的启发。宋代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这两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坯璞即初具规模的事物)。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认为15岁以后的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现在仍值得我们深度思考和借鉴。
初中学习,内容较小学有了质的飞跃。小学一般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几门学科。到了初中不仅增加学科内容,有生物、物理、化学等,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由线性思维到多维的、发散的思维,需要抽象概括能力的增强。从小学升入中学,学习上再沿用小学的方法已经不适用。到了初二、无论学习内容、学科数量变化都更为明显,如果不及时帮助学生调整,会出现学习障碍问题。
在学习方法上,小学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太适用,初中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抽象概括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负担上初二也比初一时增加了许多。对于这些学习上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调整或让学生自我调适,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改变相应的学习方法,就会出现学习上的落后,而导致成为困难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陈献章《论学书》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尤其是能够在“不疑处有疑”,这就要看学习者的“眼力”了。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后迁江门的白沙村,故世人多称之为陈白沙,亦称白沙先生。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他的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青年时受学于江西抚州大学者吴与弼,深受吴氏“静时涵养,动时省察”的思想影响,绝意科举。成化十八年(1482),被推荐应召至京,被授翰林院检讨,自后累荐不起,专意问学,成为明朝一代著名的学者。
陈献章擅于书画,束茅草为笔,号为“茅龙”,他的书法刚健豪纵,自成一体。善画墨梅,用笔简古,以神韵取胜。他的诗论亦以自然为宗,因而他的作品皆有情趣,不同于宋代理学家邵雍等充满头巾味的道学诗人,哲学家中的诗,古今以来,当以陈献章最为杰出。《粤东诗海》评云:“理学名儒,多不以诗见长,而本性原情自然超妙,朱晦翁后推吾粤白沙一人……白沙美秀而文,不可同日语也。”世人推其为“吾粤大家”。
陈献章作为一代理学大师,门下学生过千人,衣钵弟子是增城湛若水。因此,陈献章在增城留落诗文、理学文章甚多,历代兵灾,散佚不少,收入县志的文章有《增城刘氏祠堂祀》、《与湛民泽》和《处士陈君墓志铭》等。
学习是在有疑之后学。学生有疑,老师解之或家长为孩子设疑,孩子自己解,或老师帮助解。青春期的孩子们精力旺盛,思绪迷茫,有机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体育和学习上是大人帮助做的。转移好了,学习会取得进步,甚至会飞跃。
二、发育上处于青春期
积我多年的教育经验,现在女学生11岁12岁时开始第一次月经,到13岁左右,大多数的女孩都来了月经,同时出现女性特征。男孩十三四岁,在梦里出现遗精,开始了由小男孩向男子汉转变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年龄也大约正值初一、初二,而初二较多。就是说,初二时大多数学生进入了“青春期”,生理上的发育,必然带来心理上的烦躁不安,迷茫,不知所措。
因此,抓住人生这一关键时期,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都非常有意义。青春期教育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共同进行比较好。
首先,对孩子的变化进行细心观察,了解情况,并早有心理准备。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有足够的理解,就会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更有针对性,不至于仍然用教育小孩子的那一套办法教育初二学生或青春期学生。在教育态度上,也会给孩子多一些平等。孩子们到了初中,或是到了青春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为大人,起码是小大人,他们希望老师和家长平等对待他们。
妈妈、爸爸无论多忙,都要多陪孩子。晚饭要同孩子在一起吃,让家温暖,其乐融融。第一次当选总统时,奥巴马说竞选中有一件事他很自豪,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几天前听米歇尔演说,她谈到做总统的丈夫,至今仍每晚和女儿一起吃晚餐,耐心回答她们的问题,为她们在学校交朋友的事儿出谋划策。想想身边那些天天嚷着没时间陪孩子的父亲,比奥巴马忙很多吗?
其次,家长应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段时间需要父母多关心孩子们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早期发现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实施教育,就可以避免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出现更大的麻烦。
最后,性教育在学校,在家里都应适当进行。性教育要有专业教师进行,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自身,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困扰。如此,孩子也就会顺利度过初二这个人生的关键期。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烦恼。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关于烦恼的实验,一群实验者按照他的要求把接下来7天将会出现的烦恼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烦恼箱”。7天后,实验者从箱子里拿出自己的“烦恼条”逐一核对。他们发现自己90%的担心根本就没有发生。
剩下的10%的烦恼又怎么样了呢?一个星期后,实验者们开箱后,再用现实来对照那些10%的烦恼,他们发现有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的问题自己则有信心和能力解决。
可见,烦恼是自己找来的。据统计,一般人的忧虑有40%属于过去,有50%属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而92%的忧虑从未发生过,而剩下的8%则是能够自己解决。
烦恼有些像疾病,大多数都可以不药而愈,因为它们大多数在第二天就会减少或者消失。这样想来,养成超然的心态就能克服许多忧虑。
人类似乎生来就需要快乐。当出现快乐的景象或者令人愉快的声音时,人的视力会得到改进,听觉会变得灵敏,甚至于心、胃、脾等五脏六腑都会更有效率地工作。如果你快乐,你还会产生一种最明显的感觉,那就是你身边的人都更喜欢你。遇到一个快乐的人,人们就会潜意识地喜欢他,想把自己和他联系在一起。以你快乐的微笑作为甜蜜的招牌,人们就会蜂拥而至,成为你的朋友。
妈妈、爸爸先成为快乐的人,在家里营造快乐的氛围,这样青春期的孩子就会平和些,平稳些,快乐些。
三、心理上处于关键期
少年时期,或是初中时期,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正值心理断乳期。他们一面有独立的要求,一面又有依赖心理,他们试图摆脱大人的约束,却又不能完全自立。因而初二在整个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国外有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初二期间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特别关注学生们的身体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关注他们的息怒哀乐,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及自由,让他们健康成长。
初二的班主任,要在班级建设积极向上的凝聚的班风。一个班级的班风对学生的影响特别重要,学生在一个有好班风的班级,就有了成长的好环境,他们会有好朋友,有了问题有倾诉对象,有人帮助,否则就相反。老师应经常组织班级学生开展适宜初二学生的积极有意义的活动。
初二的任课老师们,要懂得学生心理知识,要知道你每天上课面对的是一群心理变化期的少年孩子们,他们每天、每一节课都可能发生心理问题在等待你的帮助。老师们要以极大的热情面对他们,关心他们,及时解决他们随时出现的问题。
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应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群体,为他们开设青春期心理讲座,为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学校校医要为初二学生开展青春期生理课,分男生、女生进行,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
体育老师应多组织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以增进学生体质,转移学生注意力。
同时,学校应组织家长会议,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普及让孩子们安全平稳度过青春期的有关知识。学生出现问题后,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应多取得联系,共同关系孩子们。
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真正做到了这点,你就可以超越凡尘,这才是对生的真正领悟。生活中,只有做到不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你才永远是你的自己。
传说苏东坡谪居黄州,临水而居,与对岸寺中老僧学佛参禅。忽一日心中似有似所悟,遂提笔展纸得偈:“端坐紫金莲,佛光照大千,心定如止水,八风吹不翻。”苏东坡反复吟诵,越觉高兴。便唤书童携书驾船,过河送给老僧观看,老僧接过看完不说话,提笔在下面批了两字:“放屁。”递给书童说道:“回吧。”
那书童将老僧的批复交给苏东坡,苏东坡看后心想,我将学佛心得告诉你,你不赞我也就罢了,怎么竟骂人放屁,他越想越气,最后命书童备船,他要亲自过河找老僧理论,当他怒气冲冲驾船将要到对岸时,见那老僧已带领一班弟子在岸上迎接,老僧双手合十面带微笑,朗声问道:“苏施主,你不是八风吹不翻吗,怎么我一个屁竟把你吹过河来了啦?”
苏东坡闻言细想,转怒而愧,在船上拱手施礼,竟不下船而回。
心要静。“禅”的最高境界是心无外物,人类的终极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它可以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
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机会。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对于孩子的每个行为,家长都应细心观察呵护,你的发现也许是孩子一生的重要取向。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在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老师的教育,是人文关怀,是使人善良,使人孝顺。
妈妈相信你能行。“孩子,我相信你能行。妈妈也曾经有这样的梦想,只是当我觉得我做一个让病人喜欢的护士更合适时我就放弃了。现在,对你来说,也许正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好时机。”一个男孩15岁时告诉母亲说自己将来一定要竞选美国总统,母亲这样回答他。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他是美国最优秀、最有魅力的总统之一。
“咬奶头”的故事。传统闽剧中有一出“咬奶头”的戏。说的是一位年轻的小犯人在即将行刑前,要求母亲让他最后再吸一口母亲的奶,母亲应允了。哪知这位小犯人却狠狠地把母亲的奶头咬下,鲜血洒满了母子俩的全身。小犯人张着血口埋怨母亲说:“在我小时候偷了邻居家的鸡鸭时,你不仅不责怪我还夸奖我,都是你从小纵容我当小偷,才使我落得今天的可悲下场,我恨你,因此才咬掉你的奶头。”这位母亲后悔莫及,羞愧地低下了头。
大是大非面前,要力争做到爱憎分明。包庇、纵容,有时无异于在做心理暗示,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女童的教育多么重要,教育好一个女孩,就是为未来增加一位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