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帝王和民主总统的“胡子故事”发生在俄国和美国最高统治者身上的“胡子故事”,饶有趣味,值得一说。
在古代的俄罗斯,胡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在伊凡雷帝时代,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都留有胡须,尤其喜欢留那种浓密的像铲子一样的方形胡须。当时人们甚至可以从胡须的样式来判断某一男子的职业,例如,店员留的是整齐的短胡子,商人留的是大胡子,官吏留的是楔形胡子。后来,彼得大帝执政后,锐意改革,然而他改革的第一个措施,却是从生活习俗着手,具体说来,就是拿胡子“开刀”。他不仅带头剃掉胡须,还颁布法令,指责蓄留胡子是愚昧的,不卫生的,勒令全体国民一律“剪须”。彼得大帝本人就曾亲自惩罚过那些“留须”大臣,他用剪刀把大臣们的胡须毫不留情地乱剪一通,极少数不愿剪须的则罚以重金;就是在以重金保留胡子后,胸前还得佩带“胡子丑陋和不卫生”的标志,称为“蓄须章”——根据留须长度交纳一年税款的牌证。对蓄须税率全国有统一的标准,胡须成了当时沙俄国库收入的一大来源。彼得大帝的改革有得有失,他崇尚和引进西方文明与科学技术,使俄国的近代工业开始崛起,成为当时欧洲屈指可数的强国之一,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他在全国开展“剪胡须”运动并以此作为改革措施,粗暴地剥夺了人民的蓄须自由,却显得野蛮而****,故难免被后人传为笑柄。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由于颁布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废除奴隶制以及成功地指挥南北战争、统一全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他的那一脸连鬓的“带子胡须”与其瘦削的脸型和谐配搭,构成他那威严中透着仁慈、清癯中不乏坚韧的鲜明形象,受到美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热爱和崇敬。然而他却并非年轻时就留胡子,而是到中年以后参加竞选才蓄须的。关于林肯的胡子,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有趣故事。
在林肯总统的故居里,他的画像旁边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
亲爱的先生:
我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非常希望您能当选美国总统。我有四个哥哥,他们中有两人已决定投您的票。如果您能把胡子留起来,我铝让另外两个哥哥也选您。您的脸太瘦了,如果留起胡子就会更好看。
所有女人都喜欢胡子,那时她们也会让她们的丈夫投您的票。这样,您一定会当选总统。
格雷西1860牟10月15日在收到小格雷西的信后,林肯立即回了一封信。我亲爱的小妹妹:
收到你15目的来信,非常高兴……关于胡子,我从来没有留过,如果我从现在起留胡子,你认为人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可笑?忠实地祝福你亚·林肯第二年2月,当选总统的林肯在前往白宫就职途中,特地在小女孩居住的小城韦斯特菲尔德车站停了下来。他对欢迎的人群说:“这里有我的一个小朋友。我的胡子就是为她留的。如果她在这儿,我要和她谈谈。她叫格雷西。”这时,小格雷西跑到林肯面前,林肯把她抱了起来,亲吻她的面颊,小格雷西高兴地抚摸他的又浓又密的胡子。
林肯对她笑着说:“你看,我让它为你长出来了。”事实证明,这位十一岁小女孩的审美观是独具慧眼的,林肯瘦削的脸庞配上浓黑的胡子不仅好看得多,而且更有风度。透过这个小小的“胡子故事”,林肯的富于人情味与和蔼可亲,他的未泯的童心与幽默感,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从中甚至可以看出这位美国总统平易近人、从善如流的民主风范。
四、中外名人与胡须胡须者,凡男性人皆有之,平凡之至,当然不会因为是名人,其胡须就比老百姓的有什么特异之处,高贵之处。只不过因为名人知名度高,“出镜率”高,相对而言也就更注重仪表,胡须的或蓄或除,样式如何,也就比之一般人更为讲究;还因为名人(包括他们的照片和画像)为公众所熟悉,他们的胡须也就自然地成为公众记忆中的典型特征。换言之,人们之所以闭上眼睛就能从脑海中浮现出某些名人的容貌来,这与这些名人颇具特色而又“深人人心”的胡须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的近现代政治与文化名人中,不少人的胡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留连腮大胡子的如民主党派领导人张澜、沈钧儒、李济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国画大师张大千,“隐士儒宗”马一浮等,都以银须冉冉而成其耆宿风范。留“山羊胡子”,须髯飘逸、风神潇洒者,则首推翻译家兼文学家林琴南,国画家齐白石、丰子恺等。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文学家鲁迅、茅盾,教育家蔡元培、陈嘉庚,则在上唇留一排小胡子,精神矍铄而又各具个性。这里要特别提到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可以说他的胡子也是最“硬”的,而且几乎从不修饰,人家劝他修剪,他回答说:“胡子粗长了,那是它自身的年纪的老大。”胡须如刷,目光如炬,加上他的横眉冷对,真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至于前面提到过的美髯公******,在抗战后期直至后来长期担任共和国总理的漫长政治生涯中,在所有场合露面时都不再留有胡须,不过依然美男子伟人风采。自******始,中国历届领导人也都是不留胡须的,这似乎成为一个“传统”。而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与十名大将中,则唯有贺龙一人例外地留着独具个性的小胡子,故人称“贺胡子”,其余19人均无髭须。
在近现代外国名人中,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法国作家雨果、巴尔扎克,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印度诗人泰戈尔,英国戏剧家肖伯纳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等,都是著名的络腮大胡子,或称连鬓长须。
他们是满够资格的洋“美髯公”。列宁的胡须下颏那一绺修剪得体,在讲演时随下腭前倾,与他的演讲风度和谈吐机锋十分和谐。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胡须则只留上髭而呈八字分开,且向前微翘,形状特异。
另一位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上唇八字胡看上去酷似展翅欲飞的蝙蝠。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丰茂的胡须从双颊垂下,犹如两把对称的刷子“兜”着整个腮帮。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上唇胡须分为左、中、右三茬,左右两茬翘向两边,极富幽默感,使人想起他“幽默大师”的雅号。俄国作家高尔基那“马克西姆”式的独特胡须,长在上颏而略向下弯,与他略带忧郁的神情配合默契。被称为“硬汉”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一脸尖如刺猬的络腮胡配上黝黑粗犷的面庞,正是他硬汉性格的写照。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棕刷式胡须,“相对论”鼻祖爱因斯坦的浅草式胡髭,也都很有个性特点。
在“二战”的“三巨头”中,罗斯福和邱吉尔是不留胡须的,惟有身着元帅服的斯大林配上他那留在上颏的一排乌黑整齐的小胡子,显得格外威严。而他的死对头希特勒的小胡子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希特勒同样留在上颏的胡髭不是一排而只是鼻翼下的一小撮黑毛,看上去给人以滑稽的感觉。电影大师卓别林专门编导了一部讽刺喜剧《大独裁者》,由卓别林亲自扮演主角。他在化妆时特别突出了那一撮小胡子的面部特征,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将“大独裁者”颇带神经质的歇斯底里,以及小丑式狂妄与市侩式滑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在影射希特勒,观者无不忍俊不禁暗暗叫绝。这种绝妙的艺术效果,与剧中人物那一撮独特的小胡子所刻画的典型形象是分不开的。
胡须作为男性相貌、表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便是胡须类型相同的人,也只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不会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比如同是连腮大胡子,我们绝对不会把“雄狮般丰茂的一头棕发”与睿智型浓密胡须浑然一体的马克思,同贵族式络腮长须飘在胸前的托尔斯泰混为一人:同是上颏小胡子,如前所述,斯大林与希特勒则“泾滑分明”不容混淆。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千差万别,世界才榴外地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胡须所构成的异彩纷呈的“人物世界”也不例外。另一方面,虽然胡须在生理上几乎没有什么功用,细如发丝的胡须也似乎“微”不足道;然而,透刘这小小胡须,我们却可以见“微”而知著,从中窥见各种才同类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心路轨迹与身份类型;甚至在一定的特定情况下,胡须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而成茭民族气节的符号,政治抱负的标识,我们也就能从中窥见宦有人格魅力与个性色彩的极为丰富的内涵。这事儿,初看走来似乎匪夷所思;细想起来,却又使人兴昧盎然。看来,聂胡须之观察与“研究”,还并非“无聊”之举,而是一件霸有趣味又有价值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