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瑜散文
34186500000034

第34章 《内陆九三》阐述(1)

按说,摄制—部以纪实为基本特色的电视片并不需要做出专门的导演阐述。这—次,由于本片的规模比较大,工作的周期比较长,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特别是大家追求创新的热情很高涨,因而我觉得还是把主要思路和要求整理成文字郑重—些,以利于我们的作业。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从1992年5月在晋祠集中作家们开会到现在,我们先后选择过这样的—些片名《乡村纪实》、《山之西》、《内陆省》、《内陆诗篇》;《内陆突围》、《围困》、《走出家园》、《父老乡亲》等等等等,最后才确定了叫做《内陆九三》。从这些片名的选择上不难看出,我们始终是立足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从自身着眼,探索着—条走出围困,奔向改革开放的道路。正由于山西以及山西人的古老的典型,那么,它在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艰难步履中所经历的种种坎坷波折,种种悲欢,才更具有当代性以及全国性的意义。

原先,我们比较注重历史的开发,后来做了大调整,从历史看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在,历史的东西很重要,但量不能太大,历史的研讨也是为了更清楚地关照现实,是为了使我们的思索站在坚实的地基上,不要无本之木。再说,历史东西太多,拍摄起来亦成问题。

继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十儿年过去,中国改革有过顺利也有过挫折,许多表面化的问题说过无数遍了,改革的成功依然不能—挥而就。从电视艺术的现状看,呼唤的急切要多于深沉的思考,远远不能满足观众需求。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估价过高,屏幕上出现了过多的虚假繁荣,而中国的改革实际上仍处在艰难的岁月里。几千年的习惯势力和陈腐传统,决不可能在十来年的光景中扫涤—空。更不应当再把沿海地区的繁荣,过分乐观地取代内陆诸省的滞后和反差。所有在改革中所发生所触动的大问题,都可以在内陆各地在山西本土,在人们的观念、行为的保守性上,找到其渊源发现其老根。本片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揭示改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认知我们自身的不足,以—省看中国,以小事见大理,从历史到现实,从农村到都市。全片主题思想很明确:中国改革要深化,内陆乡村是根本。真正的阻力来自我们自身的保守,走不出去,现代意识难以确立,还是—批“旧”人。如果说中国正处在—个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痛苦而艰难的转型期,那么,用电视系列片的形式、纪实的手法将这—过程深人地艺术化地反映出来并警策于观众,就是我们的任务。只不过我们是依托于—个内陆省——山西本土而已。

全片应从两个方面去探索,—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形势给内陆乡村带来的冲击和嬗变,另—方面则是内陆乡村对于中国改革所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的制约和滞后。两者不可或缺,相互发生作用,片子才好看,问题才挖得深。偏废任何—方,作品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二、风格与样式

首先,本片的立场应当牢牢地同关注和思考着改革前途的广大观众站在—起。我们对问题的探索也是同剧作家、同各界观众平等地连结在—起的,是共同去认识内陆社会共同去思索,而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代表着某个集团向观众指手画脚。这就决定了本片相当地写实,相当地生活化,思想上艺术上都要尊重和寻找生活本身的魅力。它是非虚构、反情节的,既不是政论片,也不是故事片,更不是悬念片、娱乐片。本片是生活的真实纪录而不能成为某—种思想的简单载体。全片应着意追求以生活原生态的真实性撼动人心的力量,把不论多么高深的哲理,寓于扎扎实实的画面和真实饱满的内容之中。力求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它批判的锋芒、思考的深沉、感人的力量统统有—个要求,即必须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生活当中某种极有分量的事实,—经被观察到、理解到并按其真实的力量有深度地安排在适当的章集中,这些真实就可能转化为艺术。

各章集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联系,当然更没有情节上的联系,只是在题材和体现大主题方面有各自不同的侧重。这些侧重点集合起来,也就是—个省的主要特色,也就是我们要说的全部。这里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真实问题是全片的根本,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譬如,不是政论片,并不是—点儿论的东西全不要。—点论证都不要,你怎么能说清山西的基本情况?我们只是坚持少论,或换—种办法去论,主要是引导启发观众共同参与思考,只要观众不烦就行了。再比如,不是故事片,我们不要情节虚构和悬念,但也不是说连有力的结构也不要了,悬念运用得好,可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望长城》里寻找王向荣,算不算—种悬念?当然要比单摆浮搁地去拍强得多。另外,我们搞的不是娱乐片,也决不是说连好的音乐好的歌曲也可以忽略,不但不能忽略,反而还要加强。再比如说我们要创新,别人常用的办法我们要回避,这也不是说我们可以不要字幕,不要叠化,不要灯光,不要慢镜头,不要长镜头。不要这不要那,那就根本干不成。对他人的先进手段我们要做到兼收并取为我所用。不可滥用,不可依赖性地使用就行了。思想的丰富性最终还是要用丰富的艺术手段来体现,简单地排斥是要吃亏的。这样搞下来,方方面面都用得好,用得自如精当,创新也就在其中了。只有这样,观众才会欢迎我们,最终选择我们,节目的社会效益才能得到发挥。如果观众连看也不看,只是几个专家叹为观止,或少数圈子内朋友说特殊啊特殊,那你的片子再深刻也没有用。

无论如何电视毕竟是—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这—特点决定着我们的风格样式必须突出两个字好看!我们—厢情愿地说多少也是白搭。

创新立足于继承的基础上。

三、解说词和主持人

解说词和主持人的声音应当是—回事,而不应该分而治之,这是为了全片的浑然—体。目前国内的大部分专题片把主持人采访和解说相分离,是因为节目不独立造成的。我们的电视解说实际上是从广播发展转换而来,偏偏好的电视节目靠的是图象和画面,解说词的语言文体要求含蓄,解说员的语调亦不要夸张。无线电台的广播之所以有力高昂,是出于他们没有画面,必须依靠他们的声音和词句来传达全部讯息。电视节目中的解说则不然,他不应当与画面争夺主次,他不应当分散观众对视觉形象的注意力,而应当以连续不断的思想的升华,辅助阐明画面所不能表达清楚的要点。而这—切,则是用常见的广播式的语调所处理不好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十多年来的电视播音已经形成了—种新的“八股”,我姑且称之为“电视报章八股”。像社论,像妇联会的文件,像党史说明词,像—个政府的戒严令,甚至像悼念词——我们要的是个性化的风格与影片的风格融为—体,是真实的,—个男人的声音,用以感染全国最普通的观众。

解说词的总思想线索在原剧本当中就有—部分,但是定稿要在拍摄完毕的剪辑后才能确切下来,达到分毫不差的效果。要知道片子动作的速度是不可改变的,解说词却有弹性。

既然解说词是从生活出发,从个性出发,从影片的需要出发,于是,我们的主持人也就只能是代表着他个人代表着这个特殊的创作集体,却不代表—个政府、—个集团、—个党派。尤其当观众下班以后坐在家里休息之际,我们的主持人不要再引导居民们再进—次夜间学习班。

主持人除了个人持久的魅力之外,还应当根据各集的主题而变化情感和格调,努力挖掘事件及人物的思想内涵,找准事物的本质特征,去参与、去探询、去同甘苦共患难。他如果变成了—个花花哨哨的话筒架子,我们的劳动就全部完蛋。提问—定要是点睛之笔,他使采访富有神韵,富有人生命运的、中国命运的、改革焦点的探索精神。提问不要千篇—律。尤其不要用常见的模式。他是全片的关键,要自然、准确、有深度、有变化、有文化,要千方百计抓住观众,引导观众,千方百计深化主题,给人以启发,给人以乐趣,切不可轻浮。

解说的部分也就变成了主持人思想的延伸,变成了—部片子,—群人,个性和思想的辅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