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王国维讲国学
34173000000015

第15章 王国维谈文学: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2)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的是什么?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纵观中国文学史,这种时代性十分明显。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能信口拈来地归结一番。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在王国维眼里,大致脱不出这个窠臼。在其《宋元戏曲考》中,他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他的这种观点,在现代几乎成了共识。下面分别简述。

(1)楚之骚。

这其中的“骚”,指的是先秦文学中的一种韵文体裁,称为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故将这种在楚国民歌基础上所创造的抒情韵文骚体称为“楚之骚”。除屈原外,还有宋玉、蔡琰等作家,代表作如《离骚》《九歌》等。

骚体在句式上,对以往的四言体有重大突破,而改为了以六言为主,间杂五言、七言的单句大体整齐的长句句式。在章法上,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有了个人的情感和诉求在里面,且回环照应,脉络分明。在体制上也有扩展,一改以前的短篇章,而是有了长篇体制。

(2)汉之赋。

赋是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体裁。在汉代,缘于社会的长期安定和发展,承于前人的基础,赋成为了最为流行、最为推崇的文学样式。

汉赋“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左思《三都赋序》)。这句话说出了汉赋的特色:辞藻华丽,笔势夸张,艰深难懂,曲高和寡。但是,鉴于统治者对赋的喜好与提倡,还是赢得了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响应,进而形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色。

汉赋又有大赋小赋之分,多写宫廷生活,并富于抒情描写。它的篇幅一般都较长,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汉赋的主要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贾谊和左思等,代表作有《子虚赋》《甘泉赋》《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和《吊屈原赋》等。

(3)六代之骈语。

六代,在中国古代是个固定用语,指的是隋代以前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分别指的是三国时的东吴和南北朝时的东晋及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骈语即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故有六代骈语之说。

骈文是中国历史中出现的一种带有一定时代特征的文学体裁。其句式除讲究对仗工整外,还着意于声律的铿锵,故又称为四六文、骈俪或骈体。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除了在声韵上讲究声韵和谐外,在修辞上格外讲究藻饰和用典,可谓非常注重形式技巧,因而,若非有较硬的文学功底,其表达的内容往往就会受到束缚。这也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骈文的代表作家有瘐信、徐陵等,代表作有《哀江南赋序》和《答谢中书书》等。

(4)唐之诗。

唐诗在今天仍广为流传,可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流传到今天最为人们接受,也是最为普及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有些唐诗已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比如说,渲染离别之情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感恩之情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抒发思亲之情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的唐,指的是公元618年由李渊创建的唐朝。这个时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和全盛时期。唐诗的数量,单保存在《全唐诗》中的就有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唐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总体上来说,分为六种: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五言和七言绝句以及五言和七言律诗。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相对清明,正所谓国清才子贵。这样的社会条件,为人才辈出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因而,有唐一代,既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代,也是中国文化强盛的一代。这个时期的文人数不胜数,代表人物除了众所周知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外,还有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以及同时期的陈子昂、沈全期和宋之问等。到盛唐时,又有了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还有边塞诗人,如岑参、王昌龄等。到中唐时期,有白居易、刘禹锡和李贺等。晚唐时期,虽说唐王朝已从巅峰颠落下来,但诗歌创作仍未中断,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韦庄、韩愈、柳宗元、张籍、元稹、李商隐、杜徼、温庭筠等。

(5)宋之词。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与唐诗争奇斗艳的,非宋词莫属。宋词中的“宋”,指的是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的宋朝。

宋词是继唐诗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宋词除了文学方面的特点外,还兼有音乐方面的特点。每阕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牌名。每个词牌名的句式和字数是固定不变的。一旦词牌名确定,它的形式也就会固定下来。所以,制词又称为填词。

正因为词兼有音乐方面的特点,所以,一些词读起来就能感觉意境特别浓郁。比如,晏殊的《浣溪纱》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该词把时光的流逝、人事的代谢写得可谓入木三分,让人于吟咏中深深体味着怀旧之感和伤今之情。也许是基于词的意境格外打动人心,也就难怪王国维对词情有独钟,所以,他除了热衷大量填词外,还创作出了带有真情实感性质的《人间词话》。

不同于唐代的强盛,宋代虽以柔弱著称,但因统治者长期的崇文抑武的施政措施,使得这一时期文化方面也达到了盛况空前。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别。代表人物分别有苏轼、辛弃疾、晏殊、柳永、李清照等人。

(6)元之曲。

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的,是元代形成的曲,这三者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三座重要里程碑。元曲同宋词一样,在形式上也有定格,一旦曲牌名确定后,其句式和字数也就固定下来。但是,它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内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相比律诗绝句和宋词来说,它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另外,在语言上,它并不像词那样讲究典雅含蓄,因而显得通俗活泼。由此,可以说,元曲以其所涉题材的广泛性、语言的通俗性、形式的活泼性、风格的清新性、描绘的生动性和手法的多变性,加上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使得它更为接地气,拥有更加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流传更广、融入生活更持久。

元曲的作者除了大家熟悉的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外,比较著名的还有王实甫、张养浩、睢景臣、乔吉和张可久等。

(7)其他。

既然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到这里,谁都不禁要问,明清时期的小说那么鼎盛,为何他竟疏而不提呢?这确实让人费解。

首先,起码可以肯定,不提明清一代,不是缘于他的疏漏,而是某种情感左右着他刻意回避了它。这是什么情感呢?是他有感于有明一代的伤逝,还是有感于有清一代的命运飘摇呢?这确实令人费解。

王国维为何痛批南宋词人而高歌北宋风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写到:“北宋风流,渡江遂绝。”他对南宋之词,多予差评。要说有什么例外的话,那就是对辛弃疾还备为推崇。他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幼安,即大家并不陌生的词人辛弃疾。除此以外,在王国维的眼里,整个南宋词人中,没有一个可与北宋词人能相提并论。有关辛弃疾,他在《人间词话》中多次提及:“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语。”

下面,首先来看一下这个例外。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系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与苏轼被合称为“苏辛”。他的词,在中学的课本中就出现过。比方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每当读罢,总会让人于感慨岁月迅疾的同时,产生一种立马横刀的冲动和遐想。人们之所以将辛弃疾与苏轼并称,是因为他俩的词风都属于那种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型的。但两者不同的是,苏轼之词多以旷达的情怀来感悟人生,而辛弃疾之词则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更多地表现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由此,还是追溯一下那个时代。

赵宋王朝以文柔著称。究其渊源,可归为建国皇帝赵匡胤因兵变起事,登上龙位后设身处地地设防群臣诸僚,故执政上大力推行崇文抑武之策。其后世子孙一直沿袭此策,终至赵宋一朝国家富而不强,屡屡为外敌环伺觊觎,被辽、金、西夏和元等冒犯和侵凌之事不断。1126年,宋朝的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获北去,史称“靖康之祸”。次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是为宋高宗。但此时,宋朝的疆域已大缩水,成为偏安于淮水以南的一个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故史家将靖康之祸前后的宋朝分别称为北宋和南宋。

南宋初期,宋高宗赵构颇有成就王业的雄心,意欲收复失地,故重用主战派,一度大败金兵。但到后来,他又担心军人战胜回朝会出现难以驾驭的情形,故又重回老祖宗抑武的老路,与金兵言和。高宗之后,主战派也一度被重用,出现了刘光世、张浚和韩侂胄这样的名将。但纵观南宋一代,就恢复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可以说是窝囊无能的一代。

辛弃疾二十二岁那年,也就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他聚众二千余人,加入耿金麾下起义反金。次年,南宋孝宗皇帝即位。此可为他在南宋谋业之始。但无论在何职位上,他都力主抗金,收复旧山河,曾上《美芹十论》和《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他的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因而,他既是一位以抗敌复国为主要精神的开一代风气之先河的伟大词人,又是一位熟稔军事、能征善战的战争英雄。

再观北宋。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于政变中起家,皇袍加身坐上龙椅后,为避免武将拥兵自重,从而出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故将武将的军权悉数予以剥夺,委以虚职,而改用文官带军。由此直接导致了国防力量羸弱的局面。其直接招致的后果是,无力抗衡强敌,经常处于被动挨打之中,以致有了割地赔款求和的耻辱出现。不过,凡事都有得有失。北宋长期奉行的崇文抑武、以文立国之策,尽管于武的方面让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于文的方面,却出现了难得的兴盛景象。可以说,北宋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文人仕大夫阶层的黄金时期,如同天堂般让人留恋沉迷。有宋一代(包括南宋),仅有一位文官(张邦昌)被杀,还是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气氛颇为开明,大臣和文官敢于发表意见,根本不用担心会被秋后算账。朝堂之上,君臣可以争论不已;私下里,书生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另外,知识分子们在生活上有保障,文化上有作为,政治上有抱负,道德上有追求,从而为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诸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也就让后人领略到了其中的文化方面的词及词人的魅力。

宋词,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也可另分出一花间派。但是,不论是气势恢弘雄放、声调慷慨悲壮的豪放派词,还是结构深思缜密、语言清新绮丽的婉约派,抑或是格调清俊、词风浓艳的花间派,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北宋与南宋之词,都无生涩艰难之处,它们多给人以浑然天成、清新自然、洒脱无羁、随心尽性之感。读它们,实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同聆听仙乐,无疑是人间头等的赏心乐事。那么,王国维的“北宋风流,渡江遂绝”之语,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单从王国维对南宋词人辛弃疾大为推崇一事,就可管中窥豹。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国家蒙难,兵祸连连,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时代。他本人既是这种灾难的目击者,也是这种灾难的亲历者和承受者。人常说,宁为流浪汉,莫为亡国奴;又曰,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这其间的辛酸苦痛,自非常人所能感受。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以中方完败告终。这件事对年幼的王国维刺激尤大,让他一改只知埋头读书、不闻窗外世事的旧书生习气,开始关注外面的世界,进而知道有“新学”一事。甲午战败后,国土上尤其是文人学士间掀起了一阵爱国自强的热潮。这件事对他影响深远,并让他产生了教育兴国的理念。这或许可说是为其以后走进校园,从事执鞭育人工作的思想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