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语言的突破
34162000000003

第3章 这样做才能有效说话(3)

如果你想自信地走上讲台,为什么不事先做点让自己感到自信、安全的事呢?“完全的爱能让恐惧消失。”充分的准备也如此。丹尼尔·韦伯斯特认为,当他毫无准备地出现在听众面前时,他就觉得自己好像是那位没穿衣服的国王一样。

1.不要逐字背诵演讲稿

“充分的准备”是说要逐字逐句背诵演讲稿吗?我要大声告诉阅读这本书的每个人,答案是“不”。

我知道许多演讲者为了增加自信,都会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自己的演讲稿里。一旦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好像找到了可以依赖的药物,从此专注于浪费时间的准备而忽略演讲的整体效果。

美国资深新闻评论家卡特波恩在哈佛上学时,曾参加过演讲比赛。他选择了短篇故事《先生们,国王》来参加比赛。他把这则故事逐字逐句地背了下来,还预演了无数次。可是比赛当天,当他说出了题目后,大脑里还是一下子变成空白,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了。他吓得不知所措,为了赢得比赛,只好抛弃稿子,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赛后,当评委一致同意他获得第一名时,他真是惊讶极了。从那天开始,卡特波恩再也没有背过一篇演讲稿了,这也是他广播事业成功的关键。

写演讲稿,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下来,是一件既浪费精力又费力不讨好的事。我们一生中,除了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话,在说这些话前,从来没有谁会专门拟个草稿,也依然说得恰如其分,这是因为我们随时都在思考自己要说什么。当言语有了思想的指导时,就会不知不觉从心里流出来了。

就连大名鼎鼎的温斯顿·丘吉尔也要学习这样的课程。年轻时,丘吉尔也是靠写稿、背稿应对演讲的。一天,当他准备在国会面前大背特背演讲稿时,竟然思路中断,他不仅感到尴尬,更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从那以后,丘吉尔再也不背诵演讲稿了。

一个人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演讲稿,那么当他面对听众时,难免会有遗忘的时候。即使没有忘词,听众听起来也会觉得机械、生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词句并非来自我们内心,只是简单的记忆而已。当我们私下和别人说话时,我们会想想自己要说什么,然后再说出来,从来不会考虑用哪个词、如何造句。我们平时多数时候都这样做,为什么演讲时要改呢?如果演讲者非要坚持逐字逐句背稿子,他可能会和危斯·布什内犯同样的错误。

危斯大学毕业后进入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衡平人寿保险公司工作,如今他已经是这家公司的副总裁了。他入行两年后,有一个机会要他面对来自全美各地的保险代表作一个20分钟的演讲。

危斯很高兴,他觉得通过演讲可以让更多领导、同事认识自己。可是他的准备方法却大错特错,他把演讲稿写下来,在镜子前排练了几十回,每个手势、每个表情都有精确的时间。他以为自己要给大家呈现一个精彩的演讲了。

可是当他站到演讲台上时,他忽然感到害怕,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在这个项目里的职责是……”然后就再也想不起一个字了。他很慌乱,向后退了两步打算重新开始,但是并没有转机出现。于是他又后退了两步,打算第三次开始。当他预备第四次向后退时,整个人都从演讲台和墙壁之间的缝隙中摔了下去。人们哄堂大笑,在衡平人寿保险公司的历史上,危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人。至今危斯的“丑态”还偶尔被老前辈们拿出来作笑谈。

危斯·布什内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他亲口告诉我,那是他一生最不愿回想的画面,他觉得羞愧难当,甚至打算因此辞职。

好在危斯的上司没有答应他的辞职,而是帮他重建了自信。后来危斯终于成为公司著名的演讲高手。从那次出丑以后,危斯再也不背演讲稿、预演了。

林肯说:“我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枯燥、刻板的演讲,只有当我听布道时,才喜欢看见对方像在和蜜蜂搏斗一样紧张。”

2.提前整理好演讲的理念

准备演讲最恰如其分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在你的经历中寻找最有意义、曾经令你感悟人生内涵的事情,然后将它们整理成你自己的思想、概念等。演讲的真正准备,就是对着理念加以深邃的思考。正如查尔斯·雷诺·勃朗博士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深入思考你的题目直至纯熟,再把你的思考写在纸片上,哪怕只有几句话也行,这样便于资料整理和组织。”怎么样?听起来不难办到吧,你只需要付出一点思考就能做到的。

3.在朋友面前演练一下

演讲准备得差不多时,在朋友面前演练一下还是很必要的。我有个简单又有效的办法,在这里介绍一下:你可以装作和朋友聊天,把准备演讲的理念跟大家谈谈。例如你可以在午饭后这样开场:“乔,前几天我遇见了一件很特殊的事,我想你一定愿意听听。”在你讲述的过程中,留心观察他的反应,听听他有什么回复,说不定他会有别的观点呢。他一定猜不到你正在进行演讲预演,即使知道也没关系,他会告诉你,你们聊得非常愉快。

著名历史学家埃伦·尼文思也向大家作过类似的忠告:“找一个对你演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把你内心的想法坦诚地说出来,你会发现你可能会遗漏点什么,还会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埋下成功的决心种子

类似的话在第一节中我曾使用过,现在它对于另一项工作依然适用。有三种办法可以帮你呵护好这颗种子:

1.将自己和题材融为一体

充分准备了材料,在朋友面前进行预演,这些还不够。你一定要相信自己选择的题材非常有价值,你必须笃信自己的理念。如何让你的演讲更加令人信服呢?谨慎选择题材,深入探讨其深层次的意义,并且自问,演讲要如何帮助人,如何使他们听了后成为更快乐、更好的人。

2.避免去想会让你感到不安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都包括什么呢?具体来说,比如你觉得自己可能会犯语法错误,或者讲到一半时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这些都是消极的假设,会让你在开始之前就惴惴不安。正确的做法是:演讲正式开始之前,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可以听听其他演讲者在讲什么,这样你在登台前就不会过度恐惧了。

3.做自己的打气筒

任何一位演讲家都会有怀疑自己题材的时候,题目是否适合自己,听众是否愿意听等,他甚至会一怒之下更改已经准备好的题目。当消极的思想试图摧毁你的自信时,就到你用激情鼓励自己的时候了。告诉自己,你选的题目非常适合你,它来自你的亲身经历,来自你对生命的体验,你比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更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这个方法真的会奏效吗?的确是的,现代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自我激励的作用。

四、让自己看起来信心充沛

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

“看似行动紧随在感觉之后,事实上行动和感觉是同时发生的;行动受控于意志,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通过行动约束感觉,因为感觉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

“因此,假如你感到不再快乐,恢复快乐的最好办法是快快乐乐地做事、说话、交往,好像快乐从来没有离开过你。需要勇敢时,就表现得好像真的很勇敢一样,这样才能帮你克服恐惧和紧张。”

采纳詹姆斯的建议吧。为了让自己充满勇气,就要在听众面前表现得勇气十足。当然,事前充分准备是展示勇气的前提。走上演讲台前,深呼吸30秒,充足的氧气有提神醒脑的作用。男高音歌唱家姜·德·雷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你能让平和的气息充满胸膛,紧张感就会无处安身。

放松自己,笔直站好,不要惧怕直视听众的眼睛,然后开始你的演讲之旅。你可以假设自己是个神气十足的债主,而台下的听众都欠了你巨额债务,正苦苦乞求你宽限还钱的时间,你根本就用不着害怕他们。这种心理对你的帮助将会非常大。

你如果怀疑这个说法,可以找培训班上比你入学早的学员聊聊,用不了几分钟你就会心服口服的。如果你没法和培训班的学员交谈,那么就相信一个平凡美国人的话吧,他已经成为勇气和自信的代表。他一度也是个胆小鬼,但是在学习了增加自信的培训课程后,他成了勇气的象征,他指点江山、挽救美国,他就是站在历史之巅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曾经是个病歪歪又笨手笨脚的孩子,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出众的能力,只能不停地锻炼自己,既包括身体又包括精神。”

“幼年时我在书中读到过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一位英国军舰的舰长向众人解说如何才能无所畏惧,他告诉我们,即将面临行动时,每个人都会感到害怕,但是他会驾驭自己,使自己看起来像感受不到恐惧一样。这样坚持下来,他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真正的勇者。”

成功克服在大庭广众说话时的恐惧,会令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受益匪浅。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能克服恐惧时,你就已经是个脱胎换骨的新人了,你会进入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圆满的人生。

有一名推销员在参加培训后这样说:“在培训班上站起来几次后,我就觉得没有什么人是我应付不了的。后来有一天我走到一家看起来很凶的顾客家里,在他开口把我赶出去之前,我已经把样品都摆在他的桌子上了,在我离开时,他给我下了一份很大的订单。”

一位家庭主妇这样评价她参加过的培训课:“在参加培训之前,我根本不敢在家里举行邻居间的聚会,因为我实在找不到宾主尽欢的办法。来上了几堂课后,我大胆组织了一次聚会,非常成功。我以女主人的身份周旋在不同的客人之间,和他们畅所欲言,一点儿困难都没有。”

一名普通的店员在毕业聚会上说:“虽然我是收银员,但是我害怕面对顾客,就好像他们发现我偷了商店里的东西一样。在培训班上演讲了几次后,我觉得自己似乎一下子变得自信了,也不害怕了,还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在我参加培训一个月后,我的销售业绩竟然增加了40%~50%,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这些人的经历都验证了一个道理:原本看似毫无希望的事情,一旦克服了恐惧后,竟然也能轻易成功。只要你能克服恐惧、充满自信地在公众面前说话,就能有勇气面对每天的挑战,就能有足够的力量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艰辛,生活也会因此变得快乐、轻松。

第三节有效说话速成法则

在谈话时,将自己的热情和经验融入其中,是打动听众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试想,如果你都无法被自己的演讲吸引,又怎么能指望别人被它吸引呢?

其实我很少看电视,不过最近受一个朋友的邀请,特意看了下午时播出的一个专门针对家庭主妇的节目,这个朋友觉得我一定会对该节目中观众参与部分感兴趣。我看了几次后,对该节目的主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能积极调动观众参与到节目中去,并畅谈自己的感想。这些人都不是职业演说家,也没有接受过沟通训练,但是他们都很有意思,丝毫没有初上镜头的恐惧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告诉你答案吧。在我的训练班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普通人,他们也成功地抓住了观众,因为他们谈的是自己:最难为情的时候、最快乐的事情、最美好的回忆、和恋人的相遇等。在他们的谈话中,你根本找不到绪论、铺垫、结论,也看不出起承转合的章法,但听众就是能全神贯注于他们的谈话。我总结了三个法则供大家参考:

一、介绍自己的经验或正在从事的工作

之前提到的电视节目之所以收视率很高,主要是因为节目参与人大多谈论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