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要淡定,生活要从容
34153100000015

第15章 童心常在,享受生活(6)

其实我们都明白,时间在不停的流逝之中,那么为什么要让今天、让这一刻因为已远离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白白消失呢?我们用现在可以把握的时间去打捞过去的岁月、做白日梦、空想未来、追问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就是在亲手扼杀今日的好心情,这样生活是不能体会到佛法中风清月白的自在无碍的。

当然,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过去或者不计划未来,而是说我们不要对过去已发生的一切作无谓的计较与思维,也不对未来做不切实际的猜测与空想。如果一个人昨天遇到了让人烦恼的事,今天事情已经过去却仍然念念不忘,他就不是活在当下。如果一个人不根据自己真实的情形去计划安排未来,而是空想着“如果那样就好了”等等,他也不是活在当下。所谓活在当下,就是说对过去的一切不再执著计较,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做无谓的想象与担忧。这样才能认真过好每一天,用今日的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有一只刚刚组装好的新闹钟,被主人放在了两只旧钟的中间。在和新伙伴打了招呼之后,其中一只旧钟忽然对新来的小闹钟说:“现在,你也该工作了。不过,我真有些为你担心,要知道一年里你必须走完三千二百万次,这么大的工作量,你能吃得消吗?”小闹钟听了,惊讶地说:“天哪,要我做这么多的事,我不可能办到!”这时,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你不用感到害怕,只要你在每秒钟滴答摆动一下就可以了。”小闹钟半信半疑。“真的这么简单吗?如果只是这样,那我试试看吧。”从此小闹钟坚持在每一秒钟都滴答摆动一下,一年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它果然顺利地摆完了三千二百万次!小闹钟无法想象的庞大工作量,其实只需认真完成当下的工作便可完成。同样的,想要登上山顶只需在之前一步一步地爬上去,想要获得明日的辉煌只需在今日一点一点的累积。专注于当下这一秒钟,一心一意地做好手边的事,成功、幸福的人生自然就在时钟每一秒的滴答声中延伸。当我们不再纠结于过去和未来,内心中自然会升起智慧,懂得如何愉悦地活在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让我们的生活快乐而安详。

有一个寓言故事说,黄昏时分,有一只公猴和一只母猴坐在同一条树枝上看落日。过了一会儿,母猴问公猴说:“喂,你说,当太阳落到地平线的时候。天空为什么会改变颜色?”公猴回答:“如果我们试图解释所有的事物,我们就无法生活。不要说话,安静地欣赏这美丽的落日吧。”母猴讨了个没趣,讪讪一笑,很明显对公猴的态度感到不满。不久,有一只蜈蚣从树下爬过。公猴突然问道:“蜈蚣,你是怎么协调好那么多条腿走路的呢?”蜈蚣说:“我还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呢。”“那你现在想想吧,我的妻子想知道答案。”蜈蚣看了看腿,说:“我先移动这条腿,哦,不,我先向这个方向摆动我的身子……”整整半个小时过去了,蜈蚣也没解释清楚它是怎么协调多条腿走路的,而且他说得越多母猴越是迷惑不解。最后,为了赶路,蜈蚣不说了。可这时,它忽然发现,它竟然不知道怎么前进了!蜈蚣绝望地喊道:“我的天啊,为了向你们解释我走路的原理,现在我都不记得怎么走路了!”这时,公猴对母猴说道:“现在你看到追问和解释的结果了吧。你还是静静地欣赏落日吧。”

人生在世,有很多事情不必追问得太过详细,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扰,错过当下的美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著用在学术研究上是很好的,但不要用在生活中。

佛曾在《一切漏经》中指出,让人滋生增长忧悲苦恼的不智思维包括了如下不必要的追问:我在过去存在,还是不存在?过去我曾是谁?我曾怎么样?后来我又曾如何?我于未来将存在,还是将不存在?未来我会是谁?我会怎么样?等等。说到底,妨碍我们活在当下的敌人是我们自己的头脑,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想要活在当下,有两个办法可以借助:一是让我们的身体帮助我们回到当下,比如摸摸自己的脸、手臂,感觉一下自己的头发,在心里对自己强调“我在这里”;二是借着呼吸回到当下,感觉自己一次次的呼吸,让所有杂念在呼吸中消散。能活在当下的人是最幸福的,是真正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不让自己在明天为今天的错过而遗憾。我们选择的每一个当下,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活在当下,让自己时时心存感恩,体会当下的宁静与祥和,快乐就在眼前。

山头斜照却相迎

人生在世,不会永远一帆风顺,难免会身陷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工作上的困境,感情上的困境,自我心灵上的困境……不一而足。困境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的确让人困惑和烦恼,但遇到困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深陷绝境,关键在于当事人的心态。有的人面对困境时,会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并因这种情绪而放大了困境的难处,最后一蹶不振;有的人面对困境却能坦然镇定,越挫越勇,最后超越困境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历史上许多成功人士则懂得化悲痛为力量、变困境为顺境,比如伟大诗人屈原被放逐后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孙子膑足后整理创作了《兵法》,司马迁惨遭宫刑却编著了恢弘大作《史记》……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在遭受人生巨变时,也曾彷徨、痛苦,可是他们没有被困境击败,没有让余生在消极情绪中度过,而是很快振作起来,积极寻找人生的新起点。赫胥黎曾说:“经验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他如何面对自己的遭遇。”在困境面前,是收获失败的经验、痛苦的经验,还是收获成功的经验、喜悦的经验,归根结底还是看当事人的态度。

事实上,困境和顺境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常常还可以相互转化,正所谓福祸相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下面这则故事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

有一个书生在翻越一座山时遇到了劫匪,奔逃中他钻进了一个山洞里,而穷追不舍的劫匪也跟了进去。两人一个逃,一个追,渐渐进入了山洞的最深处,而书生最终被劫匪逮住了。一顿毒打后,劫匪抢走了书生身上所有的财物,以及一把准备在夜间照明用的火把。之后,劫匪和书生各自寻找着洞的出口。山洞极深极黑,且洞中有洞,纵横交错。劫匪点燃了火把,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此他不会碰壁,也不会被石块绊倒。可是,他走来走去,就是走不出山洞,终于力竭而死。书生呢,因为失去了火把无法照明,只好在黑暗中艰难地行走。他不时碰壁,又被石块绊倒,摔得鼻青脸肿。然而,正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中,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洞口透进来的微光,他迎着这缕微光摸索着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劫匪有火把照明,看似身处顺境中,却也正因此造成了他视觉上的盲点;书生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仿佛陷入了困境,但恰恰给洞口的微光留下了余地,最后重获生存的希望。而我们的生活何尝不像这迷宫一般的山洞,充满了无数的选择和可能性,有的人身处黑暗之中,却凭着梦想和希望的牵引,磕磕绊绊地走向了成功,另一些人呢,往往被眼前的光明迷了双眼,结果反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以失败告终。

当我们认识到世事无绝对,认识到所谓顺境、困境都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我们便不必再为眼前的困境忧心忡忡甚至绝望不已了。我们不妨心平气和一些,客观地正视困境,在困境里等待契机、寻找转机,也许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很快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少林寺里有一个小和尚,时常被师兄弟们欺负,有一次他实在忍受不住大闹了一场,结果被师父逐了出去。离开少林寺后,小和尚万念俱灰,他想不明白师兄弟们为什么要欺负他,更不理解师父为什么总是偏袒师兄弟。整整一年时间,小和尚成天游荡,什么也不想做。这天,小和尚来到一条小河边,看到一个老者正坐在河边发呆。于是,他走过去问老者为什么要坐在那里。“我无法过河。”老者回答说。“这条河并不深,应该很容易过去啊!”小和尚说。“河虽然不深,但是水里的石头做错事情了。”“石头也会做事?”小和尚十分纳闷。“它们做错了什么事情?”“石头上长满青苔,我一踩上去就会滑倒,所以我过不了河!石头不应该长出那么多青苔的。”小和尚闻言朝河里看了看,如同老者所说,石头上果然布满青苔,非常滑,人根本就无法从上面走。他想了想,指着老者身旁的枯草说:“您何必怪石头做错了事?只要我们在脚板上捆一些枯草,踩在石头上就不会滑了!”老者听了,连忙拔了许多枯草捆在脚板上,在小和尚的搀扶下,轻松地过了河。“唉,”老者叹息着说,“我已经在这里坐了三个时辰了。我一直在怨恨那些石头让我过不了河,却没有积极想办法。看来我这种只知责怪石头的做法真是一种错误啊!”老者的话让小和尚恍然大悟。自此他打开了心结,调整心态,致力于练武修学。几十年后,他开创了名垂千古的武当派。这个小和尚就是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

的确如此,无论石头有没有错,或者师兄弟们是否故意欺压、师父是否纯心偏袒,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石头上的青苔是既定的事实,师父和师兄弟不会被个人意志所左右,既然如此,与其在原地徘徊、等待,期望外界的环境作出改变,还不如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努力寻找出路。

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正是面对困境时所应持的态度。在生活的道路上,虽然我们都希望能够平坦顺利,然而各种困难总是不可避免的,当困境来临时,我们又该如何呢?是一味地哀叹,抱怨这抱怨那?还是积极地想办法,及早摆脱困境步入顺境?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