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燥门
34074900000001

第1章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燥胜风。

【注 燥属西方之金气,四时五行之气,有相生而有相制也。】

西方生燥。

【注 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气生燥。】

脏气法时论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注 肾者水脏,喜润而恶燥,宜食辛以润之,谓辛能开腠理,使津液行而能通气,故润。】

气交变大论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

【注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则肝木受病。两胁下少腹痛,肝病也。肝开窍于目,故目痛眦疡。肝虚则耳无所闻。体重者,肃杀而甚,无生动之气。烦冤者,肝气逆而不舒也。】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

【注 岁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是以主岁之木运不及,则金之燥气大行。】

五常政大论

审平之纪,其令燥。

【注 岁金平气曰审平。在天为燥,金之令也。】

坚成之纪,燥行其政。

【注 岁金太过曰坚成。秋主收成,故燥行其政。】

六元正纪大论

阳明司天之政,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

【注 司天之金气加临,故天政布,凉乃行。三之主气乃少阳相火,故燥热交合。三气终而交于四气之寒水湿土,故燥极而泽。燥湿水火相交,故民病寒气。】

厥阴司天之政,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

【注 五之客气,乃太阴湿土,主气乃阳明燥金,是以燥湿更胜。沉阴布而寒及体者,二气并主清寒也。太阴所至终为雨,阳明所至为凄鸣,故风雨乃行。】

金郁之发,燥气以行。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

【注 此金气复而肝木为病。】

阳明所至为燥生。

【注 德化之常也。】

燥胜则干。

【注 燥气在秋,主七十二日有奇。】

至真要大论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注 脏位者,天气上临而下合人之脏位,随燥气之所伤而命其病也。】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经脉篇云:呕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嗌干面尘,乃足厥阴病。盖金胜而肝胆病也。】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注 燥乃清凉之金气,故当治以苦温。燥则气结于内,故当佐以甘辛发散,以苦下之。】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塘,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疒颓)疝,妇人少腹疼痛,目眛眦疡,疮痤痈。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注 阳明司天,卯酉岁也。左胠胁痛,肝经病也。感寒清而成疟者,秋成痎疟也。大凉革候者,夏秋之交,变炎暑而为清凉也。腹中鸣,注泄鹜溏寒清于中也。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  颓疝眦疡皆肝经之病。盖金淫于上,故病本于肝。】

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注 苦温能胜清金,辛能润燥,燥必内结,故以酸苦泄之。】

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注 言六气司天,邪气反胜,宜以所胜之气味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