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舌门
34068800000002

第2章 灵枢经

经脉篇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注 舌本,舌根也。舌本强、食则呕等证,皆脾经之所为病也。善噫者,脾气上走心为噫也。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厥逆从上下散也。身体皆重,太阴之气逆也。】

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

【注 夫肾主藏精,如主肾所生之病,则精液不能上滋而为口热、舌干、嗌痛、烦心诸证,盖水不上济则火盛于上矣。】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注 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矣。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器者,筋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卷、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注 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名曰通里之间,去腕一寸半,别经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气实,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虚则不能言,盖心主言而经别络舌本也。】

经别篇

足太阴之正,直者系舌本。

足太阴之正,贯舌中。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病舌卷。

经水篇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

五阅五使篇

舌者,心之官也。

【注 心开窍于舌,故舌为心之官。】

脉度篇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注 口能辨五谷,舌能辨五味,心脾和则口与舌俱和,而五谷五味入口即辨矣。】

营卫生会篇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

【注 上焦出于胃上口者,上焦所归之部署也,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阴之云门、中府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复下于足阳明之分也。】

卫气篇

足少阴之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

足太阴之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忧恚无言篇

舌者,音声之机也。

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

口问篇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注 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挟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如肾之脏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辈而至,则啮舌。】

肠胃篇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