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是枝头的花
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就是一个字:慢。
过去人们没有钟表,所以也就不会像现代人那样把自己的生活节奏精确到几点几分甚至几秒,所以这个“慢”字体现在各行各业:
比如渔翁。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活画出一个悠闲垂钓的老渔翁,心地安恬,心思清简。如果说这里的渔翁还是大冬天的“耍闲”玩,那么下面这首诗里的渔翁,可就真是慢慢钓鱼了:“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比如佣工。《儒林外史》写到两个低级佣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货卖完了也不急着赶回家,哪怕面临的生活压力再大,也没有磨灭他们缓慢、悠闲的情致。
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寥寥数笔,就描写出理想的中国农民的慢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之所以辞官归隐,就是因为官场的生活节奏太快,人太浮躁,太功利,不宜养心,于是他才回到家里,过他那隐士般的,理想中的“慢生活”:自斟自饮地喝一点小酒,闲晃到小屋的南窗看看窗外景色,随意步入园中,抬头看看天上流云,伸长脖子看看云外飞鸟,手流连在孤松身上,不知不觉,已天色当晚。(“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
只有这样缓慢、悠闲的生活,才会让他发出由衷的感叹:“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确,人活一世,不过数十载光阴,不好好享受生活,还要被快节奏的虚荣浮华的生活方式牵着鼻子走,太吃亏了。
所以,孔子才会教育后人“欲速则不达”,而“慢生活”才会在现代重新被大张旗鼓地提倡。为了让生活和心态都能够既慢且闲,淡泊宁静,我们很有必要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中汲取力量:
古人吃饭是慢的,即使是熬粥,也会小火慢熬;做菜也一道一道,不怕费工费料;吃起饭来讲究“食不言”,细细嚼。圣人更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么精细的食物,当然是要细细地吃。一方面,可以慢慢品尝食物的味道,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珍惜粮食,欣赏滋味,感恩上天的心态。
古人走路也讲究一个“慢”,当然了,用文雅的词叫“意态悠闲”,万不可急三火四,否则就要叫人鄙视为“没教养”。这样的走法确实是有道理的,背着双手,慢慢地走,纷乱的心绪渐渐沉淀,双眼看看地看看天,整个人由身到心都不由得舒缓宁泰。
古人读书也慢,所谓“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北宋诗人蔡确《夏日登车盖亭》),兴致来了便读,读困了便睡,不会强撑着眼皮,把东西一股脑硬往脑子里塞,塞进去也消化不了,憋得痛苦难耐。“头悬梁锥刺骨”都是为的赶科考等功利目的,真正爱读书的、做学问的,反而不会这么干。
古人写作尤其是慢。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已经够慢,曹雪芹更是一生只写一本书,就这一本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结果就是成就现在一个文学大流派:“红学”。现在的写作者追逐热点,一味讲究制作快餐,三两个月出一本书,像这样的“慢写”几乎绝迹。
古人的爱情也很慢。现代人能够迅速搞定的一整套从陌生到相熟,从相熟到相恋,从相恋到结婚的程序,古人却有耐心花费好长时间。小时候,中国农村还没有被快节奏淹没,两个农村小儿女,可能要花费三年时间才能拉手,再花费三年时间才能接个小吻,再花个三年时间才能够结婚,就这,还算是快节奏……
如果说李商隐的《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是两个有情人的节奏缓慢地玩暧昧;那么柳永的名篇《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是两个确定关系后的恋人分别时的千般不舍,万般挂念;而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呢,便是结为连理的夫妻相隔异地时长长久久的思念。
没有电话,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没有视频,一切快捷手段都没有,而爱情,便被封存在两个人的心里,长久发酵,滋味浓醇。
古人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他们对旅游的热衷丝毫不亚于现代人。虽然没有交通上的便利条件,胜在心态悠闲。公元848年9月,杜牧从浙江出发,要到长安当官,一路上也不着急,游游山玩玩水作作诗,抵达目的地已经是12月,真有闲情逸致,这些从他的诗里处处可见,诸如“闲爱孤云静爱僧”,“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等。
古人的旅游既包括闲闲的短途观景,比如唐人李涉的诗《登山》中所写:“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当然也包括闲闲的长途旅行,带上干粮,背上行李,骑上瘦驴,一路慢慢行走,所以才会写得出这样的文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现在的旅游者被一大群人裹挟着向东向西,这份“浮生半日闲”的安适和“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惋就完全体会不到了。
朋友之间,交往也慢,既随意,又悠闲。所谓“我欲醉眠君且去,明朝有情抱琴来”即是说的这种情形。白居易有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醉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好友对坐,小酒慢慢喝着,有话慢慢聊着,友情就那样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了。
在一则小故事里,有一个人去很远的人家做客,结果等他到的时候,主人正睡觉,他就坐在门口等主人出来,等着等着,他自己也睡着了。主人出来一看,客人在睡,哦,别叫醒他了,我也继续睡吧,于是他也坐在一边睡着了。结果客人醒来一看,哦,主人来迎接我,又睡着了,那我也继续睡吧。就这么,一天过去了,天黑了,客人也就回家了。主人和客人之间,就被一种淡然、随性的友情萦绕。
古时候邮路传递信件也慢,一封信件发出,驿站一站一站递转,不知道多久对方才能收到。而有的时候,连这样的条件都达不到,那就只好请人捎口信报平安。所以才会有岑参的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消息慢慢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一头连着递者的思念,一头连着受者的思念,时间越长,发酵时间越久,思念越醇厚。而思念之后的相见,分外激动与温暖。
所以,总的来说,古人就是在慢生活。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一件趣事:“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一幅画,一直画九九八十一天,日子也慢,心也悠闲,才有心思一笔一笔画梅瓣。
而慢生活中的诗意无处不在,就像张潮在《幽梦影》里所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更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情画意传唱千年。
想想看,我们有多久没有侧耳倾听过鸟声、蝉声、虫声、雪听、棋声、箫声、水声、橹声、风声、雨声了?之所以没有听,是因为我们步调不肯慢,心态不肯闲;所以饮食是“快餐”、娱乐是“快餐”、阅读是“快餐”、感情是“快餐”、相亲是“快餐”、结婚是“快餐”……快快吃完,快快工作;快快干完,快快休闲;快快读完,快快卖弄;快快爱完,快快结婚,什么都快了,就像一个作家说的,好像人生原本是一条小溪,九曲十八弯,一路上水声潺湲,结果却被一辆大汽车轰隆隆把水拉到海边,一股脑倒下去,十足的煞风景。
现代人之所以不敢“慢”,一方面是怕有了闲工夫,就标志着自己无所事事的堕落;一方面是怕有了慢心情,自己成了温水里的青蛙,丧失了冲劲和斗志。生怕如果不快点运转,就会被生存的压路机压扁。说白了,是恐惧心理在作祟。
事实上,古人那么闲也没有堕落,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就是被“慢生活”的古人创造出来的;那么慢,却也同样创造了浩如烟海光辉灿烂的诗篇。慢生活,并不是颓丧、无聊、混吃等死地打发时间,而是标志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出自于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所以,你只需要告诉自己:“我是受命运眷顾的,一切都是足够的,什么都能够顺理成章地解决”,你的步调自然也会渐渐放慢,你的心情也会逐渐的悠闲、更悠闲。
曾经有一个问题这样问:“你是来生的,还是来死的?”若回答是来生的,那就选择慢生活吧;如果回答是来死的,那只管去快,最终身体疲惫,心理疲惫,一路“奔死”,头也不回——人心是枝头的花,过快的生活节奏最容易吹落了它。
所谓伊人,在水之眉
莫说我犯错误,写错别字是我故意的。我就是觉得水有眉,且因眉而美。要不你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女子的眉,向来以弯为美,就连歌里都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眉。你的眉毛细又长呀,好象那树梢的弯月亮……”古人形容美女叫螓首蛾眉,我还真观察过象蛾子顶的两只弯弯的毛茸茸的触角,果然是美。
不过也有特例。我看唐画的时候,看到的就都是短而胖的眉毛,象小脚女人的两只八字脚。那时的审美观如此,对女人崇胖不崇瘦,女人嘛,长得高大胖壮不会美了,只有矮胖圆润如杨贵妃,才算美丽呢。这样的身材配上这样的眉毛,脑瓜顶上顶一朵大大的牡丹花,衣带飘飘,神情风雅,也是一代天娇。
男子的眉要求重些、再重些。男人整个有一股征服世界的杀气和豪气,武豪勇猛的大男人关羽的眉毛竟然是卧蚕眉,和丹凤眼,美髯公,周仓,青龙偃月刀,赤兔马,一起成为组合关圣人的基本元素,简直让关老爷申请了个人专利,没见哪个人再敢贸然使用这样的修饰。
中国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民族,花在衣服器具表情维护上的时间较之未开化的外国人,多不知道多少倍。对这样两片小小的眉毛,也青目如仪。其实也很好理解,所谓眉目传情,会传情达意,能构成自己和外界基本的交流渠道的东西,当然要格外的好好伺候,所以才会有女子“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也会有男子情不自禁的拈起眉笔替爱人细细画眉,例如张敞。不知道日本和朝鲜的女人们画不画眉,许是画的吧。只要有这样柔软的情怀,再加上周围的环境熏陶,焉可对画眉以及它包含的柔情蜜意轻易舍而去之。
眉这种东西绝对不可小觑,它是眼睛打的伞,好不至于把它们暴露在光天化日,这是造物的神来之笔。凡事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很有道理。蒙娜丽莎那以眉秃为美的时代,一定会过去而且早已经过去。它和别的器官配合,能够起到让自己的表情明朗化的效果。不信试着作几种这样的表情:生气——怒目横眉,高兴——弯弯笑眉,发愁——苦脸愁眉,思念——回首低眉。这几种最基本的人类表情的表达,哪一样也没离了眼眉。所以丰子恺先生会对它们宠爱有加,把春天嫩生的柳叶给一对一对的贴在画布上,然后分别想象这不同形态的眉毛下面是什么样的人脸表情,再细细添加上去。这符合基本的哲学道理,叫做因地制宜,用在这里叫制脸因眉。
现在爱情随着网络泛滥,隐身在一大堆玄幻的网名后面的所有女子都有资格贯一个称呼曰MM。含义很含糊,可是美美,可是妹妹,可是眉眉,可是美眉。到最后人们才一致确定下来:美眉。你看,这就是现代语文世界里一场小小的违规操作,亦或称一场茶杯里的小革命。用美眉代指美美的人,显见得是以偏概全,就象是孙柔嘉用一个红嘴唇和十个红指甲来代指汪处厚的太太一样。但是,又暗合了人们的期待心理:一个眉毛美丽的女子,怎么说都不会丑到哪里去。这反映人们一种对美的普遍期待心理。
来一段戏说结语吧:休说我女人心性,专一画眉,你看那须眉丈夫,也多数抗不过我软弱蛾眉,那样多贪官让美眉拉下马来,多少网恋不是因为男人看了“MM”而想入非非。
呵呵,我又错了。世间七情六欲,贪欢卖笑,关眉底事。
艺高人胆小
都说艺高人胆大,古往今来,因为自诩艺高而勇胆横生的人不少,但最终完美收场的人却并不多。诸葛亮在古代那算是首屈一指的神人了吧?但他“算无遗策”也有遗策,“多智近妖”毕竟也是人不是妖。
有一回他命令赵云率军攻取一座城池,他连赵云的军队何时出发,何时吃饭,何时行军,何时攻城都排了一个计划表,结果赵云出发了,他发现事情大条了!
那条河正涨潮呢,若按原定的计划行军,整个行动将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