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高分高能孩子的120种方法
33963600000021

第21章 方法预习。提前进入角色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不断地准备,准备,再准备。对于学生来讲,预习是学习的准备,预习得越好,越利于掌握知识。

一位高考状元曾经说过,预习是比赛中的“合理抢跑”。如果能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主动,那么就容易在学习上获胜。

刘国琪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了北京大学。当刘国琪谈起自己的学习方法时,他觉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自己很重视预习。

刘国琪是在感到学习效果不好后,才开始预习的。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晚上躺在床上回忆当天所讲的内容,如果预习了,就能够较完整地回忆起上课的内容——比如,公式、公式的推导证明过程、例题等。没有预习,就只能记得一些大概——公式、模糊的推导运算过程等。

由此,刘国琪得出结论,预习能够促进对知识的掌握。这是因为预习以后,事先扫清了旧知识上的障碍,了解了当堂课将要讲的重点,带着疑问去听课,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听讲效果好,带动着复习工作也变得相对简单了,当天的课程只要晚上躺在床上回忆一遍就可以了。

预习,何以对学习有如此大的推动作用呢?

预习的时候对新课的内容做到了初步的领会,就能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因为事先搞懂了重点、难点问题,带着疑问听课,大大提升了听课的效率,促进了当堂知识当堂消化与吸收。

有些新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弄懂了,不但增加了学习的信心,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而对预习时没能弄懂的东西,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听课,精力自然就会集中到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上,不容易开小差。

那么,如何预习才能收到好效果呢?

1用心预习有的孩子觉得反正要预习的新知识老师上课的时候一定是要讲的,于是预习的时候只是不求甚解地浏览一遍课本内容。根本就不动脑筋,更不深入分析,不管会不会都是一带而过。这样的预习方法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习的目的。

预习时一定要用心,才能起到预习的目的。预习时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除了对所学新课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的内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听起课来脉络清晰。

2不要苛求必须学会预习毕竟不同于自学,如果在预习的时候力求把一切知识都搞懂了,孩子会觉得上课的时候没有什么内容可听了。这样,反而会使孩子从心理上藐视课堂听讲,觉得反正自己已经懂了,听不听没有关系。从心理上放松后,就容易在课上开小差,错过老师讲的很多重点内容。

家长不妨限制一下孩子,让其在预习的时候,找出重点内容以便上课的时候注意听;把在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标记,老师讲解的时候,重点听。这样,孩子上课接受起来不产生记忆上的排斥,反而易于吸纳知识。

总之,预习的时候把握这样一个宗旨,预习是为听课做准备。预习的时候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算多少。不苛求全部理解,疑难问题也不必深究。

3在预习中复习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发现已学过的知识自己还没有掌握,一定要先搬走这些绊脚石。课本知识的学习都是一环扣一环,相互衔接的,掌握了前面的知识,才能顺利接受后面的知识。

所以说,预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已有知识一个新的认识过程。如果遇到“拦路虎”,不妨查阅工具书、参考书、以前的课本,耐心学会以前没有掌握住的知识,这样,就能顺利接受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