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太阳中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者。此方自汗。风邪干卫者。乃为相宜。仲景以解肌为轻。发汗为重。故汗吐下后身痛者津液耗也。
虽有表邪。止可用桂枝解肌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故以桂枝为君。芍药为臣。甘草为佐。姜枣为使。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麻黄汤。不用姜枣者。为其专于发汗。不待行化。津液自通耳。桂枝麻黄二汤。为冬月伤寒而设。若春温夏热之病。决不可用。
麻黄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主太阳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寒。无汗而喘。 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是也枝所能独散。所以为臣。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甘草甘平。杏仁甘苦。用以为佐。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也。且桂枝汤。治风伤卫。则卫实营弱。故佐以芍药。和其营血也。麻黄汤。治寒伤营。则营实卫虚。故佐以杏仁利其卫气也。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主伤寒见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宜之。青龙者。东方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则有两岐。肝有两叶以应之。谓之青龙者。
发散营卫两伤之邪也。桂枝主风。麻黄主寒。此则伤寒见风。所以处青龙汤。两解风寒也。
寒伤营。必以甘缓之。风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寒两伤。必用辛甘相合而疗之。是以麻黄为。夫风寒两伤。非轻剂可以独散。必须以轻重之剂同散之。是以用石膏之苦辛。质重而又达肌为使也。此汤为发汗重剂。用之稍过。即有亡阳之害。故仲景戒多服也。 服药后汗不止。将病患发披水盆中。露足出外。以温粉周身扑之。白术。 本。川芎。白芷。等分细末。
每药末一两。入米粉三两。
小青龙汤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 五味子 半夏主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气。 青龙象肝木之两岐。主两伤之疾。麻黄汤散寒。桂枝汤散风。若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为表里两伤。须小青龙祛表里之邪。麻黄辛温。为发散之君。桂枝辛热。甘草甘平。为发散之臣。芍药酸寒。五味酸温。寒饮伤肺。则咳喘而肺气逆。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燥。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半夏微温为使。以散寒水。如是则津液通行。汗出而解。 心下有水气。变症多端。故立加减之法。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性燥。去之则津易复。栝蒌性润。加之则津易生。微利者。去麻黄。
加芫花。水渍肠胃。则为利。下利不可发表。发之必胀满。故去麻黄。酸苦能涌泄。水去则利止。故加芫花。经曰。水得冷气。其人即噎。胃寒非表症。故去麻黄。辛热能温中。故加附子。若小便不利。病在下焦。甘淡者下渗。故加茯苓。发散者上行。故去麻黄。喘则气上。法当降下。麻黄轻扬而上。是以去之。杏仁苦泄而下。是以加之。
桂枝葛根汤
葛根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大枣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及汗出。恶风。 按诗豳风野狼跋云。赤写KT KT 。注云。KT KT拘貌。言不敢左右顾视也。借以喻项强之状也。表邪方盛。不当有汗。今反汗出。风伤卫也。故以桂枝解肌。葛根发表。芍药和营。甘草甘平。姜枣和胃。
葛根汤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KT KT 。注见前。旧释鸟羽。未当。今正之。此方即桂枝。无汗用麻黄。确乎不可易矣。此复以太阳无汗。用葛根汤。太阳有汗。用桂枝葛根汤。何也。葛根本阳明经药。恐太阳病久。将传阳明。故用葛根。迎而夺之。豫发其邪。勿令传入也。前用桂枝汤麻黄汤者。病方起也。今用此二方者。病已久也。又按太阳病。脉静为不传。若烦躁脉数。为欲传也。意者既见其欲传之状。故用此二方。此未发之秘旨。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 大枣 杏仁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 不呕清便。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为欲愈。
脉微。恶寒。不可汗吐下。面反有热色。未欲解也。以不得汗。身必痒。
此方论。当分作三段看。太阳病至寒少一段。为自初至今之症。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辞。
至欲愈一段。言不必治也。至不可汗吐下。言宜温之也。至末一段。是小汗之。麻黄与桂枝。一发一止。则汗不至大出矣。 桂枝二麻黄一汤不录。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石膏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气。通行津液也。凡仲景称太阳病者。皆表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也。若脉浮大。则与症相应。宜发其汗。今表症见而脉反微。是脉不应症。故不可发汗。但用此方和之而已。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 甘草 生姜 白术 茯苓 大枣主汗下后。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头项强痛。邪仍在表。
何故去桂而加苓术耶。不知此属饮症也。既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
邪不在表。故去桂加苓术也。若小便利。则水饮行。而热满头痛。无不悉愈矣。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人参 大枣 生姜主汗后。身体痛。脉沉迟。汗后身痛。邪未尽也。脉来沉迟。血不足也。经曰。脉沉者。营气微也。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参姜。以补不足之血。夫身痛一也。以脉浮紧。
为邪盛。盛者损之。以脉沉迟。为血虚。虚者补之。此之身痛。因血虚而致。误作表实而发之。则血愈虚而危矣。
桂枝附子汤
桂枝 附子 大枣 生姜 甘草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痛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病至八九日。
则邪多在里。身当不痛。今日数多。而身痛不能转侧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又曰。涩为寒湿。不呕不渴。里无邪热也。脉浮虚而涩。身有烦疼。则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
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同甘草。行营卫而通津液。以和其表也。
桂枝加附子汤
悉照前方。加芍药。
脉浮为风。大为虚。风则微热。虚则痉挛。宜与桂枝加附子汤。厥逆咽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
甘草干姜汤
甘草 干姜
芍药甘草汤
芍药 甘草浮为风。合用桂枝汤。大为虚。虚而胫挛者。寒则筋急也。非附子不能温经以舒筋。故加之。厥逆咽干烦躁。此阴躁也。虽内结谵语。而阳气未回。故以甘草干姜,温理中气。为脾主四肢。又甘能缓急也。及阳气已还。则除去温剂。虽胫尚拘急。不过以芍药和营而已。直待胫伸。寒症尽去。然后以承气止其谵语。盖内结者。非承气不能除耳。一症也。始而大温之。既而微温。又既而微寒之。终而大寒之。非有见垣之智者。未易语此。后人遇此症。岂复能出此手眼耶。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白术 甘草 附子 生姜 大枣主风湿相搏。身痛。不呕渴。脉虚涩若其人大便硬。小便利者。宜与此汤。仲景云。初服之。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术附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利。故去桂也。以大便不硬。
小便不利。当加桂附。
甘草附子汤
甘草 白术 桂枝 附子风湿相搏。骨节痛。不能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身肿。加防风。
小便不利。加茯苓。
芍药附子甘草汤
芍药 甘草 附子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也。当与此汤。 汗后病解。则不恶寒。汗后病不解。而表实者。亦收敛津液而益营。附子之辛热固阳气而补卫。甘草调和辛酸而安正气也。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太阳下后。脉促胸满。若微寒。加附子。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胸满者。不利于酸收。故去芍药。其曰微寒者。非表寒。乃里寒也。故加附子。祛寒而消满也。
柴胡加桂枝汤
桂枝 黄芩 人参 甘草 芍药 生姜 大枣 柴胡 半夏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伤寒至六七日。
邪当传里之时也可攻里。与柴胡桂枝汤。以和解之。南阳云。外症未解。心下妨闷。谓之支结。非痞也。不可不辨。
白虎汤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脉浮滑。大渴而烦。按仲景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疑必有误。又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大渴饮水。白虎汤主之。又云。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又阳明一症云。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阳一症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乃知其言脉浮滑。表热里寒者。必表里二字传讹也。即仲景数论而断之。岂有里既寒而反用大寒之剂乎。岂有里寒而脉浮滑者乎。岂有里寒而大热烦渴者乎。故知白虎为阳明大热而设。其曰。里有寒者。定瘥无疑也。成氏随文注释。惑误后人。不得不详为之辨也。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表里俱热。金被火囚。用辛寒以救肺。所以名为白虎也。活人谓夏月阴气在内。宜戒白虎。明理论云。立秋后不可服。恐白虎大寒。将变虚羸不食。二说俱偏矣。有是病即当服是药。安可拘于时哉。设使秋冬病。苟无表症。而大热烦渴。便与白虎。为对症之良剂矣。虽欲不用。其可得乎。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人参主太阳中 。发热恶寒。脉微弱。手足逆冷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又曰。身无大热。
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渴者。
宜麻黄汤。渴者宜五苓散。并非白虎所宜也。惟大渴饮水。无表症者。乃可与白虎。加人参以除里热。
五苓散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 白术太阳汗后。胃干。烦躁不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脉浮。小便不利而渴。宜用此方。
太阳渴为膀胱经本病。然则治渴者。当泻膀胱之热。泻膀胱之热者。利小便而已矣。淡味渗泄为阳。内蓄水饮。须渗泄之。故以三苓泽泻为主。脾土强旺。则水饮不敢停留。故以白术为佐。水蓄则肾燥。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用桂为向导之使。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桂枝 黄芩 干姜 牡蛎 甘草 栝蒌根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邪在半表半里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津亡内燥也。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当呕。今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津液以助阳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半夏 大黄 人参 桂枝 茯苓 龙骨 黄芩 铅丹 牡蛎 生姜 大枣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伤寒八九日。邪热已深。下之而满烦者。热未尽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实也。
身重不可转侧者。阳气伏于里。不行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烦闷。加龙骨牡蛎丹铅。以镇惊。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涤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解身重。而错杂之邪。靡不悉愈矣。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 生姜 蜀漆 牡蛎 龙骨 甘草 大枣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此方主之。伤寒脉浮。责邪在表。以非去脱也。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 麻黄 甘草 芍药 桂枝 生姜 半夏 大枣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此方主之。太阳表症。与阳明里症。协议而见。其邪甚。外症。必头痛。腰痛。肌热。目痛。鼻干。不眠。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 甘草 黄芩 黄连太阳病。桂枝症。反下之。利下脉促。表未解也。喘汗。宜此汤。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里受邪者。清以黄芩黄连之苦。
黄芩汤
黄芩 芍药 甘草 大枣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与少阳合病。下之气。甘草大枣之甘平。以补养脾胃之弱。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即前方加半夏。生姜。
按半夏辛燥。除湿而大和脾胃。生姜辛散。下气而善理逆结。故二物为呕家圣药也。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浓朴 甘草 杏仁 大枣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与此汤。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大虚。下后微喘。
则为里气上逆。邪未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邪。加浓朴杏仁。以下逆气。
干姜附子汤
干姜 附子下后复汗。尽则烦躁。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下后复汗。阳气无热。外无表症。脉见沉微。则虚寒显著矣。身无大热者。但微热也。此无根虚火。游行于外。非姜附之辛温。何以复其阳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汗后。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凡言汗后。下后。乃表邪悉解。止余一症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汤。今汗下后而喘。身无大热。乃上焦余邪未解。当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之。夫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乃桂枝症悉具。而加喘者用之。今身无大热。但汗而喘者。不当以桂枝止汗。但以麻黄散表。杏仁石膏清里。俟表里之邪尽彻。则不治喘汗。喘汗自止矣。
桂枝甘草汤
桂枝 甘草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汤主之。汗多亡阳。则胸中气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