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投机在民国
3386800000007

第7章 德国军校生活(二)

1923年3月,魏华受完入伍训练之后,被分配到德累斯顿步兵学校。于此同时,魏华由西门子协议赞助的50名留德这个学生也已经到达了德国。

德勒斯顿,在历史上曾长期是萨克森王国的都城,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累斯顿的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顿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也是德国蔡司光学公司所在地。

军官学校的课程就是反复训练营连战术,所以每一位毕业军官对于营、连、排、班、组战术都充分了解,并且了解团以下之火力支援以及装备。通信课中,学习收发电报,旗语、手语等。在营连战术里面,除了战斗之外,还要学习后勤补给,如军队勤务、射击场管理、伤患照顾、后勤补给等琐碎之事。在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而这一时期的德军就已经注意到了其中的重要性了。

德国的军官学校军校生还要学习骑马、跳舞、剑术。武术世家出身的魏华在剑术上出尽了风头,可以说是打遍军校无敌手;为了培养军官的礼仪风度,军校还要学跳舞;两世为人的魏华,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马匹,最头痛的就是骑马。在练习骑马的时候,魏华剑下的败将们最喜欢看的就是他骑马出丑的洋相。这些贵族式的教育使得魏华养成了优雅、得体的待人方式。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对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德国的军事教育的重点就是战争论的具体应用。魏华在此期间把《战争论》系统地读完,魏华发现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本质的论述,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的思想,以及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与中国当代的一个伟人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是相当的吻合。

魏华最喜欢上战术课,战术课的上课地点不是在课堂里就是在野外。上战术课时由教官先假设战况,军官生以营长的身分来做纸上作业,先写下要点,由主任收集起来,再从中抽出一张,被抽到的人就向全班作口头报告。然后教官就综合一个案例,假定一个构想,再分配职务,以自己被分配的角色来构思战术,报告完后,由大家评判。战术课是重在应用,对一个军官战术修养影响是非常大的,从一个指挥官临场指挥作战的风格就可以看出他的战术修养如何。

在战术演练中,由于魏华经常灵活运用我军的经典战术,往往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次战术课中,教官在沙盘中作了这样一个构想,红方兵力2个连,蓝方兵力1个营。红蓝两方各据阵地暂时的相持状态,蓝方占据的地形有利于红方。一旦蓝方兵力部署完毕,以优势兵力进攻,红方必败。如何才能使红方不败?

魏华抽到红方的指挥官这一职位,魏华发出了如下的命令:首先红方的一个连队据守,另外一个连队从侧翼悄悄穿插到蓝方侧后,埋伏等待。蓝方指挥官则是调动部署部队,准备进攻。

然后在蓝方发起进攻之前,魏华命令红方正面防守的连队开始对蓝方进行挑衅,蓝方指挥官不得不提前发出进攻命令。在占有优势的蓝方进攻下,红方很快就向后败退,蓝方则乘胜追击。红方迂回的连队在蓝方追击出现空挡之时,开始迅速在蓝方中迂回包抄,使蓝方被分割……最终结果是蓝方被击溃,红方反败为胜。

魏华应用的正好是我军常用经典战术,即运动战,穿插迂回。

魏华在做总结发言时说道:“穿插迂回,很早以前中国的一本兵书【孙子兵法】就对很多的战略、战术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例。”

…………

德国的军官学校只训练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连、营级的战术训练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军校中军事的氛围是十分浓厚的,管理也更严格,甚至钱包中最多可带多少钱都有规定。不像黄埔军校,里面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生活多姿多彩,德国军校生活相对应该是枯燥单调的。

军校期间,魏华写了一篇【关于军队机械化的认识】发表在德国【军事周刊】中。这篇文章引起了德军有关部门的重视。1924年2月毕业时,魏华被分配到了柏林摩托化运兵训练处作了实习军官。

作为实习军官,魏华对德军的编制、战术思想,有了深入了解;在训练处,魏华开始接触战略层次的内容,德军会定期派出高级别的军官为实习军官讲解野战德战略等等。实习期间,魏华又写了【论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击】的文章。魏华特别希望能够结识的德国装甲兵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却没能实现。但后来古德里安曾说过,魏华的文章,对他提出闪电战有莫大的启发。经过三个月的实习,魏华终于获得了德国国防军少尉的身份。此时时间已经到了1924年的5月,这一年的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了。

魏华从离开柏林大学到军校毕业,已经过去2年多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三部曲使人们对量子物理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对二十世纪的物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魏华去看望恩师普朗克的时候,魏华收到了美国多所大学发给他的邀请函。

1924年5月至7月,也就是魏华离开德国去美国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是魏华过得最轻松、最惬意的日子。以赞助人的身份关心看望其资助的留德学生,向他们灌输为国家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无人管教(朱家骅已回国)的魏华隔三差五的就与俞大维、陈寅恪等在柏林的中国学子吃喝一顿,或闲聊打屁,或高谈阔论,交流感情。众人除了谈论安邦治国之大事外,议论最多的一些很好玩的事情。

最囧的比如,当年徐志摩在柏林,徐志摩为了追求心中的圣女林徽因,不惜与他的结发之妻张幼仪在柏林大闹离婚。在张幼仪寻死觅活不愿离开的时候,他们这帮中国学生在好事者的带领下,纷纷献计,搭着徐志摩到中国饭馆要他请客,然后告诉他我们有什么好计谋给你。

一次一个中国留学生终于献出一个奇计,这个奇计是什么呢?居然是让徐志摩把张幼仪像捐麻袋一样捐出来,然后移交给还未结婚的金岳霖,众人听了齐声喝彩叫好,妙计,妙计。想不到此时金岳霖正在另一间用薄木板隔开的房中与朋友吃饭,听到一帮中国学生于酒瓶碗筷的碰撞声中大呼小叫地喊着自己的名字,忙走近听个究竟。待弄清事情原委,便轻轻地把屏风推开,站在他们的饭桌前面叫了一声:“嘿!”众人见状,大惊,徐志摩那白白的脸颊顿时红了半截。

通过与大家的交往,魏华知道了很多前世闻所未闻的名人轶事,对当时国内的现状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924年5月的一天,一位40岁左右戴眼镜的的男子找到了魏华,来人自我介绍说:“我是东北大学的赵厚达,受校方委托,邀请你到东北大学任教。”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后于北陵购置500亩地,开始动工兴建新馆(现为辽宁省政府)。购地款除外,东北大学的基建费用即达奉洋600万元。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规模之大,功能齐全,在国内亦是首屈一指,教师待遇在全国也是最高的。张作霖曾说过: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不管用多少钱,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诚言,对民国时期的军阀很难做出非常公正、准确的评价。

魏华允诺:“如果回国,我会考虑到东北大学的。”

赵厚达这次赴德国主要是采买理化仪器,订购工科用的机械,筹办东北大学工厂,还有为东北大学招聘教师的。同为东北老乡,魏华很热情的帮助采买各种仪器设备。魏华非常敬佩这个年代的中国学者,他们具有非常敬业的精神。魏华发现,赵厚达经常性的头晕目眩,但赵厚达依然是白天忙完,晚上又坚持翻译《德华大字典》、《机械原件学》。魏华知道,赵厚达这是由于劳累过度,不得休息,患上了综合疲劳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休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魏华的坚持下,赵厚达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在魏华多次耐心劝解下,赵厚达答应今后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两个月后,赵厚达身体终于得到了康复。原本1924年8月病故于德国的赵厚达,被魏华无意中挽救了生命。

赵厚达,中文打字机发明者,(1886—1924)字兴三,辽宁开原人。曾赴美洲考察,到欧洲研究工艺。入瑞士典理兵工厂研究军事,被聘为工程师,曾设计炮舰及潜水艇,被称为奇才。东北大学建立时,任工科学长兼理科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