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刚经、心经“是”注——佛教哲学的本体论
33684400000034

第34章 追求智慧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①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①此:指《金刚经》。

【译文】

“须菩提,假如有人将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须弥山王一样多的珍宝用来布施,又假如有人能够信受奉持、读诵这部《般若波罗密经》,或者读诵四句偈,并为他人宣说,那么,两者相比,前者的功德还比不上后者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以至无法用任何数字来比喻说明。”

【评析】

佛教哲学对求智的偏爱,使笔者想起了两个故事,一是欧几里德讲几何学时,有学生问道,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欧几里德叫奴隶给他一块钱,还讽刺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另一是法拉第,他发现了电磁感应后,演示给别人看。有位贵妇人说:“这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刚出生的小孩有什么用?”在这两个故事中,欧几里德和法拉第都在追求“无用”的东西,这是与我们中国人的价值标准最为不同的地方。如果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学生和贵妇人有理,欧几里德和法拉第没有理,学以致用嘛。所以,佛教哲学传到我国,由于我们不擅长思辨,我们没有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精神和穷究世界奥秘的探索精神,因而放弃了追求智慧的佛教哲学,真正追求智慧的佛法至今我们还不甚了了。而只学到其中的求善积福等实用的东西。如我国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曾经三次遁入佛门,并大量供僧,供斋,印经,造庙等,但当他见到达摩祖师时,达摩祖师还是说他没有功德。言下之意,梁武帝是在求福,而功德应该来自智慧。可见,梁武帝也只是学到求善积福的佛教。再有,禅宗呵佛骂祖,焚烧偶像,继承了原始佛教真精神,但由于未揭示这一行动的哲学意义,人们还是宁愿相信佛的存在。净土宗重信仰而不重理论,提出只要念一声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意味着“一个献身哲学的人,不顺长期等待,他立即就会变得自由”塞内卡.书信集(第八封信),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53.,走向自由的道路到处开放着,这些道路是很多的、很短的、容易走的,善是容易得到的,它导致中国佛教一直只在寻求个人的解脱,而放弃对理性的追求。天台宗为我们引进了观音菩萨,这本应是一个理性神,但由于中国佛教将“是”理解为是者,菩萨也被我们当成一个人格化之神来认识,成为偶像崇拜的对象,佛教哲学为知识而求智的自由探索精神蜕变成否定一切的理性自杀和各种荒诞的偶像崇拜。而居士的出现又使佛教哲学追求永恒的彼岸目标转变为追求多数人的尘世幸福,中国佛教成为了“完完全全的宗教”。

再如,我们今天的大学,大家都热衷于学理工科这些实用的科学,因为它们有用,能为我们创造财富。而在大学中最为无用的,也是最为冷门的学科是思辨的哲学。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今天还是偏爱于追求感性幸福,而对于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活动则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