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刚经、心经“是”注——佛教哲学的本体论
33684400000024

第24章 学习态度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①人轻贱②,是人③先世罪业④应堕恶道⑤。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⑥,即为消灭⑦,当得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⑨须菩提,我念⑩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

①为:被。

②轻贱:受他人污辱。哲学家由于追求的目标与世人不同,其追求的目标在世人看来是“无用”的东西,由此而受到轻贱。这在哲学史上是常见的事情。如西方哲学史上,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他在一次观察星象时不慎掉到井里,受到女仆的嘲笑,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人。还有欧几里德受到奴隶的轻贱,法拉第受到贵妇人的轻贱。

③是人:指受持读诵本经的人。

④业:梵文Karma,意为行为、造作。“业”通常分身、口、意三方面,故称三业。业的性质有善、恶、无记三种。恶业即罪业,罪业导致恶报,善业导致善报。佛教哲学所说的罪业有五恶业或十恶业等。五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洒;十恶业则包括杀、妄、盗、淫、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等。

⑤恶道:与“善道”对称,与“恶趣”同义,指生前造作恶业,而死后趋往苦恶处所。在六道中,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由于恶道与善道相对,善道指顺第一义谛,也即认识第一义谛;恶道似应指背第一义谛,也即不能认识第一义谛。

⑥先世罪业:先世应指“有”的认识阶段,罪业暗示这一认识违背第一义谛。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指出了哲学家也须经历一个先认识到“物”,再认识到“无”的阶段。如佛陀昔为忍辱仙人和在苦修时,便只认识到“物”,而当佛陀开悟之后,才认识到“无”。而哲学家在认识到“物”的阶段,即是背第一义谛。奘师将“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译为“所以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译出了受持读诵本经遭轻贱的原因,是因为众生沉迷于不净业(现象界),由此对本经不感兴趣。换句话说,众生只认识到“有”,而未认识到“无”,或不敢认识到“无”。因此,便相信“有”,而轻贱“无”。

⑦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失:暗示了当真正认识了“是”,那么,也就放弃了“物”的认识。

⑧得:获得对……的认识,而不是得到一个具体存在。

⑨本段是佛陀告诉人们,追求最高理性智慧,就应该不怕被他人轻贱,更不应该轻贱某些人们不熟悉的知识。

⑩念:回忆。

阿僧祇劫:梵文Asankhya的音译,大劫之数积至无数无量,称阿僧祗劫。佛教哲学用来表示非常久远的时间单位,据说一阿僧祗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

得值:存在、出现。

那由他:梵文Nayuta的音译,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述、大数名,相当于亿,与“阿僧祗”相近,表示无量、无数。

悉皆:全部。

悉皆供养承事,无有空过:佛陀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似应是佛陀向这些觉者请教过问题,向他们学习过。

末世:即末法时。佛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一万年为末法时。

功德:对众生的布施都用福德,唯有此处佛的布施用功德,因佛陀向诸佛学习“是”法,是求智,所以用功德。

于:比。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因为佛陀供养的是“物”的诸佛,而受持读诵本经是供养“无”的诸佛。因此,功德当然为最大。

具:尽。

果报: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前世种善因,今生得善果;前世作恶事,则今生得恶报。

【译文】

“再有,须菩提,爱智者信受奉持、读诵本经时,如果遭到他人轻视污辱,意味着这位爱智者已超越了众人的认识,也即已放弃了‘物’的本体论,而认识到‘是’是‘无’,获得了最高理性智慧。

“须菩提,回忆我在遇见燃灯佛之前的一段非常久远的时间里,遇见过无量无数的佛,我都尽力供养、侍奉他们,从不错过每一次向他们学习的机会。在末法时代,如果有人能够信受奉持、读诵本经,那么他所得的功德与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我的功德不及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万分、亿分之一,以至无法用任何数字来比喻说明。须菩提,在末法时代,爱智者,能够信受奉持、读诵本经,如果我把他所得的功德都说出来,也许有人听到后,心惊肉跳,疑惑不信。须菩提,你应当相信本经的经义不可思议,信受奉持、读诵本经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评析】

佛陀曾在恒河流域修行六年,参访了当时宗教界和哲学界的名师,研习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修炼最严格的苦行,即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佛陀才特别重视此经。因此,《金刚经》可以看作是佛陀一辈子求学,向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请教、学习而得出的总结。前面谈到过燃灯佛是以火为本原者,那么,在燃灯佛之前的诸佛也应是以‘物’为本原者,他们与佛陀以“无”为本体有着明显不同的认识,佛陀尚向他们学习。而佛陀正是凭借着这一学习精神,最后才能将哲学超越到“无”中去。所以,本品佛陀提出只要是智者(诸佛),就有值得供养承事即学习之处。只有集各家之精华于一身,才能自成一家,才是追求最高理性智慧的行为。

本品中,佛陀提出受持读诵本经的人所获得功德比佛陀供养诸佛的功德还要大,是因为一个正确的学说的提出,当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流传之后,也许受到其他学说的影响会受到一些曲解,而遮蔽了它的本真意义。如原始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哲学由于语言学转向和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等原因,成为研究“有”的学说,并出现了神化佛、大造佛像的倾向,以致佛教成为宗教。佛教哲学传入我国,也只传入其宗教成分,而其本真意义同样受到遮蔽。现在处于末法时代,离佛陀时代久远,经义更是多遭误解。如果我们今天,能学习大乘佛教追寻佛教哲学本来面目的真精神,使佛教哲学回溯到它的起源处,那么,这将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正因为如此,佛才说末法时代信受奉持、读诵本经的人,所得功德比他大得多。